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2021-01-09 騰訊網

劉邦和劉備,這兩個人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一個是開創400餘年大漢江山的漢高祖,一個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建立者。兩個人都是一個政權的開創者,只不過一個是建立了大一統王朝,而另一個則是分裂局面地處西川的割據政權。

西漢疆域圖

蜀漢疆域圖

不過肯定會有人問,劉邦和劉備兩人都曾經以蜀地和漢中為基業,然後進取天下,為何劉邦最終在5年內掃滅群雄,並擊敗項羽,一統天下;而劉備窮其半生,得到一塊基業,卻興兵伐吳,最後慘敗,鬱郁身亡。同有梟雄之姿,手下也有無數的謀臣武將,為何兩者結局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劉邦和劉備雖然都是在漢中發家的,但是兩者之間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卻相差的太多了,劉邦之所以能稱帝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劉備在當時卻只能佔人和,天時被曹操所佔,地利被孫權所佔,三者劉備只佔其一,而劉邦卻佔盡三者。可以這麼說劉備失敗是必然的,而劉邦成功也是必然的。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理由以下幾點:

1、劉邦和劉備面臨的敵人檔次不一樣

在當時對劉邦有威脅的敵人可以說就一個,那就是有勇無謀的項羽,雖然項羽個人武力值很高,但智商卻明顯不夠啊,而且在人才上也架不過劉邦的人才多啊,劉邦武有韓信、彭越、英布、樊噲等武力值都屬於頂級的名將,文有蕭何、張良、曹參、陳平等智力超群的謀臣,可以說劉邦麾下人才濟濟,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劉邦手下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在當時可以獨擋一面的人物啊,反觀項羽雖然手下有龍且、季布、鍾離昧這等武力超群的名將,但跟劉邦比還是差了一點,再者在謀臣商,項羽除了有範增這麼一個謀臣,其他的就沒有啦,而且項羽基本上還不聽範增的。你說就這麼一個人物能跟劉邦爭皇位嗎?顯然不能。

項羽劇照

我們再看看劉備面臨的是什麼敵人?當時劉備據漢中稱蜀帝的時候,天下就只剩下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家諸侯了,這三家諸侯曹操、孫權哪一個不是梟雄一般的人物,哪一個的謀略比劉備差,可以說劉備對於這兩家都沒有能夠將其消滅的實力。在當時劉備的蜀漢政權人才上能人也不算少,文有孫乾、簡雍 、諸葛亮 、馬良、蔣腕、法正、鄧芝、馬謖、向朗等,武也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 、黃忠、魏延、嚴顏、黃權、關平、劉封等,但是對於漢末來說,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最不濟的孫權也有著可以匹敵劉備的文武集團,太史慈、甘寧、周泰、黃蓋、韓當、程普、凌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張昭、顧雍等等,這些隨便哪一個都可以和劉備的文武集團對抗,曹操就更不用說了,作為三國時期的梟雄,他絕對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最重要的是他的手底下有三國時期最為頂配的文臣武將陣容,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等漢末頂級的謀臣,武有典韋、許褚、龐德、張遼、徐晃、夏侯惇、曹仁、張郃、夏侯淵、曹洪、樂進等頂級武將,可以說曹操一人就獨佔天下近三分之二的人才資源,雖然他並不能依靠這個陣容去統一整個天下,但是卻可以靠這個陣容立於不敗之地。總的來說三國的局面是平衡的一個局面,在當時誰也滅不了誰,劉備滅不掉曹操和孫權,孫權和曹操和滅不了劉備。

三國君主劇照

所以說單單各自所面臨的敵人,劉備就不可能向劉邦一樣,他們兩人面對的對手差距實在太大了,如果劉備攜帶著這些陣容去劉邦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那麼統一全國是指日可待,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但是誰叫劉備是跟曹操、孫權這些梟雄在一個時代裡呢?

