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曹操是個醜八怪
曹操之醜,聞名三國。《三國演義》對他有貶低之意,動輒說他是「曹賊」、「漢賊」,說他醜,還則罷了。
正史卻也忽略他的相貌。實際上就是不寫。在《三國志》中,凡是不寫相貌的,定然不帥,凡是長得帥得,必定描寫,譬如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三國演義》說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孫策能娶大喬,必然也不是醜八怪,「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
帥得不一般。他打仗受傷之後,本來死不了,但拿過鏡子一看,竟然說:都毀容了,還談什麼建功立業?
大叫一聲,創口破裂而死。
曹操,呵呵,壓根不提起。
不提也罷了,還講故事諷刺。據說又匈奴使者來見曹操,操自認為「形貌甚陋」,長得醜不敢見人,至少這容貌「不足雄遠國」。他便找來崔季珪代替他,他自己給崔扛刀站在旁邊,假裝護衛。
匈奴使者出去之後,曹操便派人問使者:覺得魏王如何?!
使者搖頭:魏王就是皮囊好看,長得帥,沒啥本事。他身邊那個捉刀之人,才是英雄。
「捉刀」一詞,便是從這個故事中出來的。
曹操的做法是,派人砍了這逝者的腦袋。
可見曹操對自己的相貌也非常不自信。因為三國、魏晉,是個看臉的時代。
而這似乎是曹操唯一的缺點,除了相貌之外,曹操是妥妥的斜槓青年。這一點,連貶低他的羅貫中、毛宗崗父子都不能否認,尤其對他的才華,那是地地道道的客觀描寫。
比如,《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便是說曹操橫槊賦詩的氣概。
我們要看氣魄,是高出別人好幾個頭的。
當時曹操意氣奮發,欲待率北方壯士與荊襄之師挾餘威直下江東,兵強馬壯,聲勢浩大。是日風平浪靜,江面上一片寂靜,曹操雅興忽起,要在帥船中楊穎,看題目便知曹操之氣魄——「宴長江」。
當時曹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頭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便是《《短歌行》,後世傳唱。李白所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感慨,其實是模仿曹操之意罷了。
那麼,我們看曹操的第一斜槓——才華!
02.第一槓/曹操之才華情懷
曹操官途亨通,大概借光於他的本名。曹操本名是叫曹吉利的,吉利吉利,當然是個好口才。但他覺得不好,改成了曹操,操,是操守、品行之意,所以曹操的字叫孟德。
改了之後的名字,對他的才華影響卻非常大,很有操守。
曹操之才華,能獨出機杼。甚至可以說,中國文學如《詩經》、《離騷》等,文學之表達基本都沒有獨立觀念與自覺性,直到曹操開始,才建立起一種新文學。
曹操,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雖然他們是那時候的政治領袖,但他們的作品卻沒有官僚吐屬,也就是不打官腔,皆出於私人情懷。
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曹操之前,唯有《古詩十九首》有此情懷。
但到了曹操這裡,非常明顯的表露出了人生獨立觀念。而且布局形式體裁,內容豐富多彩。
譬如那首《短歌行》,便是直接的現實人生感受而作,大江之上,月明星稀,眾將環繞,酒半酣,橫槊而深情傾吐,情理融合,感人至深。
絕非一味愁苦之叨念,也非無病之呻吟。
曹操還有一首《就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對董卓作亂,火燒洛邑,遷都長安,洛陽殘破的景象深為痛心。
這種文字很難騙人的,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平定董卓等之亂,實非私慾,至少最初是沒奪取政權之心的。他的本心,希望晚年找一個地方,建一個書齋,夏秋讀書,春冬打獵,與山野與農婦樵民為伍。
寫這首詩的時候,曹操已經是魏王,但你看他文字的身份,仍然是一個普通人的身份,這種心態,並非人人都能做到的。
古往今來文人能做到的也不多。所以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垣榮祖說: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不惟文字上,其為人處世,也是具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才華橫溢卻樸實無華、不尚藻飾。
深摯、沉雄。悲涼而嘆,卻能慷慨而起。
一個人位極人臣,政治聲明極隆,卻雅愛文學。
這種人古往今來,也沒幾個。而且是真正的愛,那種亂世裡,所謂的「建安七子」,實際上都是託庇於曹操的蔭護。
寫詩作文,只是曹操才華之一。
也恐怕很少人知道曹操書法之名,也是冠絕當時的。
只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流傳下來的卻少。唐代人是見過曹操的書法的,並說:「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
庾肩吾的《書品》中,把曹操的書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稱其「隸墨雄瞻」。張懷瓘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
據說,曹操常與書法家鍾繇、梁鵠、邯鄲淳、韋誕、孫子荊等人切磋書藝外。他尤其喜愛品味梁鵠的字,還曾將專用的五靈丹拿給因向韋誕借讀蔡邕《筆法》遭拒而嘔血的鐘繇。
別人我們或許不熟悉,鍾繇卻是大名鼎鼎。因為王羲之的書法是學習衛夫人,衛夫人學的便是鍾繇。
我們看看身邊為官的,哪一個不是忙於政事公文,有甚者是忙於應酬交際,何曾見過一個如此才情雅致的大官?
