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讀曹操: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寧我負人」並非我本意

2020-12-06 心理學說歷史

曹操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其言行事跡人盡皆知。如果要挑選一句曹操說過的最有名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倉皇出逃,四處追捕文書讓他心驚膽戰。行至中牟縣,一直小心謹慎的曹操還是被縣令陳宮抓獲。本以為已至絕境,不料陳宮聽完曹操慷慨報國之志後,竟願意棄官隨曹操出逃。於是兩人結伴,連夜出走。

陳宮義釋曹操

行至成皋,曹操決定往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處投宿。雖然董卓對曹操的追捕甚急,此時窩藏曹操可能會釀成大禍,但那呂伯奢倒是個義氣深重之人,欣然接納曹操二人在自己家中住下,還親自出門買酒為二人接風洗塵。呂伯奢此舉,引發了一場滅門之災。

在呂伯奢家住下後,曹操聽到磨刀之聲,心中懷疑,便和陳宮去後院竊聽,又隱約聽到有人說「綁來殺了」。

此時剛剛多次僥倖逃脫的曹操早已風聲鶴唳,他斷定,呂伯奢是假託買酒來穩住他們,實則要趁機報官,讓家丁捉住他們!於是,曹操決定先下手為強,和陳宮殺盡了呂伯奢一家。

誤殺呂伯奢全家

全家搜尋到後廚,發現一隻被綁住的豬,二人恍然大悟:人家是要殺豬款待咱們,不是要殺我們!陳宮後悔不迭,但是怕呂伯奢回來不好解釋,還是決定和曹操一起離開。

離開的路上,他們遇見了打酒回來的呂伯奢。沒說幾句話,曹操突然拔劍殺了呂伯奢!

陳宮大驚:「剛才是誤殺,現在知道了真相,為什麼還要殺人?」

曹操答:「如果呂伯奢回到家,看到一家老小都被殺死,怎會善罷甘休?不殺他我們都會遭殃!」

陳宮說:「這麼說是不對的。知道原委還殺人,這是大不義!」

沒想到,曹操說出了那句震驚天下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因為這句話,後人多將曹操定義為厚顏無恥,大奸大惡之人。

千古名言

但是,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一下這種情況,還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嗎?

首先,我們要引入一個詞: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 (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認知失調理論

定義可能不太好理解,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曹操發生了什麼樣的認知失調。呂家和曹家交情深厚,呂伯奢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還能願意收留曹操,對曹操可謂是恩重如山,所以曹操對呂伯奢應該是怎麼感恩戴德,千恩萬謝都不為過。這是符合普世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認知,也是曹操的原有認知。

可是現實情況是什麼呢?曹操殺了自己大恩人的全家,這是極不道德的,喪失大義的行為。如此巨大的認知失調讓曹操的內心極度掙扎,飽受煎熬。

必須要指出的是,陳宮的話也是加劇曹操認知失調的重要原因。剛殺死呂伯奢全家時,陳宮的第一句話是「孟德多心,誤殺好人!」,這是明明白白的指責腔調。在曹操殺死呂伯奢後,陳宮一句「大不義」,更是直接把曹操放到了仁義道德的對立面上。

心理學表明,人有自覺的試圖減輕或者消除不協調狀態並維持協調關係的心理傾向。所以,曹操要為自己的內心找個出路。

那麼,曹操要如何解決自己的認知失調呢?最符合道德和大義的做法,是改變行為。曹操立馬跪下,痛苦流涕,表示自己罪大惡極,願以死謝罪。然而當時的曹操是不可能選擇這種做法的。曹操之所以四處逃亡,就是因為他不想死。如果他願意慷慨赴死,早就和董卓魚死網破,成為人人敬仰的烈士了,又怎麼會發生今日之事?

所以曹操選擇了另一種,也是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的做法: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直接點說,就是:殺掉呂伯奢,避免後顧之憂,保住自己的性命,比恪守仁義道德,以死謝罪更重要。

所以事情就很明了了,除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什麼更好的理由能抵禦巨大的認知不協調帶給他的猛烈的心理衝擊呢?

