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馮驥才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看過去及未來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潘凱雄

  「單筒望遠鏡」這個誕生於17世紀初荷蘭的物件,當下的人們見得不多,實際使用者就更少了。對它的認識我們可能更多地還是來自觀影時留下的印象:一個洋老頭或洋老太端著一個單筒望遠鏡眯著一隻眼正在窺探著什麼。就是這麼一個鏡頭、這樣一個物件立馬將我們的想像帶入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個世界,記住了那麼一副表情:一種單向的聯繫,一副窺探的狀態。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的故事就是由此而展開。

  當然,大馮在他的新作中所呈現出的意象並不止單筒望遠鏡這一個。比如還有那「一棵奇大無比的老槐樹,濃鬱又密實的樹冠好比一把撐開的巨傘」;還有那座白色的空蕩蕩的小洋樓頂邊上的那間「小小的六邊形的閣樓」,「閣樓東西兩面牆上各有一個窄長的窗洞」「面對著的竟然是兩個全然不同的風景——一邊是洋人的租界,一邊是天津的老城」。

  就這樣,一副單筒望遠鏡、一棵老槐樹、一幢小洋樓的兩扇窗,三個意象,共同構成了大馮這部《單筒望遠鏡》中三個基本的、清晰的物理指向——時間:上世紀初;地點:天津衛;事件:中西衝突。那副來自一百多年前的西洋單筒望遠鏡被一位法國軍官漂洋過海地帶到了天津的租界裡,他的女兒莎娜又將其神奇地分享給了一家津門紙店的二少爺歐陽覺,一出跨文化的浪漫情緣由此上演,而這樣一段浪漫傳奇瞬間又在殖民時代加上中西文化充滿隔膜的背景下迅速地被裹挾進了戰火的硝煙,一場悲劇令人唏噓不已。

  儘管大馮中斷長篇小說寫作已有多年,但他的創作並不是第一次觸及上世紀的津門及中西碰撞的內容。早在這部《單筒望遠鏡》問世前的40年,大馮就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自己的長篇處女作《義和拳》。這位伴隨著新時期一同成長的著名作家固然以《鋪花的歧路》《雕花菸斗》等名篇隨著「傷痕文學」「反思文學」而成名,但他和那一茬「傷痕文學」作家相比始終又保持著自己鮮明的創作烙印,那就是在關注現實、反思社會問題之外,還有《神燈前傳》《神鞭》《三寸金蓮》和《陰陽八卦》等另一類文化歷史小說同樣引文壇注目。然而,當大馮的小說創作勢頭正旺之際,這個大個子竟毅然決然地終止了自己的小說寫作,用了差不多20年的時間跑去投身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這段歷史在他2018年面世的紀實之作《旋渦中》有著翔實的記載。對此,大馮說:「二十年來,文化遺產搶救雖然終止了我的文學創作,但反過來對於我卻也是一種無形的積澱與充實。虛構的人物一直在我心裡成長;再有便是對歷史的思考、對文化的認知,還有來自生活歲久年長的積累。因此現在寫起來很有底氣。」

  由此看來,這部《單筒望遠鏡》就是大馮底氣十足創作出的一部新作。

  《單筒望遠鏡》整體篇幅雖不足15萬字,卻文學化地濃縮記錄了那段屈辱的歷史以及反思那段歷史之成因,這份沉甸甸的厚重已遠遠超出了區區15萬字之輕。

  選擇19世紀的天津作為《單筒望遠鏡》故事展開的場景,是因為那裡正是東西方在中國疆域內最早發生衝突的地方之一。隨著1862年天津地面上英法租界的設立,中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接觸與交流越來越多。此時的天津頗有其兩面性:作為一座先發的商業都市洋氣的一面不難想像,而作為一個碼頭的天津則或許更為國人所熟悉,充滿了區域市井的特點。於是,五方雜處,一洋一土、一中一西,彼此的懷疑與排斥,相互的猜忌與提防,日積月累,悲劇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當然,如果沿著《單筒望遠鏡》的場景再往前溯,早在庚子前40年前悲劇就已開始:英法聯軍在徵服了這座城池後,一路朝西北方向打進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到了庚子這一年,還是在天津的地面上,從租界的對峙發展到洋人的屠城,血光沖天、遍地哀鴻……國已然如此,家庭、個體又能怎樣?位於府署街歐陽老爺家那棵五百年的老槐樹在這場戰火中轟然倒塌,巨大的身軀重重地壓在它身下邊的老屋上,歐陽老爺葬身於垮塌的屋子裡;而二少爺歐陽覺和單筒望遠鏡主人的女兒薩娜這對中西青年的浪漫情緣同樣被這場衝突給生生攪得陰陽分離。在租界與老城的對峙中,因為愛,他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對方,都要到對方的地界去,結果釀出的只能是更慘的悲劇。