除了文學、書法,曹操還擅長音樂,修為極深。兵法更加通徹,別看《三國演義》裡總是幹不過諸葛亮,實際上諸葛亮軍事方面,跟曹操差遠了,曹操的兵法著作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單以才華,曹操已經秒殺三國,妥妥的斜槓青年。
曹操身處亂世,亂世有才華,未必活得下去,孔子生亂世,才華滿腹,弟子三千,卻也只能四處奔波,差點在陳餓死了。魏晉之時,才子不少,阮籍、嵇康,滿腹詩書,只能打鐵和斷頭。
即便是與曹阿瞞同時代的,才子何其多也?可是楊修、孔融,都沒能混到最後。
所以,阿瞞一定還有其他的閃光點。
03.第二槓/堅韌性格,遠大志向,文韜超群
曹操的志向,非常遠大——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他的腦袋是非常清醒的,知道人命有時,神龜雖壽,即便活成老王八,那也還是要死的。
他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所以,他更珍惜時間。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多數人是沒這個志向的。即便有志向,腦子缺不清楚。比如袁紹。劉備四十多歲,看著自己大腿上的肥肉長了起來,就很氣餒傷心。
但曹操從不氣餒。
勝不驕,敗不餒。
赤壁之戰那麼大的敗仗,一片火光中逃生,身邊只剩下幾十騎,他也能笑出聲來;被馬超打得割須棄袍,他回營後淡然一笑,說破馬兒不難。
曹操的出身,在三國裡算是差的。因為他是宦官的養子。
漢是非常看重門閥的,也就是出身非常重要。東漢後期尤為嚴重。
門閥是一個集團性質的代稱,中國最早的閥,就是門閥,軍閥之類的稱呼,也是後期借鑑門閥而來的。
閥,就是老大。閥,可以把持權勢和勢力,能夠把持某個領域的話語權。軍閥能把持軍隊權力,財閥能把持經濟權利,學閥能把持學術話語權。
閥,在古語中的意思,就是功勞和等級。
古時為官者,門口有兩根柱子,柱子上張貼的就是此家功績和經歷。標榜功績的,貼在左邊柱子,叫閥;標榜閱歷的,貼在右邊柱子,叫閱。合起來稱為閥閱。
但不可能全部人對國家有功績,還有一些人是靠名望的,這個叫門望和門第。門望是名氣聲望,門第是貴賤等級。聲望高的就叫望族,等級高的就叫高門,二者加上閥閱,總稱門閥。
簡單的說,就是世代為官的顯貴之家,才能稱為門閥。
因為那時候是沒有科舉制度的,實行的是薦舉制度。一個人因讀書做官,可以收學生,也可以有朋友,所以可以舉薦別人當官,當然,政府還有考察制度。
但實際上來來去去,常年累月的下來,門閥基本壟斷了仕途。
袁紹就是四世三公,他家就是門閥。所以討董卓時,袁紹是公認的盟主,袁紹連劉備都看不起的。但這種門閥在末世要麼轉變成軍閥,要麼就滅亡。
因為門閥說到底是文官集團的事情,文官治理不了國家了,軍閥就會橫行霸道。
所以,東漢末年,為何那麼多所謂的「割據諸侯」,就是因為大家一看亂了,自行其是,靠著名望和人脈,門閥轉軍閥。袁紹袁術,就是門閥兼軍閥;劉表劉焉,就是宗室兼軍閥。董卓則是本來有軍權,直接轉軍閥。
結果是人人效仿,天下大亂。
國難當頭,民不聊生,鷸蚌相爭。
終於,有一個人站出來了,這人不是門閥,也不是軍閥,但他說要匡扶漢室,先乾死董卓,解民倒懸再說。
那就是曹操。
但曹操的起步階段,困難重重,步步荊棘。
董卓廢立皇帝之後的三個月,曹操散盡家財,還拉了一點讚助,起兵要打董卓,當時只有五千人馬。
那時候,他是深深被人看不起的。
因為東漢之所以搞成那個樣子,就是宦官和外戚你打我我打你,搞得烏七八糟。
而曹操是宦官的養子。宦不是好東西,宦官的養子有好東西麼?
