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大躍進怎麼提出來的?

2021-01-15 騰訊網

[摘要]1991年8月,胡喬木在談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時曾對為什麼提出「大躍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大躍進」形成高潮以後

1958年1月南寧會議反「反冒進」後,3月召開的成都會議(3月9日至26日,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繼續批判「反冒進」。4月武昌會議是南寧會議、成都會議的繼續,其主旋律是鼓足幹勁。這時「大躍進」的高潮開始在一些省份掀起。會上,毛澤東雖然多次談到要留有餘地、壓縮空氣,但沒有引起重視,因為總的方針是「鼓足幹勁,氣可鼓而不可洩」。到5月間的八大二次會議(5月5日至23日),一方面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正式改變八大一次會議關於國內主要矛盾的提法,一方面正式通過毛澤東倡議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肯定「大躍進」標誌著我國正在經歷「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期。解放思想、敢想敢做的呼聲壓倒一切。到了6月,農業上開始大放生產「衛星」,接著鋼鐵「衛星」、煤炭「衛星」也陸續「上天」。「大躍進」形成高潮,「浮誇風」泛濫,「共產風」颳起。

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廣州寫了《介紹一個合作社》,推薦「一個苦戰二年改變了面貌的合作社」——中共河南省封丘縣應舉農業合作社。毛澤東在文中說,由這個合作社的事跡,看到「共產主義精神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由此看來,我國趕上英美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也就夠了。」指出:「除了黨的領導之外,六億人口是一個決定的因素。人多議論多,熱氣高,幹勁大。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像現在這樣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意氣風發。」還指出:「除了別的特點之外,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些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當天,毛澤東致函劉少奇、鄧小平、周恩來、陳雲、胡喬木、吳冷西各同志:「此件請審閱。如同意,請冷西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胡喬木綜合各方面的意見,覺得對二十五年要趕上英美要留有餘地,因此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個建議:「原說十五年趕上英國,現說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二十五年就可以趕上英美,似覺複雜;可否改為:我國趕上英國固然不需要很長時間,就是趕上美國,也不需要從前所想的……」看了胡喬木的意見,毛澤東寫了一段批語:「十年可以趕上英國,再有十年可以趕上美國,說『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趕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餘地的。『十五年趕上英國』的口號仍不變。」《介紹一個合作社》中的這句話則改成:「由此看來,我國在工農業生產方面趕上資本主義大國,可能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

毛澤東的這篇短文,於1958年6月1日發表在《紅旗》雜誌創刊號上,同日《人民日報》轉載,立即在全國傳誦,推動了「大躍進」高潮的到來。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17日至30日,政治局擴大會議),把1958年的鋼產量指標提到1070萬噸,比1957年增加一倍;1959年則要求達到2700萬噸,爭取3000萬噸。這些指標寫進了會議決定和公報。胡喬木是這兩個文件的起草者。北戴河會議後,「大躍進」發展到狂熱境地。胡喬木作為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政治局秘書,自然不可能置之度外,勢必也投入了「大躍進」的洪流之中。

關於「大躍進」,鄧小平在1980年4月間總結說:「『大躍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熱,我們不發熱?劉少奇同志、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有反對,陳雲同志沒有說話。」 胡喬木自然也不例外。

1991年8月,胡喬木在談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時曾對為什麼提出「大躍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他認為,一是毛澤東覺得1957年反右派鬥爭勝利了,群眾發動起來了,群眾中蘊藏著很大的積極性;一是毛主席對1957年國際上各國共產黨開的莫斯科會議非常滿意,加上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確實感到勝利在我們一邊,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超英趕美。特別是他相信中國黨領導經濟建設,能夠有更快的發展。這些都為「大躍進」的提出打下基礎。1958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乘風破浪》,其中就有鼓起幹勁、力爭上遊的話。後來他接受了一位民主人士的建議,將「鼓起」改為「鼓足」。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法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有這些內外因素,毛主席覺得可以探索一種更高的發展速度。把群眾發動起來,而且是全國發動起來,生產一定會大躍進。 人們在勝利面前常常容易衝昏頭腦。胡喬木這樣來總結一個重大歷史問題的經驗教訓,是很有見地的。

