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你可能不信,我的優秀畢業生論文是邊化療邊寫出來的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黃皮皮 果殼病人 收錄於話題#腫瘤11個

我是黃皮皮,一個在畢業前夕患上惡性腫瘤的女生。

「單邊扁桃體腫大很有可能是腫瘤,之前給你看病的醫生怎麼連這點警惕性都沒有呢。」面前的醫生一邊在我的病曆本上寫字,一邊氣惱地說。他還特意翻一下病曆本,看之前給我看病的醫生是何許人也,那架勢,我想如果此刻那人出現在他面前,他一定會指著那人的鼻子大罵一通。

此前,從咽喉有異物感,到單邊扁桃體腫大,老家的醫生已經給我開了很多「消炎藥」。從此,除了趕畢業論文,我多了一件每天必做的事——打吊瓶。

我一向身體素質不錯,愛好運動,從小到大生過最嚴重的病也就是感冒發燒而已。如今一天天地打花了左手打右手,我戲謔地跟朋友說:「這真是把二十多年的針一次性打完的節奏。」

沒想到,我接下來面臨的,卻是吃藥、打針、抽血就像吃飯一樣平常的日子。

我擦乾眼淚,給自己點了一頓大餐

「二十多年的針」沒能緩解我的病情,我一邊的扁桃體腫到幾乎覆蓋整個喉嚨。我深感不妙,獨自背上背包,坐幾個小時車來到一家有名的三甲醫院,掛上了耳鼻喉科的號。

我心裡原本已經有了做扁桃體摘除術的準備,結果卻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醫生給我開了核酸檢測,要我第二天就辦入院做活檢,同時給我排上手術——如果病理結果是良性的,就手術摘了腫大的扁桃體。

「如果是惡性的,我就不治了,去環遊世界。」

手術前一天,夕陽西下,餘暉映進病房。醫生就在這樣美好的場景下走進病房,跟我說:「你不能做手術了。」一向雄赳赳氣昂昂的他在我的追問下,竟然以「還有手術」為藉口溜得飛快,只甩下一句「記得讓你爸媽明天來找我」。

「大哥都幾點了,能不能找個好點的理由。」我一邊吐槽,一邊開始抹眼淚,一直哭到不能自已。很慶幸這間病房只有我一個人,讓我可以肆無忌憚地發洩出來。

最後,我擦乾眼淚,在APP上點了一頓大餐。

確診惡性腫瘤的第二天,我收拾好行李——辦理轉科。我沒有去環遊世界。周國平在《落難的王子》裡寫道:「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陶勇醫生在遭遇傷醫事件後接受採訪說:「讓自己能夠更加冷靜和平靜地面對這件事情,思考自己未來的規劃,我認為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真正面臨厄運之時,或許會悲傷,或許會彷徨,但如果還有希望,沒有誰願意選擇放棄。就算人生全部被打亂,活著才有重整旗鼓的可能。

我患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要在血液科進行治療。以前只在電視劇裡見過做化療的女主角,頭髮掉光光,戴頂漁夫帽,虛弱卻堅強地跟男主角說:「不用擔心,我沒事的。」那個在電視前看得入神的小女孩,哪裡會知道自己長大後就成了戲中人。只是,我面前的不是男主角,而是接手我這個病人的血液科醫生。

在被抽過不知道多少次血,做過PET/CT,熬過骨穿後,我站在醫生面前聽到他說:「你已經沒有退路了。」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我以後拋卻所有顧慮只管往前衝的原因——我身後是萬丈懸崖,哪敢後退半步。

骨穿就是骨髓穿刺,用於診斷血液病。| Wikipedia

醫院仿佛是畢業後進入的另一所學校

畢竟是人生中第一次住院,我對醫院的一切都充滿好奇。我會查自己用的每一種藥有什麼作用和不良反應;會研究心電監護儀上的每一個數字代表什麼;會自己跑各種流程,直到閉著眼都知道辦手續要往哪個方向走。臨近畢業,畢業論文和各種報告擺在眼前,我不想延畢,於是病房裡多了一個每天一手打吊瓶、一手打字的年輕病人,路人經過總會好奇地看幾眼。

