相信大家對我國的一些歷史都非常的熟悉了,我們在小的時候也常常會聽過關於我國歷史的一些事情,很多的事情也非常的有意思,在這些歷史背後我們也能學到很多的事情。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知道的事情更多的是一些比較有名的事情,但其實,在這些有名的歷史人物背後還有著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相信大家對於歷史上的項羽跟劉邦都非常的熟悉了,這兩位在中國的歷史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說項羽對於人才都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對他們都是非常恭敬的。但相傳劉邦對於人才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人才都跑去為劉邦效力了。這也讓很多朋友們感到非常的疑惑。到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相傳在秦朝的末年,秦二世胡亥非常的蠻橫刁鑽,殘暴不仁。親手毀掉了他父親一點一滴打下的錦繡江山。作為國家的君主,卻不顧黎明百姓的死活,只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享受著無辜性命換來的安逸。終於有一天,百姓們忍無可忍,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之下揭竿而起,斬木為旗,從此也掀開了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序幕,想必大家在初中的歷史當中也學過了這一段。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似乎能夠將我們帶回當時的那個情景。感受到農民的疾苦。但是結局卻是非常不幸的,陳勝吳廣雖說非常的勇敢,但是卻沒能夠如願以償,最終天下還是成為了劉邦的囊中之物。
劉邦之所以能夠建立大漢,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因為他在陣營當中儲備了非常多的人才。比如說大家非常熟悉的張良和陳平。都非常擅長運籌帷幄,這也讓劉邦能夠決勝於千裡之外。蕭何和曹參就負責為他治理民政,為後勤的供應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保障,韓信樊噲,英布等人則是軍中的猛將。"連白萬之君,戰必勝,攻必取"。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專業的人才來替他出謀劃策。試問有那麼一大批卓越的人死心塌地的跟著他,想要得到天下不就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但是讓世人非常疑惑的地方,也正是在此。劉邦對於人才的態度與項羽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反差,眾所周知,但凡是真的有才能的人,自尊心都會非常的強,想要讓他們乖乖的臣服於自己,並且非常忠心的為自己效力,你就必須要拿出12分的誠意,禮賢下士,以禮相待,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人才心悅誠服,甘心的為你做牛做馬。在歷史上的周文王為了能夠將姜子牙收入麾下,還曾經給他拉車,劉備為了能夠請諸葛亮出山,為其出謀劃策,還曾經三顧茅廬,這些都是歷史上非常經典的例證。
但劉邦的形式風格卻截然不同,他自小出生在貧困人家根本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從小就在社會的底層受盡了人間疾苦。在生活的壓迫之下掙扎求生,讓他養成了非常濃重的粗魯的作風。在史記當中就曾經記載劉邦對人慢而辱人,態度非常的傲慢並且不尊敬,曾經有儒生前來投奔於他,但是他居然把人家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尿尿,平時對於自己的部下更是蠻橫無理,常常動不動就劈頭蓋臉的罵人。
但其實這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項羽雖然看起來禮賢下士,但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將士們浴血奮戰,為他贏得了勝利之後,他卻捨不得拿出真金白銀來封賞部下。正如同韓信所說,項羽在對工程進行封賞時曾經將一起站在手心當中揉搓半天,猶豫不決。以至於一起都被磨沒了稜角,他還沒有決定。戰士們作戰積極性越來越低,以至於軍中的人才都跑到了劉邦那裡。
劉邦雖然表面上對人粗蠻無禮,但其實在內心深處,他對於人才是非常尊敬的,善於洞察人才的心理,對於有功之臣和有能之士,他從來不會吝惜任何的封賞。非常大方的與屬下分享勝利的果實。在他手下幹事都能夠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來自上級的重視,自然會得到眾多將士的仰慕,天下的人才紛紛都來投奔他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