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再續津味「怪世奇談」

2020-12-03 澎湃新聞

2018年12月,作家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又一部長篇。

19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衝突的地方之一。1862年之後天津建英、法租界,外國人進來後,開始和中國人有了最早接觸。天津是一個特別的地域,作為商業城市比較洋氣,作為一個碼頭又五方雜處,充滿地方民情和自己的特點。對於那段時期的材料,馮驥才看得非常多,從《義和拳》到《神燈前傳》,他一直試圖通過挖掘歷史來反思民族心理文化。

《單筒望遠鏡》寫作,起源於馮驥才對上個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那個時候的世界沒有溝通,中西方相互不理解。在最早的中西衝突時,出現了很多悲劇式問題,有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也有文化的衝突。《單筒望遠鏡》則將這些問題的思考寫在了裡面。但是在中西文化衝突最激烈的時刻,愛情能否超越國界?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中,災難因何而起?《單筒望遠鏡》以一段跨文化的戀情墜入歷史災難的故事,抒寫一百多年前普通人所經歷的痛苦。

《單筒望遠鏡》也延續了馮驥才獨特的津味,將斑駁的歷史再次拉入人們的記憶中,還原一百多年前天津人、普通民眾的精神性格,在種種社會矛盾下,在小人物的愛恨情仇與心靈歷程中,演繹著中西文化歷史碰撞下的時代悲劇與命運悲劇。

馮驥才自上世紀90年代初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搶救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文化、民間文化遺產,但他也一直未離開文學領域。從文學的凌汛期到新時期文學開創,再到投入對歷史文化的反思與文化遺產保護中,馮驥才從不是文學的旁觀者。

1966至今五十多年,馮驥才將個人的文化史記錄在他的紀實散文作品「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中。這一系列包括《冰河:1967-1977》(《無路可逃》)、《凌汛:1977-1979》、《激流中:1979-1988》、《漩渦裡:1990-2013》,每一部都記錄了中國文學文化變幻非常關鍵的歷史節點。

2018年,他的《俗世奇人》(足本)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再一次獲得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領域的最高獎項,他的《雕花菸斗》《啊!》《神鞭》都曾獲得魯獎的前身——全國優秀短篇、中篇小說獎。而《俗世奇人》的總銷量已超過三百萬冊。

《單筒望遠鏡》是繼《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的「怪世奇談」四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醞釀時間最長的一部。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單筒望遠鏡》的寫作計劃已頻繁出現在馮驥才的各種訪談中,由於他被捲入文化遺產保護的漩渦,這部書的寫作也被擱置。

《神鞭》通過一根辮子反省中國文化的劣根性,《三寸金蓮》針砭了中國封建文化的頑固性及其束縛力,《陰陽八卦》剖析思辨了中國文化的認知方式及其負面,《單筒望遠鏡》則從中西文化碰撞的現實中,揭示了因為接觸障礙與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雙方彼此認知都產生了許多錯覺。單筒望遠鏡,是主人公莎娜和歐陽覺彼此提供給對方的一個窗口,未知帶來的激情將他們雙方引向一條單向路,在他們的背後是中西雙方單向認知帶來的隔閡、誤讀、衝突,而炮火最終碾壓了一切,愛情也毀滅在那個悲劇時代。

馮驥才對天津這一地域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群體人格做出了多向度全景式的直觀呈現。在《單筒望遠鏡》中,將前三部作品中所寫的中國文化的劣根性、中國文化的自我束縛、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進一步深化,將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對人性國民性的反省推進到了更深處。 《單筒望遠鏡》中,還插入了馮驥才為這部小說搜集了幾十年的反映當時歷史圖景的照片。這些照片作為歷史的鏡像,為小說中的時代做了全景式註解。

「在小說中我用了好幾個意象,比如那棵古槐,孤單的小白樓等等(租界邊緣許多這樣的房子,一面窗子對著租界,一面對著老城)。單筒望遠鏡最主要的,使用它,只能用一隻眼、有選擇地看對方。在愛的立場選擇可能是美,從人性的立場上選擇則需要溝通,從文化上可能選擇好奇,在歷史局限性上可能會對準對方的負面。其實,這部小說這個時代所有人物,都使用這個單筒望遠鏡。」馮驥才談道。

