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饑荒三年, 蔣介石用氫氣球向大陸空投糧

2020-12-05 許爾芳華

感謝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加個關注哦!小編會持續更新大家喜歡的內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編哦!

韓戰爆發後見解放軍揮師北上,退居臺灣的蔣介石便想接機反攻,但是跟美國人提出這個想法後,卻被美國無情的拒絕了。因為當時美軍在朝鮮戰場已被志願軍打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精力在再南邊幫蔣介石開闢一個戰場,於是無奈的蔣介石只好作罷。雖然仗打不起來,但別的行動卻還是可以做比如宣傳戰,當時蔣介石命令國軍在金門開始向大陸方向空投大批傳單,以及投放很多的宣稱氣球。

撤臺初期,臺灣當局財力有限,空飄的氣球較小。由於靠順風作動力,空飄的距離也不遠。隨著經濟的恢復,臺當局空飄的氣球越來越大。從1966年起,臺灣方面開始施放高空氣球,距離近至福建沿海,遠到東北、內蒙古新疆和雲貴等地,而且將施放氣球變成政治儀式。外國「使節」到達金門後,金門方面就安排他們親手施放氣球。據說,美國高官杜勒斯到金門活動時,還得意洋洋地拿著空飄氣球留影。

臺灣施放的氣球,攜帶最多的是國民黨的旗幟和傳單。傳單內容多是宣傳反X,還有的是宣揚國民黨在臺灣的建設「成就」和對大陸時局的評論。到後來,臺灣當局開始把日用品,如毛巾、肥皂、背心等搭載上氣球,氣球上甚至還有偽造的人民幣。大陸「大躍進」期間,臺灣方面經常空飄糧食過來。由於承載物的體積和重量越來越大,巨型氣球也就應運而生。這些有一層樓高的巨型氣球升空以後,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有的甚至被外國人認為是「不明飛行物」。據說,以色列曾發布新聞,聲稱發現了巨型空飄氣球。

1958年後,臺灣當局加大了對大陸的「心戰」力度。在3年自然災害期間,臺灣當局用氣球投下糯米飯以收買人心。由於飢餓,不少鄉親撿來充飢,有些人因此中毒死亡。針對臺灣當局的宣傳戰,大陸東南沿海軍民根據中央的指示,開展各種活動反擊臺灣的政治攻勢。1952年,福建晉江縣成立了邊防辦公室,並建立 「空飄海流」機構,大力開展對金門和臺灣的宣傳。

大陸「空飄」的工具主要是風箏。許多婦女被組織起來糊風箏,一旦風向和風力合適,數百隻風箏便像大雁一樣成群結隊飛向金門島。看見如此多的「風箏」飄來,國民黨士兵經常瞄準射擊。這時,大陸民兵們高興地說:「打吧,打吧,打下來一定要認真讀讀我們的內容哦!」為了讓宣傳品能準確散落下來,有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捆綁宣傳品的繩子上扎一根蚊香,點燃後放飛風箏。當風箏飛到金門島上空時,蚊香正好燃到了盡頭,把繩子燒斷,宣傳品就掉落到地面。後來,金門國民黨守軍也如法炮製,用風箏空飄宣傳品。

「海漂」工具則是五花八門,有酒瓶、玻璃瓶、罐頭盒等,只要是能漂在海上的器具,全都派上了用場。當時通常的做法是:把傳單塞進海漂器具中,用蠟封口,頭一天晚上派一條小船悄悄出海,在離金門幾百米的海面將東西拋下。第二天一早,潮汐便把這些無聲的「炸彈」推到了金門的沙灘上。廈門的「英雄三島」(大嶝、小嶝、角嶼)離金門最近,1958年「8·23」炮擊金門時,三島居民與當地駐軍並肩作戰,空飄海漂了大量宣傳品。

