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從大陸運百萬兩黃金成建設臺灣資本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08-07-10 09:48:30   

  這批搶運自大陸的巨額黃金,成為蔣介石建設臺灣的資本

  7月,為了落實「兩會」復談達成的協議,臺灣正式開放新臺幣與人民幣的兌換。隨著大陸遊客赴臺人數的增多,大陸民眾接觸和使用新臺幣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那麼新臺幣本身到底有什麼故事,如何鑑別它們的真偽,下面就向您一一道來。

  「梅、蘭」在臺灣暗喻為錢

  「梅蘭梅蘭我愛你……」,「你像蘭花著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綠,看到了梅蘭就想到你……」,千萬別誤以為這是情書裡的句子,上世紀80年代,這首叫《梅蘭梅蘭我愛你》的歌曲在臺灣大街小巷流行。這首曲子當中的「梅、蘭」兩字,在島內暗喻為錢,所以這首曲子也被笑稱有「鈔票、鈔票我愛你」的意思。

  大陸朋友肯定一頭霧水,「梅、蘭」不就是梅花、蘭花嘛,這兩種植物和錢有何關聯呢?原來,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臺當局發行的新臺幣中,最常用的1元硬幣,正面鐫刻了一朵梅花,背面則是一束盛開的蝴蝶蘭。古人把梅、蘭、竹、菊隱喻為四君子,而梅花又是臺當局明定的「國花」,蝴蝶蘭則是早年臺灣農業專家熱衷培育的植物。臺灣銀行將這兩種植物放在1元硬幣正背面,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上世紀80年代,臺灣工薪階層一個月的薪水大約為1萬到1.5萬元新臺幣。表面上看這比現在臺灣的平均薪資差了一截,但是在那年頭,臺灣物資豐盛,1元新臺幣可以買一塊大麵包,5毛錢可以買一個比男人的拳頭還大一倍的饅頭,路邊攤一海碗陽春麵,也只要2塊新臺幣。但如今,臺北市普通的小麵包,一個售價都在新臺幣30元以上;路邊攤一小碗牛肉麵,則要價100元。

  7月4日起,大陸朋友終於可以赴臺灣旅遊,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新臺幣的兌換問題。因此,新臺幣的淵源和新臺幣的辨識,就成了陸客必須先了解的基本常識。

    舊臺幣只撐了四年

  大陸朋友一定會推想,既然名叫「新臺幣」,自然有相對的「舊臺幣」。沒錯,臺幣是有新舊之分,但是目前臺灣市面上只流通新臺幣,舊臺幣早在1949年回收停用。假如您到臺灣,能見到「舊臺幣」,那些舊鈔都已成了古董文物,反而更值錢哩。基本上,市面已完全看不見「舊臺幣」流通,大家不用擔心會發生魚目混珠的事情。

  臺灣光復之前,使用的是日本殖民當局發行的貨幣,叫作「臺灣銀行券」。日偽政權發行的這種貨幣,在臺灣通行了 47年(從1900年使用到1946年初)。「臺灣銀行券」僅限於臺灣地區使用,日本國內則不準使用。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澎湖重回祖國懷抱。考慮到島內幾百萬民眾生活的穩定,國民黨當局正式接管臺灣後並未立即廢止「臺灣銀行券」。1946年5月22日,臺當局正式在臺灣發行臺幣,與「臺灣銀行券」的兌換比率是一比一,它成為銜接臺灣與祖國大陸金融體制的一座橋梁。但這套舊臺幣,只沿用了4年零2個月。

  1948年8月,國民黨當局在大陸地區發行使用金圓券。隨著內戰日益激烈,國民黨節節敗退,由於軍費過於巨大及其它因素,金圓券日漸處於崩盤邊緣。據現有的若干文獻指出,當時臺灣受到大陸波及,臺幣被拖垮,例如臺灣明明是產米省份,但臺灣本地米價,竟然比上海的米價還高。

  為了維護臺灣穩定,章君谷氏寫的《俞鴻鈞傳》中記載:「俞鴻鈞前後兩次從上海搶運來臺的黃金,使臺灣金融迅即趨於穩定。民國38年(1949年)6月15日,『中央』復以這一筆庫存黃金的其中一部,移充發行準備,宣布臺灣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以舊臺幣4萬元折合新臺幣1元,新臺幣5元折合美金1元,發行總額定為2億元,一開始便奠定了新臺幣的堅實基礎,以迄於今。」曾任「中央銀行總裁」的俞鴻鈞,在國共內戰白熱化階段,奉蔣介石之命負責搶運黃金到臺灣。

