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2021-01-15 科學網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價:150.00元

 

□尹楚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簡稱《黨史第二卷》)於2011年1月11日正式出版。該書一經出版,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媒體熱議不斷。以筆者所見,即有逄先知、金衝及、林蘊暉等多位學者專家撰文詳述該書的出版過程,解析其內容與意義等。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筆者在通讀完該書後,深覺該書論述嚴謹、史料紮實、文風樸素,令人折服。

 

《黨史第二卷》所涵建國以來29年的歷史,涉及共和國歷史上諸多重大事件與人物,諸如土改、反右、「文革」、毛澤東、劉少奇、林彪等,關於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臧否,歷來可謂是爭訟紛紜,莫衷一是。對於這些熱點,筆者亦是興趣盎然,但諸多熱點之中,尤其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黨史第二卷》中對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時期大陸非正常人口死亡數據的表述。

 

在《黨史第二卷》中,有關「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數據表述是這樣的:「由於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積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突出的如河南信陽地區,1960年有9個縣死亡率超過100‰,為正常年份的好幾倍。」(563 頁)在《黨史第二卷》出版後,有媒體報導稱這是「首次披露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亡人數為1000多萬的官方統計數據」。這種報導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早在1991年出版,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以下簡稱《七十年》)一書中,就已經公布過相關數據。本次表述除了將「一千萬」、「九個縣」改為「1000萬」,「9個縣」以外,沒有任何變化。

 

但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相比於《七十年》,《黨史第二卷》給出了相關數據的來源。「1000萬」來源有二:一是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年版的《中國統計年鑑》,二是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版的《新中國統計資料彙編》。河南信陽地區「1960年有9個縣死亡率超過100‰」則來源於《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的《當代中國人口》。

 

還有一處耐人咀嚼的細節:兩書中所述「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僅僅只是指1960年,而非整個「大躍進」期間,「人口減少1000萬」包括正常死亡,也包括非正常死亡。《黨史第二卷》涉及29年間的大量數據,但罕有對數據來源的詳盡註解,相比於此,著者如此對待 「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問題,就愈發顯得慎重與意味深長了。

 

1958年至1961年一般也稱為「三年困難時期」,發生於這三年的「大躍進」帶來的最直接,也是最慘痛的後果是普遍的大饑荒和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上升。在醫學上,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種。造成「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最廣泛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餓!一度,北京的糧食庫存只夠銷售七天,天津是十天,上海甚至只能靠動用準備出口的大米過日子。許多地方居民尤其是農村地區,因為食物缺乏、營養不足普遍發生浮腫病,育齡婦女絕經,患肝炎者增加。

 

那麼,1958年到1961年,這三年,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數十年來,海內外專家依據各種資料與研究方法,作出了不同推算,從數百萬到1000萬到7000萬不等,數據差異之大,有如天地懸隔。這種誰也說服不了誰的狀況,在許多著述中都有所反映。著名中共黨史專家叢進撰寫的《曲折發展的歲月》中認為「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人口數,在4000萬人左右」;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在其近著《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中,經過估算提出「1958年、1959年和1960年的3年共計比正常年份多死亡人口1500萬人,其中1960年約為1000萬人(995萬人),1960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中國人民大學楊鳳城教授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則認為「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在1700萬~4000萬人之間」,這是一種較為折中的說法,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仍有2300萬的波動。

 

「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究竟是多少?很令人遺憾,對此問題,尚未有「眾口一詞」的答案。這個疑問的解決,目前我們還只能期待研究方法的進一步深化與相關檔案的進一步開放。無論「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不管它是幾千萬,幾百萬,還是幾十萬,幾萬,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悲劇。在《黨史第二卷》中,對「大躍進」的歷史有著客觀地描述,對引發「大躍進」的原因亦有切實反思,對其造成的嚴重後果也沒有迴避,其沉痛教訓毋庸置疑地應被我們後人銘記與反思。

 

《科學時報》 (2011-08-03 B3 讀書)