既不是士族,也不是望族。
據說讀書也不好。也一點也很有趣,一個並非讀書出身的人,才華卻最好,也是沒天理了。
而那五千人馬算個屁。在袁紹眼裡,曹操連一隻螞蟻都比不上,一腳就可以踩死。
但曹操卻毫不氣餒。
他看得很清楚,當大家都叫喊著要把宦官殺光的時候,曹操卻說,弄死宦官有個毛用,宦官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主上不會用人,就算要治罪,只誅首惡即可,派個劊子手就可以了,何必興師動眾?
可惜沒人在乎他的話。何進之流,發誓要把全天下沒鳥的男人殺光,即便是臉上沒鬍子,也懷疑是宦官,統統殺掉。
結果宦官們同仇敵愾,事情越搞越大,只好請董卓進來收拾。
前門驅狼後門進虎。
董卓比宦官還過分。睡龍床亂後宮,糟踐皇帝淫威百官,不是皇帝勝似皇帝。
於是大家商量著打董卓。但是袁紹作為盟主,袁術管後勤,哥倆聚集了天下英豪,卻不進兵。
曹操很遺憾,反覆勸說。後來乾脆自己帶著五千人馬,親自徵戰,差點掛了。
曹操回去一看,關東聯軍十幾萬人,日日 Paty 夜夜笙歌,醉生夢死。
曹操終於明白,靠門閥做事情,啥事都辦不成。
於是,遠離這些繡花枕頭,自己發展。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目標很明確:多佔地方,招兵買馬,保證給養,人才第一。
這就是他的政治頭腦。
略地,募兵,屯田,招賢。
地盤只能打,反正放在這些白眼狼手裡也是糟蹋,曹操是個實用主義者,絕對不會無病呻吟,那就一塊一塊的打。先打東郡,再得兗州。地盤越來越大,朝廷也沒辦法,只能跟著封官。
所以曹操簡直是平步青雲,從小老百姓,在極短的時間裡,幹到了省部級。
有地盤,有官位,名正言順,便開始招兵買馬。
曹操用人,簡直是那個社會的一個晴天霹靂。因為他只注重實用。不談虛的。
有本事沒?有,工資、福利待遇大大的好。
沒本事?對不起,靠邊站。
比如最初他是這種人,是沒人提供後勤保障的,皇帝自己都吃不飽,還會管他?曹操就先屯田。
屯田需要人呀。
好,讓兵士們自己耕種,後來有效放者,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墾南泥灣。
兵士開墾的,是軍屯;而當時農民流離,曹操把他們召回來,給他們提供安定的環境,來,種地吧。農民自己當然也很高興。
但不管是軍屯還是民屯,曹操的目標非常明確,都是軍事化管理。一切土地權利屬於國家,至於工具、牲口,政府提供,然後政府收租。
當然,也可以從農民裡面招兵買馬。
所以曹操的地盤裡,人人都是上馬是軍,下馬是民。有吃有喝有功績有獎勵,簡直比農場主的生活還要豐富。
土地不花錢的,亂世只要佔到地盤,到處是地,曹操只需要提供安定的耕作環境;收租也算不低,五六成的樣子吧,農民能吃飽,曹操也不缺軍糧。
軍人們也不至於閒出鳥來,沒仗打就種地,不惹事還能鍛鍊身體,極其能幹;打仗時都是生龍活虎,極其能戰。
所以曹操的軍隊凝聚力非常高。
那時候,袁紹的軍隊在河北吃桑葚,袁術的軍隊在江淮地區吃河蚌,甚至吃人。因為他們沒有基礎來源,軍糧兵需基本靠搶。
剩下的只是需要人了。
曹操是從不問自己的人以前幹過什麼,跟劉邦一樣。當初魏無知推薦陳平給劉邦的時候,劉邦手下一堆人不服,說這人怎麼能用?他以前在家裡跟嫂子通姦,在軍中收受賄賂。劉邦就不高興了,罵魏無知說:這種人連個本科畢業證都沒有,品行還不端正,你推薦來做什麼?