相關焦點

  • 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
    馮驥才:在中西最初接觸之時,彼此文化的陌生、誤讀、猜疑、隔閡乃至衝突都在所難免;而在殖民時代,曾惡性地誇張了它,甚至將其化為悲劇。歷史存在的意義是不斷把它拿來重新洞悉一番,從中獲得一點未來所需的文明的啟示。馮驥才先生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 著名作家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獎
    1942年出生的馮驥才已77歲,2018年寫了兩本新書,一本是《漩渦裡》,寫他近二十多年來投身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下半年就寫了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 年度長篇小說:馮驥才《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雖然不足15萬字,但是特別厚重。
  • 聽書 | 單筒望遠鏡
    馮驥才出生於天津,天津斑斕又獨特的文化,已經融入馮驥才的血液中,所以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以天津為背景的。熟悉馮驥才的人都知道,1977年,馮驥才與李定興合著的長篇小說《義和拳》發表,這是一部描寫天津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長篇小說。
  • 重返小說 | 馮驥才沉澱了三十年的《單筒望遠鏡》,終於火熱出爐
    冒著寒風而來,心裡熱乎乎的《單筒望遠鏡》是繼《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的「怪世奇談」四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醞釀時間最長的一部。《單筒望遠鏡》裡充斥著種種給人深刻印象的意象,比如那棵古槐(是傳統文化的意象),那幢男女主角約會的孤單的小白樓(天津租界邊緣有許多這樣的房子,一面窗子對著租界,一面對著老城)。最重要的意象,自然還是「單筒望遠鏡」。馮驥才先生形象地解釋道:「使用它,只能用一隻眼、有選擇地看對方。
  • 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
    原標題: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本報訊(記者 路豔霞)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昨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發。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出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創作《單筒望遠鏡》,起源於馮驥才對上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續了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中西文化衝突最激烈的時刻,愛情能否超越國界?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中,災難因何而起?
  • 攜《單筒望遠鏡》,馮驥才重返文壇
    其實到今天再看,能有多少人的作品真正留下來?但馮驥才給讀者留下了很多優秀作品,他的《義和拳》《神燈前傳》《雕花菸斗》《三寸金蓮》《陰陽八卦》甚至《高個子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具有經典性,這跟馮驥才高超的敘述技巧以及對中國人性和國民性的深刻洞察都是密不可分的。
  • 作家馮驥才談《單筒望遠鏡》 歲久年長讓寫作更有底氣
    2018年12月底,在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的新書發布會上,馮驥才強調自己一直關心的問題是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在我寫過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的幾部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就想寫這部《單筒望遠鏡》。」馮驥才稱。
  • 讀馮驥才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看過去及未來
    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的故事就是由此而展開。  當然,大馮在他的新作中所呈現出的意象並不止單筒望遠鏡這一個。  就這樣,一副單筒望遠鏡、一棵老槐樹、一幢小洋樓的兩扇窗,三個意象,共同構成了大馮這部《單筒望遠鏡》中三個基本的、清晰的物理指向——時間:上世紀初;地點:天津衛;事件:中西衝突。
  • 《單筒望遠鏡》聚焦天津義和團與八國聯軍,馮驥才小說差點不及格
    文/馬慶雲馮驥才老先生的小說《單筒望遠鏡》今年剛剛出版,在業內引起的聲音不大。截至目前,豆瓣讀書板塊,對這部小說的讀者打分只有6.4分。馮驥才老先生其它著述,在豆瓣讀書的最低評分也都是8分以上。這部《單筒望遠鏡》差點不及格,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今年出版的《單筒望遠鏡》14萬多字,較為單薄,但卻講了一個非常宏大的故事。這部小說聚焦了老天津衛的庚子之亂時期,用一個富家少爺和法國小姐將天津老城與紫竹林租界聯繫起來。這部小說以較大的篇幅寫了義和團的內部構成,並且在小說的結尾部分,有了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作戰。