相關焦點

  • 河南省原第一書記檢討大躍進餓死人:慘絕人寰
    我雖然在區裡單獨住一個小屋,但雞蛋皮不能叫人看見,就出去到田邊散步,在野外吃了,蛋殼埋在地裡。」王泓最後因為飢餓生病導致病危而被送回北京,算是撿回了一條命。公社書記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狀況就可想而知了。1958年11月底,密縣已發生餓死人的問題。1959年春,豫東黃泛區浮腫病和死人事態更加蔓延。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信陽遂平縣嵖岈山人民公社人口總計4萬人,卻餓死4400人。
  • 毛澤東在大躍進餓死人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這裡講的廣西省委拖著不處理的「事件」,也就是國務院處分決定中所說的情況,即對國務院要求嚴肅處理造成1955年餓死許多農民的失職幹部的指示拖著不辦,以至於1956年再度發生大批餓死人的情況。那麼,1955年廣西餓死了多少人呢?目前尚未見有可靠統計,但從廣西一些縣誌的記載可以看得很清楚,1955年餓死人的情況要比1956年嚴重得多。
  • 從五個方面分析大躍進時期「餓死人事件」的子虛烏有
    大躍進時期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大躍進餓死人三千萬」,現在看來,這樣的話實屬傳言,三千萬是一個什麼樣的數據,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如果當時真的發生了這樣的餓死人事件,一定會震驚全世界,同時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而縱觀60年前那段歷史,能夠被後人所知的就是「信陽事件」(人為原因嚴重)了,而哪位學者或者說是哪位歷史學家能夠翻出與之相同的餓死人事件呢
  • 大躍進毛澤東說過「不夠吃最好餓死一半」?
    時期全國餓死的總人數。不僅如此,為了歸罪於毛澤東,該作者竟將上海會議上毛澤東1959年3月26日關於安排第二季度工業計劃、3月28日關於糧食購銷問題,與3月25日關於人民公社問題的這三個談話相混合,將針對削減基建項目的內容「移花接木」為吃飯問題,從而炮製出毛澤東曾說過「不夠吃會餓死人,最好餓死一半,讓另一半人能吃飽」的謊言,作為毛澤東「手槍冒煙」的證據。
  • 大躍進中的「寶應事件」:魚米之鄉餓死數萬人
    原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回憶說:「從1959年冬到1960年4月,該縣先後死亡35391人,佔農村人口總數的6.2%。在這些死亡人口中,除一部分屬於正常死亡,絕大多數是因為缺糧而餓死的。解放後多年沒有出現的棄嬰現象也出現了,而且為數不少。寶應城內拾到的棄嬰就有927名,其中死嬰153名。」
  •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的縣級官員
    當年四川省梁平縣委書記明朗在七千人大會上給毛澤東寫了封匿名信,揭露了四川省的問題,指出:有的縣餓死人將近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不少縣都在百分之十以上,四川省到底餓死了多少人,還要餓死多少人,誰也不知道。被匿名信指責的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事後追查寫信的人,但並沒有查到。一直到「文革」期間,李井泉被打倒後,明朗才承認自己是寫信的人。
  • 毛澤東在「大躍進」中的真實心態
    有人曾專門就此向毛澤東發問,毛澤東說看了錢學森的文章[ 指物理學家錢學森發表在1958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的文章《糧食畝產會有多少?》。],相信科學家的話。[ 參見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下卷),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頁。]
  • 蘇寧"大躍進」
    日本人想「大躍進」,出師未捷身先死。同一時間的中國,則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昂揚姿態。北京街頭雖然沒有爛大街的LV、蒂凡尼,卻隨處可見亞運會的標誌。且不戲說人盡皆知的大事,比如京東投靠騰訊後,蘇寧就擁抱了阿里巴巴,繼續對立。僅從一些常被人忽略的微小點,我們就足以看出雙方的競爭勢如水火。徐雷從「二進宮」重回京東,到今天接掌大權,曾有過一段「低迷期」。據《中國企業家》報導,他曾被拉進一支「虛擬項目組」,這些虛擬項目組是京東的秘密組織,負責跨部門、跨體系解決疑難問題,他們的首秀是「電子發票戰」。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問題上,究竟中蘇之間有什麼分歧?蘇聯對此是否持反對態度?是怎樣反對的?毛澤東對蘇聯的態度作何反應?這種反應與中蘇走向分裂又有什麼直接關係?對於這些問題,目前還缺乏比較詳細和深入的研究。
  • 困難時期的茅臺大躍進 錯誤政策導演"人酒奪糧"
    生產這些酒需要多少糧食呢?  根據茅臺酒廠歷年使用原糧統計,這三年實際用糧是2260萬斤,其中高粱1085萬斤,小麥1175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  眾所周知,這三年,缺的就是糧食。那麼,這1萬多噸糧食是從哪裡來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
  • 解密「大躍進」時期的勞動教養與管制
    僅該縣西區一個4000多人的鄉,即組織了6個壞蛋組,共140餘人。這很可能是「大躍進」時期「學好隊」的鼻祖。12早在1953年就有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濫用管制,把與反革命分子無關的人也管制起來。例如貴州省的麻江縣有村幹部把不參加互助組的農民列為管制對象,綏陽縣有區幹部把一些人編為「勞改隊」,強迫挑水抗旱。甕安縣有區幹部因農民說話不中聽,在會上宣布管制5個農民。
