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筒望遠鏡》聚焦天津義和團與八國聯軍,馮驥才小說差點不及格

2020-12-03 馬慶雲

文/馬慶雲

馮驥才老先生的小說《單筒望遠鏡》今年剛剛出版,在業內引起的聲音不大。截至目前,豆瓣讀書板塊,對這部小說的讀者打分只有6.4分。馮驥才老先生其它著述,在豆瓣讀書的最低評分也都是8分以上。這部《單筒望遠鏡》差點不及格,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今年出版的《單筒望遠鏡》14萬多字,較為單薄,但卻講了一個非常宏大的故事。這部小說聚焦了老天津衛的庚子之亂時期,用一個富家少爺和法國小姐將天津老城與紫竹林租界聯繫起來。這部小說以較大的篇幅寫了義和團的內部構成,並且在小說的結尾部分,有了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作戰。

富家二少爺和法國租借的名門小姐,在天津老城和紫竹林租界之間的小白樓上有過多日的秘密幽會。稍後,兩人便捲入了這場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戰亂當中。這場跨國愛情故事在如此特定的時間歷史背景下,結局是早已註定的。戰亂之後,天津老城百姓多數遭殃,這位法國小姐也客死他鄉。

馮驥才老先生要通過這部小說表達的主旨非常明確:庚子之亂是對所有人的傷害。以愛情故事開篇,用戰亂故事收場,是不少小說和電影善用的主線。不過,也正是因為大家的這種善用,造成馮驥才老先生的《單筒望遠鏡》有套路化作業的即視感。這部小說並未獲得良好的評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馮老先生沒有拿出一個原創的故事模板。

謹從小說創作的大構架來講,讀者們對老先生們的期待值都非常之高。現在的影視劇編劇們,往往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善於照搬老前輩們的敘事模板,一個故事模板,被改造成多個不同版本的故事罷了。長此以往,也便造成很多故事不新鮮,開個頭,大家就知道結尾。所以,有追求的讀者希望能夠從馮驥才等老先生那裡讀到原創故事模板下的小說。不過,馮老這種愛情開篇戰亂首尾的故事模板,沒能滿足大家的期待。

《單筒望遠鏡》呈現出來的最大特點,便是,套路、不新鮮。不少讀者認為《單筒望遠鏡》過分單薄了。馮驥才老先生一把歲數,再創作鴻篇巨著的可能性不大。小說是燒人精力的,馮老歲數已經造成必然是這個狀態,十幾萬字可能已經是老先生的極限了。

不過,這部《單筒望遠鏡》還是有很多地方具備過人之處的。第一處,歐陽老先生的文化追求。馮驥才老先生筆下的歐陽家,有著天津市井文人的氣質,追求古樸自然的生活狀態,從商亦從文。可以說,這部小說的開篇部分是非常精彩的,不讀後邊,甚至於會讓人懷疑這是天津衛的「百年孤獨」。

其實,《單筒望遠鏡》的開篇部分,確實寫的比較宏大,若是馮驥才老先生氣力夠的話,真的可以做出一個圍繞歐陽家展開的「百年孤獨」來,不簡單聚焦庚子之亂的一時一刻,而是聚焦歐陽家天津衛生活的幾十年。這麼一來,小說的年代感就非常厚重了,小說也從愛戀故事變為了生存故事。時代和地域的味道,可能會更加濃鬱一些。眼目前的這個版本,天津味兒和庚子之亂,都好像點綴物,而非主體。

第二處,馮驥才老先生在小說當中對義和團內部構建的描摹,還是很有價值的。我們以往的小說,很少讓主人公直接打入義和團的內部,大多蜻蜓點水。《單筒望遠鏡》當中,富家二少爺被義和團的抓走,並且最終混成了義和團內部的財務統計人員,還跟著上了戰場。這些都是有開創性的描寫。