魏無知說:我推薦人是推薦才能,老闆你問的是品行,這兩個不是一個東西,就算你現在有尾生、孝已那樣的有德之人,你能靠他們打敗項羽麼?
劉邦說:去去去,我不跟你扯,叫陳平來。
陳平卻義正言辭:我背井離鄉,身無分文,不收點賄賂,啥事都辦不成。至於過去沒管住褲襠這事兒嘛,我不多說了。如果你現在不要我,那麼收的那些錢,我退回去。
劉邦立即道歉,並且給陳平撥了一大筆款子,隨便你用,不問去向。
曹操比劉邦還狠,劉邦還問一下。
曹操根本不問。
他最重要的謀士荀彧,當初是袁紹的人,他看袁紹這人成不了氣候,就來投奔曹操。曹操喜出望外,說,這就是我的張子房啊!
當即委派重任,毫不懷疑。
郭嘉、荀攸等都是荀彧推薦的,荀彧在崗位上鞠躬盡瘁二十一年,曹操官渡之戰,大本營 坐鎮的就是荀彧。
這不能說不是人格魅力吧。
程昱,牛氣沖天,兗州刺史劉岱多次邀請,他說我有病。曹操一到,說程總,我在樓下等你幹事業,來不來?
程昱立即到位。
別人問程昱,這是為啥呀?程昱笑而不語。
郭嘉原本也是袁紹的人,但投奔了曹操。雖然壽命短,但才氣沖天,曹操相當佩服他,而且這人說話直來直去,曹操卻從不在意。人家一批評他,曹操立即認錯。
歷史有時候很奇怪,眼看著一片迷茫,眼看著帥哥們馳騁疆場,卻突然出來一個矮個子(曹操身高不會超過 165)醜東西,才華驚人,頭腦清晰,而且敢作敢當,最重要的是竟然有那麼一大堆人才會圍著他轉,你不能不驚佩。
04.第三槓/曹操武略驚人
三國帥哥不少,但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曹阿瞞東徵西討,越來越強大,討黃巾,擒呂布,敗袁術,降張繡,擊劉備,滅袁紹,奉天子以討不臣,把三國歷史攪得亂了套,卻留下一個「賊名」。
但「魏武揮鞭」的日子裡,卻無時無刻不再透露著曹操的神奇之處。在《三國演義》中,武略一事,諸葛亮如妖似神,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把連連的失敗最終歸結為天命,那也是無可奈何了。
實際上,在這方面,諸葛亮遠不及曹操,諸葛亮的本事是治國,蜀國是當時三個國家中治理得最好的。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似乎也主要是在治軍、參謀方面,制定戰略,很有眼光,這一點從《隆中對》就能看出來,文韜那就更不能和曹操比了。
曹操可不同,他從最初,幾乎便是鞍馬生活,自己帶著人馬,東西徵南北戰,一步一步強大起來。這種豐富的實踐經驗,是諸葛亮遠遠不能比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覺得諸葛亮經不起失敗,因為蜀國太脆弱了,六出祁山,每每受挫,諸葛亮只能痛惜慨嘆,心態越來越差。曹操則心態要好得多,無論多大的失敗,並不痛哭流涕慨嘆時運,他只會越挫越勇。
自陳留起兵始,曹操戰中原,掃官渡,徵烏桓,克襄樊,敗赤壁,定涼州,戰戰親力親為,軍隊從幾百人到幾千人,最終到幾十萬,這種豐富的經驗,在三國,無人能出其右。
但曹操和諸葛亮,手腕都是非常硬的。都走法治路線(不是如今法治社會的法治)。治國如此,治軍更是如此。
實際上 曹操之強大,最初在於兼併,兼併豪強。
《孫子兵法》五要,法為其中重要的一點——「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以曹操說:「夫刑,百姓之命也。」亂世重典,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的,《三國演義》,諸葛亮就勸過劉備,劉備說要學漢高祖劉邦之寬仁,簡單一點,比如來個約法三章之類的就可以了。但諸葛亮說這樣不行。
而曹操比諸葛亮更嚴峻。袁紹本來在中原用的就是寬縱政策,漢末政失於寬,袁紹仍以寬濟寬,自然無甚效用。曹操則是立竿見影,對豪強絕不手軟,連打帶收,法度嚴明,化亂為治。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說曹操帶兵經過一片麥田,馬受驚,踩了麥苗,按律處斬;曹操沒辦法,要當眾自殺。這當然是要被部下攔住的。最後曹操隔了一縷頭髮代替斬首。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故事是說曹操奸詐。