  • 黨史專家: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一、「這些教訓要牢牢記住,要經常向人們講」從目前看到的材料,可以判斷毛澤東是中央領導層中第一個站出來,就「大躍進」運動的錯誤進行自我責備和明確承擔責任的人。1959年2月27日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上的講話稿中,毛澤東就有自我批評的話,並就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承擔了責任,但是在與會者的要求下刪去了這些話。
  • 胡喬木:大躍進怎麼提出來的?
    [摘要]1991年8月,胡喬木在談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時曾對為什麼提出「大躍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這時「大躍進」的高潮開始在一些省份掀起。會上,毛澤東雖然多次談到要留有餘地、壓縮空氣,但沒有引起重視,因為總的方針是「鼓足幹勁,氣可鼓而不可洩」。到5月間的八大二次會議(5月5日至23日),一方面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正式改變八大一次會議關於國內主要矛盾的提法,一方面正式通過毛澤東倡議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肯定「大躍進」標誌著我國正在經歷「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期。
  • 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各縣辦的報紙、廣播天天報導城鄉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消息,各縣幹部、群眾都沉浸在反「右傾」、反「保守」、「大躍進」的政治氣氛之中。8月,湘陰縣委召開全縣工業會議,提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大辦工業」,規定農村各社隊和縣直機關單位、廠礦學校不論人數多少,都要辦1個滾珠軸承廠和3個以上化肥廠。同月,嶽陽縣委在召開全縣鄉、社書記電話會上提出「全民動員,大戰50天,實現全縣工業化」。28日,《嶽陽報》就報導「全縣已實現滾珠軸承化」。平江縣委也在召開全縣工業擴大會上宣布:「全縣建成大小工廠3700~4000 個」。
  •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來源:   作者:   2014-07-01 15:41:00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問:那麼,您認為考察大躍進這段歷史,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問題?答:要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只是大躍進的政治後果及其對自然的巨大破壞和對人的極大傷害,對大躍進運動原因的考察,還很不深入。研究歷史,僅僅把過程講清楚,把後果擺出來,是不夠的。不深入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後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 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原標題: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作者簡介:魏曼華(1953—),女,黑龍江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5]200的確,大躍進教育革命的熱浪一過,靠人吹起來的泡沫神話迅速破滅,各種問題紛紛暴露,後遺症接踵而來。廬山會議之後,雖然又發動了「繼續躍進」,但已經是強弩之末,難以為繼。因此,和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同步,政府部門對教育也進行了調整、整頓。事實上,這一調整、整頓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教育的調整整頓實際上相當於宣告了大躍進中「教育革命」的落幕。
  • 楊奎松:領導人知識欠缺不是大躍進發生的主因
    問:那麼,您認為考察大躍進這段歷史,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問題? 答:要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只是大躍進的政治後果及其對自然的巨大破壞和對人的極大傷害,對大躍進運動原因的考察,還很不深入。研究歷史,僅僅把過程講清楚,把後果擺出來,是不夠的。不深入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後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 如何激活「餓死」的電池?
    舉報   因為蓄電池存在自行放電的現象,所以充足電的蓄電池在無負荷的情況下放置一段時間,會逐漸失去電量,時間長了電池就會被餓死
  • 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出「大躍進」,有當時歷史發展的背景。抗美援朝勝利後,國際形勢出現了緩和趨向,國家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1949年至1957年國內生產迅速增長,使許多人認為完全有可能在全國範圍以比第一個五年計劃高得多的速度來進行建設。1957年11月毛澤東提出中國15年鋼產量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