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很愛惜人才,劉邦卻截然不同,為何最後人才都選擇為劉邦效力

2021-01-07 騰訊網

相信大家對我國的一些歷史都非常的熟悉了,我們在小的時候也常常會聽過關於我國歷史的一些事情,很多的事情也非常的有意思,在這些歷史背後我們也能學到很多的事情。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知道的事情更多的是一些比較有名的事情,但其實,在這些有名的歷史人物背後還有著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相信大家對於歷史上的項羽跟劉邦都非常的熟悉了,這兩位在中國的歷史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說項羽對於人才都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對他們都是非常恭敬的。但相傳劉邦對於人才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人才都跑去為劉邦效力了。這也讓很多朋友們感到非常的疑惑。到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相傳在秦朝的末年,秦二世胡亥非常的蠻橫刁鑽,殘暴不仁。親手毀掉了他父親一點一滴打下的錦繡江山。作為國家的君主,卻不顧黎明百姓的死活,只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享受著無辜性命換來的安逸。終於有一天,百姓們忍無可忍,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之下揭竿而起,斬木為旗,從此也掀開了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序幕,想必大家在初中的歷史當中也學過了這一段。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似乎能夠將我們帶回當時的那個情景。感受到農民的疾苦。但是結局卻是非常不幸的,陳勝吳廣雖說非常的勇敢,但是卻沒能夠如願以償,最終天下還是成為了劉邦的囊中之物。

劉邦之所以能夠建立大漢,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因為他在陣營當中儲備了非常多的人才。比如說大家非常熟悉的張良和陳平。都非常擅長運籌帷幄,這也讓劉邦能夠決勝於千裡之外。蕭何和曹參就負責為他治理民政,為後勤的供應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保障,韓信樊噲,英布等人則是軍中的猛將。"連白萬之君,戰必勝,攻必取"。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專業的人才來替他出謀劃策。試問有那麼一大批卓越的人死心塌地的跟著他,想要得到天下不就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但是讓世人非常疑惑的地方,也正是在此。劉邦對於人才的態度與項羽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反差,眾所周知,但凡是真的有才能的人,自尊心都會非常的強,想要讓他們乖乖的臣服於自己,並且非常忠心的為自己效力,你就必須要拿出12分的誠意,禮賢下士,以禮相待,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人才心悅誠服,甘心的為你做牛做馬。在歷史上的周文王為了能夠將姜子牙收入麾下,還曾經給他拉車,劉備為了能夠請諸葛亮出山,為其出謀劃策,還曾經三顧茅廬,這些都是歷史上非常經典的例證。

但劉邦的形式風格卻截然不同,他自小出生在貧困人家根本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從小就在社會的底層受盡了人間疾苦。在生活的壓迫之下掙扎求生,讓他養成了非常濃重的粗魯的作風。在史記當中就曾經記載劉邦對人慢而辱人,態度非常的傲慢並且不尊敬,曾經有儒生前來投奔於他,但是他居然把人家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尿尿,平時對於自己的部下更是蠻橫無理,常常動不動就劈頭蓋臉的罵人。

但其實這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項羽雖然看起來禮賢下士,但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將士們浴血奮戰,為他贏得了勝利之後,他卻捨不得拿出真金白銀來封賞部下。正如同韓信所說,項羽在對工程進行封賞時曾經將一起站在手心當中揉搓半天,猶豫不決。以至於一起都被磨沒了稜角,他還沒有決定。戰士們作戰積極性越來越低,以至於軍中的人才都跑到了劉邦那裡。

