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2021-01-09 網易軍事

資料圖:蔣介石

推薦小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小學課文往往會牢牢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以至影響一生。據光明網消息,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文章稱,在臺灣小學二年級的課本裡,有一篇課文《蔣總統小的時候》——需要說明的是,原文中為了表達對蔣介石的敬意,在「蔣總統」之前都空了一格:

「蔣總統」從小就不怕勞苦。他每天都要灑水掃地,幫著母親到園裡去種菜。母親織布的時候,他就在旁邊讀書。

有一天,他到河邊去玩,看見河裡有許多小魚,向水的上流遊。因為水太急,幾次都被衝下來,但是小魚還是用力向上遊。

「蔣總統」看了,心裡想:「小魚都有這樣大的勇氣,我們做人,能不如小魚嗎?」

「蔣總統」小的時候,不怕勞苦,又很有勇氣,所以長大了,能為國家做許多事。

這個「逆水小魚」的故事,我在走訪蔣介石故鄉奉化溪口的時候就聽說過,想不到居然被寫進臺灣的小學課本。

關於蔣介石小時候的另一個故事「泥土與寄生蟲」,也被收入臺灣小學三年級的課本,標題為《愛國的蔣總統》:

「蔣總統」從小就很勇敢,又很愛國。所以他在年輕的時候,就進了陸軍學校,預備將來保護國家。

蔣總統在陸軍學校求學的時候,有一天,有一個教衛生學的日本教官,拿了一塊泥土,放在桌子上,對學生說:「這一塊泥土裡面,有四萬萬個微生蟲。」這句話引起了「蔣總統」的注意。

日本教官又說:「這塊泥土,好比中國。中國有四萬萬人,好像是四萬萬個微生蟲,寄生在這塊泥土裡一樣。」

「蔣總統」聽了,非常氣憤。他走到桌子前面,把那塊泥土分成八塊,然後向日本教官說:「日本有五千萬人,是不是也像五千萬個微生蟲一樣,寄生在這一小塊泥土裡呢?」

日本教官沒有想到中國學生裡面,會有這樣勇敢愛國的青年。一時面紅耳赤,說不出話來。

這樣的關於蔣介石小時候的故事,寫進臺灣小學課本,使小學生從小就敬佩蔣介石。

在臺灣小學五年級的國語課本裡,那篇《忠勇的蔣總統》,令小學生對蔣介石肅然起敬:

民國十一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的時候,他的部將陳炯明叛變了。「國父」就到永豐軍艦上去避難。

這時候,「蔣總統」正在上海,聽到「國父」蒙難的消息,就決心趕到廣州去幫助「國父」平亂。許多人勸阻「蔣總統」說:「現在你到廣州去,好像是走進虎口裡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

「蔣總統」回答說:「我到廣州去,是為了幫總理完成革命事業,怎麼能夠顧到自己的危險呢?」

他就立刻啟程,到了廣州,登上永豐軍艦,來保衛「國父」。「國父」看到「蔣總統」來了,非常歡喜,對新聞記者說:「他來了,好像增加了兩萬援軍。」

這篇課文不僅表現了蔣介石對孫中山的無限忠誠,而且還通過孫中山之口,讚揚蔣介石一人頂「兩萬援軍」。

這一篇篇頌揚蔣介石的課文,可以說是珍貴的歷史文獻,是蔣介石時代臺灣進行個人崇拜教育的縮影。蔣介石被披上「愛國」、「忠勇」、「自強不息」、「不怕勞苦」、「偉大」等種種光環,成了神明的化身。

