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2020-11-26 網易新聞

  在當代作家裡,馮驥才堪稱「奇才」。

  他以寫小說見長,筆下人物凝練傳神,著筆畫意活潑幽默,箇中情理耐人回味,是當之無愧的小說高手。至今,他出版各類作品250多種。

  他畫技精湛,曾辦過23次畫展,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在創作盛年,他又從文學創作轉身,致力保護城市歷史、搶救民間文化,被譽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

  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槓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

  

  喜歡被書「埋起來」的感覺

  馮驥才曾說:「我所有的人生經歷和收穫,都離不開文學和書籍的滋養。」

  屠格涅夫的《初戀》是他讀的第一本外國文學,那時他才20來歲。這本書帶來的新鮮體驗,讓他開始如饑似渴的閱讀外國名著,並一發不可收。

  在眾多外國作家中,契訶夫對馮驥才的影響較大,他的文字也受其影響,比如善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充滿節奏感的語言。在馮驥才看來,契訶夫擁有一顆悲憫之心,而這對作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紀70年代,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馮驥才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裡。整個房間只有一張全家人吃飯的桌子,吃飯後收起碗筷,他才能在桌上讀書、寫作、繪畫。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在那個時候是一種奢望。

  但是他從來沒有因此放棄讀書和寫作,反而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小說、散文和繪畫作品。小說《義和拳》《鋪花的歧路》《啊!》《雕花菸斗》《雪夜來客》《神鞭》,包括我們熟知的散文《挑山工》,都是他在那段時期的代表作。

  走進馮驥才現在的書房,會讓你不由一驚。房中除了門窗,只要是有牆壁的地方,都被造成書架,由地而起,連至屋頂。他說,自己喜歡這種被書「埋起來」的感覺。

  至於這些年總共讀了多少書,他自己也無從查起了。

  真正的書,在田野,在社會,在人心

  除了當代作家的身份,馮驥才被更多的人熟知,還因為他從事的民間文化搶救工作。

  1991年,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舊址迷樓,將被拆除。得知消息的馮驥才,心痛至極,從沒賣過自己畫的他,果斷決定賣畫保樓。正值寫作盛年的馮驥,自此從文學創作中抽身,轉向到中國民間文化保護的工作中。

  2001年,時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馮驥才提出,要對960萬平方公裡56個民族的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梳理,並記錄歸檔,推動相關保護工作。可他僅拿到30萬元的費用,還面臨著人力短缺的等問題,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這些困難並沒有動搖他的決心。沒錢,就賣畫,儘管對自己的作品萬般不舍;缺人,就「把書桌搬到田野上」,身先士卒帶領專家跑遍田間地頭。他自己帶的研究生,有不少都是那時田野調查的主力。

  在此過程中,馮驥才率領團隊為木版年畫、剪紙、唐卡編輯整理了大量文化檔案。此後,還製作了兩個超大型資料庫:一是中國木版年畫資料庫,包含「中國木版年畫普查保護工程」歷時十年對全國44個年畫產地進行普查所得的全部圖文資料和研究成果;二是與漢王合作,將中國民協幾十年來調查採集的史詩、神話、故事、諺語、歌謠等口頭文學遺產錄入資料庫,第一期錄入8億8千700萬字。

  為傳統文化保護而奔走的20年間,雖然讀書和寫作的量少了,但在馮驥才看來,自己得到的,遠比失去的要多。

  他始終覺得,自己閱讀了那些文化遺產的書、生活的書、老百姓的書、生命的書,這才是對歷史、文化和生命的立體解讀。而真正的書,不只在書房裡,更在田野、在社會、在人心。

  人們閱讀習慣發生變化,作家也要考慮改變

  在馮驥才看來,讀書的目的,無外乎四種:工具性閱讀、求知、消遣和心靈生活。

  而心靈生活,是他所推崇的,因為人需要比較純粹的、精神的、情感的生活,需要思考的、審美的生活,否則人生就會了無生趣。此外,閱讀還要追隨自己的性情,並且多讀經典,就像進入一個風景區一樣,每個人的入口不一樣,但是這個景區裡會有引導。

  除了讀書,馮驥才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收藏」。不同於別人收藏古董,他收藏的都是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東西,有熱心讀者的來信,好友贈送的書畫,泰山挑山工送給自己的扁擔……這些別人看著不起眼的東西,他卻視若珍寶,一如多年來對民間文化的守護。

