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子商務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到淘寶網為代表的C2C時代開始興盛。初時,淘寶年輕才俊,已初露鋒芒。國內電商十年的風雲變幻始終撼動不了淘寶先入為主的霸主地位。
「大躍進式」的雙十一
雙十一大促,經過淘寶三年的艱苦「抗戰」,已然成為電商最具影響力的節日促銷活動。有樂觀的賣家看到了去年「雙十一」火爆的場景,便也想分一杯羹。今年的雙十一還未到,卻已經做好了準備。據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的雙十一,已有超過1萬的賣家參加,是去年參與商家的4倍。
而基於現實因素考慮的海e家新聞發言人強慧則沒有這麼樂觀,「這實則是大躍進式的促銷。」想當年,大躍進、浮誇風,為了應對上級領導的檢查,村裡的幹部常常把周圍幾十畝地裡收割來的糧食全部集中放到一畝地裡,造成「一畝地產量3萬斤」的表面現象。
同理可得,正在熱火朝天備戰雙十一的商家,正在製造這個「表面現象」。「雙十一大促」實質是把商家前後二十天甚至幾個月的正常銷售提前到大促當天來,當日的流量、訂單量和成交額自然較往日有大幅度的提升。
但,這樣的促銷之後呢?商家未來幾月的短暫時光裡,只剩門可羅雀的光景。
誰在哭,誰在笑?
每逢電商大促,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就比如此次即將到來的淘寶雙十一。商家爭先恐後地報名參加,所有活動中的商品都必須是全場五折。這其中的損失是淘寶來承擔嗎?當然不是。
其次,為了配合花大力氣做的全場五折的犧牲,商家往往會在淘寶上重金購買廣告位,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眾所周知,淘寶上最著名的廣告位有鑽展和直通車。這部分廣告費又是一筆不菲的支出。而這筆錢,不是別人,恰是淘寶收了。
再次,廣告做了,流量來了,在當日的大促中很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成交量。但你又能保證消費者在你家的消費是在計劃內的理性消費嗎?若是計劃外的感性消費,那麼事後退貨率必然也高。這部分的運費、包裝費和人工費,全部都由賣家自己承擔。而由無數賣家犧牲利益促成的好看的成交數據,最終又被淘寶拿走了。在這當中,賣家收穫了什麼呢?是不是花了重金卻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還有,每逢淘寶促銷活動,淘寶系統總會有現金紅包發放給消費者。但這些發放給消費者的現金紅包最終全部由賣家買單。即使消費者退貨退款,這筆紅包的費用賣家也是要當做現金來退還的。
然而不僅如此,淘寶還要向賣家收取5%的交易費。由淘寶發起並主導的雙十一大促中,為什麼只有合作雙方的賣家來付出犧牲、承擔損失,作為另一方的淘寶,怎麼不把交易費用從5%降到4%甚至2.5%呢?
最後一點,不得不提。經過之前京東、蘇寧易購等引起的815價格戰,消費者對電商的促銷活動已經打了防疫針。今年的雙十一,消費者還會繼續如往年一樣衝動購物嗎?真的會有預想中的交易額和滿意度嗎?即使有了,退貨率會在保守的預估範圍內嗎?
雙十一大促,中小電商參加,則賠本賺吆喝;不參加,則前後一個月流量、銷售大幅度下滑。這樣的現狀往往令他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而淘寶這種大平臺則只坐收幾萬商家虧本而帶來暴增銷量的5%的收益。
雙十一,到底是誰的雙十一
不論是京東商城還是天貓的價格戰,吃虧的不是平臺,而是寄居在平臺上的中小賣家。
試想想,為什麼新冒出來的企業都死掉了,為什麼在網際網路中只有大企業沒有小企業,為什麼大平臺發起的大力度促銷卻要小賣家來承擔?
這無異於網際網路的環境不好,土壤太差,中小企業還未開始發展,就被大企業搞死了。更讓人心痛的是,中小企業辛辛苦苦犧牲自己換來的成交量,卻還要向大平臺繳納取5%的交易費。雙十一,是誰的雙十一?種種跡象來看,雙十一,只是大平臺的雙十一。
中小電商何去何從?
現在的網絡消費者是被電商大企業慣壞了的一代。起初,市場前景並不光明的電商企業為把消費者吸引到線上來,往往打著消費者最關心的低價旗號,養成了消費者上網只圖便宜的消費心理。現在,消費者上網買東西依舊為了幾毛錢可以跟客服人員爭得「面紅耳赤」。但在線下,可以買LV,可以買愛馬仕,可以吃鮑魚。
一言以蔽之,上有大企業的搜刮,下有消費者的斤斤計較,在這樣的網際網路怪圈中,夾縫中的中小企業到底該何去何從?
而如淘寶類的大企業是否也該想想,還中小企業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中國的電商經濟再往前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