單獨把這個二少爺在義和團的部分拿出來擴寫,也將是非常不錯的題材內容。因為我們的小說(我可能閱讀範疇過分有限)暫時沒有對義和團內部構成及其軍事化作業的大陣仗地描寫。馮驥才老先生這個部分的小說內容,有開創價值,但略顯蜻蜓點水了一些。姚雪垠老先生曾創作過小說《長夜》,裡邊對民間武裝力量有過細緻地描寫。這些內容,可以比對著《單筒望遠鏡》裡邊的義和團部分觀看。

還是那句話,對老先生的小說不能過分苛求。小說創作講求氣力,老先生已經過了創作力旺盛的年紀,能夠持續保持出小說作品,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在的《單筒望遠鏡》更像是指明一個方向,等著年輕的小說作者們去完成。能不能創作一部自庚子年開始的天津衛的「百年孤獨」呢?能不能創作一部真正打入義和團內部的鴻篇巨著式的「李自成」呢?馮驥才老先生心有餘而力不足。

相關焦點

  • 聽書 | 單筒望遠鏡
    馮驥才出生於天津,天津斑斕又獨特的文化,已經融入馮驥才的血液中,所以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以天津為背景的。熟悉馮驥才的人都知道,1977年,馮驥才與李定興合著的長篇小說《義和拳》發表,這是一部描寫天津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長篇小說。
  • 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的寫作秘密(《單筒望遠鏡》創作談)
    每當我把這個問題負面的極端,放在 1900 年殖民時代發生在天津的悲劇中來反思,就會獲得一些深刻而有益的認知。這些認識不知不覺地融進《單筒望遠鏡》這部小說中來。成為我寫作的思想背景。所以我說寫這部小說 : 既是我一定要寫它,也是它非叫我寫它。
  • 攜《單筒望遠鏡》,馮驥才重返文壇
    下半年就寫了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我太熱愛文學。我心裡有東西要寫,必需寫。不是我要寫小說,是小說要我寫。」馮驥才近日在新書發布會上如是說。但是大馮和那一撥傷痕文學作家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他一起步就是兩條腿走路。用傷痕文學反思之外,他還在走另外一條線,那就是文化歷史小說,所以也有評論家把大馮歸到尋根那一道。但是他的文化歷史小說和尋根,和韓少功、賈平凹的尋根文化小說又有明顯的不一樣,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像《義和拳》《神燈前傳》《三寸金蓮》《陰陽八卦》等。所以他一起步就是兩支筆在寫作。
  • 著名作家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獎
    1942年出生的馮驥才已77歲,2018年寫了兩本新書,一本是《漩渦裡》,寫他近二十多年來投身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下半年就寫了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 年度長篇小說:馮驥才《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雖然不足15萬字,但是特別厚重。
  • 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
    2018年年底,《單筒望遠鏡》的出版,既是他為廣大讀者帶來的文學盛宴,也是他以長篇小說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回饋。「單筒望遠鏡」:世界是單向的,文化是放大的十九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衝突的地方之一。1862年之後天津建英、法租界,外國人進來後,開始和中國人有最早的接觸。
  • 重返小說 | 馮驥才沉澱了三十年的《單筒望遠鏡》,終於火熱出爐
    《單筒望遠鏡》以中西最初接觸的年代發生在天津的「庚子事變」為背景,寫了紙店二少爺歐陽覺與法蘭西少女莎娜之間的一段跨文化的愛情遭遇。這段浪漫的愛情傳奇在殖民時代中西文化偏見的歷史的背景上,又註定是一個悲劇。
  • 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
    原標題: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本報訊(記者 路豔霞)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昨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發。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出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創作《單筒望遠鏡》,起源於馮驥才對上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續了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中西文化衝突最激烈的時刻,愛情能否超越國界?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中,災難因何而起?
  • 馮驥才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再續津味「怪世奇談」
    2018年12月,作家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又一部長篇。19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衝突的地方之一。《單筒望遠鏡》寫作,起源於馮驥才對上個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那個時候的世界沒有溝通,中西方相互不理解。在最早的中西衝突時,出現了很多悲劇式問題,有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也有文化的衝突。《單筒望遠鏡》則將這些問題的思考寫在了裡面。
  • 作家馮驥才談《單筒望遠鏡》 歲久年長讓寫作更有底氣
