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毛澤東說過「不夠吃最好餓死一半」?

2020-12-05 中華網

    摘要:關於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問題,《大饑荒》的作者馮克通過比較一些地方縣城的數據,發現「縣公安局統計中,數字都要大過縣委和統計部門50%」,便以此為主要依據臆測出所謂大躍進時期全國餓死的總人數。不僅如此,為了歸罪於毛澤東,該作者竟將上海會議上毛澤東1959年3月26日關於安排第二季度工業計劃、3月28日關於糧食購銷問題,與3月25日關於人民公社問題的這三個談話相混合,將針對削減基建項目的內容「移花接木」為吃飯問題,從而炮製出毛澤東曾說過「不夠吃會餓死人,最好餓死一半,讓另一半人能吃飽」的謊言,作為毛澤東「手槍冒煙」的證據。

    隨著社會物質技術條件的變化特別是歷史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和研究歷史的方法、手段與途徑越來越豐富,並呈多元多樣多變的態勢,其中蘊涵著在什麼是歷史、怎樣對待歷史這一基本問題上的爭鳴甚或對立。當前,在我國史學領域乃至歷史問題上的社會思潮中,「碎片化」現象頗為流行,也引發了歷史研究為什麼和向何處去的討論。

    「碎片化」孤立、靜止地對待歷史,輕視歷史理論闡釋

    在歷史觀問題上,「碎片化」將本為內在有機統一的歷史理解為某些「細微」歷史個案或塵埃的分布、組合與拼湊,以至於認識和研究歷史,可以撇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割裂一定的歷史聯繫,可以脫離或轉移歷史的主體,甚至顛倒、抹殺歷史中的社會矛盾關係,也可以不通過佔有翔實資料,而從個別的、不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歷史現象中抽象出對相應歷史的一般性認識。這樣做,不僅不符合歷史發展邏輯,難以揭示歷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而且自覺或不自覺地給歷史虛無主義「虛無」客觀歷史、侵蝕歷史認知以可乘之機,並有助長之效。

    「碎片化」使「活的歷史」失去應有活力,只見歷史之細枝末節,而不見歷史之樹、之森林。所謂歷史的「碎片」,是從歷史的有機體中脫落下來或剝離出來的。一方面,歷史的「碎片」孤立地存在,這一「碎片」的歷史主體在一定條件下與其所屬歷史的主體不相一致或統一,發生縮小或變異,有時甚至截然對立;另一方面,歷史的「碎片」靜止地存在,不再參與其所屬歷史的發展過程,也不再隨所屬歷史的發展而發生變動。因此,以這樣的歷史「碎片」作為認識和研究的對象或單元,如果不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也不研究其與所屬歷史的關係,就只能停留在「碎片」狀態,而不能以此由點及面地反映歷史的整個過程與全貌,更觸及不到歷史的深處,闡釋歷史理論就會缺乏歷史依據。

    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發展的統一性及其具體表現的多樣性。不僅如此,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過去與將來、傳統與現代、新生與衰敗的成分交織在一起,表現在歷史事物上的結構關係與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即使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例,如作為農村改革發源地之一的安徽鳳陽小崗村,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改革開放在農村的醞釀與探索情況,反映不了歷史主體不同的城市改革史。如若拘泥於一隅或個案,而不在更大範圍內研究各地農村、城市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也是不可能總結出改革開放的基本歷史經驗的,更遑論同一時期滯後的、偏遠的鄉村社會。認識和研究歷史,應在同一歷史主體的基礎上,根據所求知的歷史問題選擇相應的研究對象或素材。在改革開放史的研究上,有種比較流行的做法是,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基層、民間和個體化,研究的問題也越來越偏離改革開放歷史發展的主線,而趨向邊沿化,有的則出於「獵奇」或「標新立異」,因而疏於宏大敘事,重心偏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形成與發展史的系統研究和闡釋。這既不利於改革開放歷史理論的豐富與發展,也無從、無助於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證統一關係。