  悲劇釀成的根源,從政治學角度的解讀自然就在於西方列強的殖民和霸凌,以及清廷的閉關鎖國與夜郎自大;而從文化學分析則是所謂文明的衝突。從單一角度看自是各有其理,但實際上必然是一種綜合原因之使然。當然在多重因素中畢竟還是有其主要矛盾的存在,學術研究固然可以側重於某一角度,文學創作也是一樣。但《單筒望遠鏡》帶給我們的啟迪卻並不如此單一。

  讀《單筒望遠鏡》首先產生的一個強烈震撼就是再次想起了那句大白話:落後就要挨打!在大馮筆下,這樣的場景實在令人慘不忍睹:衝突的雙方:一方有單筒望遠鏡、有洋槍洋炮;另一方還以為貼著紙符就可以刀槍不入。於是這群頭扎藍巾、手持刀棒的勇士們無論訓練如何有素、咒語念得如何嘹亮,在洋人的荷槍實彈面前,只能是一排排地淪為灰燼。這就是硬實力的差異,而當這種差異一旦處於絕對懸殊的狀態,其它似乎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單筒望遠鏡》帶給我們的啟迪如果僅限於對硬實力的這種比較,則不免有望遠鏡雖老,作品卻大大貶值之憾。在《單筒望遠鏡》的封底,大馮有如下自述:「在中西最初接觸之時,彼此文化的陌生、誤讀、猜疑、隔閡乃至衝突都在所難免;而在殖民時代,曾惡性地誇張了它,甚至將其化為悲劇。歷史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把它拿出來重新洞悉一番,從中獲得一點未來所需的文明的啟示。」應該說,這才是《單筒望遠鏡》的獨特價值之所在。作品的表層固然是透過歐陽老爺一家的命運特別是其二公子歐陽覺與洋女子薩娜的愛情悲劇呈現出庚子慘案之慘,但骨子裡則意在「把它拿出來重新洞悉一番,從中獲得一點未來所需的文明的啟示。」如前所言,庚子慘案之根當然是因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和霸凌以及清廷的閉關鎖國與夜郎自大,但百年之後回過頭來看:那種「文化的陌生、誤讀、猜疑、隔閡」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也在起著推波助瀾而非潤滑消解的作用?歷史與現實中這樣的例證確實不勝其多,於是以亨廷頓為代表的「文明衝突」論才得以大行其市。姑且不論「文明的衝突」是否具有必然性,但與此同時,「和而不同」的學說以及異質文明和諧相處的案例同樣比比皆是,而其中的秘訣則在於包容、交流與融合。而這一點對當下極具現實意義。在這樣一個高度全球化多極化的新時代,如何處理好異質文明的和諧共處,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至關重要。

  透過「單筒望遠鏡」,我們不僅回望了過去,更思考著未來,這才是大馮這部作品的價值及意義之所在吧。

  (作者為知名文藝評論家)