相關焦點

  • 三年大饑荒期間臺灣曾向大陸空投糯米飯(圖)
    蔣介石只好一面對大陸沿海採取小規模武裝襲擾,一面通過各種方式,對大陸進行宣傳戰。 應對臺灣當局的宣傳戰,大陸軍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於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在臺灣海峽的兩岸,出現了「空飄」、「海漂」等奇特的政治景觀。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 「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對於這些熱點,筆者亦是興趣盎然,但諸多熱點之中,尤其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黨史第二卷》中對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時期大陸非正常人口死亡數據的表述。 在《黨史第二卷》中,有關「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數據表述是這樣的:「由於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積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
  • 抗戰時河南人民的苦難:前有蔣介石炸掉花園口,後有1942大饑荒
    1937年日本軍隊攻佔京津地區以後,整個華北地區都岌岌可危,日本人當時採取的攻略是從北至南攻打、從東向西攻打、因為從北至南地勢居高臨下,可攻可守,而從東向西又有海路可以利用,當時這兩條大的路線攻佔的中心直指中原地區。1938年的3月,徐州會戰開打,但是最後在當年的5月,徐州淪陷,日本政府也計劃大規模入侵武漢,力圖拿下武漢地區。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毛澤東搞大躍進,正是這樣一種情緒和環境交互刺激的產物。問:您的這種講法還是第一次聽到,請具體解釋一下?答:嚴格來說,中國近代的政治領導人大都具有極強的民族主義情緒。讀梁啓超、孫中山、蔣介石的文章都不難看出這一點。1943年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的小冊子,就很典型地表現出不屑於歐美西方文化,自尊自崇傳統民族文化的民族主義心態。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圖為饑荒時期的一位老人。1938年,花園口決堤,導致洪水泛濫,很多農田被淹,無法種植,對生態和農業系統造成重創。據專業人士分析,後來的蟲災和這次洪水也有關係。此外,侵華日軍的燒毀屠戮,也要為饑荒負一定責任。饑荒最初發生時,時任當時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為了自己未來仕途故意隱瞞災情,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察覺到問題嚴重,上報災情。
  • 楊奎松:領導人知識欠缺不是大躍進發生的主因
    毛澤東搞大躍進,正是這樣一種情緒和環境交互刺激的產物。 問:您的這種講法還是第一次聽到,請具體解釋一下? 答:嚴格來說,中國近代的政治領導人大都具有極強的民族主義情緒。讀梁啓超、孫中山、蔣介石的文章都不難看出這一點。1943年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的小冊子,就很典型地表現出不屑於歐美西方文化,自尊自崇傳統民族文化的民族主義心態。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蔣介石、宋美齡與史迪威  掌權者不理災情河南大饑荒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華。大災之前,河南30多個縣淪陷,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史料記載]   關於「蔣介石大罵報災者」一事,蔣介石的結拜兄弟馮玉祥,在其回憶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裡進行了生動記載。  馮玉祥回憶,當時,河南大旱,餓死人無數,就在這樣慘痛之下,蔣介石還叫河南徵糧。那位河南主席實在沒有辦法,大膽地向蔣介石說:「旱災太厲害。」蔣介石把桌子一拍,就大罵起來說:「一點廉恥都沒有,一點人格都沒有,就是胡造謠言。
  • 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1959年饑荒調查
    原載《炎黃春秋》雜誌由於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折騰(刮「五風」也是由此引發),造成了連續三年多的嚴重饑荒,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在山東,這場饑荒在「大躍進」的1958年冬即暴露出來,1959年春全面爆發。當時全省許多地區已是滿目荒涼,路有餓殍,非正常死亡開始蔓延。 山東各地許多群眾、幹部紛紛向省委來信、來訪,反映饑荒的嚴重情況。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譚啟龍同志(後為第一書記)從四面八方的告急信及各地黨委的災情報告中認為:形勢十分嚴峻,而並非報紙上說的「大好」。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五零空間文:她開啟空間重生五零,不僅走過大躍進,還跨過饑荒年
    五零空間文:她開啟空間重生五零,不僅走過大躍進,還跨過饑荒年叮咚!又到了小編給各位推薦小說的時間了,很高興各位能在閒暇時間點開小編的文章。小編作為一個資深老書蟲,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小說當然是內容劇情都不錯的文了,那麼廢話不多說,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推薦3本五零空間文:她開啟空間重生五零,不僅走過大躍進,還跨過饑荒年,希望大家喜歡。第一本:《空間帶我去古代》作者:悠苒 精彩劇情:馬車行駛了大半個時辰,終於到了燕來鎮的門口。別看燕來鎮小,卻是楚國通往姜國的重要樞紐要道。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蔣介石從大陸運百萬兩黃金成建設臺灣資本
    這批搶運自大陸的巨額黃金,成為蔣介石建設臺灣的資本  7月,為了落實「兩會」復談達成的協議,臺灣正式開放新臺幣與人民幣的兌換。隨著大陸遊客赴臺人數的增多,大陸民眾接觸和使用新臺幣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那麼新臺幣本身到底有什麼故事,如何鑑別它們的真偽,下面就向您一一道來。  「梅、蘭」在臺灣暗喻為錢  「梅蘭梅蘭我愛你……」,「你像蘭花著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綠,看到了梅蘭就想到你……」,千萬別誤以為這是情書裡的句子,上世紀80年代,這首叫《梅蘭梅蘭我愛你》的歌曲在臺灣大街小巷流行。
  • 【我說】張向持:我為什麼用十年寫大饑荒
    【導語】1958年發動的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引發了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強迫命令等一系列錯誤(俗稱「五風」),在1959年8月廬山會議後全國展開的反「右傾」鬥爭更加劇了這種種錯誤,由此導致全國農村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饑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年自然災害」。
  • 1942年河南饑荒:吃死屍殺食活人屢見不鮮(圖)
    [導讀]河南大饑荒,蔣介石對國民的不負責任,使國民政府在河南很多地方盡失民心。河南大饑荒,事實上是蔣介石在政治上的一場大失敗。河南大饑荒期間,大批災民乘火車逃荒(資料圖)1942年的河南正在飢餓中煎熬。據當時的國民政府統計,1942年,河南大饑荒造成300萬老百姓餓死。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從五個方面分析大躍進時期「餓死人事件」的子虛烏有
    大躍進時期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大躍進餓死人三千萬」,現在看來,這樣的話實屬傳言,三千萬是一個什麼樣的數據,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如果當時真的發生了這樣的餓死人事件,一定會震驚全世界,同時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而縱觀60年前那段歷史,能夠被後人所知的就是「信陽事件」(人為原因嚴重)了,而哪位學者或者說是哪位歷史學家能夠翻出與之相同的餓死人事件呢
  •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的縣級官員
    一、研究的視角基層官員對民生冷漠,有時甚至是對百姓生命都極度冷漠,這種情況在「大躍進」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大躍進」與接踵而至的大饑荒在人類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鬧劇和悲劇,其中,縣官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了解當年縣官的作為,要明白他們的行為邏輯,了解在整個國家機器中的位置,了解他們受到的制約和他們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