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獎

2020-11-27 人民網

2019花地文學榜揭曉,莫言獲「年度作家」,馮驥才憑藉《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

1942年出生的馮驥才已77歲,2018年寫了兩本新書,一本是《漩渦裡》,寫他近二十多年來投身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下半年就寫了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

年度長篇小說:馮驥才《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雖然不足15萬字,但是特別厚重。它講述了上世紀初期一段跨文化戀情墜入歷史災難的故事。紙店老闆的兒子歐陽覺和八國聯軍將軍的女兒莎娜在特殊歷史背景、文化差異的情況下產生了一段動人的戀情。這本應是一個浪漫的傳奇,但是,在殖民時代中西文化偏見的歷史背景下卻成為悲劇。

十九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衝突的地方之一,在這片土地上,東西方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的交流和衝突越來越多。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時代的局限導致很多悲劇式的問題,但有些人的交往卻能跨越這種局限。

這部小說延續了馮驥才獨特的語言風格,也盡顯其描摹生活的紮實功底,小說以獨特的津味,將斑駁的歷史再次拉入人們的記憶中,還原100多年前天津普通民眾的精神性格,小人物的愛恨情仇與心靈歷程在種種社會矛盾下呈現,演繹著中西文化歷史碰撞下的時代悲劇與命運悲劇。

《單筒望遠鏡》是繼《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怪世奇談」四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醞釀時間最長的一部。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近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出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把對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對人性國民性的反省推進到了更深處。

此外,書中插入了馮驥才為這部小說搜集了幾十年的反映當時歷史圖景的照片。這些照片作為歷史的鏡像,為小說中的時代做了全景式註解。

馮驥才

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於天津。現任國務院參事、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定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他是「傷痕文學」代表作家,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二百餘種。代表作《啊!》《雕花菸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譯成十餘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四十餘種。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責編:潘佳佳、黃維)