相關焦點

  • 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
    馮驥才:在中西最初接觸之時,彼此文化的陌生、誤讀、猜疑、隔閡乃至衝突都在所難免;而在殖民時代,曾惡性地誇張了它,甚至將其化為悲劇。歷史存在的意義是不斷把它拿來重新洞悉一番,從中獲得一點未來所需的文明的啟示。馮驥才先生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 潘凱雄:「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評《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 ——評《單筒望遠鏡》 文/潘凱雄 「單筒望遠鏡」這個誕生於 17 世紀初荷蘭的物件當下的人們見得不多,實際使用者就更少了。
  • 著名作家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獎
    2019花地文學榜揭曉,莫言獲「年度作家」,馮驥才憑藉《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 1942年出生的馮驥才已77歲,2018年寫了兩本新書,一本是《漩渦裡》,寫他近二十多年來投身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下半年就寫了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
  • 馮驥才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再續津味「怪世奇談」
    2018年12月,作家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又一部長篇。19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衝突的地方之一。對於那段時期的材料,馮驥才看得非常多,從《義和拳》到《神燈前傳》,他一直試圖通過挖掘歷史來反思民族心理文化。《單筒望遠鏡》寫作,起源於馮驥才對上個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那個時候的世界沒有溝通,中西方相互不理解。
  • 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
    原標題:馮驥才沉澱30年推出《單筒望遠鏡》本報訊(記者 路豔霞)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昨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發。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出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創作《單筒望遠鏡》,起源於馮驥才對上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續了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中西文化衝突最激烈的時刻,愛情能否超越國界?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中,災難因何而起?
  • 攜《單筒望遠鏡》,馮驥才重返文壇
    其實到今天再看,能有多少人的作品真正留下來?但馮驥才給讀者留下了很多優秀作品,他的《義和拳》《神燈前傳》《雕花菸斗》《三寸金蓮》《陰陽八卦》甚至《高個子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具有經典性,這跟馮驥才高超的敘述技巧以及對中國人性和國民性的深刻洞察都是密不可分的。
  • 作家馮驥才談《單筒望遠鏡》 歲久年長讓寫作更有底氣
    2018年12月底,在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的新書發布會上,馮驥才強調自己一直關心的問題是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在我寫過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的幾部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就想寫這部《單筒望遠鏡》。」馮驥才稱。
  • 聽書 | 單筒望遠鏡
    馮驥才出生於天津,天津斑斕又獨特的文化,已經融入馮驥才的血液中,所以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以天津為背景的。熟悉馮驥才的人都知道,1977年,馮驥才與李定興合著的長篇小說《義和拳》發表,這是一部描寫天津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長篇小說。
  • 重返小說 | 馮驥才沉澱了三十年的《單筒望遠鏡》,終於火熱出爐
    在那個中西文化最初接觸的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在最早的中西衝突中,出現了很多悲劇式的問題,《單筒望遠鏡》則將這些問題的思考寫在了裡面。馮驥才先生以小說家的文學方式,將斑駁的歷史再次拉入人們的記憶中,還原一百多年前天津人的精神性格,抒寫時代悲劇下普通人所經歷的靈魂深處的痛苦,探究中西文化溝通的困局,探尋人性在現實生活中的邊界。在新書發布會上,文學評論家潘凱雄對《單筒望遠鏡》的文化意義進行了精闢的闡述。
  • 《單筒望遠鏡》聚焦天津義和團與八國聯軍,馮驥才小說差點不及格