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有點可笑,然而當年的臺灣小學生正是讀著這樣的小學課文成長起來的。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推薦小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小學課文往往會牢牢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以至影響一生。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
  • 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贊日月潭平生理想風景
    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贊日月潭平生理想風景 《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文中介紹了蔣介石1945年8月和1946年10月的一些日記內容,日記中提到了蔣介石當年看到的早期臺灣的狀況。
  • 臺灣語文書的變遷:日殖民期間語文課誦讀三字經
    小學學習的大多是古文課本和一些白話文,另外,當年臺灣的小學國語教育還包括歷史課程,高年級會學習一些中國古代歷史。  小學課本中充斥著《忠勇的蔣總統》、《自強不息的蔣總統》等各種歌頌蔣介石的課文。小學生學習完這些課文後,覺得蔣介石是「神」一樣的人物。  其他選文則為一些古文以及朱自清、胡適等人的文章。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蔣經國的文章也開始陸續出現在臺灣的國語課本中。
  • 臺灣學者王財貴稱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
    臺灣學者王財貴稱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8日 03:06 來源:新快報     王財貴    新快報4月28日報導 「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你的小孩成不了天才,就是因為你沒有教他聽古樂、誦古書。」
  • 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 蔣介石從大陸運百萬兩黃金成建設臺灣資本
    但如今,臺北市普通的小麵包,一個售價都在新臺幣30元以上;路邊攤一小碗牛肉麵,則要價100元。  7月4日起,大陸朋友終於可以赴臺灣旅遊,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新臺幣的兌換問題。因此,新臺幣的淵源和新臺幣的辨識,就成了陸客必須先了解的基本常識。    舊臺幣只撐了四年  大陸朋友一定會推想,既然名叫「新臺幣」,自然有相對的「舊臺幣」。
  • 1949年,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敢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
    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文│小先生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已經是遠東第一大城市,當時的上海市是一個移民的城市,是有租界發展而來的,也俗稱舊上海,由於第一塊英租界建立於原上海縣城東門外的荒灘,所以舊上海也叫上海灘,在這裡發生了許多故事,其中最讓人津津稱道的就是上海灘青幫的故事,而作為青幫老大的杜月笙,更是有著無數的傳奇。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1966年,李國鼎因事受到臺灣「監察院」的彈劾,被「申誡」,李請辭「經濟部長」職務,為蔣介石和陳誠慰留。李國鼎出生於北京,是臺灣經濟起飛的主要規劃者,決策者和實施者之一。1993年被朱鎔基邀請,參加大連會議,對祖國大陸的經濟建議提出很多建議。1975年中國臺灣人民送別蔣介石 四.
  • 曾經的小學語文課文你還記得多少呢?這些小學課本你還有印象嗎?
    7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在全國還沒有採用統一的編制,但是很多學校都會使用人教版的教材,那個時候的中小學教材還是十年制的,語文課本非常具有時代特徵,但是因為處在70年代,所以並沒有收錄很多豐富的內容,不過,那個年代的課本內容雖然有限,卻依舊擋不住祖輩們對於知識的需求。不知道,你們看到這個圖片,是否能回憶起來小學時無憂無慮的時光呢?
  • 跟著課本去旅行——臺灣日月潭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裡講述的景點是二年級上冊第十課吳壯達寫的《日月潭》,趕緊仔細往下看,說的知識和建議你都知道不?日月潭慈恩塔慈恩塔位於日月潭青龍山上,是蔣介石紀念王太夫人所建,高九層,約45米,加上山的海拔,正好1000米。
  • 臺媒稱臺灣語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應向大陸學習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5日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比例確實不高,以她手邊某版本來說,高中6冊只有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及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 蔣介石和宋美齡去臺灣時都帶了些什麼
    在1949年底,蔣介石和宋美齡去了臺灣。他們把臺灣當作第一退守地,並且提前派人在臺灣進行了布置和建設。比如在他走之前,他就提前把張學良囚禁到了臺灣。而且蔣介石還為自己找另外的出路,萬一臺灣不保,他還為自己可能流亡海外做準備。
  • 臺灣的蔣介石行宮曝光,引出了一段驚天秘密...
    但蔣介石和自己最後一任夫人宋美齡,倒是人前人後秀恩愛:蔣宋在人前這麼恩愛,又是年紀輕輕就結婚,為什麼一直沒有兒女呢?最近解密的蔣介石行宮——臺灣「陽明書屋」,正好揭示了這一段改變中國歷史的宮廷八卦!陽明書院原名叫做「羽園」,是日本強佔臺灣期間,日本大土豪山本義信的產業後來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臺灣本地的財主們就把這個園子買下來,獻給蔣介石。這裡風景如畫,蔣介石非常喜歡,就在這裡住了下來,作為夏季避暑行宮。陽明書院坐落於臺北陽明山。
  • 老照片裡的故事:從青年到暮年,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的這一生(多圖不易)
    感謝您點擊上方 鐵軍文化 加關注老照片裡的故事:從青年到暮年,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的這一生(多圖不易)1942年2月10日,蔣中正、宋美齡應邀赴新德裡訪問,與印度總督林裡資哥等人合影1954年臺灣
  • 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
    新學期,新課本。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小學生都已拿到了新的語文課本。面對新的語文課本,學生們個個都是愁眉苦臉,而家長卻陷入了回憶。為什麼?熊孩子們的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又要進入到學習狀態,而新的語文課本都堪稱高顏值,這也讓家長們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70年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 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2018年8月16日 01:42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將日本侵略者送入八路軍包圍圈的放牛娃王二小、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懸崖的狼牙山五壯士……出現在小學課本中的英雄故事讓我們感動,更記住了信仰和責任。翻開課本,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抗日英雄吧!
  • 蔣介石夢碎西南曾想自殺 為何最終選擇去臺灣?
    1949年,蔣介石決定將國民黨及政府機構遷移臺灣,自此,臺灣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蔣介石作出這一決定,有一個逐漸醞釀並成熟的過程。【蔣介石與臺灣的因緣】1894年,清政府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失敗。次年訂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年,蔣介石9歲。
  • 小學第一課代代各不同 60年來課本變遷(圖)
    那時的小學語文課文很簡單,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課本內容中關於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樓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師》、《毛主席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 由於當時處於新舊兩時代交接時期,教材形式上還有著舊的特色。比如課本自左向右翻閱,採用舊時的豎行排版方式,印刷為繁體字。 50年代後期的課本文章不多,許多課文分成幾課講述,選材多從政治角度考慮。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現在上海市江灣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的蔡亮,盯著右下方一臉懵懂的永兒肖像咯咯直笑。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目前海外的許多華人家庭和臺灣地區,還以此書來教育孩子。」
  • 小學課本中2個「正能量」故事,其實是虛構的,但很多人信以為真
    對大部分人而言,最早的文學啟蒙、價值觀塑造都受小學課本上那一篇篇經典的課文影響很深很多情節時隔多年依然記憶猶新,原因在於課文傳達的思想影響了你最初的價值觀。但是,小學課本上有很多「正能量」故事是虛構的,信以為真的不在少數。 第一個故事非常經典,展現了偉大的父愛,也展現了愛可以創造奇蹟,更體現了堅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它就是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上冊的《地震中的父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