但為什麼不能是曹操重視法?執法認真?
他以法要求人,自己觸法,而以他的位置有如此舉動,已經很不錯了,何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懲罰其實也不算輕。你見過哪個公司老闆遲到了自己扣自己工資的?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這不假。但設想一下,假設給你一個亂糟糟的局面,大家都服管,你是跟他們一個一個心平氣和的講道理呢,還是直接嚴刑峻法好呢?那可是亂世,到處戰火,部下們個個如狼似虎。就看你公平不公平了,曹操割發,也只是為了體現公平而已。跟諸葛亮說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是一個道理。
只是嚴刑峻法治人,名聲都不太好罷了。司馬光就說,曹操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
只要觸法,就算哭著求他,也不寬赦。
所以曹操做的都是得罪人的事情。
實則曹操是儒法並用,兩手都要抓,兩手都很硬。尤其對於人才的利用,曹操能給的便利,都會給。這種就是政治手段了,怎麼用完全是存乎一心,用好了,團結向上,用不好,可能禍起蕭牆。
曹操、諸葛亮都走申、商的路子,不言而喻。只不過他們比申不害、商鞅的下場好多了罷了。
陳壽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因為陳壽太熟悉歷史,所以在《三國志》中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明略最優」,是非常中肯的評價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其實曹操多數時候,比諸葛亮難多了,「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李世民算是了解曹操的人了。
至於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北破袁紹,南虜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九州百郡,十並其八。這種上馬橫槊的本事,卻非諸葛亮能比了。
何況曹操還能下馬談論,常出古直、悲涼之句。這又是諸葛亮所不能比的。
但這並不是說曹操天下無敵,就沒有錯誤。
曹操也是人,經常犯錯誤。但犯了立即改正,光明磊落。
曹操最大的失誤出在赤壁之戰事件上。
這可能是心態上的問題,想當初他奮盈萬之旅,北摧袁紹而定燕、冀;合三縣之眾,東擒呂布而收濟袞。接著直下襄樊,收拾了劉表集團,可謂威風極了。心態更加好了。並冀、荊之兵,挾餘威而掃劉備,心態又好了一層。
那麼順勢下江東,似乎理所當然。
但實則當時多數人是不同意的。賈詡第一個不同意,但只是根據形勢判斷,也不極力反對。
因為奪取荊州,消滅劉表,是曹操必須要做的,威脅孫權,自然也在計劃中。在赤壁之戰好幾年之前,也就是建安七年(公元 202 年),曹操就要求孫權,把你兒子送來吧,意思是當人質。孫權不願意。
那肯定是已經被曹操列入黑名單了。因為這是明顯的「不服王化」嘛。
打荊州,滅劉表,也有殺雞儆猴的意思,你看,不聽話就要被我收拾。但沒想到的是,曹操成功了,孫權也嚇著了。
但曹操失算在於,他以為孫權嚇著了,就會來對自己投懷送抱,但孫權反倒跟劉備勾搭在了一起,一把大火把他燒得心驚膽戰焦頭爛額。
結果是,劉表掛了,劉備起了。
這純粹是為他人做嫁衣嘛。
至於孫權,那是沒辦法,明擺著,曹操、孫權、劉表(劉表集團),三方對峙,孫權是決不會投降的曹操的,因為他心裡的想法就是 魯肅說的,任何人都可以投降,比如魯肅,投降了,繼續在曹操手下辦事,混個十年八年,幹到一個副部級還是可以的。孫權可不行,本來就是威震江東的將軍,萬人之上,投降了做什麼?給曹操當小弟?看大門?