  「我好像歲數大了,上樓梯有點困難了,在書房的時間就多。在書房一坐,這小說它就找我來了。"近年來,小說《俗世奇人全本》《單筒望遠鏡》《藝術家們》等先後出版,也讓世人看到這位七旬作家豐沛不竭的創作力。

  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講述了畫家楚雲天、羅潛、洛夫從心靈交匯到逐漸離散的過程,折射了近五十年來的社會和思想變遷。國內文學作品中較少關注藝術家群體,該書第一次全面呈現了他們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因此一經問世,就受到了極大關注。

  出於職業的原因,馮驥才對各種變化都較為敏感。通過幾十年的寫作和與讀者的交流,馮驥才覺得,人們的閱讀習慣如果已經發生變化,這就需要作家去思考,要用怎樣的一種藝術力量,把純文學的陣地守住,並做出調整與變通。

  他表示,入駐抖音是一項自我突破,希望藉助這個平臺,和喜歡文學的朋友展開交流,並通過分享自己的讀書經歷和人生感悟,讓更多的人愛上文學,愛上閱讀。

  編輯:小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斜槓青年Y.A.N,主持最好的畫家李炎祐
    觀察一個時代,可以有各種維度,從不同切口進入,建立不同坐標系,而其中「青年群像」,或也可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參照譜系。比如,最簡單粗暴的「X零後」年代分類法;再比如標籤化文學式的「迷惘的一代」,等等。現如今,在青年劃分上,相比上述傳統分法,似乎又衍生出一個「新族群」——斜槓青年。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啥梗?怎麼才算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都非常好奇這個詞有什麼含義,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斜槓青年?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梗?  晚上大家在思考人生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多做些事情?感覺人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以一邊寫文章一邊去當歌手,可能還可以兼職做一名調酒師,在工作不忙的時候做一名旅行者到世界各地旅遊。
  • 斜槓青年:給我一根斜槓,我能撬起地球
    這年頭,沒點才藝你都不好意思開口跟人介紹自己。一次某位知名人士出去旅遊,半夜向主人投宿,TA敲主人的門。主人問:誰呀?這個人說:主持人、作家、民謠歌手、開酒吧的……主人:住不下那麼多人!就連平時身邊的朋友都是:朋友A:程式設計師/作詞人/作家/朋友A的朋友B:創業老闆/投資人/獨立攝影師朋友B的朋友C:花藝師/自媒體/設計師小編馬上開啟互吹(舔狗)模式:好slay!斜槓青年真厲害。一邊默默想著:中信的新媒體人絕不能輸!回答到:你好,我是做新媒體的,還是專業單身狗,有二十幾年的經驗。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為何會出現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為何會出現­  前些日子和一位從事青少年研究的學者交談,他說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類很有特點的年輕人,和老一代通常一輩子只從事一個職業不同,他們經常擁有多個職業身份,或者多次跳槽,願意進入更多類型的行業。他們通常用「/」來介紹自己,比如:作家/插畫師/攝影師。這位學者說,如今人們把這類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什麼是「斜槓青年」,你適合嗎?
    他除了是個大畫家,會畫雞蛋和蒙娜麗莎之外,還是天文學家/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作家。他思想深邃、學識淵博,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他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保存在他的手稿中,愛因斯坦認為,達·文西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 斜槓青年社畜青年是什麼意思 社畜日常生活有哪些活動
    喜歡刷微博的朋友們應該在網上都看到過斜槓青年和社畜青年等詞語,那麼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下面就和愛秀美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斜槓青年簡單來說就是不滿足於一直做一種職業的人。
  • 馮驥才 喚醒文化自覺的「中國符號」
    畫家、文化學者和教授,但熟悉他的朋友都喜歡叫他「大馮」——這也是他的微信名。從青年時代寫起的《冰河》與《凌汛》,是具有自傳性質的生命史;講述新時期文學心路的《激流中》,則具有精神史的性質;而記錄文化遺產保護歷程的《漩渦裡》,更蛻變為一部思想史。「這套書看似自傳,實際上是我從一個知識分子的親歷以及苦苦思考、追求與行動,表達我們這一代與時代共命運的精神特性,將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文明視為自己終生不棄的使命。」馮驥才說,「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永遠堅守社會的進步與文明。」
  • 你是「斜槓青年」嗎,該如何看待這種社會現象?
    代駕的小哥非常健談,他說自己是斜槓青年,白天是一個企業職員,朝九晚五,工作輕鬆卻沒有波瀾,自己喜歡開車,就開始做起了代駕。滴滴司機、外賣小哥、健身教練……代駕小哥把這些人連同自己統統稱為:斜槓青年,大家都在用「超額的努力」來抵抗生活的壓力。
