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先祖搶到項羽一條腿,劉邦給了多少賞賜?一個豪門誕生了

2020-12-05 胡楊說歷史

中國古代是一個階級固化,等級分明的社會,社會底層的人,想要改變自身的命運是一件難如登天的事,先秦時代,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很簡單也很粗暴,官吏具有世襲官職的特權,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平民想當官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世族還存在,世族子弟便能隨時出任某一官職,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先秦時期的百姓便只能是百姓,命運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而且不可改變。

在這樣一個階級對立嚴重的社會,百姓唯一翻身的機會就是打仗,在這樣的社會,戰功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秦朝覆滅,漢朝崛起,朝代更替,一批貴族沒落,另一批貴族踩著前任的屍體上任。劉邦是草莽出生,他的崛起自然也帶著一批草莽崛起,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儘管如此,那個時候能獲得爵位的人還是少數人,然而一具項羽的屍體竟然讓五個人封侯,真乃一步登天。

楚漢相爭,項羽最後被困,而劉邦也發布詔令,誅項羽者,封侯!一時間所有參與圍殺項羽的兵士都瘋狂了,一個爵位就意味著一個豪門,一個真正的豪門,這不僅是個人改變命運,連帶一個家族的命運都將永久改變,不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都瘋了一般向項羽殺去,而項羽卻提前一步自刎了,最後大家都開始瘋狂爭奪項羽的屍體,改變命運的就在此刻!

項羽被人分屍,雙手雙腳和頭顱,五個部分,誕生了五個諸侯,楊喜幸運地搶到了一隻大腿,被封為赤泉侯,食邑一千九百戶,成了漢朝開國功臣。其餘四人就不一一介紹了,這個楊喜可要好好說道一下,此人乃是古代改變命運的第一人,赤泉侯的爵位和權力並不是很大,但是一個爵位就代表了一個豪門,也代表了楊家之後能佔據更多的社會資源,能誕生更多的有用之才。

楊喜的子孫很爭氣,多位子孫在漢代出將入相、公卿連綿,如今楊氏是全國人口排名第六的大姓氏,光是四川一省就有將近四百多位楊氏子孫,而楊氏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規模,楊喜功不可沒,項羽的一條大腿為楊喜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楊家歷經四百年而不倒,不說楊家此後誕生了多少文臣武將,僅憑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是楊喜的嫡傳子孫這一點,便能體現出一個世家崛起後有多麼強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了。

古代能有楊喜這般機遇的人,畢竟是少數,這只是偶然事件,然而命運就是這麼神奇,誰又能想到項羽和隋文帝楊堅扯上關係呢?歷史的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跨越時間長河就成了席捲天地的風暴。

漢文帝時期,漢朝施行了新的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制,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之後,便可獲得官職,這一制度實行了1300年之久,成為中國重要的選官制度,雖然這一制度有明顯的不公平現象,但相比世官制,察舉制已經十分開明了,而後來的科舉制度就是借鑑了察舉制。

從科舉制度再到高考制度,人才選拔制度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公平,這是時代的進步。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