我是醫生、病友眼中堅強又聰明的女孩,我依然活蹦亂跳著。畢業生黃皮皮仿佛只是無縫銜接般進入另一所學校,慢慢熟悉環境,學習新知識,認識新朋友,直到回醫院像回家一樣自然。

但我不總是那麼堅強,我很怕痛,光是骨穿、PICC插管、腰穿就讓我一次又一次地掉眼淚。而化療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住院期間,醫生會給我開各種藥儘量緩解不適,我最多感到渾身乏力,噁心想吐,而出院後的日子才叫煎熬:

回家的最初幾天,我渾身骨頭疼,連洗臉都要輕輕的,洗澡時水淋在身上仿佛都能感到骨頭在抗議;走兩步路都費勁,下樓吃早餐也能讓我瘋狂冒汗大喘氣;臉色更是毫無血色的蠟黃……很多時候,我虛弱到只能躺著,但我不困,而是清醒地被種種不良反應折磨。

花灑的水淋在身上,能感到骨頭都在痛。| Pixabay

「骨髓抑制」也是化療後常見的問題,我雖然身體底子不差,但卻也逃不過。第一次化療後,我就因為骨髓抑制導致白細胞太低,發生細菌感染,得了敗血症。那段時間的我陷入了「發燒39度多——喝退燒藥——體溫正常——發燒39度多」的循環。我甚至不用定時量體溫,因為每當體溫升高的時候,立馬就會感到很不舒服。燒了幾天,直到用上強效抗生素,我才擺脫這可惡的循環。

說來有點好笑,由於正處疫情期間,我這位發熱病人還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瀾:我和我的家人都收到了來自街道辦和派出所的電話,還真有點「受寵若驚」。

那次之後,每次化療結束,醫生都會捉我打升白針來促進白細胞生成——短效升白針得每天打,直到白細胞數值恢復正常——只是這針,真的很痛。針頭第一次戳進手臂時,我的眼淚就「啪」地掉了下來,痛!

打過第一針,上臂足足痛了兩個小時。於是我吸取教訓,每次打針前都跟護士說:「護士姐姐,這針很痛的,麻煩你推慢點,謝謝你了。」慫一點真的沒關係,事實證明這是有效的。只是後來,我的白細胞仍然死活升不上去,劑量加大到一次兩針——我這才深感絕望,說什麼都沒用了,就是痛!

藥物抑制了我骨髓的造血功能,導致白細胞數目過低。| Wikipedia

我依然想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住院時,偶爾有過一些「XX籌」的推廣人員來問需不需要幫助,我和家人都一致認為,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走這條路。

我並不覺得募捐不好,如果需要讓我在「募捐」與「放棄」之間選擇,我必然選擇前者——理由很簡單,我想活著。但現在,我還沒到那個地步,而且我也沒有準備好面對病情公開後的一切。

在當下,一個「重疾患者」的社會定位,似乎總是絕望的、走投無路的,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募捐意味著更多的目光會投向我,即便我相信大多數都是善意並飽含鼓勵的,但個別質疑、挑剔的目光,仍會讓人如芒在背。重疾患者面臨的困難已經有太多,很多時候都是在咬牙支撐,而此時只要有一兩句質疑問難的聲音,就能把患者本就千瘡百孔的心擊得支離破碎。

重疾患者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希望在難受的時候有人依靠、傾訴,而身體狀態還好的時候,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興致來了就去和老朋友聚餐,不開心就吃一塊香甜的奶油蛋糕,高興的時候獎勵自己一件新衣服……多彩的生活才能讓人感到有盼頭,然而,請想像一下,倘若這一切美好事物前面都被冠上一句「你怎麼能……」

重疾患者不是弱者,在我看來,永遠迎難而上的他們才是不折不扣的強者,這需要無盡的勇氣和毅力。我生病了,但我依然想餵馬劈柴,週遊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是否能理解這樣的我?