2、劉備所擁有的資源就跟劉邦不一樣

劉邦雖然當時也僅僅只有漢中一地,但別忘記了,劉備在當時僅僅只是十八路諸侯王中的其中一個諸侯而已,他的周邊可是還有其他的17路諸侯,可以說這種現象就註定這十八個諸侯所擁有的資源都是相差不大的,畢竟在當時中原大地的土地、人口、資源就那麼多,再加上項羽封王的時候是講究公平,可以說除了項羽和劉邦能夠多分到一些富饒的地方,其他人都差不多,可以說在當時劉邦於其他諸侯在土地、人口和其他的一些資源上都相差不大,他不會在資源上於其他人拉開很大的距離,而這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劉邦日後能在短短7年之內就統一全國給予了很大的便利。

項羽分封諸侯圖

那麼我們再看看劉備所處的環境,劉備雖然跟劉邦差不多都是佔據益州這一地,但是我們的看看他的對手曹操和孫權都佔了多少的地盤,我們先說最弱的孫權,他佔領了荊州的南郡、武陵、長沙、零陵、桂陽等五郡102縣,揚州的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廬陵南部等七郡146縣以及交州的全境;曹操呢,則佔領了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十州全境以及荊州的南陽、南鄉、江夏、襄陽、等四郡65縣,揚州的九江、廬江等二郡十四縣,他們之中最少的孫權也至少佔據天下九州中的三個州,而劉備僅僅只是佔了一個州,所以在當時劉備的蜀國所佔領的資源絕對是與另外兩國不成正比的,甚至可以說蜀國的人口、資源、土地等都是比其他的兩國都要少,尤其是人口,在古代打戰就是靠人口的情況下,劉備這一方就絕對是吃虧的,比如曹操一方隨隨便便就能集合幾十萬大軍,而蜀國就算傾全國之兵,也只能勉勉強強湊夠幾十萬大軍,你說單單就憑這麼一點,你讓劉備拿什麼去統一天下,他又有何優勢能夠跟曹操、孫權他們去爭奪這個天下的所有權,可以說劉備的蜀國註定只能成為一個割據勢力,而成不了可以統一天下的蜀王朝,畢竟他的資源就擺在那裡,資源的局限性就註定他只能是偏於一地。

三國地圖

3、兩人的人才不在一個檔次上,或者說人才的「質量」和「密度」相差過大

劉邦手底下的人才絕對要優於劉備手底下的人才,可以說你別看劉備手底下的人才也很多,但是真正能做到極致的卻很少,手底的猛將雖然很多,但大多都是不善謀略,手底的謀臣雖然也很多,但真正能夠出謀劃策的也只有諸葛亮和法正兩人而已,再看看劉邦就不一樣,手下單憑韓信和張良就可以吊打劉備手底下所有的人,更別說蕭何、陳平、英布這些頂級的人才啦,劉邦曾經說過「有蕭何幫他搞後勤,張良給他做規劃,韓信幫他打天下,陳平為他出計謀,他才能夠得天下」,而反觀劉備呢?手底下能夠完成這些的可以說只有諸葛亮一人,關羽、張飛、趙雲這些人雖然名頭很響,但說實話除了會打戰,其他的根本就幫不上忙。可以說如果劉備有劉邦手底下這些人才,那麼即使是在三國那個敵強我弱的時代,劉備還是有可能奪取整個天下的,畢竟要是劉備手底有軍神韓信和謀神張良這兩個在中國近5000的歷史當中都是頂級的大神的話,劉備還是大有可為的。

韓信劇照

諸葛亮劇照

4、劉邦懂得一直隱忍,劉備卻不行

其實劉邦和劉備兩者之間的性格就註定了各自的成就,劉邦在與項羽的爭鬥中,其實在前期劉邦一直在被項羽暴打,可以說只有最後一戰劉邦才打贏了項羽,但就是這麼一戰,劉邦徹底贏了項羽並做了皇帝,在前期劉邦一直在項羽面前裝孫子,一直是在暗地裡發展,劉邦知道隱忍蟄伏,知道自己打不過項羽就低調做人,其實總的就一句話,劉邦知道低調做人,低調做事,但劉備不一樣,雖然劉備前期也很會裝孫子,但是他偏偏在最後時刻裝不了孫子,劉備在失去荊州、失去關羽的時候,不顧勸阻去伐吳,結果大敗於夷陵,這一戰導致自己之前隱忍幾十年所積累下來得國力一朝全沒了,也正是這次衝動,導致劉備徹底的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楚漢戰爭示意圖