反正不會代替曹操的位置。
所以,孫權要麼幫劉表,要麼獨力對抗曹操。但劉表死的不是時候,劉表集團一敗塗地。那就只能聯合劉備,劉備實力雖然不咋樣,但總有些名望,多一個幫手總是好的。寧可讓劉備佔便宜,都不能讓曹操吞了自己。
就這麼簡單。
而曹操,最終只得到了一個襄陽。
最最重要的戰略地點,江陵,仍然在東吳手裡。
這樣的話,曹操想要過長江 ,是不可能了。
因為曹操破荊州,直下江東,這本來是兵家大忌。
實際上,最初孫家父子手創江東基業的時候,江東這地方,基本上是無關大局的,誰也想不起。孫策死時,曹操要伐吳,但張紘勸了曹操,曹操給了孫權一個討虜將軍的職位,領會稽太守。這事未必靠譜,因為北方事情太多,曹操未必想要伐吳。
但早早之前,江東根基還不穩的時候,孫策還沒起來,就有一個人投靠了曹操,他對江東勢力頗有震懾,但後來不知為什麼,曹操把他調離了。
當曹操破了荊州之後,雖然兵力軍勢都是非常強的,孫權兵力不過幾萬,加上劉備區區一兩萬人,跟曹操是萬萬不能匹敵的。但曹操北軍不善水戰,荊州降軍又非心服,再加上長途遠徵,疲勞之軍,南方又是疾病瘟疫甚多,戰力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孫權非常有野心。而且,孫權也有遠見,他第一個把東吳的都城挪到了南京(那時候叫建康)。
這是一個進攻的姿態。東吳的軍事重鎮在濡須口(《三國演義》中曾特寫這個位置),另外有京口、廣陵。而南京恰好是在這三點之間,三個長江津渡重地,就都在東吳南京控制範圍內,孫權坐鎮南京,左顧右盼,指揮起來得心應手,方便至極。雖然孫權實際上想再往長江上遊,曾與呂蒙商量取徐州,但沒能實現。退而求其次,想要荊州,這就是為什麼東吳跟劉備爭荊州的原因。
這樣一來,孫權主動進攻很難了(所以,後來伐魏都是蜀漢多),但曹操進攻可也很難了。因為他很難順流而下。只能選擇陸路進攻,所以赤壁之戰之後,曹操沒再下江東,主要是張郃在合肥大戰。
合肥,那就是選擇陸路戰略了。
所以,曹操心態在赤壁之戰之前,不是太好,你看他那時寫詩晏飲,意氣奮發,有點飄了。低估了孫權,也被自己的成功衝昏了頭腦。
結果,徹底失去了進攻江東的機會。
雖然曹操用兵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但這可能是曹操武略上的一個最大的失誤了,甚至是唯一的。
05.第四槓/曹操有具有平衡自身優缺點的能力,順人性
雖然,曹操也是個人,矮醜挫,也有許多毛病,愛睡寡婦,打仗也犯錯。
但,那就是曹操!
人都是如此,曹操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人。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但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不拘小節、眼光遠大。還是令人佩服的。有人說曹操老用權謀,但從古英雄,豈有全不用權謀而成事者?