我是黃皮皮,一個在畢業前夕患上惡性腫瘤的女生。寫這篇文章時,我已經做完了四次化療,進行了中期檢查。

確診惡性腫瘤,讓我的人生安排瞬間被打亂。作為應屆生,我失去了工作機會,失去了備戰考研的精力,從此也和考公務員無緣。我能做的,只有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我努力寫論文,完成各種報告和材料,最終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現在,仍在努力讓每一天過得充實。

「病人身份」不是我唯一的標籤。| Unsplash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遇到像我這樣的人,請你不要和TA談未來,未來太虛無縹緲,但你可以陪TA一步一步走好眼前的路,用行動告訴TA,你在。

願天下無病痛,架上藥生塵。

醫生點評

魏徵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來自人體免疫系統,位居全國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9位、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0位。不少知名演員、播音員、企業家曾罹患淋巴瘤,漫畫《滾蛋吧!腫瘤君》也被改編成熱播影視劇……作為血液科最常見的疾病,淋巴瘤雖然還算不上家喻戶曉,但由於反覆在媒體上露臉,它的名字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陌生。

在醫生看來,淋巴瘤發病「千奇百怪」,全身多處病灶往往是其特點;同時,雖然淋巴瘤是惡性腫瘤,但在積極治療下仍有部分患者可以根治。正如作者黃皮皮一樣,儘快去可靠的醫院獲得準確的病理診斷,是淋巴瘤患者獲得及時救治的第一步。

「抽過不知道多少血,做過PET/CT,熬過骨穿」的黃皮皮們,在開始治療前接受的基線評價可以全面評價「敵我雙方」的實力。一方面,醫生需要和患者一起了解腫瘤的範圍和某些可能並發的情況(比如顱內的侵犯);另一方面,主診醫師需要合理評估患者的自身基礎情況,結合年齡、此前發生的慢性疾病等,確定患者對於治療方案的承受能力。

對黃皮皮這樣的患者來說,「已經沒有退路了」也許有些過激,而應該說——在接受根治性治療的努力,或是放棄生的希望之間,患者和醫生已經沒有更多的選擇。聯合免疫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免疫調控點抑制劑(PD-1抗體)以及抗體偶聯藥物等手段在近年逐漸得以應用,越來越多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血液科醫生手中重獲生的希望。

在疾病的每一次挑戰面前,患者和主診醫生需要共同討論,積極應對。正如黃皮皮所說,「就算人生全部被打亂,活著才有重整旗鼓的可能」。

由於治療手段繁雜,淋巴瘤治療中的並發情況相比其他腫瘤患者也要複雜得多,在治療期間配合主診醫師進行及時的複診和支持治療,也是淋巴瘤患者需要勇敢面對的挑戰。而在治療中和治療後按時複查隨訪,一旦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同樣必不可少。

也許主診醫師與患者從一開始,就被淋巴瘤這個命運中的鎖扣綁在一起了吧。陪你們一步步走好眼前的路,我們一直都在。加油,我們的黃皮皮!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黃皮皮