相關焦點

  • 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
    馮驥才:在中西最初接觸之時,彼此文化的陌生、誤讀、猜疑、隔閡乃至衝突都在所難免;而在殖民時代,曾惡性地誇張了它,甚至將其化為悲劇。歷史存在的意義是不斷把它拿來重新洞悉一番,從中獲得一點未來所需的文明的啟示。馮驥才先生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 馮驥才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再續津味「怪世奇談」
    2018年12月,作家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又一部長篇。19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衝突的地方之一。對於那段時期的材料,馮驥才看得非常多,從《義和拳》到《神燈前傳》,他一直試圖通過挖掘歷史來反思民族心理文化。《單筒望遠鏡》寫作,起源於馮驥才對上個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那個時候的世界沒有溝通,中西方相互不理解。
  • 作家馮驥才談《單筒望遠鏡》 歲久年長讓寫作更有底氣
    2018年12月底,在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的新書發布會上,馮驥才強調自己一直關心的問題是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在我寫過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的幾部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就想寫這部《單筒望遠鏡》。」馮驥才稱。
  • 聽書 | 單筒望遠鏡
    馮驥才出生於天津,天津斑斕又獨特的文化,已經融入馮驥才的血液中,所以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以天津為背景的。熟悉馮驥才的人都知道,1977年,馮驥才與李定興合著的長篇小說《義和拳》發表,這是一部描寫天津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長篇小說。
  • 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
    原標題: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本報訊(記者 路豔霞)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昨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發。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出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創作《單筒望遠鏡》,起源於馮驥才對上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續了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中西文化衝突最激烈的時刻,愛情能否超越國界?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中,災難因何而起?
  • 攜《單筒望遠鏡》,馮驥才重返文壇
    下半年就寫了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我太熱愛文學。我心裡有東西要寫,必需寫。不是我要寫小說,是小說要我寫。」馮驥才近日在新書發布會上如是說。主要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馮驥才做了大量的公共文化的工作,包括古村落和年畫的保護等。到2018年底突然歸來,一個閃亮的亮相,把這部《單筒望遠鏡》呈現在大家面前。爺爺的爺爺的命運,通過單筒望遠鏡,一下子可感可觸《單筒望遠鏡》雖然不足15萬字,但是特別厚重。
  • 讀馮驥才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看過去及未來
    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的故事就是由此而展開。  當然,大馮在他的新作中所呈現出的意象並不止單筒望遠鏡這一個。  就這樣,一副單筒望遠鏡、一棵老槐樹、一幢小洋樓的兩扇窗,三個意象,共同構成了大馮這部《單筒望遠鏡》中三個基本的、清晰的物理指向——時間:上世紀初;地點:天津衛;事件:中西衝突。
  • 重返小說 | 馮驥才沉澱了三十年的《單筒望遠鏡》,終於火熱出爐
    《單筒望遠鏡》裡充斥著種種給人深刻印象的意象,比如那棵古槐(是傳統文化的意象),那幢男女主角約會的孤單的小白樓(天津租界邊緣有許多這樣的房子,一面窗子對著租界,一面對著老城)。最重要的意象,自然還是「單筒望遠鏡」。馮驥才先生形象地解釋道:「使用它,只能用一隻眼、有選擇地看對方。
  • 潘凱雄:「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評《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 ——評《單筒望遠鏡》 文/潘凱雄 「單筒望遠鏡」這個誕生於 17 世紀初荷蘭的物件當下的人們見得不多,實際使用者就更少了。
  • 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的寫作秘密(《單筒望遠鏡》創作談)
    這些認識不知不覺地融進《單筒望遠鏡》這部小說中來。成為我寫作的思想背景。所以我說寫這部小說 : 既是我一定要寫它,也是它非叫我寫它。使我產生這些思考的,除去因為我的城市天津是庚子悲劇的主角; 還由於這座城市獨特的空間構成——它使我對於那個時代的中西關係充滿想像。天津一分為二, 一半是老城,一半是各國租界。
  • 《單筒望遠鏡》聚焦天津義和團與八國聯軍,馮驥才小說差點不及格
    文/馬慶雲馮驥才老先生的小說《單筒望遠鏡》今年剛剛出版,在業內引起的聲音不大。截至目前,豆瓣讀書板塊,對這部小說的讀者打分只有6.4分。馮驥才老先生其它著述,在豆瓣讀書的最低評分也都是8分以上。馮驥才老先生要通過這部小說表達的主旨非常明確:庚子之亂是對所有人的傷害。以愛情故事開篇,用戰亂故事收場,是不少小說和電影善用的主線。不過,也正是因為大家的這種善用,造成馮驥才老先生的《單筒望遠鏡》有套路化作業的即視感。這部小說並未獲得良好的評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馮老先生沒有拿出一個原創的故事模板。
  • 「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槓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  在眾多外國作家中,契訶夫對馮驥才的影響較大,他的文字也受其影響,比如善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充滿節奏感的語言。在馮驥才看來,契訶夫擁有一顆悲憫之心,而這對作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紀70年代,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馮驥才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裡。整個房間只有一張全家人吃飯的桌子,吃飯後收起碗筷,他才能在桌上讀書、寫作、繪畫。
  • 好聽·獨家丨用唯美的《單筒望遠鏡》去看那過去的故事
    》去看那過去的故事11:49來自聽聽FM上一次啃大部頭文學作品失敗了,雖然不是我失敗是書失敗,但我也不能辜負了大家的期待,我再啃一部書給大家看~~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最新作品《單筒望遠鏡》。圖片來源網絡本書官宣《單筒望遠鏡》,起源於馮驥才對上個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19世紀,天津有了英法租界、是東西方最早產生接觸和衝突的地方之一。
  • 馮驥才:吸引西方人放下「單筒望遠鏡」
    最近我寫了一篇小說叫《單筒望遠鏡》,說的是百餘年前西方人剛和中國人接觸的時候,他們是用單筒望遠鏡看我們,用幾個「一隻眼」有選擇地看。從愛的角度出發一定可以看到美;從文化的角度出發一定看到不同的事物;從偏見的角度出發就會看到負面。我們應該先把繼承傳統文化做好,吸引西方人放下「單筒望遠鏡」,選擇相互交流,想辦法重新理解和認識中國,這才是連接人類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良性途徑。
  • 讓世界更近,Brunton單筒望遠鏡
    [alert type=white ]Brunton創始於1894年,曾經以美國特種部隊供應商的身份為全世界戶外愛好者所熟知產品線包括:指南針、GPS、戶外便攜太陽能電池、望遠鏡、戶外電子儀器等。經過一個世紀的革新,眾多產品曾屢獲殊榮,包括《Backpacker》雜誌編輯推薦獎,《Outside》 「編輯推薦獎」、「優秀裝備」、「年度優秀」。
  • 《三體》獲德國庫德•拉西茨獎「最佳翻譯小說」提名
    (獲獎結果尚未公布)Ÿ   2017年3月,《死神永生》英文版獲第64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提名。(獲獎結果尚未公布)Ÿ   2017年2月,《三體》法文版入選法國幻想文學大獎(Grand Prix de l'Imaginaire)外國小說類提名。
  • 馮驥才 喚醒文化自覺的「中國符號」
    去年底,馮驥才去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他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人文社特意打出了「歡迎馮老師回家」的溫暖海報,歡迎馮驥才重回朝內大街166號,重新回到小說的世界。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笑說:「應該寫『歡迎大馮回家』,更親切。」事實上,每次參加馮驥才的活動都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就像近日在天津大學舉行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渦——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出爐,最佳長篇小說是……
    以「銀河」為名,取「群星會聚」之意的科幻銀河獎,是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不僅為中國科幻創作者提供了展示實力的平臺,也逐漸演變成中國科幻IP的孵化器,為科幻作家搭建起出版之外的增值服務平臺,迄今已歷經30屆。本次頒獎典禮共頒出23個獎項,包括最佳微電影、最佳科幻渠道、最佳新人獎、最佳美術獎、最受歡迎外國作家等。
  • 百萬元大獎促海南出現本土題材長篇小說創作高潮
    他們將閱讀比書桌還高的一摞共141書寫海南本土題材的長篇小說,為第三屆「海南奧林匹克花園長篇小說大獎賽」的參賽作品進行初評。結合前兩年參賽的作品共約300部,莫言、張煒、方方等五位著名作家組成的終評團,將在3月底終評出該大獎賽的「特別大獎」一部,獎金高達100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