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2020-12-08 騰訊網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歷史當中,可謂是風雲人物。蔣介石在最終的大決戰當中,無奈輸給共產黨,最終只能夠敗守臺灣。其實蔣介石在很早之前便為自己的退路做好安排,臺灣固然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但是蔣介石害怕解放軍攻上臺灣島,還曾經思考過如果不去臺灣的話,那麼哪個國家適合避難呢?

美國,雖然在抗戰和解放戰爭對蔣介石可謂是大力的支持,但是隨著蔣介石在跟中共的爭鋒當中落敗,美國便對於蔣介石的態度有所改變。最關鍵的一點,當時美國在軍政兩界當中,大多數的大佬對蔣介石都沒有什麼好的印象,甚至有人還當面批評蔣介石所領導國民黨集團腐朽不堪!儘管在蔣經國在執掌臺灣之後,根本美國的關係改善不少,但這都是後來的事情,至少在蔣介石的日記當中,沒有發現他想要前往美國的意向。

蘇聯,在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之後,據說蘇聯還曾派人接觸蔣介石,想要讓蔣介石跟蘇聯進行聯手,給中國造成巨大威脅。當時的蔣介石便以民族大義拒絕蘇聯的請求,那麼蔣介石在臺灣守不住的情況下,是否會前往蘇聯呢?

直到1975年,蔣介石在臺灣去世之後,蔣介石的日記便美國所爆光。歷史學家在蔣介石的日記當中,發現很多的歷史資料,並且對於蔣介石也有重新的認識。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當中,也曾記載到如果臺灣守不住,那麼日本將是蔣介石的選擇。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出生於浙江奉化,祖籍江蘇宜興,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在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有網友問,義和團有上百萬人號稱專殺洋人,2年時間為何只殺了231個洋人? 義和團首先自身戰鬥能力並不是特別強。沒有統一指揮,非常分散,互不統屬。

也沒有進行過任何軍事訓練,也不具備近代武器裝備,更無法進行有組織的攻防戰鬥。義和團號稱百萬,但是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真正的戰鬥力量只有十分之一。

洋人當時在我國首先也不多,其次是大多數都隱藏在使館,義和團由於戰鬥能力弱,攻打西什庫和使館全部失敗。數萬義和團在西什庫教堂那麼長時間,解決不了70多個洋兵,這肯定是一個戰鬥力弱的問題。

就算洋人有幾十把老式彈倉式栓動步槍,真正如果對打也根本打不過數萬白刃兵的。在鐵路攔截戰鬥,義和團也表現是野戰當中,對聯軍騎兵衝鋒完全沒有辦法,遭到了孟加拉長矛輕騎兵的摧毀性打擊。在八國聯軍戰爭當中,聯軍確實傷亡超過2000人,但那都是清軍的戰績,特別是聶士成的武衛軍,還有淮軍,在天津保衛戰當中的戰績。這隨便找一本聯軍回憶錄都可以看到。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是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是具有強烈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完全由民間自發的暴力運動。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史學家又把這次事件稱為「庚子國變」或「八國聯軍之役」。部分西方國家也使用「拳亂」的名稱(Boxer Rebellion)。日本則有人稱為「北清事變」。