  國民黨當局撥交給臺灣銀行的「國庫黃金」,總數額為115.1萬「純金市兩」。憑良心講,這為數百餘萬兩黃金,絕大多數系取之於大陸同胞的納稅錢,或者在實施「金圓券」政策時期,當局以半強迫手段從大陸民間強行徵收而來。這些金銀,完全是當年大陸人民脂民膏。而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後,蔣介石為求政權延續,進而立足臺灣,徐圖再起,這批搶運自大陸的巨額黃金,即成為蔣介石建設臺灣的資本。

  有來自大陸的黃金當靠山,新臺幣的改制遂於1950年7月1日起實施。臺當局當時宣稱,將仍保留銀本位制度,並定新臺幣與銀元之比值為3比1。1960年6月3日,臺灣《大華晚報》的一篇社論,頌揚剛去世的俞鴻鈞:「他將庫存數百萬兩黃金運來臺灣,靠了這數百萬兩黃金,新臺幣改制,才能成功!這十多年的經濟穩定,才有了基礎。」

    民進黨曾對新臺幣動手腳

  國民黨敗退臺灣初期發行的幾套新臺幣,無論線條和色彩,都十分質樸單調。就以印行於1949年6月的第一套新臺幣來說,面額分成1元、5元、10元3種,而3種面額的鈔票,全是直式鈔票(即圖案文字皆為豎著的)。鈔票正面印的全是孫中山先生頭像,背面則是臺北市臺灣銀行的側影。

  直式新臺幣一共發行了4套,第4套發行時間是1954年9月。到了1961年5月,臺灣銀行發行了第一套橫式新臺幣,面額分別是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五種。圖像仍採用慣常使用的孫中山先生半身頭像,正面及背面的其它襯圖,則以臺北「總統府」,及臺灣中部的西螺大橋為主。

  到了1978年,臺灣銀行發行第3套橫式新臺幣,實行小面額用孫中山頭像,大面額採用蔣介石頭像圖形。印有孫中山頭像的小面額鈔票,面額分別是10元、50元、100元;印有蔣介石頭像的面額,分別是500元券及1000元券兩種。1978年,蔣介石已去世3年,同年蔣經國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發行於1982年的第4套橫式新臺幣鈔票,只有 3種面額,100元為孫中山頭像,500元和1000元鈔,均以蔣介石頭像為構圖。至於1元、10元、50元則為硬幣,正面均鐫有蔣介石頭像。

  2002年7月1日發行第5套橫式新臺幣,當時國民黨已經失去政權,執政的民進黨主導之下,僅保留100元鈔票仍印有孫中山半身遺像,及200元鈔票印有蔣介石半身遺像,其它500元、1000元、2000元大鈔,都不用政治領袖圖像。500元鈔券的正面,是一群棒球運動員,背面是一群臺灣梅花鹿。1000元鈔券,正面是5位正在注視地球儀、顯微鏡的學童,背面則是兩隻臺灣帝雉。2000元鈔券,目前市面較少使用,正面是臺灣一枚衛星發射的圖樣,背面印有兩條櫻花鉤吻鮭和臺灣中央山脈圖像。

  在防偽功能方面,目前臺灣市面上通行的第五套橫式新臺幣鈔票,所有面額共有的防偽特徵,主要有10個:1、上下左右銜接圖紋;2、盲人點;3、固定花卉水印及白水印;4、變色油墨;5、正背面套印;6、折光變色窗式安全線;7 、凹版印紋;8、連續調隱藏字;9、微小字;10、隱性螢光纖維絲。500元及1000元鈔券擁有光影變化箔膜,螢光圖案等防偽特徵。2000元券擁有金屬油墨防偽特徵。

  回顧新臺幣發行一頁滄桑史,如今又適值臺灣開放民眾兌換人民幣,當新臺幣在寶島遇見人民幣,不僅是難能可貴的歷史機遇,更是兩岸金融接軌的起步。撫今追昔,真教人既興奮不止,也感懷不已。傳唱多年的《梅蘭梅蘭我愛你》,如今已成絕唱,新臺幣能不能重回經濟榮景黃金年代?在全球化經濟時代,臺灣若想再造經濟奇蹟,恐怕真要藉助人民幣的威力,才有可能一圓舊夢。

    來源:《世界新聞報》

    轉自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曲琳

共1頁

 

相關文章

   

特別策劃

  更多

聚焦臺島

  更多

臺島夜話

  更多

獨家評論

  更多

各抒己見

 

