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8月,胡喬木在談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時曾對為什麼提出「大躍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大躍進」形成高潮以後
1958年1月南寧會議反「反冒進」後,3月召開的成都會議(3月9日至26日,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繼續批判「反冒進」。4月武昌會議是南寧會議、成都會議的繼續,其主旋律是鼓足幹勁。這時「大躍進」的高潮開始在一些省份掀起。會上,毛澤東雖然多次談到要留有餘地、壓縮空氣,但沒有引起重視,因為總的方針是「鼓足幹勁,氣可鼓而不可洩」。到5月間的八大二次會議(5月5日至23日),一方面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正式改變八大一次會議關於國內主要矛盾的提法,一方面正式通過毛澤東倡議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肯定「大躍進」標誌著我國正在經歷「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期。解放思想、敢想敢做的呼聲壓倒一切。到了6月,農業上開始大放生產「衛星」,接著鋼鐵「衛星」、煤炭「衛星」也陸續「上天」。「大躍進」形成高潮,「浮誇風」泛濫,「共產風」颳起。
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廣州寫了《介紹一個合作社》,推薦「一個苦戰二年改變了面貌的合作社」——中共河南省封丘縣應舉農業合作社。毛澤東在文中說,由這個合作社的事跡,看到「共產主義精神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由此看來,我國趕上英美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也就夠了。」指出:「除了黨的領導之外,六億人口是一個決定的因素。人多議論多,熱氣高,幹勁大。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像現在這樣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意氣風發。」還指出:「除了別的特點之外,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些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當天,毛澤東致函劉少奇、鄧小平、周恩來、陳雲、胡喬木、吳冷西各同志:「此件請審閱。如同意,請冷西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胡喬木綜合各方面的意見,覺得對二十五年要趕上英美要留有餘地,因此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個建議:「原說十五年趕上英國,現說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二十五年就可以趕上英美,似覺複雜;可否改為:我國趕上英國固然不需要很長時間,就是趕上美國,也不需要從前所想的……」看了胡喬木的意見,毛澤東寫了一段批語:「十年可以趕上英國,再有十年可以趕上美國,說『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趕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餘地的。『十五年趕上英國』的口號仍不變。」《介紹一個合作社》中的這句話則改成:「由此看來,我國在工農業生產方面趕上資本主義大國,可能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
毛澤東的這篇短文,於1958年6月1日發表在《紅旗》雜誌創刊號上,同日《人民日報》轉載,立即在全國傳誦,推動了「大躍進」高潮的到來。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17日至30日,政治局擴大會議),把1958年的鋼產量指標提到1070萬噸,比1957年增加一倍;1959年則要求達到2700萬噸,爭取3000萬噸。這些指標寫進了會議決定和公報。胡喬木是這兩個文件的起草者。北戴河會議後,「大躍進」發展到狂熱境地。胡喬木作為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政治局秘書,自然不可能置之度外,勢必也投入了「大躍進」的洪流之中。
關於「大躍進」,鄧小平在1980年4月間總結說:「『大躍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熱,我們不發熱?劉少奇同志、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有反對,陳雲同志沒有說話。」 胡喬木自然也不例外。
1991年8月,胡喬木在談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時曾對為什麼提出「大躍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他認為,一是毛澤東覺得1957年反右派鬥爭勝利了,群眾發動起來了,群眾中蘊藏著很大的積極性;一是毛主席對1957年國際上各國共產黨開的莫斯科會議非常滿意,加上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確實感到勝利在我們一邊,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超英趕美。特別是他相信中國黨領導經濟建設,能夠有更快的發展。這些都為「大躍進」的提出打下基礎。1958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乘風破浪》,其中就有鼓起幹勁、力爭上遊的話。後來他接受了一位民主人士的建議,將「鼓起」改為「鼓足」。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法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有這些內外因素,毛主席覺得可以探索一種更高的發展速度。把群眾發動起來,而且是全國發動起來,生產一定會大躍進。 人們在勝利面前常常容易衝昏頭腦。胡喬木這樣來總結一個重大歷史問題的經驗教訓,是很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