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2021-01-15 大眾網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來源:   作者:   2014-07-01 15:41:00

關鍵詞:共產黨;歷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但是,我們缺乏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但是,我們缺乏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

    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廬山會議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在經濟上打斷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進程,使錯誤延續了更長時間。1960年冬,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2年1月召開的有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布:要努力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期間,我們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

    但是,「左」傾錯誤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逐步發展。在1962年9月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範圍內存在的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絕對化。1963年至1965年間,在部分農村和少數城市基層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使不少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在1965年初又錯誤地提出了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對一些文藝作品、學術觀點和文藝界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進行了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問題上發生了愈來愈嚴重的「左」的偏差。這個期間,毛澤東同志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發展得越來越嚴重,他的個人專斷作風逐步損害黨的民主集中制,個人崇拜現象逐步發展。黨中央未能及時糾正這些錯誤。林彪、江青、康生這些野心家又別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長了這些錯誤。這就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動。歷史已經判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同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這是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長期鬥爭取得的偉大勝利。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張令可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複製、編輯或發布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伺服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30日內進行。

相關焦點

  • 鄧小平:「文化大革命」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通知的發出標誌著全國範圍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從此進入了十年動亂時期。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鄧小平親自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史稱第二個歷史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發展確定了正確方向。
  • 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總之,教育大躍進中的所謂教育革命,實為「亂搞」並搞亂了教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躍進和革命。同時,大躍進期間的教育革命,還運用群眾運動的方式、激進革命的方式以及街頭政治的方式進行,完全違背了教育規律,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因之停頓,並且為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大的教育混亂埋下了伏筆。
  •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清華大學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文革」期間,在極左路線幹擾下,打亂了清華正常秩序,教學、科研等工作幾乎陷於停頓狀態。然而,清華的師生員工對「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抵制與抗爭,並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著一些教學、科研和後勤服務工作。
  • 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繼承法國大革命的「自由」精神
    作者=王紹貝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恐怖政治之後的法國是什麼樣的?1802年,曾經有數以千計的英國人渡過海峽,前去參觀大革命的現場。
  • 毛澤東在「大躍進」中的真實心態
    關於「大躍進」運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1958年1月南寧會議到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大躍進」運動的發動階段;從八大二次會議到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是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髙潮階段;從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是初步糾正「左」的錯誤的階段;從廬山會議後期「反右傾」到1960年底1961年初,是「繼續大躍進」直至全面結束的階段
  • 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出「大躍進」,有當時歷史發展的背景。抗美援朝勝利後,國際形勢出現了緩和趨向,國家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1949年至1957年國內生產迅速增長,使許多人認為完全有可能在全國範圍以比第一個五年計劃高得多的速度來進行建設。1957年11月毛澤東提出中國15年鋼產量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的設想。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43)在9月1日到7日又刊登了4篇有關"大躍進"的消息,其中包括關於北戴河會議、小高爐、發動群眾的報導,以及雲南、內蒙古、甘肅等地少數民族地區地方工業和文化發展的情況。(44)蘇聯軍方的《紅星報》9月4日載文說,"大躍進"這句話表現了中國6億人民今天生活的主要情況。這就是努力在最短的歷史時期內建成社會主義,使國家進入世界先進工業強國的行列。
  • 解密「大躍進」時期的勞動教養與管制
    20由此可見,「大躍進」是苛政的起點。「大躍進」時期是當代刑罰最重的時期之一,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1958年是一個大規模逮捕和關押人犯、進行勞動教養的年份。「文化大革命」中, 1967年8月廣州流傳發生大規模勞改犯逃跑事件,引發市民恐慌,暴怒的民眾群起毆打陌生人,一夜之間數十無辜者喪命。37廣州的這一悲劇,其真相還有些雲裡霧裡,不過從「大躍進」時期大量的勞改勞教犯人逃跑,或許可以推論,當年廣州民間可能對逃犯有比較恐慌的集體記憶,因此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歇斯底裡的行為。
  • 歷史學者林恩·亨特:我們對於現代政治的理解,依舊來自法國大革命...
    新文化史家大量關注儀式、符號、象徵與語言,而作為一場政治革命與意識形態之戰的法國大革命恰恰是研究者最好的樣本。新文化史的領軍人物林恩·亨特恰恰是以對於大革命的研究而聞名。與以往大革命研究所注重的階級、權力和戰爭之外,林恩·亨特則聚焦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是如何影響了大革命的政治行為,而正是這種象徵與隱喻,對於日常生活的控制與改造,成為了大革命的血腥與狂熱的土壤。
  • 蘇寧"大躍進」
    最終引發媒體質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有關蘇寧的報導,「大躍進」都是高頻詞。財務狀況是人們不看好蘇寧「大躍進」的主要原因,要在短時間內開出過去27年開店總數的4倍,這恐怕是「財務不能承受之重量」。作為回應,蘇寧開始套現阿里的股權籌集資金。到今年,蘇寧已經清空了阿里股份,又新提出要在2019年新開15000家店。
  •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的縣級官員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的長篇報導《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和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學習》,樹立了一位模範縣委書記。實際上焦裕祿在蘭考的工作時間並不長,到去世為止,不足一年半。焦裕祿1963年1月任蘭考縣委第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副書記),實際上是主持工作的書記。1964年1月到1964年5月任書記。
  • 試論法國大革命與啟蒙時代的關係
    那麼,關於大革命和啟蒙時代的關係,在我看來,大抵就是這樣。 關於法國大革命與啟蒙時代的關係,託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略為探討了這個問題,根據託克維爾的看法,也是現在的一般看法,即啟蒙時代的文人及啟蒙思想「觸發」了大革命;或者說,啟蒙運動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大革命的發生,並為大革命的發展提供方向和內容。
  • 胡喬木:大躍進怎麼提出來的?
    [摘要]1991年8月,胡喬木在談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時曾對為什麼提出「大躍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大躍進」形成高潮以後1958年1月南寧會議反「反冒進」後,3月召開的成都會議(3月9日至26日,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繼續批判「反冒進」。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問:今年是大躍進運動發生50周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報刊上紀念改革開放的文章很多,卻很少見到有人談論大躍進,您認為原因何在?答:很顯然,一個是成功的例子,並且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一個是失敗的例子,與今天好像已全無關係,大家當然樂得談論改革開放,而懶得去回顧那個看似荒唐的大躍進了。
  • 楊奎松:領導人知識欠缺不是大躍進發生的主因
    問:那麼,您認為考察大躍進這段歷史,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問題? 答:要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只是大躍進的政治後果及其對自然的巨大破壞和對人的極大傷害,對大躍進運動原因的考察,還很不深入。研究歷史,僅僅把過程講清楚,把後果擺出來,是不夠的。不深入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後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 「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對於這些熱點,筆者亦是興趣盎然,但諸多熱點之中,尤其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黨史第二卷》中對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時期大陸非正常人口死亡數據的表述。 在《黨史第二卷》中,有關「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數據表述是這樣的:「由於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積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
  • 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各縣辦的報紙、廣播天天報導城鄉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消息,各縣幹部、群眾都沉浸在反「右傾」、反「保守」、「大躍進」的政治氣氛之中。 三、科教文衛事業「大躍進」 在工農業生產「大躍進」戰鼓一陣高過一陣的形勢下,社會的各項事業也都奮起直追,開展「大躍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