夷陵之戰示意圖

所以說,雖然劉邦和劉備都有著相同的境遇和地盤,但是天下局勢已經不一樣,其結果肯定是不相同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劉邦能在五年之內統一全國,而劉備卻窮其一生都統一不了中國。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由於蜀軍乃是跨境作戰,長期遠離蜀地,將士們都頗為思念家鄉,加上當時暑氣逼人,將士們十分難受,劉備不得已而將軍營設在深山密林處。陸遜見此良機,他當即火燒連營七百裡,就此擊潰劉備,並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要知道劉備此番攻打東吳,幾乎是拼死一搏,然而讓人奇怪的是,他東徵時麾下將領的資歷都不高,比如馮習,張南,吳班和傅肜等人在此前都沒有什麼戰績,讓人感覺十分平庸,而黃權和馬良雖然有一定的名聲,但他們倆仍不是蜀漢當時最強的將士。反觀東吳方面,不管是陸遜,還是朱然,徐盛,朱桓,都在夷陵之戰前有一定的戰績。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前言:三國這個紛爭的年代,不光出了很多的能臣武將,還有很多的精彩戰役被後人津津樂道,三大戰役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官渡之戰不用說,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成為最大諸侯,赤壁之戰,周瑜擊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夷陵之戰,劉備舉國之力伐東吳,最後戰敗身死!
  • 劉備如何「發家」?一半靠人品,三分靠謀略,二分靠武力
    曹操真的是靠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孫權是因為有了一個優秀的父兄,而劉備的家業,一半是靠自個人品所得,其餘三分則是謀略所得,還剩二分是靠武力所得。 為什麼筆者會這麼說呢? 先來看劉邦入主徐州。徐州的戰略地位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 項羽不殺劉邦,曹操不殺劉備,石勒不殺石虎,其中的原因都一樣
    只能看故事,學學讀史能夠學習深度思考,不要光看歷史故事,看看石勒用人的背後原因現如今會有很多人問:曹操為何不早點殺劉備?項羽為何不早點殺劉邦?這一次我就以後趙的石勒為何不殺石虎,來分析下是為什麼。石勒建立趙國後,逐漸摒棄了曾經追隨他的十八騎和最早的漢人謀臣,改用一些石姓族人(有的是石勒收的乾兒子,有的是親人)和外戚。好比張賓,他是石勒的首席謀主,為後趙的建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初石勒在葛陂戰敗,進退維谷之際。正是張賓提出了經略河北的戰略方針,為彷徨無措的石勒集團找準了方向,免於覆滅的危險。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個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說的是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徵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劉備為何近龐統遠諸葛亮?只因龐統具備一個諸葛亮沒有的「美德」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劉備也是當世梟雄,而且一貫以知人善任著稱,但是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龐士元,諸葛亮被留在荊州看家;龐統犧牲後才緊急招諸葛亮張飛黃忠趙雲馳援,而平定了益州有了法正法孝直之後,諸葛亮又靠邊兒站了——劉備去跟曹操徵漢中
  • 蜀漢最強經學家,曾推斷漢亡及劉備去世時間,算出結局後大哭不止
    事實上,讖緯之學在魏晉時期頗為流行,除了左慈、于吉這類術士之外,許多文臣和謀士也基本有所涉獵,其中蜀漢謀士張裕也是精通者之一,但他的存在感相比而言就要低很多。有意思的是,他曾經準備推算出蜀漢國祚以及先主劉備的薨年,因此被劉備下詔斬於菜市口。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劉備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蜀漢政權,除了靠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外,還靠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龐統、法正等人的輔佐。在這些人中,劉備最在乎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關羽和張飛,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接連敗退,真相終於曝光,太讓人心寒了
    圖為諸葛亮演員劇照新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那曾助劉備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為何在劉備死後就接連敗退呢?其實,很早就有歷史學家說出了諸葛亮屢戰屢敗的原因,該學家表示,劉備死後給諸葛亮留下了其最不想去處理的問題,這就是蜀國多年徵戰所消耗的國力以及孫劉聯盟的破裂,而奉行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勢必會因此而最終累死。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諸葛亮在死後甚至都沒有經過真正高規格的厚葬就被後世隱藏了起來,可以說是十分寒心。
  • 關羽放曹操,項伯放劉邦:二人其實都是「講義氣」的政治糊塗蟲