有嗎?
似乎沒有。
所謂: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曹操內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外服南匈奴、烏桓、鮮卑,實是一件功勞極大的事,至少對當時百姓來說是如此的。
簡單來說,比如如今人們要出國,至少需要一大堆的手續。群雄割據狀態下的人民,經濟、生活的不方便,可比出國大得多了。袁術收過的稅,呂布也可以再來收,從劉表的地盤到袁紹的地盤,盤查、買路錢,必然是少不了的。
所以曹操對於北方的統一,至少讓生民不再塗炭。他實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政策調整是必然的。
但對於人口安置,曹操的口味頗有講究。
曹操最喜歡安置寡婦。
英雄愛美女,乃是常情。曹操自然不例外,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杜牧便認為曹操下江東,便是為了女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未免有點小瞧曹操了。但曹操愛美女倒是不虛。
而且最喜歡安置寡婦。
曹操從不欺負不情願的女子。他的正室是丁夫人。後來又娶了一個劉夫人,可惜劉夫人命薄,去世很早。劉夫人的親生子曹昂便有丁夫人撫養。雖非親母子,但是丁夫人很喜歡這個兒子。
建安二年(197 年),曹操伐張繡。張繡打不過,便投降了。曹操一高興,又開始晏飲,順便把張繡的叔叔張濟的遺孀鄒夫人抱回房中。
張繡感受到了深深的恥辱。
當夜曹操在房中度春宵,張繡突然反水,一路殺向曹操帳中,曹操的大將典韋在門前站崗護衛,奮力擊退張繡,保住了曹操,但是自己卻掛了。典韋是用雙戟的,短兵相接,典韋獨立支撐,身上傷口數十,兵器被打落,典韋竟然徒手抓起兩個敵人當兵器,來往衝突,連殺熟人,死去多時,竟然怒目圓睜,屹然不倒,張繡等無人敢上前去。
但曹操全無防備,典韋只是阻擋了一會兒,馬又被射死,兒子曹昂便把自己的馬給了父親,曹昂不行,力護曹操出逃。
曹操是逃了,但這一仗,曹操損失大將一員,典韋;兒子一個,曹昂;侄子一個,曹安民。
損失頗為嚴重。曹操的心情自然也不好。
但是丁夫人更加惱怒,她認為是曹操貪戀美色,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哭哭啼啼,鬧個不停。曹操說:「你回娘家待著消消氣吧。」
丁夫人性子執拗,一轉身,真回了娘家。
曹操想想自己過分了,便去賠禮道歉。結果丁夫人一個勁的織布,硬是不理,曹操好說歹說,就是不理,話都懶得跟他說。
當時曹操態度還是蠻好的,他上門時,家人報丁夫人:曹公來了。
丁夫人「踞機如故」,頭都不轉一下,曹操很尷尬,但不生氣,撫著她的背說:「好啦好啦,跟我上車回去吧。」(「顧我共載歸乎!」),丁夫人還是不說話。曹操討了個沒趣,轉身走到門口,又回頭說:「難道咱們再沒可能了?」(「得無尚可邪!」)。丁夫人還是不理。曹操嘆了一口氣,說:「你可真無情,這算是訣別了吧。」(「真訣矣。」)。
曹操說好吧,那你改嫁吧。但丁家人死活是不敢讓丁夫人改嫁。
喜歡寡婦的曹操,他的正室就這樣變成了「寡婦」。
這時候上位的是另一個女人,卞夫人。
曹操常年在外徵戰,家中一堆女人,自然事情很多。丁夫人在的時候,對卞夫人是很不好的。但卞夫人是個大氣的人,常偷偷照顧丁夫人。丁夫人去世後,卞夫人求曹操安葬他,曹操想起往日情誼,以及對曹昂深深的愧疚,答應了。
曹操的內心世界,其實極其柔軟,否則也寫不出那些文字來。只是,他那個地位、性格,或許不許他把有些話說出來,據說曹操病入膏肓之時,尚自不悟愧疚地說:我死之後,九泉之下遇上昂兒,他跟我要媽媽,我該怎麼交代呢?
