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放曹操,項伯放劉邦:二人其實都是「講義氣」的政治糊塗蟲

2021-01-20 騰訊網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稱為「義絕」。關羽對自己的結義兄弟講究一個「義」字,更為難得的是,他對於曾經有恩於自己的敵人——曹操,也奉行以「義」為先的行為準則。

在「華容道」中,關羽念及舊日的知遇之恩,把已經窮途末路的曹操放走,這可謂是放虎歸山。

巧合的是,在近400年前的楚漢戰爭中,也有一位關羽似的人物,那就是項羽的堂叔項伯。

為了一個「義」字,項伯冒著天大干係將楚軍的軍事機密透露給了張亮和劉邦。第二天「鴻門宴」上,又是他挺身而出,救下了危在旦夕的劉邦。於是,項羽失去了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可以說,項伯就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關羽」。

無論是關羽還是項伯,從政治角度來講,都是糊塗蟲。

一、從報恩到賣主

項伯是項羽有血緣關係的堂叔,在楚軍當中位高權重。當時,項伯的職務是楚國左尹,相當於宰相。而且,從鴻門宴的座次上來講,項伯跟項羽坐在一起,可見他在項羽心目中位置之高。

這樣一位位高權重之人,同時還是個知恩圖報、義氣為先的好人。

當年,項伯曾經與張良交好,二人情投意合。後來項伯殺了人,是張良想方設法救了他。

於是,就在項羽準備發大軍攻打劉邦時,項伯連夜前來找張良,要他速速逃命。

知恩圖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項伯道義上的出發點無可厚非,然而,從政治層面上講,他卻以一己之私壞了項羽的大事。

張良見事情緊急,馬上邀請他來見劉邦。劉邦先是向項伯敬酒,接著二人約為了兒女親家。

於是,項伯開始一步步感情用事,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回到軍營,項伯又是「義」字當頭,教育了侄兒項羽一番:如果不是人家劉邦先打下關中,你怎麼敢進來呢,如今他有大功反而要被討伐,這是不義啊。

「不義」二字,恰好給了極好面子的項羽以當頭一擊。

於是,第二天的「鴻門宴」,項羽根本就沒有殺劉邦的意思,現場變成了項伯與範曾的鬥爭。

範曾用項莊舞劍來幹掉劉邦,而項伯則以身弊之,直到樊噲闖入營帳。

整個過程,項羽顯得極為麻木,他早已被項伯的「義」字困住了。

接下來,項伯繼續發揮自己的仁義精神,為劉邦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應張良的請求,攛掇項羽把漢中封給了劉邦。得到漢中,劉邦不僅有了更多的土地、賦稅、人口,還得到了一塊更有利於入關中的戰略要地。

第二件,是項伯殺死了九江王英布的老婆、孩子。英布本來是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後來被人勸說叛楚降漢。可是,項伯殺盡英布的妻子,就相當於斷了他日後重歸於好的後路。英布只能與項羽死磕到底了。

第三件,是項伯救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楚漢兩軍相持不下之際,項羽為了迫使漢軍投降,準備將劉邦之父劉太公烹殺之。

項伯馬上勸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

項伯的意思是:以後天下到底是誰的還不好說,像劉邦這種顧天下而不顧家的人,你殺了他爸爸也沒用,只會增加兩家的仇恨。

項伯這麼做,有其婦人之仁的成分,但從話音裡,也可以聽出一些「賣主」的味道了。

當時,楚漢兩方陣營的人都知道,天下事雖然未可知,但一定是「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楚和漢不可能共存。

所以,項伯當老好人,勸項羽別把事情做絕,就是在給自己留條後路。結合他先前的所作所為,可以認為,項伯已經從一個「義氣深重」之人,蛻變為「賣主求榮」之輩。

二、因私恩而廢公義

《三國演義》中,提到過許多次「義釋」,比如關羽「義釋」過黃忠,張飛「義釋」過嚴顏,這兩次「義釋」,都收到了奇效,不是幫助蜀軍攻城略地,就是為蜀漢集團添磚加瓦。

可對比以上兩次「義釋」,關羽的「義釋」曹操,卻有著別樣的意味。

正史上本無「華容道」的故事,《三國演義》虛構了這場戲,目的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義氣」。