    為了一個「義」字,項伯冒著天大干係將楚軍的軍事機密透露給了張亮和劉邦。第二天「鴻門宴」上,又是他挺身而出,救下了危在旦夕的劉邦。於是,項羽失去了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可以說,項伯就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關羽」。 無論是關羽還是項伯,從政治角度來講,都是糊塗蟲。
  • 曹操既然挾持著漢獻帝,他為何沒有直接下令讓劉備和孫權自盡?
    正因如此,當曹操徵討荊州的時候,荊州的臣子都勸說劉琮要投降曹操,就是因為曹操有大義在身,攻打曹操就是對漢室不敬。不過讓人奇怪的是,既然曹操挾持著漢獻帝,為何他不以漢獻帝的名義直接下令,讓劉備和孫權自盡,從而獲得天下的統一呢?
  • ...三國志14|劉備_虛擬人物|三國志|超級機器人大戰x|天元突破紅蓮...
    今天的新聞有:· 《三國志14》漢中之戰劇本講解,劉備興漢的關鍵戰役;· 第七屆金茶獎頒獎典禮落幕,國產單機《聖女戰旗》《奇蹟一刻》獲獎;· 《神龍鬥士》《天元突破》參戰,《超級機器人大戰X》周五登Steam。
  • 劉秀不顯山不露水,劉備喜怒不形於色,究竟誰的城府更深?
    在無邊的黑暗裡,眾多的未解和神秘靜靜的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的火炬亮起,讓我們一起開啟探索歷史的旅程,仰望文明的巴別塔!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與蜀漢開國皇帝劉備,一個不顯山不露水,一個喜怒不形於色,都是城府很深的人。那麼,劉秀與劉備,誰的城府更深呢?不顯山不露水的劉秀光武帝劉秀年輕時則性格勤勉,喜好種田,不顯山不露水,城府很深。
  • 張松拜訪曹操送上地圖,為何曹操看不起張松,浪費統一天下的機會
    ,同時劉備把張松待為上賓,最終劉備的禮遇讓張松感到溫暖,張松就把準備獻給曹操的地圖轉手獻給了劉備,為劉備日後佔據益州提供了首功。 當然了,以上只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我們來看一看歷史上的曹操為何要拒絕張松,以及劉璋派出張松出使曹操的目的是什麼? 正史中劉璋在赤壁之戰曹操戰敗之後,曾派出張松出使曹操,劉璋為何要派張松出使曹操?史書上沒有說,只能在這裡做個推斷。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擁天下,為何劉備得3人仍失了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預言家,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安天下」,當劉備聽了這句話以後,為了恢復漢室,大費周章的去拉攏人才,這4個人除了冢虎司馬懿之外,劉備得到了3人,為何劉備得了這3人仍失了天下呢?
  • 深度解讀劉備:自我期盼,終成大業,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一人
    劉備(161—223)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
  •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只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劉備給關羽報仇,進攻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打敗;白帝城託孤,蜀漢走上了不歸路。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仿佛蜀漢滅亡的首犯就是劉備,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蜀漢有沒有統一中原的機會呢?蜀漢遭受的兵力和將官人才的損失是雪崩式的,緊接著國內的形勢大亂:漢嘉太守黃元、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最要命的是剛稱帝不久的劉備病逝讓蜀漢一蹶不振,維持40餘年後被曹魏滅掉。夷陵之戰為什麼會發生呢?因為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曹魏大軍,威震華夏,卻被東吳呂蒙偷襲,荊州五郡被奪。
  • 先正史評: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我看到的卻是劉備的冷血
    對於《三國演義》裡的劉備,先正的印象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哭,仁。哭就不多說了,哭大漢,哭徐庶,哭孔明,哭關羽,長坂坡摔了孩子後也沒忘記哭下趙雲。今天,筆者打算重點談談這個「仁」字。要說劉備的仁,就不能不提「劉玄德攜民渡江」一事。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基本是一致的。
  • 劉備陳登關係很好嗎為啥不跟隨劉備
    劉備說:「您素有國士之風,現在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陳登希望您憂國忘家,具有匡扶漢室之志。可是你卻向他提出買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談也沒什麼新意,陳登當然討厭你了,你又有什麼理由要求他和你說話呢?假如當時是我,我肯定會去百尺高樓上高臥,而讓你睡在地下!」劉表聽後大笑。劉備說:「象陳登這樣文武雙全,膽識超群的俊傑,只能在古代尋求,當今的芸芸眾生,恐怕很難有人及其項背了。」
  • 三國演義:趙雲的話讓劉備明白,最寵的趙子龍從來不是忠誠於他
    ,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一直把趙雲當作關羽、張飛之後的第三個拜把子兄弟,雖然趙雲並沒有和劉備拜把子;但這一定都不影響劉備對趙雲的信任。  趙雲一句話讓劉備明白,到底忠於誰  對於劉備為兄弟報仇置朝廷於不顧的衝動行為,而當時蜀漢朝廷一片反對之聲,但是劉備已經到了不敢不顧的地步,他認為如果連兄弟的仇恨都不能報,那麼自己統一天下又有什麼用,劉備整頓軍隊準備出發的時候,趙雲說了句話讓劉備明白,陪伴自己身邊最信任的男人其實並不是忠誠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