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當時學這首《木蘭辭》的時候,其中的教材內容翻譯就是把唧唧復唧唧解釋為木蘭的織布的聲音,到了後來才更改為是木蘭的嘆息聲。
在語文課本中,文言文是必然會學到的,而當一些學者而後考證,其中也可能存在的某些爭議與錯誤,這被收入語文教科書內是無可避免的,可是這一些問題也僅僅是學術上的一些問題,稱不上是虛構捏造。
但在以前語文課本上,關於許多故事為了體現其良善品德,不惜捏造著許多虛假故事來教育學生。
語文課本的起源
語文,可以說是我們的母語,剛開始學習語文的時候,正是孩子們培訓母語感知,塑造人格素養與文化思維的重要進程。
而這時候所編訂的教材卻都是一些虛假的,以偏概全的,斷章取義的內容,這會對孩子們造成多大的影響啊?語文的重要性在哪?
語文是我們學習母語的途徑,也只有學好了母語,才能更好的去學習其他的知識。
當1912年民國成立之初,當時的教育部長蔡元培大師親自主持了小學國文教材的編寫,像葉聖陶、陶行知這些大師,也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小學語文的教育當中去,也因此培養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大師。
虛構的「假故事」
在筆者的學生時代,不得不說,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內容,真的是「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語文課本中就有一則小故事,喬治·華盛頓,美國的第一任總統,為了看一看爸爸給自己的斧頭是不是鋒利的,便自己家把外面的櫻桃樹砍倒了,爸爸發現後非常的生氣,結果華盛頓鼓起勇氣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從而獲得了爸爸的表揚。
雖然這是為了教育孩子們要勇於承當,做人要有擔當,要誠實,這其中的意思非常明晰,但歷史考證發現,在華盛頓家裡根本就沒有種植過櫻桃樹,所以也就沒有華盛頓砍倒櫻桃樹這一說了。
還有一篇課文是《地震中的父子》,裡面的主要說的一位父親是面對自然災害中,不畏艱險而拯救出他的兒子與其他人的一個故事,這篇課文讓孩子們對於地震認知的危險性與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知,使他們感覺到地震的恐怖。
而課文裡面也給出其他相關多的信息,但查閱資料卻發現,這些信息是根本對不上課文內容的,可以說,這一篇課文是借著其他相關數據而重新組構成的一片虛構故事。
雖然文章的主旨要義是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了解到自然災害,父愛和生命的重要性,加上具體數據可以顯得文章內容更加的真實,但也因此一直遭受質疑。
還有一篇是愛迪生的小故事《愛迪生救媽媽》,當愛迪生七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的媽媽肚子痛的在床上打滾,愛迪生的爸爸匆匆忙忙的到了幾十公裡的外地去請醫生,然而到了太陽下山了,爸爸和醫生才剛到了家裡,經過醫生的檢查,確定媽媽是患上了闌尾炎,需要馬上開刀進行手術。
然而這時候太陽已經下山了,而家裡的光線也不夠,就算點多幾盞油燈光線亮度也還是不夠,就在大家急得得團團轉的時候,聰明的愛迪生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和幾個小夥伴拿著鏡子站在油燈前,利用光的反射,把光聚到了一起而提升了亮度,這樣就可以進行手術了。
然而,在愛迪生7歲的時候,那一年是1854年,而首例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進行的,至於利用鏡子反射光線提高亮度,在那微弱的油燈下,稍微懂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就算用上再多的鏡子也是達不到進行手術的要求的。
教科書上為了傳播一些良好的品質,就把一些人物隨便虛構,隨便編撰,這未免也太過的矯枉過正了,當學生們學習語文的時候,內容是想要教給你誠實的品質,但書中的內容卻是胡編亂造的,這未免也太過自相矛盾。
可能在當時學生們並沒有看出有什麼問題,但往後再讀的時候,發現以前學的都是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這是不是會影響到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呢?
善意的謊言與真實
當我國經歷了這許多磨難,再加上西方文化的衝擊,不得不說,現今我國的母語文化是出現了斷層,而且斷層現象是非常的嚴重,而語文,則是啟蒙我們母語一個重要課程。
當改革開放後,要脫貧致富,要融入世界,使得英語的重視程度比語文更加的高,這無疑是精神讓位於物質,文化斷層會使得我們物質豐富,而精神卻匱乏了,因為我們沒有了母語這些內在價值的支持,就像樹上的花,雖然美麗,但是卻沒有根。
小學語文則是在塑造著這種內在的精神,當書裡的內容都是瞎編亂造,塑造起來的內在精神難道就能支撐我們去綻放開美麗的花朵嗎?小學語文是我們的啟蒙,要知道當時啟蒙主義運動可是決定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當然還有許多多被誤讀,誤認的知識也在課程中傳達了出來,就像愛因斯坦小時候非常笨,考試只考一分,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在德國的教育評分體系中了,1分是接近滿分,3分是優秀,5分及格。
再如牛頓被蘋果砸到了,萬有引力就自此出現了,然而事實卻是蘋果並沒有砸牛頓,萬有引力也不是一砸就能出來的;李白也沒有約上磨鐵杵的老奶奶。
愛迪生說的是:「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努力都重要。」
當這許許多多的事情被虛構改編,斷章取義,當我們學習的事情,連是否是真實都不能確定了,但強行追求全部的真實是否會更好呢?
小學課本就是讓孩子學習課文裡面的精神,而不是追究故事真假,我們大可以把它們當成小說對待。而且這些故事都是世界流傳的,不是我們的課本為了教育孩子們,自己編造的故事。
估計大家都看過天才眼鏡狗,他給舍曼解釋了很多歷史錯誤,說明不是我們國家才這樣,全世界教育孩子都是這樣。
難道從小就要告訴你,愛迪生不只是一個發明家還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商人,難道從小告訴你華盛頓砍櫻桃樹是為了政治需要騙人的。那這樣我們的孩子能正常生長嗎?
小的時候真的是需要給孩子們營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就像關於笛卡爾的故事,公主究竟是為了笛卡爾一生未嫁,還是背叛了笛卡爾,這個真相重要嗎?
或許真相最後與我們所學的並不相一致,但我們學到的,相信的並不會因為它是虛假的就不存在了的。
小結:
有些事情真相很重要,有些事情真相卻並不這麼重要,當我們一絲不苟的去追求完美的時候,所得到的也只是更多的不如意,面對兒童,我們更多的是要去宣揚其中的美德與品質,對於細節,太過苛求就免不了得不償失了。
不管如何,在底線的範圍之內,我們所傳播的品質與文化能讓學生們了解,並啟迪影響他們了,這個內容就算是成功的了,或許內容上有些細節會是虛構的,但他們所獲得的,卻是真真實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