劉邦雖然表面上對人粗蠻無禮,但其實在內心深處,他對於人才是非常尊敬的,善於洞察人才的心理,對於有功之臣和有能之士,他從來不會吝惜任何的封賞。非常大方的與屬下分享勝利的果實。在他手下幹事都能夠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來自上級的重視,自然會得到眾多將士的仰慕,天下的人才紛紛都來投奔他也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劉邦樣樣不如人,為何人才都向他聚攏?因他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實際上,劉邦身邊,何止僅此三位大才?陳平、婁敬、周勃、彭越、樊噲等數不勝數的文武人才,均雲集劉邦左右,助其打天下、治天下。為何劉邦深諳用人之道,並擁有非常高超的馭人之術?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可能一不小心,無師自通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何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
  • 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27人打敗數千騎兵,又該怎麼解釋!
    從總體實力上來看,劉邦根本比不上項羽,因此有人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劉邦戰勝項羽純屬運氣,在玄乎一點說,天命難違,項羽敗給了命運!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劉邦最後取勝,有哪些決定因素呢!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這一種說法,要從兩者最後一戰說起。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楚國分兵兩路,北路軍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六萬救趙;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進攻關中。楚懷王與雙方約定誰先入關者為關中王。隨後項羽殺死逗留不前的宋義,奪取軍權,領兵北上。在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身先士卒,九戰九捷,大破秦軍主力。此戰之後,秦軍投降,諸候畏服,項羽被擁戴為諸候聯軍上將軍。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蜀漢疆域圖 不過肯定會有人問,劉邦和劉備兩人都曾經以蜀地和漢中為基業,然後進取天下,為何劉邦最終在5年內掃滅群雄,並擊敗項羽,一統天下;而劉備窮其半生
  • 項羽對部下很恭敬,為何人才都跑了?因他不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客觀來講,他確實是惜才愛才,能做到對部下噓寒問暖,也會有同理心為士兵的死亡感到傷痛。但僅是做到這樣還遠遠不夠,因為項羽缺少了能真正讓士兵和賢才為自己賣命的保證。秦王暴政,嚴賦酷刑,修長城,焚儒生,百姓的怨恨不斷積累,最終隨著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而爆發。在這個時候,士兵選擇為項羽效勞不僅僅是為了能夠推翻秦政,混口飯吃,更是為了自身在秦滅亡後到新政權的建立能有應得到的利益。
  • 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為何最終都成了頂級人才?真相讓人羨慕!
    翻開劉邦的歷史,有一個讓人疑惑之處,即: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為何最終都成了頂級人才?蕭何是秦朝沛縣的縣吏(所謂吏,小職員也),樊噲是殺狗的屠戶,周勃是喪事上的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夏侯嬰是車夫,曹參是管理監獄的小吏.......總之,劉邦身邊都是一幫小人物,或者可以說是狐朋狗友!
  • 劉邦項羽的加減法,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令敵人越來越少,己方越來越多
    阮籍這裡所說的「豎子」指漢高祖劉邦。五年楚漢戰爭,項羽屢戰屢勝,而劉邦屢戰屢敗,但垓下一戰,項羽被剋星韓信設下十面埋伏所包圍,項羽慘敗。至死項羽也不明白為什麼敗給劉邦,劉勝項敗的原因可用加減法來解答。 想當年項羽手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但後來項羽一方的人才不斷減少,而劉邦陣營的人才不斷加,其中背項降劉的主要人物有韓信
  • 楊氏先祖搶到項羽一條腿,劉邦給了多少賞賜?一個豪門誕生了
    中國古代是一個階級固化,等級分明的社會,社會底層的人,想要改變自身的命運是一件難如登天的事,先秦時代,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很簡單也很粗暴,官吏具有世襲官職的特權,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平民想當官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世族還存在,世族子弟便能隨時出任某一官職,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 章邯巨鹿之戰敗給項羽,而後死心塌地追隨項羽,卻誓死不降劉邦?
    讀過秦漢歷史的童鞋們,相信大家都會知道項羽,知道劉邦,知道韓信,可是有誰知道章邯這個人物呢?估計一大半的人都會很陌生!其實章邯也是一位很有實力的人物,他是秦朝末期最後一個比較有名的將軍,他曾經臨危受命,在短短數十日的時間裡將一批驪山囚徒組織起來,訓練成了一支強悍的軍隊。
  • 龍凱鋒:劉邦採取什麼危機公關方法,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放棄殺機?