  • 潘凱雄:「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評《單筒望遠鏡》
    對它的認識我們可能更多地還是來自觀影時留下的印象: 一個洋老頭或洋老太端著一個單筒望遠鏡眯著一隻眼正在窺探著什麼。就是這麼一個鏡頭、這樣一個物件立馬將我們的想像帶入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個世界,記住了那麼一副表情 :一種單向的聯繫,一副窺探的樣態。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的故事就由此而展開。
  • 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的寫作秘密(《單筒望遠鏡》創作談)
    這些認識不知不覺地融進《單筒望遠鏡》這部小說中來。成為我寫作的思想背景。所以我說寫這部小說 : 既是我一定要寫它,也是它非叫我寫它。使我產生這些思考的,除去因為我的城市天津是庚子悲劇的主角; 還由於這座城市獨特的空間構成——它使我對於那個時代的中西關係充滿想像。天津一分為二, 一半是老城,一半是各國租界。
  • 馮驥才:吸引西方人放下「單筒望遠鏡」
    我國出版了很多介紹法國文化的書籍,但法國人對中國的文化知之甚少。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符號似乎還是古老的京劇、書法、繪畫,但這些對國外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低。原因之一,可能是西方人還有一種西方中心論的思想,把自己的文化當成中心。這個概念近百年來對西方影響很深,始終認為中國是邊緣的或者是距離比較遠的文化。
  • 好聽·獨家丨用唯美的《單筒望遠鏡》去看那過去的故事
    》去看那過去的故事11:49來自聽聽FM上一次啃大部頭文學作品失敗了,雖然不是我失敗是書失敗,但我也不能辜負了大家的期待,我再啃一部書給大家看~~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最新作品《單筒望遠鏡》。圖片來源網絡本書官宣《單筒望遠鏡》,起源於馮驥才對上個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19世紀,天津有了英法租界、是東西方最早產生接觸和衝突的地方之一。
  • 「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在當代作家裡,馮驥才堪稱「奇才」。  他以寫小說見長,筆下人物凝練傳神,著筆畫意活潑幽默,箇中情理耐人回味,是當之無愧的小說高手。至今,他出版各類作品250多種。  他畫技精湛,曾辦過23次畫展,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 馮驥才 喚醒文化自覺的「中國符號」
    去年底,馮驥才去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他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人文社特意打出了「歡迎馮老師回家」的溫暖海報,歡迎馮驥才重回朝內大街166號,重新回到小說的世界。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笑說:「應該寫『歡迎大馮回家』,更親切。」事實上,每次參加馮驥才的活動都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就像近日在天津大學舉行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渦——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雙筒望遠鏡單筒的光路原理圖
    雙筒望遠鏡圖中顯示了各種望遠鏡的外形。地面觀察用的望遠鏡與天文望遠鏡不同,它要求形成正立的像。使像成為正立的常用方法有二,一是採用凹透鏡做目鏡,使物鏡射出的光束在未成中間像之前就經目鏡折射,最後形成的像相對原物是正立的。另一種方法,是常見的雙筒稜鏡式望遠鏡。它的目鏡與物鏡並不在同一條光軸上。而是在它們之間安置兩個稜邊互相垂直的等腰直角三稜鏡,使光線在稜鏡內發生四次全反射,使像上下左右方位對調,這樣,從目鏡中就可以看到正立的放大像了。
  • 德國視得樂(STEINER)發布首個迷你單筒望遠鏡
    廣州2015年11月2日電 /美通社/ -- 有近70年歷史的德國專業望遠鏡公司視得樂 (STEINER),在2015年面向全球市場推出首個精品級的8倍迷你型單筒摺疊望遠鏡 -- Miniscope 8X22,並由視得樂中國總代理歐格爾公司獨家引進中國市場,
  • 讓世界更近,Brunton單筒望遠鏡
    [alert type=white ]Brunton創始於1894年,曾經以美國特種部隊供應商的身份為全世界戶外愛好者所熟知產品線包括:指南針、GPS、戶外便攜太陽能電池、望遠鏡、戶外電子儀器等。經過一個世紀的革新,眾多產品曾屢獲殊榮,包括《Backpacker》雜誌編輯推薦獎,《Outside》 「編輯推薦獎」、「優秀裝備」、「年度優秀」。
  • 寶寶玩具:立視德10×40高清高倍單筒望遠鏡
    為了豐富寶寶的玩樂體驗,寶爸最近在蘇寧易購給寶寶入手了這款立視德10×40高清高倍單筒望遠鏡,作為寶寶的戶外趣味玩具,寶寶挺喜歡的。前兩天收貨,寶寶已經玩上了。今天趁著有空,速度曬出。二、選購下單這款立視德望遠鏡的類型是單筒望遠鏡,倍率是10X40,尺寸為16釐米×5.5釐米,採用屋脊稜鏡系統,雙調式調焦,主要參數如下:產品特性上,這款單筒望遠鏡具有40毫米廣角、近焦1.5m,抗震性能好,為軍工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