不過,正因為這是作者的憑空虛構,事件本身就存在著一個大BUG——關羽雖是報恩,但卻是因私廢公,在政治上犯了大糊塗,讓蜀漢統一天下的大業變得永遠不可能。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之所以安排關羽守在華容道,是因為他早已夜觀天象,發現曹操這次是命不該絕。所以,如果把這種天大的人情讓關羽這種義氣之人做了,豈不美哉?

可是,「夜觀天象」就如此靠譜嗎?這其實又如項伯一樣,把個人恩怨凌駕於組織利益之上。

如果我們設想一下,曹操真的在華容道被關羽斬於馬下,那歷史將會如何演變呢?

第一,由於曹操突然死亡,他那幾個極富才幹的兒子紛紛覬覦大位,他們各自聯合自己的支持者將曹魏的事業瓜分,相互之間互相攻伐,由此形成了若干勢力大小不等的割據政權。

第二,由於曹操突然死亡,曹魏政權在北方的數十萬大軍失去主心骨,於是開始分崩離析。曹軍之中的實力派人物以及各地地方豪強,乘亂而起,北方再次陷入諸侯割據的局面。

第三,由於曹操突然死亡,忠於漢室的臣子們乘機發力,將曹魏一族一網打盡,重新取得朝廷的主導權,但地方上畢竟有曹魏政權的死忠,於是雙方爆發持久的混戰。

第四,由於曹操突然死亡,原本隱藏在曹魏內部的野心家們紛紛出現,發動了類似於「高平陵之變」的行動,篡奪了曹氏政權,北方因此也陷入到了混亂之中。

總之,無論出現以上哪一種情況,都會讓曹操剛剛統一起來的北方再次陷入到曠日持久的混亂之中。

雖然這也給實力更強的孫權以可乘之機,但以水軍見長的吳軍,要想收拾北方殘局,困難度並不比劉備小多少。

但如果北方亂了,劉備一定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但關羽以「義氣為先」的角度上釋放了曹操,這給劉備集團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困難。

曹操逃脫了,蜀漢日後面臨的將是始終鐵板一塊的北方強敵。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蜀漢與曹魏在實力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蜀漢日後的北伐,將始終處於被動的局面。這是關羽的政治糊塗所致。