相關焦點

  • 1949年,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敢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
    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解放戰爭爆發後,短短三年時間,蔣介石就不得不敗退到臺灣,在蔣介石前往臺灣時,不僅帶走了大量的儲備黃金,還帶走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甚至在1949年4月時,蔣介石親自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杜月笙和他一起前往臺灣,杜月笙寧可去了香港,也沒去臺灣,今天筆者就來講述講述原因。
  • 蔣介石夢碎西南曾想自殺 為何最終選擇去臺灣?
    1949年,蔣介石決定將國民黨及政府機構遷移臺灣,自此,臺灣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蔣介石作出這一決定,有一個逐漸醞釀並成熟的過程。【蔣介石與臺灣的因緣】1894年,清政府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失敗。次年訂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年,蔣介石9歲。
  • 蔣介石當時,為何沒有與解放軍一決雌雄,堅守國都南京?
    對蔣介石而言,南京不僅是國民政府的首都,也是孫中山誕辰100周年的紀念地,意義重大。更何況蔣介石在前定都南京時頗費周張,說定都南京是中山先生的遺願。現在,大本營已經壓倒了他,他是怎麼計劃的?從表面上看,蔣介石調兵的決心似乎比解放軍強得多。但他心中早已放棄南京,為下一步逃離臺灣作準備。
  • 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 蔣介石和宋美齡去臺灣時都帶了些什麼
    在1949年底,蔣介石和宋美齡去了臺灣。他們把臺灣當作第一退守地,並且提前派人在臺灣進行了布置和建設。比如在他走之前,他就提前把張學良囚禁到了臺灣。而且蔣介石還為自己找另外的出路,萬一臺灣不保,他還為自己可能流亡海外做準備。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首先通過陳誠,在農村實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和「土地改革」,實現了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為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和條件,緊接著的問題必然是在城市實行「平均地權」,解決因資本主義發展,地價飛漲而造成的社會不公和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
  • 蔣介石一聲令下陳誠就地上任
    他成為蔣介石地地道道的心腹,陳誠的土木工程系(十一師、十八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上、人員配備上都是優先考慮。陳誠就是蔣介石的先鋒官,他指到哪他就打到哪,絕對服從讓蔣介石大為放心。陳誠很快就成為國民黨官員中升遷最快的人。哪裡缺位哪裡補,一個職位還沒幹幾天,又迅速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上,他是任過的官職最多的官員。
  • 蔣介石有兩個「不殺之人」, 70年後,蔣家後人說三個字
    蔣介石是軍閥出身,同時也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他這一生得罪過許多人,都被手下秘密暗殺,但唯獨兩個人例外,不僅不殺,還被他下令不殺,這兩人眾人也熟悉的很,一個是小六子張學良,一個是周恩來總理。張學良曾多次勸阻蔣介石,現在應該把槍口一致對外,而不是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不聽,張學良就跑去延安,同周恩來商議此事,並說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張學良晚年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周恩來這個人我很熟悉,我同他講了我要做的事情後(兵諫),他對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講的很詳細,並勸我要三思,很受感動。」
  • 74歲高齡的張學良出席了蔣介石葬禮 輓聯上寫了哪十六個字?
    1975年的清明節,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在臺灣去世,終年88歲。四天後,一位74歲的老人前來弔唁。此人不是別人,就是被蔣介石一直關押在臺灣的少帥張學良。在宋美齡的安排下,張學良來到了蔣介石的遺體前,做了最後的道別。
  • 帳篷劇紀錄片丨《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臺灣巡迴放映
    臺灣海筆子帳篷劇,像是流傳在那些奇形怪狀的、搞藝術的、異議份子間的一則都市傳說。觀看《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 The Moving Tent 》,見證海筆子帳篷劇近十年的行動紀錄!親臨帳篷,用身體直接感受泥土、汗水交織的震撼!
  • 假若臺灣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到哪裡,答案讓人出乎意料
    戰後,解放軍充分吸取經驗,繼續攻取東南沿海島嶼; 1950年4月16號,解放軍發起海南戰役,開始大規模渡海進攻,在島上瓊崖縱隊的有力配合下,經過15天的激戰,解放了海南島……蔣介石逃到臺灣後,驚魂未定,因為他知道中共方面不會讓臺灣孤懸海外很久的。那麼他有沒有想過如果臺灣守不住,最後逃往哪個國家呢?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蔣介石從大陸運百萬兩黃金成建設臺灣資本
    但如今,臺北市普通的小麵包,一個售價都在新臺幣30元以上;路邊攤一小碗牛肉麵,則要價100元。  7月4日起,大陸朋友終於可以赴臺灣旅遊,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新臺幣的兌換問題。因此,新臺幣的淵源和新臺幣的辨識,就成了陸客必須先了解的基本常識。    舊臺幣只撐了四年  大陸朋友一定會推想,既然名叫「新臺幣」,自然有相對的「舊臺幣」。
  • 西南易守難攻還有45萬大軍駐紮, 蔣介石為什麼還是逃往了臺灣?
    渡江戰役後,蔣介石其實有兩個地方可以去一個是臺灣一個是大西南。這兩個地方其實都很好,如果看地理位置西南應該比臺灣好,那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逃到了一個孤島上?而放棄了肥沃的巴蜀之地?渡江戰役失敗後,國民黨其實還有150萬的軍隊遍布在全國各地。
  •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 他曾是隻手遮天的大佬,5個老婆、10個子女,後逃到香港63歲病逝
    如果好人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佛,那麼當惡魔偶爾行善、放下屠刀時,我們選擇鼓勵這種行為但是不原諒他的罪惡。正如孔子所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人性是複雜的。杜月笙,近代綠林,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出身貧民窟卻又成為涉足娛樂、文化、教育、金融、新聞各業的財富大亨;出入於紅道、黑道,遊刃於商界、政界。
  • 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文章稱,在臺灣小學二年級的課本裡,有一篇課文《蔣總統小的時候》——需要說明的是,原文中為了表達對蔣介石的敬意,在「蔣總統」之前都空了一格: 「蔣總統」從小就不怕勞苦。
  • 臺灣的蔣介石行宮曝光,引出了一段驚天秘密...
    但蔣介石和自己最後一任夫人宋美齡,倒是人前人後秀恩愛:蔣宋在人前這麼恩愛,又是年紀輕輕就結婚,為什麼一直沒有兒女呢?最近解密的蔣介石行宮——臺灣「陽明書屋」,正好揭示了這一段改變中國歷史的宮廷八卦!陽明書院原名叫做「羽園」,是日本強佔臺灣期間,日本大土豪山本義信的產業後來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臺灣本地的財主們就把這個園子買下來,獻給蔣介石。這裡風景如畫,蔣介石非常喜歡,就在這裡住了下來,作為夏季避暑行宮。陽明書院坐落於臺北陽明山。
  • 蔣介石孫子回大陸掃墓,見到祖宅後含淚說了5個字,字字扎心!
    蔣介石孫子回大陸掃墓,見到祖宅後含淚說了5個字,字字扎心!文丨鏡子觀歷史在民國時期我們國家可以說是非常的多災多難了,外面有其他國家對我們國家進行著侵略,毀壞我們的家園,我們國家內部又有著國民黨對共產黨的打壓,後來雙方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戰爭,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這就也代表著蔣介石已經失敗了,他為了保存自己的勢力選擇了退居到臺灣,然後帶著他剩下的軍力退到了臺灣,實際上他應該也是十分捨不得離不開自己的家鄉的吧
  • 開羅會議,羅斯福提出把越南和琉球歸還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在《普遍安全宣言》籤署前後,已經在太平洋戰場上奪取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後,羅斯福就想著與各國首腦商討如何儘快結束戰爭,和戰後的利益劃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