    劉邦比項羽先到鹹陽,按照約定,劉邦應該封王。此時,劉邦面臨著重大戰略抉擇:要麼打敗項羽,自封為王;要麼臣服項羽,等待時機與項羽決戰。 劉邦入鹹陽後,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數以千計,意欲留居以自娛。樊噲、張良諫阻之。樊噲說:沛公想安定天下,應還軍霸上。張良說:秦為無道,故公得至此。
  • 項羽劉邦楚漢爭霸,一統嶺南後的趙佗,為什麼不揮師北上逐鹿中原
    劉邦項羽楚漢爭霸之時,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沒有機會:1.趙佗公元前204年完成「嶺南三郡」整合的時候,正是項羽和劉邦楚漢爭霸打到一半的時候,當時也正好是打得最為激烈的時候,雙方都打紅了眼。當時項羽與劉邦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這也是「楚河漢界」的由來。此時剛剛完成「嶺南」三郡整合、建國稱王的趙佗,按兵不動、休養生息、擁兵觀望,是最佳的選擇。
  • 這對硬漢兄弟都是大漢的功臣,一個罵怒了項羽,一個罵笑了劉邦
    ,比如秦末的各路英雄中,項羽和項梁叔侄,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而作為項羽的頭號死敵,劉邦手下也有這樣一對出色的堂兄弟。其實他們都是很早就跟隨劉邦起兵的元老,但一方面是由於他們沒有樊噲、周勃等人跟劉邦的關係更近,另一方面他們二人也不是那種統兵殺敵型的將領,兼之周昌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口吃」,所以他們在劉邦帳下,並沒有一開始就受到重用。
  • 是什麼原因讓張良選擇了劉邦,他家世代為韓國將相
    張良不但是韓國人,而且祖孫數代都在韓國當「相」,可謂韓國真正的名門大家。但是韓國最後被秦國攻破,國破家亡的張良勵志要興復韓國,並且興復張家。於是在群雄並起,抗擊強秦的時候,張良也響應號召,組織人馬發動起義,後來又投靠了項梁。
  • 劉邦並非最後贏家!
    劉邦之所以在彭城戰役中失敗是因為漢軍在素質上沒有佔優勢的士兵。當時,在巨鹿之戰之後,項羽的力量大家都是顯而易見的。據說,當諸侯看到項羽的憤怒時,他們太害怕以至於說話都不敢了。可以看出項羽讓他們打內心深處感到害怕。項羽手下的楚兵使漢軍更加恐懼。其次,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做出了正確的部署。
  • 功勞不亞於韓信蕭何,如果劉邦鴻門宴被殺,他就是劉邦繼承人
    在楚漢之爭中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上,劉邦帶了樊噲、紀信、夏侯嬰等諸將參加,而呂澤、蕭何、曹參、周勃等人都沒有去。劉邦的意圖很明顯,一旦自己發生意外,呂澤就是自己的接班人,會帶著豐沛集團繼續與項羽抗爭。但參與伐齊的並非只有韓信的軍隊,呂澤的部將丁復部和陳涓部都參與了定齊之戰。而且丁復部在殲滅項羽手下第一猛將龍且的過程中,發揮了重用的作用。在楚漢之爭的大決戰中,呂澤功不可沒。陳下之戰,血流成河,呂澤部下靳強(汾陽侯)大敗楚將鍾離昧,部將蠱逢(曲成侯)、靳歙(信武侯)大破項羽軍。最後,逼得項羽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 項羽不殺劉邦,曹操不殺劉備,石勒不殺石虎,其中的原因都一樣
    只能看故事,學學讀史能夠學習深度思考,不要光看歷史故事,看看石勒用人的背後原因現如今會有很多人問:曹操為何不早點殺劉備?項羽為何不早點殺劉邦?這一次我就以後趙的石勒為何不殺石虎,來分析下是為什麼。但若我們處於局中,對於事情的選擇就不是那麼簡單了。石勒的崛起之路,我前面已經分析了很多,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石勒起初只是為了生存,順便報復下晉王朝。但隨著其實力越來越強,勢力越來越大,石勒的心思就變了。他從一個底層的反抗者,變成了一個權力遊戲的參與者。
  • 韓信被呂后所殺,為何不請示劉邦?淮陰侯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必死
    大漢建立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收留了項羽的大將鍾離眛,劉邦因此疑心韓信,將韓信從王降為侯,囚禁在長安。 韓信在長安其實並不老實,與原來的老部下陳豨暗中勾結,陳豨反後,韓信居然要在長安城做內應,也正因為韓信參與了陳豨造反,他才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殺掉。
  • 如果秦始皇還活著,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的起義造反能贏嗎?
    說到陳勝、吳廣的這段歷史,大家可能是聽說過,或許不怎麼了解,但是說到楚漢爭霸,想必這段歷史大家是不會陌生了,不管是課本還是影視劇都上演過很多。筆者認為如果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都不可能造反成功的。
  • 經典反思:劉邦為什麼信任張良,黃石公的《素書》透露豪傑秘密?
    兩千多年前,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在河南滎陽這個地方打了四年,最後以滎陽的鴻溝為界,將天下一分為二。滎陽的鴻溝,是一條古老的運河,是黃河與淮河連接通道,是楚河漢界的地標。喜歡象棋的朋友明白了這個典故,再次投子會不會有指點江山的感覺?從象棋中可以想見遠古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一將一帥統領對陣兩方,軍馬炮對殺,兵卒血拼,相士拱衛。
  • 陸川的《王的盛宴》,不了解劉邦和項羽這段歷史的,看不明白嗎?
    導語:歡迎來到山莊玩娛樂,陸川的《王的盛宴》,不了解劉邦和項羽這段歷史的,看不明白嗎?劉燁、吳彥祖、張震主演的這部電影《王的盛宴》,首先,看前半部,我也認為這部電影很糟糕。後來的,劉邦會項羽,然後的韓信。我還是看明白了,因為我還算知道這段歷史,但我也認為電影還是把它搞得一團糟。但是當我看到霸王自殺時,陸川背後的微妙思想開始逐漸清晰起來。他對項羽高尚英雄主義的描繪,劉邦狡猾的自私,以及韓信未經打磨的泥汙外表讓他感到驕傲感到自豪。我們不認為這部《王的盛宴》是歷史劇,而覺得這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