這位卞夫人,本來是一個藝人,即倡家。她很受曹操喜愛,並一水兒生了四個兒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
她生的兒子都不孬。自己對曹操非常忠心,並且很有氣魄,多次為曹操鎮守後院,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關羽關二爺以義氣和不好色聞名天下,千裡送皇嫂,皇嫂很安全。曹操對關羽上馬金下馬銀,美女賞了一大堆,關羽瞧都不瞧一眼。
但實際上,關羽並非不愛色。對於美女,關羽還是挺上心的。許田圍獵時,關羽要殺曹操,實際上不無報私仇的心思。
因為當初曹劉聯合打徐州時,關羽便看上了呂布部下秦宜祿之妻,城門外當即請求曹操允諾,入城後,只要這姑娘,曹操一口答應。
出人意料地是,曹操先見到這位美女,毫不客氣地佔為己有了。關羽心中大怒,卻也沒辦法。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是第二個尷尬。
第三個尷尬是,曹操打敗袁熙後,聽聞袁熙的妻子甄氏美貌異常,據傳就是後來曹植《洛神賦》中所寫的甄宓。曹操期待與她共度良宵,但當曹操去的時候,卻得知兒子曹丕已經捷足先登。曹操只好悶不做聲,順水推舟,只好不甄氏賜給了曹丕。後來甄氏的兒子曹叡,當了皇帝,即魏明帝。
但也有不尷尬的時候。曹操既然是文豪級別的,心中自然有那麼一點浪漫主義。曹操好友蔡邕,是當時的文學家、書法家,東漢名臣。但他的女兒蔡文姬命運卻不好,她早年嫁給了衛仲道,半路便守了寡。董卓、李傕作亂時,蔡文姬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十二年未歸,並生下兩個孩子。
曹操覺得蔡邕可能會絕後,便用金璧從匈奴那裡將蔡文姬贖回來,並將蔡琰嫁給董祀。
而後董祀涉罪,蔡文姬找曹操求情。操正宴請公卿名士,對滿堂賓客說:「蔡邕之女在外面,才名素著,今天讓大家見一見。」
蔡文姬披髮光腳,登堂叩頭請罪,朱唇輕啟,娓娓道來,條理清晰,酸楚哀痛之情微微,滿堂賓客都為之動容。曹操說:「罪名已定,不容更改!」蔡文姬說:「君好馬萬千,猛將士卒不可勝數,有何吝惜?」當時天寒,曹操賜蔡文姬頭巾履襪。並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尚記得否?」文姬說:「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我所記者四百餘篇耳。」曹操說:「好,我派十個文吏聽你背誦書寫。」文姬說:「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當即提筆而寫,無一遺漏,滿堂震動,曹操順勢赦免了董祀。
曹操一向是執法嚴明的,竟然有此一赦,可見對蔡文姬之憐惜傾慕。但絕無齷齪之想。
曹操臨終前,將自己的女人全部叫道床前,溫聲說:「我死之後,你們都再嫁人吧。」(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
這是曹操最後的遺言,一生奔波,半生徵戰,臨終卻無一言一語說到軍國大事,只是家長裡短、兒女情長。他去世前,曾仔細叮囑兒子們,對以往婢妾以及倡人,多家善待。讓她們住在銅雀臺上守靈,不要再做別的。靈堂很簡單,設靈床長一尺,懸掛布幔,早晚擺放簡單的幹肉乾糧即可。
每逢初一十五,藝人們向靈帳歌舞。
婆婆媽媽,叮囑了一大堆,最後又說,你們多登銅雀臺,望望西郊陵墓。祭祀的時候,記得不要用薰香,薰香分給各位夫人吧。夫人們閒著沒事,也可以做做手工活,做做鞋子賣點錢,日子好過。我的衣服嘛,就留給你們這些小子啦。
呵,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誠然!
結語:
這就是曹操,矮醜挫,缺點明顯,但內心柔軟,頗具人格魅力。行事剛強,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不拘小節、眼光遠大。文韜武略,智謀體用。
都足以傲視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