臺海視點

  更多

評論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相關焦點

  • 蔣校長撤退時帶走了多少黃金?臺灣學者李敖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
    數量之大,就連臺灣學者李敖都曾放話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蔣介石退守臺灣一事,早就有了謀劃。他知道國民黨敗局已定,提前就給自己找了後路。當時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任臺灣省主席,蔣介石屢次聯繫陳誠,讓他在那邊做好準備。有了地方之後,蔣介石開始搶人。蔣介石從大陸帶走了很多的專家、人才、將領軍官,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舉動,無數家庭支離破碎,這麼多的同胞分隔兩岸。
  • 黃綱存從臺灣駕駛戰機回歸大陸,祖國獎給他黃金,他卻婉言謝絕了
    蔣介石在臨走前不但把大陸的大量古董黃金運到了臺灣,還遷走了大陸的許多高校。蔣介石執掌軍事時,非常重視空軍力量,所以他在臨走前遷走了多個航空學院。那些航空學院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大陸人,但是迫於無奈只能隨著學校前往臺灣,從此與大陸分別,離開了自己的故鄉。這些遷往臺灣的航空生中有一位學生叫黃綱存,他於1919年出生在山東德州。
  • 建國後,此人駕機叛逃臺灣,獲賞黃金千兩,30年後回大陸探親被抓
    建國後,此人駕機叛逃臺灣,獲賞黃金千兩,30年後回大陸探親被抓 自蔣介石敗退臺灣以後,臺灣和大陸就就陷入了對立關係。由於蔣介石從大陸撤退期間,帶走了大量黃金,這使得臺灣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臺灣人民早就過上了不愁溫飽的小康生活。相比大陸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十分疾苦。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日記云:我臺灣實行三民主義,乃以土地為其建立三民主義模範省之資本,先使人民耕者有其田,獎勵其生產,發展交通以開闢土地,今日將實行都市平均地權,增加地價與稅收以為建設資本之基礎,而以人民福利與均富為宗旨,故臺灣建設今日之稍有成就者,實以總理平均地權之遺教所賜也。為了臺灣貫徹孫中山的有關「遺教」,蔣介石很用心。1969年1月30日日記云:「都市平均地權執行不力,應加強責任心」。
  • 西南易守難攻還有45萬大軍駐紮, 蔣介石為什麼還是逃往了臺灣?
    渡江戰役後,蔣介石其實有兩個地方可以去一個是臺灣一個是大西南。這兩個地方其實都很好,如果看地理位置西南應該比臺灣好,那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逃到了一個孤島上?而放棄了肥沃的巴蜀之地?渡江戰役失敗後,國民黨其實還有150萬的軍隊遍布在全國各地。
  • 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我帶同胞與黃金回大陸
    中國臺灣網3月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力推所謂「轉型正義」,欲清算國民黨黨產,臺灣「三立新聞」(臺灣深綠媒體)2日報導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說「把黃金、國寶(指北京故宮文物)還國民黨」。
  • 臺灣黃金純度高?大陸遊客成主要購買力
    華夏經緯網11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金價飛漲,屢創歷史新高,昨天台北市銀樓黃金賣出價每臺錢5290元天價。島內旅行社業者說,黃金是華人最愛,許多赴臺旅遊大陸遊客看上臺灣黃金純度高、價格好,設計又精美,詢問度大增,常忍不住買些小金飾。未來若開放大陸遊客自由行,赴臺買金的商機無限。
  • 蔣介石去臺灣前,黃金古董不要,卻偏偏要拿走這些東西
    歷史上有這樣的一句話是我們應該知道,就是在一個繁華盛世的時候,古董是非常的值錢的,如果這個時代不是很穩定的話,黃金是非常值錢的。因為黃金無論在什麼時候價格都是非常穩定,不會不值錢的。除了這些優點以外,黃金相對於現金來說還是非常的容易保存,不過無論是古董還是黃金,哪個更值錢的話,這只是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的一個認知。但是在我們國家一些歷史上的人物,他們的目光就不是停留在古董和黃金上面了。那個時候國民黨失敗,蔣介石在逃跑的時候,不拿古董也不拿黃金,不過他卻帶走這樣的一件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內閣大庫檔案。
  • 這三人堪比國之重寶,蔣介石去臺灣時強行帶走,稱:不帶走不行
    在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就已經為自己考慮以後要走的路了。在他的精心思考和手下人的建議下,他終於下決定要去臺灣,他之所以要去臺灣,主要是張其昀提議的。臺灣海峽海闊浪高,只有它才能暫時阻止沒有海、空軍優勢的共產黨軍隊的乘勝追擊。
  • 蔣介石和宋美齡去臺灣時都帶了些什麼
