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於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問題,《大饑荒》的作者馮克通過比較一些地方縣城的數據,發現「縣公安局統計中,數字都要大過縣委和統計部門50%」,便以此為主要依據臆測出所謂大躍進時期全國餓死的總人數。不僅如此,為了歸罪於毛澤東,該作者竟將上海會議上毛澤東1959年3月26日關於安排第二季度工業計劃、3月28日關於糧食購銷問題,與3月25日關於人民公社問題的這三個談話相混合,將針對削減基建項目的內容「移花接木」為吃飯問題,從而炮製出毛澤東曾說過「不夠吃會餓死人,最好餓死一半,讓另一半人能吃飽」的謊言,作為毛澤東「手槍冒煙」的證據。
隨著社會物質技術條件的變化特別是歷史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和研究歷史的方法、手段與途徑越來越豐富,並呈多元多樣多變的態勢,其中蘊涵著在什麼是歷史、怎樣對待歷史這一基本問題上的爭鳴甚或對立。當前,在我國史學領域乃至歷史問題上的社會思潮中,「碎片化」現象頗為流行,也引發了歷史研究為什麼和向何處去的討論。
「碎片化」孤立、靜止地對待歷史,輕視歷史理論闡釋
在歷史觀問題上,「碎片化」將本為內在有機統一的歷史理解為某些「細微」歷史個案或塵埃的分布、組合與拼湊,以至於認識和研究歷史,可以撇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割裂一定的歷史聯繫,可以脫離或轉移歷史的主體,甚至顛倒、抹殺歷史中的社會矛盾關係,也可以不通過佔有翔實資料,而從個別的、不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歷史現象中抽象出對相應歷史的一般性認識。這樣做,不僅不符合歷史發展邏輯,難以揭示歷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而且自覺或不自覺地給歷史虛無主義「虛無」客觀歷史、侵蝕歷史認知以可乘之機,並有助長之效。
「碎片化」使「活的歷史」失去應有活力,只見歷史之細枝末節,而不見歷史之樹、之森林。所謂歷史的「碎片」,是從歷史的有機體中脫落下來或剝離出來的。一方面,歷史的「碎片」孤立地存在,這一「碎片」的歷史主體在一定條件下與其所屬歷史的主體不相一致或統一,發生縮小或變異,有時甚至截然對立;另一方面,歷史的「碎片」靜止地存在,不再參與其所屬歷史的發展過程,也不再隨所屬歷史的發展而發生變動。因此,以這樣的歷史「碎片」作為認識和研究的對象或單元,如果不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也不研究其與所屬歷史的關係,就只能停留在「碎片」狀態,而不能以此由點及面地反映歷史的整個過程與全貌,更觸及不到歷史的深處,闡釋歷史理論就會缺乏歷史依據。
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發展的統一性及其具體表現的多樣性。不僅如此,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過去與將來、傳統與現代、新生與衰敗的成分交織在一起,表現在歷史事物上的結構關係與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即使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例,如作為農村改革發源地之一的安徽鳳陽小崗村,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改革開放在農村的醞釀與探索情況,反映不了歷史主體不同的城市改革史。如若拘泥於一隅或個案,而不在更大範圍內研究各地農村、城市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也是不可能總結出改革開放的基本歷史經驗的,更遑論同一時期滯後的、偏遠的鄉村社會。認識和研究歷史,應在同一歷史主體的基礎上,根據所求知的歷史問題選擇相應的研究對象或素材。在改革開放史的研究上,有種比較流行的做法是,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基層、民間和個體化,研究的問題也越來越偏離改革開放歷史發展的主線,而趨向邊沿化,有的則出於「獵奇」或「標新立異」,因而疏於宏大敘事,重心偏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形成與發展史的系統研究和闡釋。這既不利於改革開放歷史理論的豐富與發展,也無從、無助於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證統一關係。
「碎片化」催生所謂「歷史揭密」,以顛覆歷史常識混淆歷史邏輯