相關焦點

  • 胡喬木談十年浩劫 認為除文革錯誤外也有成就
    第2頁: 第3頁:  核心提示:長期擔任毛澤東秘書的胡喬木也指出謝春濤主編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儘管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發生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錯誤,但如果對這段歷史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應該承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仍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重要成就。  「大躍進」給工農業生產和建設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浪費。
  • 黨史專家: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一、「這些教訓要牢牢記住,要經常向人們講」從目前看到的材料,可以判斷毛澤東是中央領導層中第一個站出來,就「大躍進」運動的錯誤進行自我責備和明確承擔責任的人。1959年2月27日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上的講話稿中,毛澤東就有自我批評的話,並就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承擔了責任,但是在與會者的要求下刪去了這些話。
  • 毛澤東在「大躍進」中的真實心態
    在4月1日聽取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匯報一年實現綠化時,毛澤東問:「你們怎麼能一年實現綠化?」勸他把指標修改一下,規劃調整一下。吳芝圃同意不提一年實現綠化、消滅四害,但還是堅持一年實現「四五八」。[ 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第808頁。]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他在5月17日發表講話說:我們不提"幹部決定一切","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這是史達林提出的,也不提"蘇維埃加電氣化等於共產主義"的口號,這是列寧提出的。……我們的口號是多些快些好些省些,是不是高明些呢?我看我們的口號是高明些,因為是先生教出來的學生,應當高明些,後來者居上嘛!我看我們的共產主義,可能比蘇聯提前到來。蘇聯是20年加半年,把鋼產量從400萬噸搞到1800萬噸。
  • 「四個現代化」是怎麼提出來的?
    「四個現代化」是怎麼提出來的
  • 蘇寧"大躍進」
    最終引發媒體質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有關蘇寧的報導,「大躍進」都是高頻詞。財務狀況是人們不看好蘇寧「大躍進」的主要原因,要在短時間內開出過去27年開店總數的4倍,這恐怕是「財務不能承受之重量」。作為回應,蘇寧開始套現阿里的股權籌集資金。到今年,蘇寧已經清空了阿里股份,又新提出要在2019年新開15000家店。
  • 「大躍進式」的雙十一 誰在哭誰在笑?
    「大躍進式」的雙十一雙十一大促,經過淘寶三年的艱苦「抗戰」,已然成為電商最具影響力的節日促銷活動。有樂觀的賣家看到了去年「雙十一」火爆的場景,便也想分一杯羹。今年的雙十一還未到,卻已經做好了準備。據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的雙十一,已有超過1萬的賣家參加,是去年參與商家的4倍。
  • 毛澤東在大躍進餓死人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毛澤東對死人問題的態度變化中央在上述簡報中一方面委婉地批評了甘肅省徽縣縣委的作法,一方面卻並不要求甘肅省委「嚴肅處理」,還表揚甘肅省委在救災問題上態度積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在大躍進問題上受到過毛澤東的表揚,是當時國內各省農業大躍進的重要旗手。而能否實現大躍進,在1958年是衡量一個幹部好賴的最主要的標準。
  • 記餓:「大躍進」餘波親歷記
    1956-1959的三年間我奉派在國外工作,所以「鳴放」、「反右」、「大躍進」都躲過了。只是1959年回國後趕上承受「大躍進」的後果,通常稱為「三年困難時期」,如今回憶起來最突出的竟是一個「餓」字,與「吃」有關的故事、軼事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 2015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大躍進
    2015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大躍進 2015政法幹警考試即將來臨,目前正是備考的黃金時期,歷史科目需要大量記憶,顯然把整本書記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小,現階段要做的就是把重點劃出來,在此中公教育專家就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考點進行梳理與總結,以便考生們高效備考,本文重點講大躍進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問:那麼,您認為考察大躍進這段歷史,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問題?答:要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只是大躍進的政治後果及其對自然的巨大破壞和對人的極大傷害,對大躍進運動原因的考察,還很不深入。研究歷史,僅僅把過程講清楚,把後果擺出來,是不夠的。不深入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後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 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關鍵詞】 大躍進; 教育大躍進; 教育革命; 意識形態 (續完) 二、實踐層面對大躍進中「教育革命」的調整、整頓 李慶剛認為,教育大躍進超出了國民經濟的負擔能力,也超過了教育事業本身發展的條件追根溯源,「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大革命」與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把大躍進中「教育革命」的所謂成果拿出來分析,如「全民辦學」、「一哄而起辦高等學校」、「將勞動列入大中小學的教學計劃和必修課」、「停課勞動」、「縮短學制」、「學生編大學教材」以及無限上綱的「學術大批判」等,就可以發現,這一「教育革命」除了製造教育混亂和對教育造成破壞之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 「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對於這些熱點,筆者亦是興趣盎然,但諸多熱點之中,尤其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黨史第二卷》中對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時期大陸非正常人口死亡數據的表述。 在《黨史第二卷》中,有關「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數據表述是這樣的:「由於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積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
  •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來源:   作者:   2014-07-01 15:41:00
  • 楊奎松:領導人知識欠缺不是大躍進發生的主因
    問:那麼,您認為考察大躍進這段歷史,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問題? 答:要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只是大躍進的政治後果及其對自然的巨大破壞和對人的極大傷害,對大躍進運動原因的考察,還很不深入。研究歷史,僅僅把過程講清楚,把後果擺出來,是不夠的。不深入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後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 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出「大躍進」,有當時歷史發展的背景。抗美援朝勝利後,國際形勢出現了緩和趨向,國家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1949年至1957年國內生產迅速增長,使許多人認為完全有可能在全國範圍以比第一個五年計劃高得多的速度來進行建設。1957年11月毛澤東提出中國15年鋼產量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的設想。
  • 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各縣辦的報紙、廣播天天報導城鄉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消息,各縣幹部、群眾都沉浸在反「右傾」、反「保守」、「大躍進」的政治氣氛之中。而且,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浪費太多,尤其是大量砍樹、拆民房燒炭和收繳農民生活所需鍋、火鉗,甚至部分犁、鋤、鍬等作為廢鐵而放置土爐煉鐵,燒去大量木材,熔化許多鐵器,燒出來的卻是燒結廢鐵。臨湘縣苦戰半年,煉出102噸都是廢鐵,次年4月停辦。嚴重地破壞了森林資源和人民群眾已有的物資財富。
  • 河南省原第一書記檢討大躍進餓死人:慘絕人寰
    會後,吳芝圃召開座談會,要求立即迎接水利建設大躍進。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親自赴會講話。11-12月,省黨代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吳芝圃分析階級鬥爭形勢,批判省委指導思想的「嚴重右傾錯誤」,提出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達到經濟建設全面大躍進。
  •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的縣級官員
    對於這樣一個群體,一個好的科層體制就非常重要,體制好可以把其優勢,主要是熱心於事業的優勢發揮出來,科層體制有問題就會把他們熱衷於荒唐的冒險的劣勢暴露無遺。不幸的是,當時的科層體制有問題。 匈牙利著名學者科爾奈對社會主義體制有深入研究,他指出在體制下,官員自認為了解被統治階層的利益要求,自己處於家長的位置,其他社會階層、團體或個人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