    「這部小說在我心裡放了很久。」2018年12月底,在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的新書發布會上,馮驥才強調自己一直關心的問題是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在我寫過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的幾部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就想寫這部《單筒望遠鏡》。」馮驥才稱。
  • 讀馮驥才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看過去及未來
    潘凱雄  「單筒望遠鏡」這個誕生於17世紀初荷蘭的物件,當下的人們見得不多,實際使用者就更少了。對它的認識我們可能更多地還是來自觀影時留下的印象:一個洋老頭或洋老太端著一個單筒望遠鏡眯著一隻眼正在窺探著什麼。
  • 潘凱雄:「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評《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 ——評《單筒望遠鏡》 文/潘凱雄 「單筒望遠鏡」這個誕生於 17 世紀初荷蘭的物件當下的人們見得不多,實際使用者就更少了。
  • 馮驥才:吸引西方人放下「單筒望遠鏡」
    但這並不等於法國和中國在文化上比較緊密,我們有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獨特的創造,但這些對法國人來說還是一種異文化。在我跟法國人的交流中,一個直覺是,法國人不是很了解中國的當代文化。從中國的年輕一代來看,中國對法國文化的了解,遠遠大於法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因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習外來文化的勁頭很足,比如文學藝術等等。我國出版了很多介紹法國文化的書籍,但法國人對中國的文化知之甚少。
  • 好聽·獨家丨用唯美的《單筒望遠鏡》去看那過去的故事
    圖片來源網絡本書官宣《單筒望遠鏡》,起源於馮驥才對上個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19世紀,天津有了英法租界、是東西方最早產生接觸和衝突的地方之一。
  • 原本是11國,為何被稱作八國聯軍?其中最不該遺忘的是哪兩國
    1900年的大清朝,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硬」的國家,因為它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的一項「偉大」紀錄:同時向11國及其附屬國家宣戰。所以,戰敗後的大清朝坐在談判桌前時,《辛丑條約》並不是跟八國聯軍籤訂的,而是跟11國及其附屬國家籤訂的。
  • 八國聯軍進城,慈禧西逃,路上吃缸豆靠嚼玉米杆解渴!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城,農曆七月二十一(8月15日),六十六歲的慈禧帶著光緒帝、隆裕皇后開始出逃,直到九月初四到達西安,耗時兩個多月,這就是史稱「慈禧西行」的重大歷史事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加快了掠奪中國的步伐,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入侵,大批的老百姓瀕臨死亡的邊緣,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謀生手段,無奈絕望,於是他們開始設壇習拳,反對外國列強的一切事物,就這樣中國近代史上一場規模浩大的義和團反帝運動開始了。
  • 八國聯軍中,僅有兩國向中國致歉並歸還國寶,這兩個國家分別是誰
    如今的中國在國際上地位舉足輕重,隨著祖國強大,世界各國都重視起了中國人,各國都建交往來,但這並不代表歷史就可以被遺忘,只有銘記歷史,才能讓中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 英國人防疫燒5G,與義和團「扶清滅洋」砍電線異曲同工
    」落後挨打,無數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希望通過自己努力使國家變強,地主階級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農民義和團.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梁啓超的戊戌變法!袁世凱不信義和團神兵護體的鬼話,強勢鎮壓義和團。義和團轉而向京津地帶轉移,並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 馮驥才 喚醒文化自覺的「中國符號」
    去年底,馮驥才去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他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人文社特意打出了「歡迎馮老師回家」的溫暖海報,歡迎馮驥才重回朝內大街166號,重新回到小說的世界。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笑說:「應該寫『歡迎大馮回家』,更親切。」事實上,每次參加馮驥才的活動都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就像近日在天津大學舉行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渦——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其實蔣介石在很早之前便為自己的退路做好安排,臺灣固然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但是蔣介石害怕解放軍攻上臺灣島,還曾經思考過如果不去臺灣的話,那麼哪個國家適合避難呢?義和團首先自身戰鬥能力並不是特別強。沒有統一指揮,非常分散,互不統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