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歷史中留名的,必然是有一些本事的人。尤其是在三國這樣的亂世中,人們喜歡用英雄輩出和烽火不斷來形容那個時期,這句話總結得很好。但是同時,正因為英雄輩出,所以歷史不可能記住每一個英雄的名字,所以能被流傳下來的事跡,雖然不說其中主人公實力一定多麼強大,但是也有他突出的特點。在三國無數英雄中,有人忠義,有人奸詐,有人是天賦異稟,有人是默默積累,但無論是誰,都有屬於自己的陣營,出了這個陣營,都是敵人。
而唯有一人得到了三國禮遇——他死後,曹魏、東吳、蜀漢都為他進行厚葬,這個人便是關羽。但是如此英雄的人物,最終下場卻極慘,甚至身首異處。關羽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忠勇名將,說他忠勇,想必大家都很認同,前有與劉備在一處桃園的事跡,後有殺了六個曹操的將領只為逃離他的地盤、重回劉備身邊的傳奇。最重要的是,他的義氣是公平的,甚至並不在乎對方是不是敵人。他為報答當年曹操的恩情,竟然在戰爭的關鍵時期將曹操放了,救了曹操一命。那時候曹操顯然能力在幾個陣營中最強,關羽不是莽夫。
他知道放走了曹操蜀漢和他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後果,但是他是發自內心的同情曹操,這時他的忠義告訴他曾經曹操救過他的命,所以為了不違背內心,他將曹操放了。這是關羽最為人尊敬之處。實話說關羽本就長得一身正氣,不說歷史人物,那畢竟太久遠無法求證,就從羅貫中老師的筆下,關羽是典型的中國式美男。說關羽是名將,恐怕也不會有人反駁。他能文善武,武力超群,是響噹噹的武將,從這裡也看出劉備善於識人用人。比如初出茅廬的時候,關羽就能「三英打呂布」、斬殺袁紹的大將顏良了,為了國家利益還不顧個人安危,敢孤身赴會。
但是歷史中關羽這樣的忠義之士卻慘死,他奉劉備之命鎮守荊州,但是沒想到東吳不信守承諾,突襲了荊州,關羽父子寡不敵眾,終究沒逃過被圍困被殺害的命運。關羽最終被孫權手下斬殺下頭顱。其實孫權完全沒想到自己的手下竟然膽大包天,將劉備的結義兄弟給殺了,得知這個消息的孫權內心恐慌不已,甚至不惜把關羽的頭顱送至曹魏以期能轉移劉備的注意力。可是關羽已經死了,無論如何歷史都不能挽回這位忠勇的大將了。劉備當然還是怒火中燒,甚至開始準備攻打東吳的事宜。
其實那時候蜀漢的實力並沒有很強,並不足以與東吳對抗,更不能打破聯吳抗曹的格局,但是此時的劉備已經顧不得這些了。孫權沒有辦法,只好厚葬了關羽的無頭身體。自此,關羽的頭、身各居兩處,劉備甚至沒有見過死去的兄弟一面。關羽也沒能葬在他的心所在的地方——蜀漢。但是事實已經發生,吳和蜀的關係降至冰點,聯盟未經攻打便自行破滅了。不得不說孫權這一步走錯了。而接受了關羽頭顱的曹魏也很是悲痛,尤其是曹操和關羽的關係很不一般。除了曹操惜才,一直試圖拉攏關羽以外,關羽還曾放過一幹曹魏的軍士,其中就有一些曹操的心腹。
關羽也在曹魏生活過很長時間,受到曹操極大的禮遇。都知道曹操雖然惜才但是也有很大的疑心病,但是面對關羽,他不僅將關羽毫髮無傷的放了,還從來沒有記在心上。可見關羽的人格品質是多麼好。在關羽死後也是如此,曹操並沒有將關羽的頭顱送回蜀漢,而是將它葬在了曹魏,為關羽厚葬,以表達哀思之情。雖然關關羽不一定喜歡這樣的結局,但是他得到了三國的尊重是無與倫比的榮譽。後世的人民敬佩關羽的氣節,後世的帝王欣賞關羽的忠義,於是關羽的故事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甚至他的形象也一度被神化。
其實戰爭是冷血的,關羽的行為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三國,那裡面有很重的感情因素,所謂不離不棄,所謂兩肋插刀。現代人很渴望這樣的感情,但是與此同時別忘了,關羽的忠義一方面是源於其自身,更重要的是他的主公劉備和兄弟張飛都在以真情換真情,三人是真正的兄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了,劉備當即決定要舉兵為關羽報仇,而張飛也因為遲遲不能出兵為哥哥報仇而大發脾氣,導致手下心生怨恨,很快命喪黃泉。現代的人們更應如此反向思考。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
本文由追不上的蝴蝶原創,歡迎關注,可在下方指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