原標題:《說來你可能不信,我的優秀畢業生論文是邊化療邊寫出來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說來你可能都不敢信
    說來你可能都不敢信   距離日本發生核輻射已經過去了八年,但是這件事情還是深深的記在人心。2011年日本發生了大地震引發海嘯,就是這次的海嘯導致了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核洩漏。意味著整個福島地區會受到汙染,不僅如此就連海域也會受到汙染,大家都知道海是無邊無際,都是相互貫通的。
  • 如何用「邊寫邊搜」寫論文?
    從閱讀到寫作,如何用 邊寫邊搜打造你專屬的 高效 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系統?邊寫邊搜是致力於成就效率愛好者的一款知識服務工具,提供 資料管理、聚合搜索、在線閱讀、一鍵引用、筆記摘錄、模版管理、協同創作、報告加速 等功能。「在線精讀」是一款基於雲服務的分屏閱讀和筆記應用,邊讀資料邊做筆記,打造個人專屬的高倍速閱讀理解體系。
  • 英語掛科畢業生寫出優秀物理學論文被特授學位
    「不具備廣泛的閱讀和對本科學習內容比較透徹的理解是寫不出來的」  當天下午,回到家中的姚聖國又回想起了這件事。他覺得,這位學生的專業知識不錯,但如果因為英語成績而不能獲得畢業證書,不能被授予學位,對學生不公平。「學生已經有所付出,我們為什麼不認可呢?」
  • 疫情期間,今年畢業生應該在家如何寫好合格的論文
    疫情之下,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公司企業,對畢業生也是一次大的考驗。臨近畢業,很多準備工作需要進行,論文更是非交不可。但是疫情消退不是轉瞬即逝的事情,需要一個過程,與其焦急等待,不如靜下心來,把該做的,能做的事情認真做好,比如寫一篇優秀的論文。
  • 【優秀】論文的摘要怎麼寫詳情
    論文的摘要怎麼寫詳情博士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不同,是學術性的,因此你們對於學術的態度不能一樣。博士生要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即發現錯誤的能力,因為發現現有知識的缺陷,才能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碩士生如果有了這種批判精神,那你好選擇畢業後讀博。否則,你到了工作單位,總是發現領導的決策有缺陷,你會不甘心情願的執行領導決定,你工作就做不好。
  • 2020年的畢業生,能否以「疫情」為背景寫論文?
    個人建議,不喜勿噴。我並不建議2020的畢業生在當下以「疫情」為背景撰寫論文。感覺好像挺創新的,沒人研究過,但是你要知道,疫情現在正在進行中,很不好去研究。首先,沒有數據可參考。如果要做數據研究,最好自己去調查,如果沒有數據支撐,疫情背景的論點就站不住腳。你要自己去調查的話,因為疫情還沒有徹底結束,調查結果是否具有可信度?其次,答辯會遇到較多問題。我們現在來寫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公共危機事件,論述過程中便會自然而然的埋下很多的問題。答辯時,各位評審老師會對你「創新」的論點很感興趣,希望能夠從你這裡得到更多的答案。
  • 不知道論文怎麼寫?看完你就會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準畢業生的寫論文的時間了,很多學生對自己如何寫論文都是一頭霧水,所以今天我就為大家詳細講講論文到底是怎麼寫的,以及怎麼才能寫好一、關於選題首先第一步就是選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與你之後的研究將如何進行,論文將如何攥寫都有很大的關係。談到怎麼選題,一般會有這樣幾種情況。
  • 寫封信好嗎?給未來的你自己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希望給你的感覺不是在看作文~「你願意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嗎?」這種選題,小時候都寫過那種作文吧。我努力想要回想一下內容,發現我竟然忘記了到底有沒有寫過。不太好運的一天,跟最好的朋友吵了一架,算了,就這樣吧,反正我沒錯……等我氣消了就去找她。……不管是寫日記還是寫信或是發朋友圈,我覺得都是一種儀式感,你會忘記很多事,但用筆記錄下來的文字,會一直提醒著你,只要你去翻看,就會想起當時的心情吧。
  • 學在SIGS|實踐與理論碰撞科研火花——金融碩士優秀畢業生論文分享
    郭星汝、張子奇、周銳三位畢業生優秀論文獲得者,分享了他們在清華SIGS的科研與導學心得。 在不斷磨礪中堅定自我——郭星汝郭星汝,金融碩士畢業生,師從劉淳副教授,專業方向為創業與公司金融。碩士期間獲評國家獎學金、優秀畢業論文、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畢業後前往中金資本,任投資分析師職位。
  • 大學生寫不出論文找「偏門」?騙子收入超過600萬,這是智商稅!
    這個令人頭疼的畢業季,讓大學畢業生心塞的不僅僅是疫情期間找不到工作,前一秒你還沉浸在可能要「雲畢業」的傷感中,下一秒就會發現,你有可能都不配傷感,畢竟「雲畢業」也是畢業。但是畢業需要的論文你可能還是沒有準備好,儘管很多高校已經完成了線上答辯,但是就有一些學校一點兒也不「著急」,不過催起論文來可不能不著急,因為這都5月的尾巴了,6月基本上就是答辯季了。
