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營中的較量》這篇文章相信80後甚至90後很多人都看過、讀過,至少也在老師和家長的口中聽過。
文章撰寫於1992年,作者是知名教育專家孫雲曉。雖然現在這篇文章已經塵封於網絡,但在當年,這篇文章的殺傷力是核彈級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篇文章也開始遭到越來越多網友的質疑與抨擊,甚至被網友們評為「坑慘了」80後、90後兩代人的「荒誕神作」。
故事的起因是1992年8月1日,30個中國孩子和77個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參加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
時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孫雲曉,從這次的夏令營中截取幾個片段,以想像中的事實,去暴露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告訴中國人:中國兒童在探險夏令營中表現得怕苦、脆弱,與日本兒童形成了鮮明反差,甚至「日本人已經公開說,你們這代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
文中,孫雲曉是這樣描述的,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千克,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千米。
孫雲曉通過羅列大量的「證據」,給讀者呈現了一副中國的教育不行,培養出的孩子缺點太多,沒有能力、不能吃苦、沒有公德心,日本超出太多的畫面。
其實,早在1994年3月5日,《北京青年報·青年周末》就刊登了題為《杜撰的「較量」:所謂日本孩子打敗中國孩子的神話》的文章,對孫雲曉文章的每一個所謂事實進行了披露,指責其報導嚴重失實。
報導指出負重和步行距離,是由日方根據兒童體能的各項指標科學制定的,即:負重10公斤,步行20餘公裡。
而孫雲曉筆下的負重20公斤,行軍100公裡是什麼概念?
工農紅軍日夜兼程飛奪瀘定橋,創造世界步兵史奇蹟的志願軍三所裡大穿插,也不過72.5公裡,而美國海灣戰爭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左勾拳行動」,美軍坐著坦克裝甲車,一天也只行軍了68公裡!
文章中曾寫到,在夏令營期間,日本方面有人揚言,「如果你們不注意教育,你們的下一代將不是我們的對手。」但日方的領隊發誓,他們這邊從來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不僅如此,事實更是日本方面其實給了中國孩子很高的評價:不怕吃苦,團結友愛,而且禮貌謙讓。
但不幸的是,這篇北青報的闢謠文,卻並沒有產生類似孫雲曉那篇文章的強大效果。
其實,不止《夏令營中的較量》這一篇文章滿篇謊言、錯誤百出,我們小時候讀過的很多文章都充滿了臆撰的故事。
就比如愛迪生反光救母。愛迪生用鏡子反射蠟燭光,幫助醫生為媽媽做了闌尾炎手術的故事,相信很多80、90後都聽過。
其實,最早的急性闌尾炎手術是在19世紀末,最早對闌尾炎手術的論述是1886年。愛迪生生於1847年,電燈發明於1879年,1886年他已經是一個39歲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說,愛迪生小時候根本沒有闌尾炎手術,而且油燈反射屬於「有影燈」,不可能有一個醫生在他做的有影燈下為他的媽媽做了這個緊急手術。
還有鯰魚效應,這個詞現在還被不少老闆用在職場中。
故事講的是,從前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魚,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會死掉。只有一位挪威船長能帶回鮮活的沙丁魚,但拒絕透露訣竅。他死後,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原來裝沙丁魚的艙裡放了一條鯰魚。鯰魚四處亂竄,讓沙丁魚不得安生。這樣沙丁魚就能保持活力了。
實際上,鯰魚是淡水魚,沙丁魚是鹹水魚,淡水魚和鹹水魚怎麼可能「共處一室」,這個故事的編造者也許想表達「有危機才能有活力」,但這個故事編造得太離譜了。
還有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說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把一隻青蛙放在開水裡,它會馬上跳出來,而把它放冷水裡,再把冷水慢慢燒開,青蛙就會因為察覺的晚,而來不及反應,會被燙死在裡邊。哲學道理是量變到質變,就是說數量的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會導致本質的變化。寓意是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在優越的環境中也要隨時保持警惕。
但實際上,把青蛙丟進開水裡的時候,青蛙根本蹦不出去,一下去就翻肚皮了。而先把青蛙放在冷水慢慢燒,水溫到達一定程度,那青蛙很快就跳了出去。
你還知道哪些故事被證明是謠傳,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