相關焦點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就是長腿歐巴+舉重冠軍提到這個重大事件,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項羽當時為什麼不殺劉邦?如果我們站在司馬遷的立場,跟隨他的視角、觀點去看待整個過程,教科書般的結論就是:因為項羽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導致由主動轉為被動,使得老奸巨猾的劉邦主導了宴會的走向,最終得以脫身離去。
  • 這對硬漢兄弟都是大漢的功臣,一個罵怒了項羽,一個罵笑了劉邦
    ,比如秦末的各路英雄中,項羽和項梁叔侄,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而作為項羽的頭號死敵,劉邦手下也有這樣一對出色的堂兄弟。其實他們都是很早就跟隨劉邦起兵的元老,但一方面是由於他們沒有樊噲、周勃等人跟劉邦的關係更近,另一方面他們二人也不是那種統兵殺敵型的將領,兼之周昌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口吃」,所以他們在劉邦帳下,並沒有一開始就受到重用。
  • 章邯巨鹿之戰敗給項羽,而後死心塌地追隨項羽,卻誓死不降劉邦?
    讀過秦漢歷史的童鞋們,相信大家都會知道項羽,知道劉邦,知道韓信,可是有誰知道章邯這個人物呢?估計一大半的人都會很陌生!其實章邯也是一位很有實力的人物,他是秦朝末期最後一個比較有名的將軍,他曾經臨危受命,在短短數十日的時間裡將一批驪山囚徒組織起來,訓練成了一支強悍的軍隊。
  • 龍凱鋒:劉邦採取什麼危機公關方法,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放棄殺機?
    鴻門宴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項羽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準備在宴席上殺掉劉邦。鴻門,是一個地名,就是今天的陝西省長安縣東白鹿原。在今天白鹿原是一個出名的地方,因為有一部電視劇叫《白鹿原》。那為什麼項羽沒有聽謀臣範增的諫言,殺掉劉邦呢?個人認為,有四大原因導致項羽沒有殺掉劉邦。
  • 陸川的《王的盛宴》,不了解劉邦和項羽這段歷史的,看不明白嗎?
    導語:歡迎來到山莊玩娛樂,陸川的《王的盛宴》,不了解劉邦和項羽這段歷史的,看不明白嗎?劉燁、吳彥祖、張震主演的這部電影《王的盛宴》,首先,看前半部,我也認為這部電影很糟糕。後來的,劉邦會項羽,然後的韓信。我還是看明白了,因為我還算知道這段歷史,但我也認為電影還是把它搞得一團糟。但是當我看到霸王自殺時,陸川背後的微妙思想開始逐漸清晰起來。他對項羽高尚英雄主義的描繪,劉邦狡猾的自私,以及韓信未經打磨的泥汙外表讓他感到驕傲感到自豪。我們不認為這部《王的盛宴》是歷史劇,而覺得這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電影。
  • 項羽很愛惜人才,劉邦卻截然不同,為何最後人才都選擇為劉邦效力
    相信大家對於歷史上的項羽跟劉邦都非常的熟悉了,這兩位在中國的歷史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說項羽對於人才都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對他們都是非常恭敬的。但相傳劉邦對於人才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人才都跑去為劉邦效力了。這也讓很多朋友們感到非常的疑惑。到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27人打敗數千騎兵,又該怎麼解釋!
    從總體實力上來看,劉邦根本比不上項羽,因此有人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劉邦戰勝項羽純屬運氣,在玄乎一點說,天命難違,項羽敗給了命運!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劉邦最後取勝,有哪些決定因素呢!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這一種說法,要從兩者最後一戰說起。
  • 項羽劉邦楚漢爭霸,一統嶺南後的趙佗,為什麼不揮師北上逐鹿中原
    秦末十八路諸侯,演變成了項羽劉邦楚漢爭霸:1.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不公,埋下重大隱患:由於項羽對十八路諸侯的分封並不合理,損害了很多路諸侯的利益,從而使得很多路諸侯的心裡很不服氣。3.劉邦繼續東出,欲與項羽爭霸天下:公元前205年,奪得漢中地區的劉邦繼續揮軍東出,準備與項羽逐鹿中原、爭奪天下。
  • 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全是被他所害,是什麼讓他賣主求榮?
    大家都知道2000多年前楚漢爭霸的時候,最終活著成為皇帝的是被稱為"無賴"的劉邦,而當時世人敬仰大英雄項羽卻落了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在後世看來,項羽的失敗都是因為他自己只知道使用蠻力,而不懂得計謀的結果。
  • 劉邦項羽的加減法,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令敵人越來越少,己方越來越多
    阮籍這裡所說的「豎子」指漢高祖劉邦。五年楚漢戰爭,項羽屢戰屢勝,而劉邦屢戰屢敗,但垓下一戰,項羽被剋星韓信設下十面埋伏所包圍,項羽慘敗。至死項羽也不明白為什麼敗給劉邦,劉勝項敗的原因可用加減法來解答。 陳平投靠項羽,處境比韓信強,項羽稱楚霸王,封陳平為武信君,陳出其不意曾蕩平殷地(今河南安陽市一帶)。後劉邦攻下殷地,項羽怒,欲殺陳平及殷地的將軍官吏,陳平怕被殺而歸順劉邦。陳平用反間計使項羽懷疑逼走並氣死範增,項羽失去參謀長和主心骨,項羽陣營的大廈等於塌了天,陳平這一手夠毒的!
