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u Tu
編譯:瑪雅藍
編輯:Ent
在匹茲堡的一座鬼屋景點裡,地下室的深處,死神正在等候。他身著寬大的黑色鬥篷站在棺材旁,手持鐮刀,告訴你必須面對自己的命運:你和你的朋友中有一個人要被埋葬。忽然間,你就被掃進了墊著天鵝絨的棺材裡,棺材板落了下來。你的朋友被拖走,不知所蹤。你獨自一人,無法逃脫。棺材裡一片漆黑.
死神Q版,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鬼屋。
這還是社會學家瑪姬·科爾(Margee Kerr)的秘密實驗室。科爾一直對研究恐懼背後的科學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藉此成為了一名常駐鬼屋的社會學家。在這裡,她可以觀察經受恐懼的訪客,採集數據。(由於已籤署鬼屋的免責協議,遊客實質上自願成為了研究觀察對象。)她還協助設計了一些令人恐懼的情景,比如上文中死神的來訪。
圖片來源:Margee Kerr
她專門設計了這個死神體驗來測試人們如何面對死亡,以及應對幽閉恐懼症。她說,參與者會在一分鐘後被從棺材裡放出來,而這個時間非常關鍵:在裡面呆到二十秒左右的時候,人們就會開始擔心自己要被關上多久,並開始感到恐慌。
科爾也體驗過類似的恐怖經歷,這是她的新書《尖叫:恐懼科學中的恐怖之旅》(Scream: Chilling Adventures in the Science of Fear)中研究的一部分。書中提到,她曾經在多倫多高聳入雲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的塔頂上行走,在日本的「自殺森林」裡過了一夜(許多人曾在這裡結束了生命),還在一間廢棄監獄裡的處罰室探險。這一切都是為了盡力理解我們在面對恐懼時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和為什麼我們喜歡受到驚嚇。隨後,她在這些研究的啟發下幫助設計了鬼屋裡的場景。
圖片來源:Margee Kerr
例如,在費城的東方州立監獄「捉鬼」,探索靈異現象的時候,科爾得知次聲(不超過20Hz,無法被人識別的聲波)能引發不安和毛骨悚然的感覺。有人認為,一些相信自己經歷過超自然現象的人實際上可能只是受到了次聲的影響。後來,科爾將次聲加入到鬼屋的一個恐怖場景中,她在書中寫道:「次聲讓人們感到脊背一陣陣發冷。」
順帶一提,雞皮疙瘩(即立毛肌收縮現象)本身也足夠神秘。科爾說:「有理論認為這是一種遺留機制。對其他動物來說,豎起毛髮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大一些;對我們來說,起雞皮疙瘩可能也是這樣,即使這其實沒什麼用,因為人的體毛太細小了。這個猜想還未得到證實,不過其中原理多半如此。」
儘管科爾承認她的職業沒能阻止自己變得對恐懼免疫——「我的驚跳反射非常敏感」——但她確實有一些小訣竅讓你避免受到過度驚嚇。她說:「我發現在進入鬼屋或者坐過山車之前,很多人會說『我才會不怕呢』。你也可以這麼做,基本上就是通過預先讓自己進入一種『我就假設自己會一直受到驚嚇,所以它不會困擾我』的狀態,來讓自己對驚嚇反應麻木。有些人能比別人更好地做到這點。」
最後,科爾表示,最讓她感到恐懼的其實是得知自己的大腦和身體有多麼容易操控。「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以及如何改變和操縱我們的感覺和體驗,這其實讓我有些害怕。這本質上是一種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如果我們能控制我們的感覺,操縱我們的記憶,那麼我們到底是誰?」
——也許我們最恐懼的東西,都在我們的腦袋裡。
果殼:「你經歷過的最恐怖的鬼屋是什麼?」
荀夜羽:「偷偷藏在廁所裡,不敢開燈,在黑暗中聽到門外家訪的老師和爹媽告狀一星期沒交作業,明白門被打開燈被點亮的時候,就是被拖出去吊打的時候……」
編譯來源:motherboard.vice.com, The Scientist Whose Lab Is a Haunted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