我之所以會說曹操的選擇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因為,「自我辯護」幾乎是人的本能的心理傾向。這個很容易理解,生活中當我們好心勸某些長輩戒菸戒酒時,他們理直氣壯地說「工作這麼累,生活這麼苦,我不抽點菸喝點酒,怎麼消除疲勞、緩解壓力?我什麼不知道?要你這個小毛孩管?」,就是出於「自我辯護」的傾向。都知道菸酒有害健康,但是在戒除難度巨大的前提下,只有這麼說,才能緩解認知失調帶給他們的焦慮。

吸菸有害健康

本文是意在為曹操的暴行尋找合理性嗎?並不是,本文的目的,旨在發覺曹操說出這句千古名言時的心理動因,並冀此能讓我們現代人有所反省。

並且,事後尋找合理性對於曹操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就是這句話,曹操徹底失去了陳宮。陳宮的到來,讓曹操相信自己有了「一呼百應天下傾心」的潛質和資格,激發了他的雄心壯志;陳宮的離去讓曹操第一次嘗到了心腹背叛的苦澀滋味,讓他一生都耿耿於懷。

陳宮慷慨赴死

無論怎麼說,這都是曹操必須承擔的代價。「寧我負人」並非他的本意,後來他掏心掏肺地對關羽好,直到關羽負了他,曹操也沒有一句怪罪。這,多少有點補償的意味。

可是,再也沒有那個對他一片赤誠的陳宮了。

相關焦點

  • 曹操:我沒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說起曹操的奸詐,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真是最好的註解。長期以來,曹操一直以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活躍在舞臺和熒幕上。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更是被塑造為猜忌、狠毒、陰險、奸詐的小人形象。《三國演義》第四回曹操因多疑而殺呂伯奢全家,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囂張的話廣為人知。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呢?透過歷史層層迷霧,我們來解讀一下。《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裡。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 曹操:羅貫中你黑我?我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了嗎?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何等霸氣而且招黑粉的話,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曹操狂妄的證明,但是很可惜的是,這句話其實並非來自於曹操本人,而是羅貫中根據原話誇張的!但是擔心這個以前的小夥伴會不會現在舉報自己換取錢財,於是把呂伯奢一家都殺掉了,自己也離開了,在離開的路上說出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的,這是大眾眼裡的故事,也是羅貫中筆下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自己看到的是這個故事,不知道其實這個故事還有很多種版本,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個故事的三個版本。
  • 一代梟雄曹操一生有多樸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統一天下是必然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統一天下是必然的引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對於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孫盛的《雜記》中,但卻被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創始人曹操發揚光大,而且從這句話,能夠看出一代梟雄曹操,做事是比較狠的,
  • 曹操說: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但他從未辜負這兩人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被描繪成了一個奸雄。特別是他說的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加深了他作為奸雄的人設。即使曹操是一個奸雄,但是這兩個人他終其一生都沒有辜負過他們。一個是曹操帳下頂級謀士,有鬼才之稱的郭嘉郭奉孝,另一個就是義薄雲天的五虎上將關羽。
  • 寧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後面還有一句,正是其格局的體現
    喜歡看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的人設是奸詐,是壞人,所以都是白臉。曹操一生功績無數,大權在握,可出人意料的是,他居然沒有取代皇帝。莫非是因為曹操怕流傳後世的聲名不好?說實在的,曹操南徵北戰,一手遮天,如果他想稱帝,你覺得有人能夠攔得住他嗎?就是荀彧都沒轍。而曹操並沒有稱帝,其高明的地方就在這裡。他甘願做魏王,不僅僅表現他的忠誠,也是他格局的一種體現。
  • 「寧教我負天下人」:如此自負的曹操,為何臨終時對此人念念不忘
    對此曹操也自知理虧,難道是你的孩子就不是曹操的孩子嗎?曹操投入的心血難道就少了嗎。宛城之戰197年,曹操決定拿下宛城,並且把曹昂帶上了,本意是多歷練一下曹昂。而且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張繡來降,一切都這麼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的時候,變故就出現了。
  • 增廣賢文: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所以守口如瓶的真實含義,其實是表明,該說時說,不該說時不要亂說。就好比酒瓶,該藏的時候,能藏才是好酒。需要打開的時候,香氣自然也就飄出來了,當然也有可能是臭的。是香是臭,就開瓶子裡裝的是什麼酒。緊接著作者依然在談意的問題,在名著《三國演義》裡面,曹操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寧可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成了很多奸雄也好,梟雄也好,或者奸詐之人的座右銘。曹操在私心這點上,是很直白的,沒有虛偽,至於這話好不好,我們在歷史上當然也就看到了結果,曹操的父親被殺,包括他的後代被司馬氏所欺,沒人會同情的。
