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人而言,最早的文學啟蒙、價值觀塑造都受小學課本上那一篇篇經典的課文影響很深。很多情節時隔多年依然記憶猶新,原因在於課文傳達的思想影響了你最初的價值觀。但是,小學課本上有很多「正能量」故事是虛構的,信以為真的不在少數。
第一個故事非常經典,展現了偉大的父愛,也展現了愛可以創造奇蹟,更體現了堅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它就是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上冊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故事非常簡單:1989年洛杉磯發生地震,一位父親不顧危險衝向學校廢墟,動手挖掘了38小時,終於救出自己的兒子阿曼達,他們激動地擁抱在一起。
先不說這個故事的來源,單從邏輯上就存在不少漏洞:這位父親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接連工作了38小時,竟然還沒有昏厥過去?還有一點,為了襯託父親的執著,來到現場的其他父母都只是哭了下就離開了,連趕來的警察和消防員都沒做出任何救孩子的舉動,只有這位父親在堅持,這的確襯託出了父愛的偉大,聯繫現實卻總覺得怪怪的。
另外,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勵志演講者馬克·漢林創作的虛構小說。1989年,美國洛杉磯並沒有發生大地震,倒是舊金山發生了;洛杉磯大地震的時間是1994年,因此2004年印刷的課本改了一下年份:「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裡,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但問題又來了,當年洛杉磯大地震的發生時間為當地時間凌晨4點31分,孩子們怎麼會在教學樓上課,然後被壓在教學樓廢墟下呢?因此從2005年到2016年課文不斷修改,刻意模糊掉了時間和地點信息,有時以「有一年」開頭有時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開頭,但不管怎麼改來改去,課文內容還是有邏輯問題的。
另外一個故事同樣經典,展現出了天才是怎麼煉成的,展現出了孩子開動腦筋的智慧如何秒殺成年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愛迪生救媽媽》,被選入人教版語文課本二年級下冊,講述愛迪生7歲那年媽媽忽然得了急性闌尾炎,但做手術時油燈光不夠亮,愛迪生靈機一動找來小夥伴幫忙舉著鏡子,讓光線聚在一起,使醫生順利完成手術。
這個故事很勵志,結合了親情與智慧,順便證明了愛迪生從小就聰明。但是,跟「司馬光砸缸」和「文彥博樹洞取球」比起來,這個故事內容也存在問題,油燈的光通過鏡子反射就能達到可以做手術的強度了嗎?如果孩子們真相信,順著教材的邏輯走,很難培養出質疑精神。
另外,世界上第一例闌尾炎手術發生在1886年,而不是愛迪生7歲那年(1854年)。其實與外國名人有關的、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正能量故事真不少,「比如達文西畫雞蛋」、「華盛頓與櫻桃樹」等,至於真實性就不好說了。
所以從2017年開始,《愛迪生救媽媽》也被人教版語文課本剔除,畢竟這種內容和邏輯非常假的故事,爭議性太強了。不少網友認為,這樣的故事固然是勵志正能量,但孩子長大後得知全都是假的,心理會受影響;但也有人覺得,語文不是歷史,沒必要較真,讓孩子受到正確引導就可以了。對此,你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