    在1949年底,蔣介石和宋美齡去了臺灣。他們把臺灣當作第一退守地,並且提前派人在臺灣進行了布置和建設。比如在他走之前,他就提前把張學良囚禁到了臺灣。而且蔣介石還為自己找另外的出路,萬一臺灣不保,他還為自己可能流亡海外做準備。
  • "大躍進"饑荒三年, 蔣介石用氫氣球向大陸空投糧
    韓戰爆發後見解放軍揮師北上,退居臺灣的蔣介石便想接機反攻,但是跟美國人提出這個想法後,卻被美國無情的拒絕了。因為當時美軍在朝鮮戰場已被志願軍打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精力在再南邊幫蔣介石開闢一個戰場,於是無奈的蔣介石只好作罷。
  • 假若臺灣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到哪裡,答案讓人出乎意料
    解放軍如此迅速擊潰長江防線,這讓蔣介石大吃一驚。雖然此後蔣介石多次企圖挽救頹勢,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1949年12月9日,蔣介石從四川鳳凰山機場逃離了大陸。 據有關資料顯示,蔣介石在大陸期間總共出國四次,有2次都是在1949年下半年。其中有一次他出訪菲律賓引人關注。
  • 日本殖民臺灣50年,留下了近百萬後裔,蔣介石為此做了哪些措施?
    在籤署條約的時候,日本獅子大開口直接找清政府索要了幾億兩白銀,還試圖侵佔中國的遼東半島和臺灣。後來因為其他國家的幹涉,清政府收回了遼東半島的主權,但是臺灣這個寶島,卻淪落到日本人手裡,成為一塊殖民地。在這之後,日本進行了50多年的殖民統治,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移民,簡直把臺灣地區當成了自己的土地,那時候,日本強行對臺灣百姓實施奴化教育,希望當地人徹底臣服於日本,為他們的戰爭服務,有很多不願意屈服的臺灣百姓,直接站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結果卻被日本侵略者多次鎮壓。直到1945年8月,日本才因為投降的緣故,放棄了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 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資料圖:蔣介石 推薦小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小學課文往往會牢牢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以至影響一生。據光明網消息,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老照片裡的故事:從青年到暮年,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的這一生(多圖不易)
    感謝您點擊上方 鐵軍文化 加關注老照片裡的故事:從青年到暮年,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的這一生(多圖不易)1954年臺灣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訪問臺灣臺北時與蔣介石搭敞篷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
  • 臺灣的蔣介石行宮曝光,引出了一段驚天秘密...
    但蔣介石和自己最後一任夫人宋美齡,倒是人前人後秀恩愛:蔣宋在人前這麼恩愛,又是年紀輕輕就結婚,為什麼一直沒有兒女呢?最近解密的蔣介石行宮——臺灣「陽明書屋」,正好揭示了這一段改變中國歷史的宮廷八卦!陽明書院原名叫做「羽園」,是日本強佔臺灣期間,日本大土豪山本義信的產業後來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臺灣本地的財主們就把這個園子買下來,獻給蔣介石。這裡風景如畫,蔣介石非常喜歡,就在這裡住了下來,作為夏季避暑行宮。陽明書院坐落於臺北陽明山。
  • 三十功名塵與土: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30年
    儘管前者比後者大47歲,且兩首詩的創作時間前者比後者早9年,但兩位詩人當時的生活和他們的創作背景卻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1949年蔣介石當局戰敗後而隨遷到的臺灣,而一道淺淺的海峽阻斷了他們的回鄉路,讓這兩位遊子對母親的愛只能成為一種空落落的掛念。
  • 蔣介石唯一回大陸掃墓的孫子,跪拜時道出心酸5字,字字戳心
    蔣介石是國民黨最高領袖者,他曾經和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爭奪過中央政權,但最終敗北,故而只能逃到臺灣並在臺灣建立政權。自此之後,兩岸關係至今都沒有完全和解。蔣介石可謂是歷史的有功者,也是有罪者。他對後世造成的影響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消散,但中國不會因為兩岸關係冷淡而分割,也不可能因為任何國家的幹預,而捨棄掉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蔣介石帶領著一眾的追隨者,定居臺灣後,就沒有再回過大陸了。連帶著臺灣的一眾大陸士兵都無法再返回到大陸,他們中很多人臨終都沒有見到自己的親人。對於蔣介石,這些人懷著又愛又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