相關焦點

  • 曹操名是漢相,實為漢賊 請看新解:關雲長大義釋曹操
    當曹操率領著數百個殘兵敗將,狼狽的逃到華容道的時候,大將關雲長橫刀立馬,率領著五百多名將士擋住了去路。嚇的曹操眾人都下了馬,跪拜於地,懇求關羽念昔日之恩情放了他們。關羽沉默片刻,長嘆一聲,把手一揮,讓他們都走了。曹操名是漢相,實為漢賊。關羽為麼要放走曹賊呢?如果只為報答曹操當年的恩情而放,顯然是取小義而捨棄大義。
  • 明知曹操必走華容道,諸葛亮為何不派張飛或趙雲去截,而是派關羽
    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一份報答。今天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必放他過去。所以不敢教,」雲長說:「好軍師!這一天,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斬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給他。今天碰巧碰上,豈肯放過呢孔明曰:「若放手一搏,又如何?」雲長曰:「以軍法為依!」孔明曰:「依軍法為依!」雲長於是令人立令。雲長又笑曰:「豈不聞兵法為虛?
  • 關羽以「漢壽亭侯」 自居,來自於曹操的冊封
    從「桃園三結義」中就可以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一開始就是志向相同,情投意合,在此之後,關羽、張飛二人為實現劉備匡扶漢室的理想,而共同聯吳抗曹、建立蜀國,這一路走來,他們二人對劉備都是盡心輔佐、絕無二心。尤其是關羽,《三國演義》中記載,曹操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初九,殺了反曹的董承,而後攻打據守徐州的劉備,大約在二三月間攻克了下邳城,也降服了關羽。
  • 熊出沒:最糊塗的兩位,都有健忘症,但最講義氣
    在熊出沒裡有這麼兩位是天天糊裡糊塗的,連自己在幹什麼都不知道。兩位有健忘症,扭頭就忘,甚至連家都忘記了。第一位:塗塗在熊出沒裡這個貓頭鷹是最有名的健忘症,整天糊裡糊塗的,自己幹什麼都不知道,轉個身都忘了自己要幹嘛,甚至有時候連自己的家在哪裡都不知道。
  • 三國最忠義者的結局是被斬殺,雖身首異處,卻是最高榮譽,關羽
    關羽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忠勇名將,說他忠勇,想必大家都很認同,前有與劉備在一處桃園的事跡,後有殺了六個曹操的將領只為逃離他的地盤、重回劉備身邊的傳奇。最重要的是,他的義氣是公平的,甚至並不在乎對方是不是敵人。他為報答當年曹操的恩情,竟然在戰爭的關鍵時期將曹操放了,救了曹操一命。那時候曹操顯然能力在幾個陣營中最強,關羽不是莽夫。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其實答案很簡單劉邦和劉備雖然都是在漢中發家的,但是兩者之間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卻相差的太多了,劉邦之所以能稱帝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劉備在當時卻只能佔人和,天時被曹操所佔,地利被孫權所佔,三者劉備只佔其一,而劉邦卻佔盡三者。可以這麼說劉備失敗是必然的,而劉邦成功也是必然的。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 曹操的身邊,早已形成人才「滾雪球效應」,但他為何放棄了關羽?
    我們都知道,錢財散盡可以復還,土地敗光可以再得,但是人才既然失去了,就很難挽回了。三國時代是個人傑輩出的時代,歷數各個朝代都難以匹敵。因此想逐鹿中原、稱霸天下之人,莫不以爭取人才作為依據。此時的形勢,可謂是「得人才者得天下」。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在現代語言中,我們都已經很熟悉那句成語叫「大意失荊州」,用來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是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 曹操|這醜八怪竟是個斜槓青年,文學界泰鬥/軍事界奇才
    曹操是從不問自己的人以前幹過什麼,跟劉邦一樣。當初魏無知推薦陳平給劉邦的時候,劉邦手下一堆人不服,說這人怎麼能用?他以前在家裡跟嫂子通姦,在軍中收受賄賂。劉邦就不高興了,罵魏無知說:這種人連個本科畢業證都沒有,品行還不端正,你推薦來做什麼?魏無知說:我推薦人是推薦才能,老闆你問的是品行,這兩個不是一個東西,就算你現在有尾生、孝已那樣的有德之人,你能靠他們打敗項羽麼?
  • 華容道上關羽殺得了曹操?從小說與現實看,非要亡一位必是雲長
    一個是感情方面的「唐伯虎三笑姻緣」;一個是曹操「三笑」笑出了六百年嘲笑與忠義。兩者都是小說,而且都是明朝人所為。不能不說明朝真是一個小說的朝代。唐伯虎本文提一提而已,重點是「曹操的三笑」。有人說,華容道上的關羽如果真的用力,曹操必然難逃一死。但問題是,說這樣的話的朋友很顯然忘記了現實和小說都不允許曹操死。
  • 為何讓關羽感激曹操?
    建安五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但都被劉備打敗了。因此,曹操親自率領軍隊與劉備作戰。結果,劉備被擊敗,在袁紹處避難,而關羽被活捉,不得已才投降。曹操以厚禮相待,任命他為偏將軍 。
