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其言行事跡人盡皆知。如果要挑選一句曹操說過的最有名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倉皇出逃,四處追捕文書讓他心驚膽戰。行至中牟縣,一直小心謹慎的曹操還是被縣令陳宮抓獲。本以為已至絕境,不料陳宮聽完曹操慷慨報國之志後,竟願意棄官隨曹操出逃。於是兩人結伴,連夜出走。
行至成皋,曹操決定往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處投宿。雖然董卓對曹操的追捕甚急,此時窩藏曹操可能會釀成大禍,但那呂伯奢倒是個義氣深重之人,欣然接納曹操二人在自己家中住下,還親自出門買酒為二人接風洗塵。呂伯奢此舉,引發了一場滅門之災。
在呂伯奢家住下後,曹操聽到磨刀之聲,心中懷疑,便和陳宮去後院竊聽,又隱約聽到有人說「綁來殺了」。
此時剛剛多次僥倖逃脫的曹操早已風聲鶴唳,他斷定,呂伯奢是假託買酒來穩住他們,實則要趁機報官,讓家丁捉住他們!於是,曹操決定先下手為強,和陳宮殺盡了呂伯奢一家。
全家搜尋到後廚,發現一隻被綁住的豬,二人恍然大悟:人家是要殺豬款待咱們,不是要殺我們!陳宮後悔不迭,但是怕呂伯奢回來不好解釋,還是決定和曹操一起離開。
離開的路上,他們遇見了打酒回來的呂伯奢。沒說幾句話,曹操突然拔劍殺了呂伯奢!
陳宮大驚:「剛才是誤殺,現在知道了真相,為什麼還要殺人?」
曹操答:「如果呂伯奢回到家,看到一家老小都被殺死,怎會善罷甘休?不殺他我們都會遭殃!」
陳宮說:「這麼說是不對的。知道原委還殺人,這是大不義!」
沒想到,曹操說出了那句震驚天下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因為這句話,後人多將曹操定義為厚顏無恥,大奸大惡之人。
但是,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一下這種情況,還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嗎?
首先,我們要引入一個詞: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 (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定義可能不太好理解,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曹操發生了什麼樣的認知失調。呂家和曹家交情深厚,呂伯奢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還能願意收留曹操,對曹操可謂是恩重如山,所以曹操對呂伯奢應該是怎麼感恩戴德,千恩萬謝都不為過。這是符合普世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認知,也是曹操的原有認知。
可是現實情況是什麼呢?曹操殺了自己大恩人的全家,這是極不道德的,喪失大義的行為。如此巨大的認知失調讓曹操的內心極度掙扎,飽受煎熬。
必須要指出的是,陳宮的話也是加劇曹操認知失調的重要原因。剛殺死呂伯奢全家時,陳宮的第一句話是「孟德多心,誤殺好人!」,這是明明白白的指責腔調。在曹操殺死呂伯奢後,陳宮一句「大不義」,更是直接把曹操放到了仁義道德的對立面上。
心理學表明,人有自覺的試圖減輕或者消除不協調狀態並維持協調關係的心理傾向。所以,曹操要為自己的內心找個出路。
那麼,曹操要如何解決自己的認知失調呢?最符合道德和大義的做法,是改變行為。曹操立馬跪下,痛苦流涕,表示自己罪大惡極,願以死謝罪。然而當時的曹操是不可能選擇這種做法的。曹操之所以四處逃亡,就是因為他不想死。如果他願意慷慨赴死,早就和董卓魚死網破,成為人人敬仰的烈士了,又怎麼會發生今日之事?
所以曹操選擇了另一種,也是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的做法: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直接點說,就是:殺掉呂伯奢,避免後顧之憂,保住自己的性命,比恪守仁義道德,以死謝罪更重要。
所以事情就很明了了,除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什麼更好的理由能抵禦巨大的認知不協調帶給他的猛烈的心理衝擊呢?
我之所以會說曹操的選擇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因為,「自我辯護」幾乎是人的本能的心理傾向。這個很容易理解,生活中當我們好心勸某些長輩戒菸戒酒時,他們理直氣壯地說「工作這麼累,生活這麼苦,我不抽點菸喝點酒,怎麼消除疲勞、緩解壓力?我什麼不知道?要你這個小毛孩管?」,就是出於「自我辯護」的傾向。都知道菸酒有害健康,但是在戒除難度巨大的前提下,只有這麼說,才能緩解認知失調帶給他們的焦慮。
本文是意在為曹操的暴行尋找合理性嗎?並不是,本文的目的,旨在發覺曹操說出這句千古名言時的心理動因,並冀此能讓我們現代人有所反省。
並且,事後尋找合理性對於曹操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就是這句話,曹操徹底失去了陳宮。陳宮的到來,讓曹操相信自己有了「一呼百應天下傾心」的潛質和資格,激發了他的雄心壯志;陳宮的離去讓曹操第一次嘗到了心腹背叛的苦澀滋味,讓他一生都耿耿於懷。
無論怎麼說,這都是曹操必須承擔的代價。「寧我負人」並非他的本意,後來他掏心掏肺地對關羽好,直到關羽負了他,曹操也沒有一句怪罪。這,多少有點補償的意味。
可是,再也沒有那個對他一片赤誠的陳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