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關羽被稱為「義絕」。關羽對自己的結義兄弟講究一個「義」字,更為難得的是,他對於曾經有恩於自己的敵人——曹操,也奉行以「義」為先的行為準則。
在「華容道」中,關羽念及舊日的知遇之恩,把已經窮途末路的曹操放走,這可謂是放虎歸山。
巧合的是,在近400年前的楚漢戰爭中,也有一位關羽似的人物,那就是項羽的堂叔項伯。
為了一個「義」字,項伯冒著天大干係將楚軍的軍事機密透露給了張亮和劉邦。第二天「鴻門宴」上,又是他挺身而出,救下了危在旦夕的劉邦。於是,項羽失去了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可以說,項伯就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關羽」。
無論是關羽還是項伯,從政治角度來講,都是糊塗蟲。
一、從報恩到賣主
項伯是項羽有血緣關係的堂叔,在楚軍當中位高權重。當時,項伯的職務是楚國左尹,相當於宰相。而且,從鴻門宴的座次上來講,項伯跟項羽坐在一起,可見他在項羽心目中位置之高。
這樣一位位高權重之人,同時還是個知恩圖報、義氣為先的好人。
當年,項伯曾經與張良交好,二人情投意合。後來項伯殺了人,是張良想方設法救了他。
於是,就在項羽準備發大軍攻打劉邦時,項伯連夜前來找張良,要他速速逃命。
知恩圖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項伯道義上的出發點無可厚非,然而,從政治層面上講,他卻以一己之私壞了項羽的大事。
張良見事情緊急,馬上邀請他來見劉邦。劉邦先是向項伯敬酒,接著二人約為了兒女親家。
於是,項伯開始一步步感情用事,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回到軍營,項伯又是「義」字當頭,教育了侄兒項羽一番:如果不是人家劉邦先打下關中,你怎麼敢進來呢,如今他有大功反而要被討伐,這是不義啊。
「不義」二字,恰好給了極好面子的項羽以當頭一擊。
於是,第二天的「鴻門宴」,項羽根本就沒有殺劉邦的意思,現場變成了項伯與範曾的鬥爭。
範曾用項莊舞劍來幹掉劉邦,而項伯則以身弊之,直到樊噲闖入營帳。
整個過程,項羽顯得極為麻木,他早已被項伯的「義」字困住了。
接下來,項伯繼續發揮自己的仁義精神,為劉邦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應張良的請求,攛掇項羽把漢中封給了劉邦。得到漢中,劉邦不僅有了更多的土地、賦稅、人口,還得到了一塊更有利於入關中的戰略要地。
第二件,是項伯殺死了九江王英布的老婆、孩子。英布本來是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後來被人勸說叛楚降漢。可是,項伯殺盡英布的妻子,就相當於斷了他日後重歸於好的後路。英布只能與項羽死磕到底了。
第三件,是項伯救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楚漢兩軍相持不下之際,項羽為了迫使漢軍投降,準備將劉邦之父劉太公烹殺之。
項伯馬上勸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
項伯的意思是:以後天下到底是誰的還不好說,像劉邦這種顧天下而不顧家的人,你殺了他爸爸也沒用,只會增加兩家的仇恨。
項伯這麼做,有其婦人之仁的成分,但從話音裡,也可以聽出一些「賣主」的味道了。
當時,楚漢兩方陣營的人都知道,天下事雖然未可知,但一定是「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楚和漢不可能共存。
所以,項伯當老好人,勸項羽別把事情做絕,就是在給自己留條後路。結合他先前的所作所為,可以認為,項伯已經從一個「義氣深重」之人,蛻變為「賣主求榮」之輩。
二、因私恩而廢公義
《三國演義》中,提到過許多次「義釋」,比如關羽「義釋」過黃忠,張飛「義釋」過嚴顏,這兩次「義釋」,都收到了奇效,不是幫助蜀軍攻城略地,就是為蜀漢集團添磚加瓦。
可對比以上兩次「義釋」,關羽的「義釋」曹操,卻有著別樣的意味。
正史上本無「華容道」的故事,《三國演義》虛構了這場戲,目的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義氣」。
不過,正因為這是作者的憑空虛構,事件本身就存在著一個大BUG——關羽雖是報恩,但卻是因私廢公,在政治上犯了大糊塗,讓蜀漢統一天下的大業變得永遠不可能。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之所以安排關羽守在華容道,是因為他早已夜觀天象,發現曹操這次是命不該絕。所以,如果把這種天大的人情讓關羽這種義氣之人做了,豈不美哉?
可是,「夜觀天象」就如此靠譜嗎?這其實又如項伯一樣,把個人恩怨凌駕於組織利益之上。
如果我們設想一下,曹操真的在華容道被關羽斬於馬下,那歷史將會如何演變呢?
第一,由於曹操突然死亡,他那幾個極富才幹的兒子紛紛覬覦大位,他們各自聯合自己的支持者將曹魏的事業瓜分,相互之間互相攻伐,由此形成了若干勢力大小不等的割據政權。
第二,由於曹操突然死亡,曹魏政權在北方的數十萬大軍失去主心骨,於是開始分崩離析。曹軍之中的實力派人物以及各地地方豪強,乘亂而起,北方再次陷入諸侯割據的局面。
第三,由於曹操突然死亡,忠於漢室的臣子們乘機發力,將曹魏一族一網打盡,重新取得朝廷的主導權,但地方上畢竟有曹魏政權的死忠,於是雙方爆發持久的混戰。
第四,由於曹操突然死亡,原本隱藏在曹魏內部的野心家們紛紛出現,發動了類似於「高平陵之變」的行動,篡奪了曹氏政權,北方因此也陷入到了混亂之中。
總之,無論出現以上哪一種情況,都會讓曹操剛剛統一起來的北方再次陷入到曠日持久的混亂之中。
雖然這也給實力更強的孫權以可乘之機,但以水軍見長的吳軍,要想收拾北方殘局,困難度並不比劉備小多少。
但如果北方亂了,劉備一定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但關羽以「義氣為先」的角度上釋放了曹操,這給劉備集團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困難。
曹操逃脫了,蜀漢日後面臨的將是始終鐵板一塊的北方強敵。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蜀漢與曹魏在實力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蜀漢日後的北伐,將始終處於被動的局面。這是關羽的政治糊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