  • 「綠巨人」秦宜祿:妻子被呂布、曹操、關羽相爭,他卻登上高位
    可一切都在秦宜祿抱住呂布大腿後發生了變化。英雄難過美人關,鐵血冷汗關羽也拜倒在杜氏娘子的石榴裙下。在那個時候劉關張還只是依附於曹操的手下,不知為何,關羽竟看上了杜氏。 在攻打呂布前,他就聽說杜氏娘子被呂布佔為己有,也許乘著這次攻打呂布,他可以解救杜氏。其實就是將杜氏搶奪過來罷了。心急的關羽急忙向曹操請求將杜氏交給自己,還一直提醒曹操記得承諾。
  • 歷史上的關羽和呂布聯手,對陣項羽和英布,誰勝誰負結局會如何
    這其實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故事,本著好奇的態度就來比較一下,其實秦末時期的天下大勢與東漢末年是完全不一樣的,秦末是所有人反對秦朝,整個天下一呼百應地反秦,聲勢非常浩大,是一場全國性的戰爭,而東漢末年並不是所有都反漢朝,而是漢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上的控制力,皇帝被人挾制,然後就是漢朝的地方官開始爭權奪利,彼此混戰,最終割據一方發展壯大的,絕大多數都是這批人,比如袁紹
  • 曹操果真是奸雄嗎?為何歷代封建統治者都不喜歡他?卻又成為了他
    曹操之所以成為奸雄,那可不是羅貫中一個人的功勞。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而在此之前,曹操奸雄的形象,其實已經定格了,為什麼?因為每個王朝都害怕出現一個曹操。當然了,他們更害怕出現司馬懿。 說破天,老曹家也是取代了老劉家,建立了新的王朝。
  • 關羽、呂布超2米?曹操還不到1米6!
    關羽、呂布超2米?曹操還不到1米6!從小學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單位換算,都知道1尺約等於33.3釐米,而古代這個一尺也是飄忽不定的,就拿三國時期來說吧,當時的一尺就是23.04釐米。在三國中有很多關於身高的描寫,比如說堂堂七尺男兒,還有什麼身高八尺,身高一丈了,你知道三國中英雄們的真實身高是多少嗎?
  • 心理解讀曹操: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寧我負人」並非我本意
    如果要挑選一句曹操說過的最有名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倉皇出逃,四處追捕文書讓他心驚膽戰。行至中牟縣,一直小心謹慎的曹操還是被縣令陳宮抓獲。本以為已至絕境,不料陳宮聽完曹操慷慨報國之志後,竟願意棄官隨曹操出逃。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人才,都集中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出現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這裡所說的叱吒風雲的人才,都主要是一些政治人才或者軍事人才。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既是中國古代出現得最多的人才,同時也是中國古人最感興趣的人才。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是一個大一統的社會,而大一統的社會,最重視的就是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只有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大一統。
  • 關羽勇猛無比 所向披靡 但這4人卻能與之匹敵
    關羽,在民間被尊為「關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仍心向劉備,藉機離開,去追隨劉備。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武功高強,被尊為蜀國的「五虎上將」之首。在演義中關羽所向披靡、天下無敵,但同樣在演義中有四人是關羽戰之不下的!
  • 一身傲骨,從不認輸,關羽也是個虛心的將軍
    他就是那個目中無人而且非常有傲氣與傲骨的——關羽。雖然在華容道之中他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那就是放走了他的敵人曹操。但是如果我們從他的角度來說的話,這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他就是如此一個把恩與怨都分的這麼清楚的人,別人既然以前提拔過他,而且還對他不薄,那關羽在面臨這樣的窘境如此做還是可以被理解的。再後來這個橋段我們也知道,這個人的俠肝義膽,是多麼令人敬佩啊。
  •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敬就是順的對外的表現,順就是孝順,《孝經》裡講:「夫孝德之本也」,就是德行的根本,有了孝順我們才能夠生發出一切的德行,仁愛也好,謙卑也好,道義也好,信也好,都能生出來,因為你敬一個人才能信他。信也可以說是講信用,你敬這個人能哪能欺騙他,一定會說到做到,我不能夠讓人難受。《三國》裡面,關羽為什麼不殺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