  • 因為獲得項羽遺體,此人被封侯,後世出將入相併建有一國
    楊喜,本來名不見經傳,但由於項羽烏江自刎時,他在現場,並爭得項羽部分遺體,因此被寫在了《史記·項羽本紀》(「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然而誰也沒想到他就憑此,加官進爵,蔭蔽子孫,不光為楊氏昌盛奠定了基礎,後人有非常多的人出將入相,可以說是光耀千秋。
  • 劉邦的啟示:讀懂這三點,格局放大了,事業有成了!
    劉邦差點一口老血吐出來,心想:韓信這孫子搞毛呢?老子都快死了,他還不來?這個時候,張良示意劉邦,問問情況再說。劉邦會意了,就問信使:「韓信怎麼了?我說話不管用了?」信使說:「大將軍說齊地剛平定,還不穩定,需要一個有威望的王鎮著,我韓信覺得自己還是有點本事的,可以替漢王守住齊地,所以,請漢王讓我做一個代理齊王,幫你鎮守一方。」
  • 劉邦樣樣不如人,為何人才都向他聚攏?因他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楚漢爭霸時,如果把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看作兩個組織,那麼就會發現,人才在這兩個組織中的流動方向非常單一,基本都是從項羽集團流向劉邦集團。項羽、劉邦領導的滅秦之旅,目標在於推翻暴秦統治。然而,這需要用一場場的戰爭去完成。當時的戰爭,帶給底層老百姓的,卻是無休止的殺戮。特別是項羽,攻下一座城池後,屠城幾乎成了他的「規定動作」。與之相隨的,還有掠奪和搶劫。「正義」之師不行正義之事,導致民怨沸騰。劉邦其實也偶爾屠城,但是他還有一個「自選動作」——「約法三章」。
  • 深度解讀電視劇《神話》:一部渣男穿越史,順帶綠了秦皇劉邦項羽
    這哥們倒好,他直接或間接將歷史上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秦始皇、劉邦、項羽」等都給綠了一遍。好在蒼天有輪迴,穿越到古代的時候,被自己親哥哥挖了牆角,女朋友最後淪為大嫂。這簡直就是驗證了那句老話,「只要鋤頭挖得好,就不怕沒有挖不倒的牆角。」而在電視劇開頭,就已經將男主定位好了,就是一位自由的攝影愛好者,妥妥鐵渣男一個。
  • 如果秦始皇還活著,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的起義造反能贏嗎?
    筆者認為如果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都不可能造反成功的。秦始皇和胡亥完全就是兩個人,胡亥完全沒有繼承他爹的一點「王霸之氣」,說是feiwu都不為過,最終還是被趙高逼的自殺了,真是可悲的娃,啥也不是。
  • 西楚霸王項羽真的是有勇無謀嗎,該如何評價他這個人?
    提到西楚霸王項羽這個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有勇無謀,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其實歷史上的項羽並非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否則也不會更沒有能力推翻秦朝的統治。很多人只看到他跟劉邦打仗的時候,依靠匹夫之勇將劉邦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卻沒逃過韓信的用兵之道,最後在四面楚歌之下,落得倉皇逃竄的下場。
  • 劉邦並非最後贏家!
    指揮官——戰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彭城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劉邦,垓下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韓信。 儘管都是指揮者,但是二人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韓信和劉邦就將軍領導士兵參加戰鬥的能力進行了交談。 談話是這樣的。 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指揮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可以指揮十萬人。 劉邦又問:你呢?韓信回答:越多越好。
  • 如果秦始皇沒死,劉邦和項羽還能推翻大秦嗎?說出來別不信
    秦始皇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秦朝一時間烽煙四起,到處都是起義軍,最終這個王朝被劉邦和項羽率領的主力軍推翻。如果時間倒退,秦始皇沒有早早死去,劉邦和項羽率領的起義軍難以推翻秦朝。後人批判秦始皇主要是暴政,焚書坑儒,耗費大量的民力去修築長城和阿房宮,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造反。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劉邦和劉備,這兩個人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一個是開創400餘年大漢江山的漢高祖,一個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建立者。兩個人都是一個政權的開創者,只不過一個是建立了大一統王朝,而另一個則是分裂局面地處西川的割據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