  • 品三國之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狼性原則
    曹操這人生性冷漠,但卻唯才是舉,能容忍卻又不能容忍,就比如曹操謀刺董卓未遂,被到處畫圖捉拿。他逃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手下的人抓住。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就棄官和他一塊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錯殺了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之徒」,於是又棄曹而去。曹操唯才是舉,關羽這麼忠心劉備,曹操又送赤兔、又送金錢,結果關羽最終還是離去。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劇中曹操受邀到呂伯奢家中,呂伯奢殺豬沽酒準備款待曹操。生性多疑的曹操聽到「捆之殺之,綁之殺之」,懷疑呂伯奢外出沽酒是為了喊來地保捉拿自己,然後將自己「捆之殺之,綁之殺之」。陳宮再三勸阻,仍不能改變先下手為強的決定,殺死呂伯奢一家老小。然後村口遇見呂伯奢買就回來,告之:「殺豬沽酒待賢侄。」
  • 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的第四回,文中寫曹操假借獻刀之機行刺董卓未遂,倉皇出逃,在中牟縣遇到了縣令陳宮,陳宮為曹操的赤膽忠心所感動,於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隊列,兩人在逃亡途中,經過呂伯奢一家,晚上,呂伯奢準備殺豬款待曹操,曹操聽到磨刀聲,疑心呂伯奢一家要殺自己,於是殺盡呂氏一家,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答道「寧教我負天下人
  • 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星座
    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星座 雙魚對於感情的態度是非常忠貞的,你若不離,我便不棄,雙魚不算一個現實的人,不太會考慮後果什麼的,更多的就是依靠感受和情感,所以雙魚很難背棄別人。
  • 賢文集43: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說的是做人的原則,做人應該有一個原則,信任他人與真誠熱情。善意的對待他人,也會得到善意的回報,即使有人辜負這一片真心,也應該用寬容心去對待。以前讀三國,看三國演義,我們會被曹操說的一句經典的話給加深印象,「寧可天下人負我」。其實這裡表達的,可是曹操的野心,辜負他人,是對他人的一種信任的鄙視。
  • 「說曹操,曹操就到」,其實還有下半句,但很少人會說
    曹操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掌權者,是一代梟雄人物。在歷史上,曹操是古往今來非常罕見的大軍事家。同時,曹操也是東漢末年最優秀的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說到曹操,我們就會想到他的名句「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一句流行語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
  • 深度解讀劉備:自我期盼,終成大業,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一人
    在「三國」中,曹操以奸詐著稱,孫權以善變聞名,而劉備則以仁愛而傳世,因此心理專家稱,劉備是將儒家之「仁者無敵」的理念落實到「君子之道」的自我期盼中,形成了其強烈的君子情結,從而創造了一個從草鞋匠到霸主的成功奇蹟。劉備的為人之道,對當今馳騁職場很有借鑑意義。
  • 三國殺:曹操那句「吾好夢中殺人」,你真的明白是什麼意思嗎?
    奸雄:1.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2.吾好夢中殺人!護駕:1.魏將何在?2.來人,來人,護駕!陣亡:霸業未成…未成啊!估計有很多人不理解曹操臺詞中的「吾好夢中殺人」是什麼意思,當曹操說這句臺詞時會被很多人嘲笑,既然你喜歡夢裡殺人,那你去夢裡殺吧,但其實曹操的這句臺詞也有它的典故。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藏在這座鬼屋裡都是為了科研……」
    他身著寬大的黑色鬥篷站在棺材旁,手持鐮刀,告訴你必須面對自己的命運:你和你的朋友中有一個人要被埋葬。忽然間,你就被掃進了墊著天鵝絨的棺材裡,棺材板落了下來。你的朋友被拖走,不知所蹤。你獨自一人,無法逃脫。棺材裡一片漆黑.死神Q版,圖片來源:見水印不,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鬼屋。
  • 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⑮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一件粉彩瓷瓶...
    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⑮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一件粉彩瓷瓶繪製了百餘人物~ 2021-01-08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國拳王:有人說新冠起源是中國人吃蝙蝠,你信嗎?我才不信!
    近日,英國拳王阿米爾汗質疑了新冠起源說,他明確質疑新冠起源是中國,而且認為說所謂吃蝙蝠被感染的說法。這位拳王認為,是人為的。他相信「陰謀論」:那就是新冠與5G設備有關,因為這一點,引發爭議。阿米爾汗說:「我認為這並非起源於中國,都是騙人說。
  • 說來你可能不信,我的優秀畢業生論文是邊化療邊寫出來的
    醫生就在這樣美好的場景下走進病房,跟我說:「你不能做手術了。」一向雄赳赳氣昂昂的他在我的追問下,竟然以「還有手術」為藉口溜得飛快,只甩下一句「記得讓你爸媽明天來找我」。「大哥都幾點了,能不能找個好點的理由。」我一邊吐槽,一邊開始抹眼淚,一直哭到不能自已。很慶幸這間病房只有我一個人,讓我可以肆無忌憚地發洩出來。
  • 被指長年性騷擾 摩根·弗裡曼:絕非我本意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繼法國導演呂克·貝松被指控性侵女演員,又一名知名電影人、81歲的好萊塢演員摩根·弗裡曼(Morgan Freeman)被女性指控性騷擾。摩根·弗裡曼本人則回應稱,自己絕不是那種會有意冒犯別人的人,向那些覺得不舒服或被冒犯的人道歉,「這絕不是我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