    文/馬慶雲馮驥才老先生的小說《單筒望遠鏡》今年剛剛出版,在業內引起的聲音不大。截至目前,豆瓣讀書板塊,對這部小說的讀者打分只有6.4分。馮驥才老先生其它著述,在豆瓣讀書的最低評分也都是8分以上。馮驥才老先生要通過這部小說表達的主旨非常明確:庚子之亂是對所有人的傷害。以愛情故事開篇,用戰亂故事收場,是不少小說和電影善用的主線。不過,也正是因為大家的這種善用,造成馮驥才老先生的《單筒望遠鏡》有套路化作業的即視感。這部小說並未獲得良好的評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馮老先生沒有拿出一個原創的故事模板。
  • 好聽·獨家丨用唯美的《單筒望遠鏡》去看那過去的故事
    用唯美的《單筒望遠鏡》去看那過去的故事一本書是五星好評還是不要再見?任性讀書,給ta好看,給你好聽。》去看那過去的故事11:49來自聽聽FM上一次啃大部頭文學作品失敗了,雖然不是我失敗是書失敗,但我也不能辜負了大家的期待,我再啃一部書給大家看~~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最新作品《單筒望遠鏡》。
  • 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的寫作秘密(《單筒望遠鏡》創作談)
    ——馮驥才我很久沒寫小說,一部小說放在心裡三十年最終還是寫了出來,說明它非寫不可。這原因,一個是小說的人物早就活了,我不寫,他們糾纏我。小說家一定要叫他心裡的人物「橫空出世」的,這是一種創作的本能,也是本質。另一個原因是中西文化關係這個問題,一直為我所關注。這個問題在現實世界中既充滿魅力,又是巨大的麻煩,甚至可能是留給未來的一種災難的癥結。
  • 馮驥才:吸引西方人放下「單筒望遠鏡」
    過去幾十年,法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認識,在歐洲國家中算是比較深刻的,法國有不少漢學家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另外,中國大量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流傳到法國,至今可以在法國的博物館裡看到中國的古代藝術品。可以說,法國人很熱愛中國的文化,甚至對中國古代文化很痴迷。但這並不等於法國和中國在文化上比較緊密,我們有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獨特的創造,但這些對法國人來說還是一種異文化。
  • 「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  屠格涅夫的《初戀》是他讀的第一本外國文學,那時他才20來歲。這本書帶來的新鮮體驗,讓他開始如饑似渴的閱讀外國名著,並一發不可收。  在眾多外國作家中,契訶夫對馮驥才的影響較大,他的文字也受其影響,比如善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充滿節奏感的語言。在馮驥才看來,契訶夫擁有一顆悲憫之心,而這對作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 單筒望遠鏡鏡片用精彩引領未來創新進步_一粟光電服務惠萬家
    單筒望遠鏡鏡片用精彩引領未來創新進步,一粟光電服務惠萬家,廣泛用於考勤機(手紋,掌紋,靜脈及人臉識別〉,安防監控系統,防偽識別系統,智能燈具,衛櫥感應器系統,舞檯燈光及雷射演示系統,投影光學器件,雷射器件以及生化醫療光學器件。
  • 德國視得樂(STEINER)發布首個迷你單筒望遠鏡
    廣州2015年11月2日電 /美通社/ -- 有近70年歷史的德國專業望遠鏡公司視得樂 (STEINER),在2015年面向全球市場推出首個精品級的8倍迷你型單筒摺疊望遠鏡 -- Miniscope 8X22,並由視得樂中國總代理歐格爾公司獨家引進中國市場,
  • 馮驥才 喚醒文化自覺的「中國符號」
    去年底,馮驥才去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他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人文社特意打出了「歡迎馮老師回家」的溫暖海報,歡迎馮驥才重回朝內大街166號,重新回到小說的世界。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笑說:「應該寫『歡迎大馮回家』,更親切。」事實上,每次參加馮驥才的活動都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就像近日在天津大學舉行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渦——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寶寶玩具:立視德10×40高清高倍單筒望遠鏡
    來源:新浪眾測作者:SteveQing1987一、前言最近暑假,幼兒園放假,寶寶在家閒不住,經常跟著家裡老人去附近的公園玩、爬山或者看火車為了豐富寶寶的玩樂體驗,寶爸最近在蘇寧易購給寶寶入手了這款立視德10×40高清高倍單筒望遠鏡,作為寶寶的戶外趣味玩具,寶寶挺喜歡的。前兩天收貨,寶寶已經玩上了。今天趁著有空,速度曬出。
  • 雙筒望遠鏡單筒的光路原理圖
    雙筒望遠鏡圖中顯示了各種望遠鏡的外形。地面觀察用的望遠鏡與天文望遠鏡不同,它要求形成正立的像。使像成為正立的常用方法有二,一是採用凹透鏡做目鏡,使物鏡射出的光束在未成中間像之前就經目鏡折射,最後形成的像相對原物是正立的。另一種方法,是常見的雙筒稜鏡式望遠鏡。它的目鏡與物鏡並不在同一條光軸上。而是在它們之間安置兩個稜邊互相垂直的等腰直角三稜鏡,使光線在稜鏡內發生四次全反射,使像上下左右方位對調,這樣,從目鏡中就可以看到正立的放大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