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曾有剃頭匠在門口貼上這樣的對聯: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一副剃頭的對聯,讓人聯想到戰場上刀光劍影手起刀落的武將形象。自古以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將領不在少數,最具傳神名氣最大的莫過於關羽,經歷朝歷代的推崇,到了清朝雍正時期被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子享受同等地位。
桃園三結義之後,關羽、張飛死心塌地追隨劉備,無論劉備何等落魄,二人赤膽忠心義薄雲天。關羽受曹操賞識大可前程似錦,卻執意要尋劉備的蹤影。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卻因剛愎自用、與將不睦,東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身首異處。頭被曹操葬在了河南洛陽,身軀被孫權葬在了湖北當陽,劉備在成都為關羽修建了衣冠冢。
所以民間盛傳「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裡」。
帝王將相的陵墓被盜不計其數,為何關羽的墓無人敢盜?
一、忠義化身
關羽雖然剛愎自用看不起士人階層,但終其一生追隨劉備,東跑西顛寄人籬下,憑藉關羽的武藝投靠曹操或孫權,也能獨當一面建功立業。
在劉備食則同器寢則同床的兄弟情義感召下,關羽報以赤膽忠誠,誓死追隨。民間敬仰關羽的忠義,各朝統治階層出於穩固政權的需要,也趁勢對關羽大書特書,關羽儼然成了「忠義的化身」。
關羽神話般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盜亦有道,如果盜了他的墓,豈不成了不忠不義之人。
二、武財神
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他的忠義事跡卻流芳百世,為世人敬仰。關羽死後劉備為他建立衣冠冢,劉禪追諡他為「壯繆侯」,民間尊他為「關公」。
在北宋、南宋、元、明、清幾朝,關羽更是受到多位君主的追封,清世祖順治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到了雍正朝被尊為「武聖」。加上民間傳說、小說演義,關羽的形象被拔高,被賦予武財神的寓意,甚至成了三教九流、富商巨賈膜拜的祖師爺。
家有家法,行有行規,盜墓無非是為了錢財,為了一己私利去盜武財神的墓得不償失,也會被同行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