  • 我寫畢業論文的日與夜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論文」,最焦慮的地方是,對每天的進度都沒辦法真正把握:有天我在宿舍電腦前坐了8個小時,冥思苦想寫了500字,刪了1500字,經過努力奮鬥,讓自己的進度變成了負值。不敢出去玩,不敢休息,寒假回家過年的時候,給親戚拜年的路上都在用手機看文獻。    而且,讀到的好文獻越多,對自己的作品就越不滿。給導師打電話匯報進度,簡直要哭了出來。
  • 高校用論文檢測軟體查抄襲 畢業生應對有高招
    具有很高的權威性,錄入了包括各類學科學術性論文在內的上億篇學術論文範本。  吳俊毅對記者說,隨著5月底到6月初,畢業生的答辯全部結束,學校就開始對提交的畢業論文進行軟體檢測。具體方法是,對於一般論文進行抽查,即一個班隨機抽調若干份畢業論文進行檢測;而對於優秀論文,或是學術性較強的論文,學校會予以全面檢測。怎麼判定抄襲程度呢?
  • 畢業寫論文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畢業寫論文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常識!對於許多初始論文的作者來說,在寫論文的時候,特別是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往往不太注意需要付出的代價,而且寫的論文不多,加上初始論文。因此,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寫論文的內容上。
  • 淮海工學院閻斌倫:把論文寫在池塘邊的「漁民教授」
    淮海工學院閻斌倫:把論文寫在池塘邊的「漁民教授」2019-06-18 11: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30多年來,閻斌倫把魚池蝦塘作為自己教學和科研的「第一實驗室」,將論文寫在池塘邊。  「研究水產,就得沒日沒夜待在池塘邊」  「水裡的東西,就是靠經驗、靠積累,離開池塘幾個月手就會生了。」閻斌倫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多年來閻斌倫練就三項「神功」:手就是溫度計,嘴巴就是鹽度計,眼睛就是測量儀。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
  • 川大華西醫學院博士畢業生一作發46篇SCI引熱議,你怎麼看?
    據報導,榮譽畢業生A,從2016年入學以來,已經發表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這40多篇論文包括:Comments 9 篇,Meta 分析 10 篇,Original research 16 篇,其餘為 letter。圖源:知乎用戶日路博士期間一作發表如此多的SCI,到底有沒有可能做到?
  • 如何將任意辣雞話題寫成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以本文為例
    圖1.不同人眼中對我的論文的評價;Fig.1 My paper in Different People's Eyes草長鶯飛的4月,正是畢業生提交論文的密集時期。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人員數量不斷增長[5]以及學生滑水心態日漸嚴重,畢業論文已經成為了令廣大學子抓耳撓腮的一件心頭大事。近期,許多人在我公眾號後臺留言,說再幾天就要交論文了還毛都沒寫!
  • 本科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對就業和研究生階段會有什麼幫助
    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如果獲得優秀畢業論文,會有幾百塊錢的獎勵,(幾年前還是發移動硬碟,現在變實惠了)。畢業論文會影響未來深造但是,如果論文成績不好,是有可能對讀研深造造成影響的。就業方面,同學們製作簡歷的時候,一般都會在簡歷上寫上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但那時候還沒有進行論文答辯。如果現在這個階段求職,優秀畢業論文或許會成為加分項,但也可能成為HR重點詢問的問題。俗話說,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研究生階段是一個新的開始,很少有導師會因為你的本科論文優秀而另眼相看。
  • 光明時評:本科畢業生不能寫綜述類論文,真問題是什麼?
    有網友認為,此舉甚好,可以防止本科畢業生論文「划水」,到處粘貼矇混過關;有網友則表示反對,認為寫好綜述類論文並不容易,要求學生閱讀很多文獻,進行綜合、比較,融入自己的思考,這對鍛鍊本科生的文獻閱讀能力,培養基本的科研能力很重要,比搞一些「高大上」的創新研究更實在。
  •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據2014年的一項權威統計顯示,我國發表的論文數量已高居世界第五,但被引用率僅佔全世界的第九位。正如中國科學院韓濟生院士所說:「雖然發表的文章很多,但引用的不多,這個落差充分說明我們的很多文章要麼是趕出來的,水分大;要麼是花錢買來的,含金量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