在「碎片化」歷史觀看來,歷史可以支離破碎,也可以由「碎片」串結起來。按照這一邏輯,從歷史中任意撿拾一片或幾片,無論與歷史直接還是間接相關,抑或不相關;也無論與歷史發展趨勢同向還是偏向,抑或逆向,都可以用來「填補」歷史的某一「漏洞」或「堆砌」在歷史本體之上,所謂「歷史揭密」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所謂「歷史揭密」,即以所謂未知的「歷史真相」歪曲已知的歷史事實,重新「打扮」歷史,並通過顛覆基本歷史價值判斷,模糊、混淆歷史發展的實然邏輯。「碎片化」下,「歷史揭密」在對待中國歷史問題上有兩種比較突出的表現,一是在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上,過度解讀歷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如關於「毛澤東的日常生活--假故事背後的真相」,以及關於毛澤東的「補丁衣服」、家庭財務和「三年困難時期不吃肉」的迷團與真相等,企圖顛覆人們歷史認知中的毛澤東簡樸、為民的形象。二是在中國封建社會階級關係問題上,以歪曲階級中的「個體」顛倒其所代表的階級的特徵與形象,企圖否定新制度代替舊制度的歷史必然性。這裡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為封建地主階級做「翻案」文章。如有觀點認為,周扒皮的原型「為人厚道勤儉,對待長工比對待家人還要慷慨大方」,楊白勞則「好逸惡勞,嗜賭成性,終至家破人亡」,黃世仁「倒是收養喜兒的慈善之人」。對此,一些附和的觀點說,這「比起原先的說法,它們顯得更加合乎邏輯,接近常識,因而也較為可信」,並且否定白毛女的故事來源於真實的社會歷史,認為是為了闡述「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道理而創作的,提出其所闡述的目的是為了唱衰舊社會,推翻舊社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新社會」。如此,「舊社會」變革為「新社會」的歷史合理性、正當性也就立不住、站不穩了。如此,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邏輯和新社會、新中國的歷史邏輯被顛覆性地「重塑」和「再造」。
「歷史揭密」的實質在於,通過「碎片」歷史,「撬動」歷史發展的秩序與邏輯,「虛無」符合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意識形態與價值。
「碎片化」為其所用地切換歷史場景,使編造、篡改歷史情節成為可能
任何歷史現象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發展和消亡的,也都存在於一定的歷史場景之中。因此,認識和研究歷史,需要從歷史的實際出發,把歷史問題置於其具體的歷史過程、場景之中。然而,「碎片化」則為列寧所指出的在社會現象領域普遍存在的「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的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其基本思路是,從歷史材料中剪裁所需要的內容,斷章取義,並植入與其似是而非的歷史場景中,形成「新」的歷史情節,以強化某種歷史認知的證據,或「製造」出「新」的歷史主題及其內容,從中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來。
關於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問題,《大饑荒》的作者馮克通過比較一些地方縣城的數據,發現「縣公安局統計中,數字都要大過縣委和統計部門50%」,便以此為主要依據臆測出所謂大躍進時期全國餓死的總人數。不僅如此,為了歸罪於毛澤東,該作者竟將上海會議上毛澤東1959年3月26日關於安排第二季度工業計劃、3月28日關於糧食購銷問題,與3月25日關於人民公社問題的這三個談話相混合,將針對削減基建項目的內容「移花接木」為吃飯問題,從而炮製出毛澤東曾說過「不夠吃會餓死人,最好餓死一半,讓另一半人能吃飽」的謊言,作為毛澤東「手槍冒煙」的證據。正如孫萬國質疑馮克的這種學術造假時所指出的:馮克「硬把毛澤東在三個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主題的發言混淆起來一鍋煮」,這「已不是出於無知的誤解,也非僅是寫作上的瑕疵,而是惡意的曲解,學術的詐騙」。
認識和研究歷史,需要從歷史事實的整體上和聯繫中去掌握這一歷史事實。列寧曾指出,這樣做,歷史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否則,如果歷史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
以上表明,對於「碎片化」歷史研究的危害,需要予以警惕。同時,還應將研究歷史細節與「碎片化」歷史研究區別開來,因為歷史細節是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研究歷史細節不是偏離、而是圍繞歷史的主體與整體、主題與主線、主流與趨勢進行的。也只有這樣,歷史細節研究才能避免「發於細節、止於細節」,而與宏觀、中觀研究相輔相成,豐富和深化歷史研究,並為闡釋和建構歷史理論,提供必要的歷史依據和思想素材。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宋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