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歷史當中,可謂是風雲人物。蔣介石在最終的大決戰當中,無奈輸給共產黨,最終只能夠敗守臺灣。其實蔣介石在很早之前便為自己的退路做好安排,臺灣固然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但是蔣介石害怕解放軍攻上臺灣島,還曾經思考過如果不去臺灣的話,那麼哪個國家適合避難呢?
美國,雖然在抗戰和解放戰爭對蔣介石可謂是大力的支持,但是隨著蔣介石在跟中共的爭鋒當中落敗,美國便對於蔣介石的態度有所改變。最關鍵的一點,當時美國在軍政兩界當中,大多數的大佬對蔣介石都沒有什麼好的印象,甚至有人還當面批評蔣介石所領導國民黨集團腐朽不堪!儘管在蔣經國在執掌臺灣之後,根本美國的關係改善不少,但這都是後來的事情,至少在蔣介石的日記當中,沒有發現他想要前往美國的意向。
蘇聯,在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之後,據說蘇聯還曾派人接觸蔣介石,想要讓蔣介石跟蘇聯進行聯手,給中國造成巨大威脅。當時的蔣介石便以民族大義拒絕蘇聯的請求,那麼蔣介石在臺灣守不住的情況下,是否會前往蘇聯呢?
直到1975年,蔣介石在臺灣去世之後,蔣介石的日記便美國所爆光。歷史學家在蔣介石的日記當中,發現很多的歷史資料,並且對於蔣介石也有重新的認識。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當中,也曾記載到如果臺灣守不住,那麼日本將是蔣介石的選擇。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出生於浙江奉化,祖籍江蘇宜興,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在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有網友問,義和團有上百萬人號稱專殺洋人,2年時間為何只殺了231個洋人? 義和團首先自身戰鬥能力並不是特別強。沒有統一指揮,非常分散,互不統屬。
也沒有進行過任何軍事訓練,也不具備近代武器裝備,更無法進行有組織的攻防戰鬥。義和團號稱百萬,但是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真正的戰鬥力量只有十分之一。
洋人當時在我國首先也不多,其次是大多數都隱藏在使館,義和團由於戰鬥能力弱,攻打西什庫和使館全部失敗。數萬義和團在西什庫教堂那麼長時間,解決不了70多個洋兵,這肯定是一個戰鬥力弱的問題。
就算洋人有幾十把老式彈倉式栓動步槍,真正如果對打也根本打不過數萬白刃兵的。在鐵路攔截戰鬥,義和團也表現是野戰當中,對聯軍騎兵衝鋒完全沒有辦法,遭到了孟加拉長矛輕騎兵的摧毀性打擊。在八國聯軍戰爭當中,聯軍確實傷亡超過2000人,但那都是清軍的戰績,特別是聶士成的武衛軍,還有淮軍,在天津保衛戰當中的戰績。這隨便找一本聯軍回憶錄都可以看到。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是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是具有強烈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完全由民間自發的暴力運動。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史學家又把這次事件稱為「庚子國變」或「八國聯軍之役」。部分西方國家也使用「拳亂」的名稱(Boxer Rebellion)。日本則有人稱為「北清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