  • 攜《單筒望遠鏡》,馮驥才重返文壇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我風 通訊員 宋強 李然新時期文學四十年,很多作家都在文壇上有了自己的表現機會。其實到今天再看,能有多少人的作品真正留下來?馮驥才不僅如此,馮驥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公共文化領域,也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文化學者,同時他還是一個很出色的畫家。最近馮驥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兩本書,都是2018年完成的,上半年是《漩渦裡》,是他近二十多年來投身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寫完這本書,好像畫了一個句號。」
  • 在線等,請回答 | 斜槓青年用英語怎麼說?
    當保守、狹隘的單一職業領域再不能適應這個多元化社會的各類需求,Slash(斜槓)一詞,就應運而生了。這個概念最早由作家 Marci Alboher 在其《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一書中提出。什麼是Slash?
  • 著名作家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獎
    2019花地文學榜揭曉,莫言獲「年度作家」,馮驥才憑藉《單筒望遠鏡時代的局限導致很多悲劇式的問題,但有些人的交往卻能跨越這種局限。 這部小說延續了馮驥才獨特的語言風格,也盡顯其描摹生活的紮實功底,小說以獨特的津味,將斑駁的歷史再次拉入人們的記憶中,還原100多年前天津普通民眾的精神性格,小人物的愛恨情仇與心靈歷程在種種社會矛盾下呈現,演繹著中西文化歷史碰撞下的時代悲劇與命運悲劇。
  • 作家馮驥才談《單筒望遠鏡》 歲久年長讓寫作更有底氣
    2018年12月底,在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的新書發布會上,馮驥才強調自己一直關心的問題是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在我寫過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的幾部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就想寫這部《單筒望遠鏡》。」馮驥才稱。
  • 「國民女友」子望完美演繹斜槓青年的生活態度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今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我們往往稱呼這類人為「斜槓青年」。有一位網絡紅人更是「斜槓青年」中的佼佼者,沒錯,她就是被網友們稱為「國民女友」的子望。除了被人們常知的自媒體博主這一身份以外,子望同時也是一名演員和作家,並且在不同領域都小有建樹。
  • 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
    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馮驥才,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文學評論家何向陽,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文學評論家潘凱雄,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應紅,《當代》副社長、常務副主編楊新嵐,作為嘉賓出席了新書發布會。
  • 「斜槓青年」成主流,用友薪福社洞察先機,促企業用工轉型
    現在,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已成為一種潮流,也成為年輕人引以為傲的「潮」標籤。 其實,探究「斜槓青年」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斜槓青年」這一詞來源於「Slash」,它特指不滿足於單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種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提出,近幾年在中國開始迅速發展。
  • 自強不息的「斜槓青年」 │校園年度人物
    人生賦予我們相同的一天二十四小時,看似每天按部就班,但自強不息的人卻能活出不同於他人的精彩。 下面隨洛洛走進校園年度人物梁璐陽,這位「斜槓青年」的青春故事。 梁璐陽 中國共產黨員,16級公共事業管理(醫事法律方向)專業學生,在校擔任學院學生會主席等職位,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多項獎學金,並榮獲校「勵志先鋒人物」,是一位標籤滿滿的「斜槓青年
  • 國泰基金梁杏 ETF圈的「斜槓青年」
    在這個越來越多人追求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享受著「斜槓青年」狀態的時代,梁杏亦不願滿足於單一職業身份的束縛。而這枚85後「斜槓青年」,作為國泰基金量化投資事業部總監,在ETF規模井噴式增長的時間窗口,也正在試圖將國泰ETF產品的發展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 重返小說 | 馮驥才沉澱了三十年的《單筒望遠鏡》,終於火熱出爐
    生長在這樣一座特別的城市中,馮驥才先生的寫作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義和拳》到《神燈前傳》,他一直試圖通過挖掘歷史來反思民族心理文化,而《單筒望遠鏡》延續了這種思考。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中國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也不是中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 馮驥才:一切生活的奧秘都逃不開這個字
    與其稱作藝術家,不如說是3個熱愛藝術的青年。 他們聚在破舊的小木屋裡聽鋼琴曲,在無人的林中暢談文學與詩歌。 作畫時兜裡揣著一個蘋果,餓了就咬上一口,一呆就是一天。起風時,他們就用大衣裹緊身體,胸懷裡裹著的是一顆神採奕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