    「碎片化」催生所謂「歷史揭密」,以顛覆歷史常識混淆歷史邏輯

    在「碎片化」歷史觀看來,歷史可以支離破碎,也可以由「碎片」串結起來。按照這一邏輯,從歷史中任意撿拾一片或幾片,無論與歷史直接還是間接相關,抑或不相關;也無論與歷史發展趨勢同向還是偏向,抑或逆向,都可以用來「填補」歷史的某一「漏洞」或「堆砌」在歷史本體之上,所謂「歷史揭密」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所謂「歷史揭密」,即以所謂未知的「歷史真相」歪曲已知的歷史事實,重新「打扮」歷史,並通過顛覆基本歷史價值判斷,模糊、混淆歷史發展的實然邏輯。「碎片化」下,「歷史揭密」在對待中國歷史問題上有兩種比較突出的表現,一是在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上,過度解讀歷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如關於「毛澤東的日常生活--假故事背後的真相」,以及關於毛澤東的「補丁衣服」、家庭財務和「三年困難時期不吃肉」的迷團與真相等,企圖顛覆人們歷史認知中的毛澤東簡樸、為民的形象。二是在中國封建社會階級關係問題上,以歪曲階級中的「個體」顛倒其所代表的階級的特徵與形象,企圖否定新制度代替舊制度的歷史必然性。這裡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為封建地主階級做「翻案」文章。如有觀點認為,周扒皮的原型「為人厚道勤儉,對待長工比對待家人還要慷慨大方」,楊白勞則「好逸惡勞,嗜賭成性,終至家破人亡」,黃世仁「倒是收養喜兒的慈善之人」。對此,一些附和的觀點說,這「比起原先的說法,它們顯得更加合乎邏輯,接近常識,因而也較為可信」,並且否定白毛女的故事來源於真實的社會歷史,認為是為了闡述「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道理而創作的,提出其所闡述的目的是為了唱衰舊社會,推翻舊社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新社會」。如此,「舊社會」變革為「新社會」的歷史合理性、正當性也就立不住、站不穩了。如此,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邏輯和新社會、新中國的歷史邏輯被顛覆性地「重塑」和「再造」。

    「歷史揭密」的實質在於,通過「碎片」歷史,「撬動」歷史發展的秩序與邏輯,「虛無」符合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意識形態與價值。

    「碎片化」為其所用地切換歷史場景,使編造、篡改歷史情節成為可能

    任何歷史現象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發展和消亡的,也都存在於一定的歷史場景之中。因此,認識和研究歷史,需要從歷史的實際出發,把歷史問題置於其具體的歷史過程、場景之中。然而,「碎片化」則為列寧所指出的在社會現象領域普遍存在的「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的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其基本思路是,從歷史材料中剪裁所需要的內容,斷章取義,並植入與其似是而非的歷史場景中,形成「新」的歷史情節,以強化某種歷史認知的證據,或「製造」出「新」的歷史主題及其內容,從中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來。

    關於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問題,《大饑荒》的作者馮克通過比較一些地方縣城的數據,發現「縣公安局統計中,數字都要大過縣委和統計部門50%」,便以此為主要依據臆測出所謂大躍進時期全國餓死的總人數。不僅如此,為了歸罪於毛澤東,該作者竟將上海會議上毛澤東1959年3月26日關於安排第二季度工業計劃、3月28日關於糧食購銷問題,與3月25日關於人民公社問題的這三個談話相混合,將針對削減基建項目的內容「移花接木」為吃飯問題,從而炮製出毛澤東曾說過「不夠吃會餓死人,最好餓死一半,讓另一半人能吃飽」的謊言,作為毛澤東「手槍冒煙」的證據。正如孫萬國質疑馮克的這種學術造假時所指出的:馮克「硬把毛澤東在三個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主題的發言混淆起來一鍋煮」,這「已不是出於無知的誤解,也非僅是寫作上的瑕疵,而是惡意的曲解,學術的詐騙」。

    認識和研究歷史,需要從歷史事實的整體上和聯繫中去掌握這一歷史事實。列寧曾指出,這樣做,歷史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否則,如果歷史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

    以上表明,對於「碎片化」歷史研究的危害,需要予以警惕。同時,還應將研究歷史細節與「碎片化」歷史研究區別開來,因為歷史細節是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研究歷史細節不是偏離、而是圍繞歷史的主體與整體、主題與主線、主流與趨勢進行的。也只有這樣,歷史細節研究才能避免「發於細節、止於細節」,而與宏觀、中觀研究相輔相成,豐富和深化歷史研究,並為闡釋和建構歷史理論,提供必要的歷史依據和思想素材。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宋月紅

相關焦點

  • 毛澤東在大躍進餓死人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還從未因為餓死人而處分過省、地中高級幹部。這也就是說,僅僅是因為有農民餓死,中共中央一般並不會輕易懲處下面的幹部。比如,就在所謂大躍進的1958年春天,就發生了大面積的春荒,一度有16個省都出現了農村缺糧、斷糧,農民逃荒、餓死的情況,僅毛澤東批示要求各地注意者就有三四次之多。
  • 河南省原第一書記檢討大躍進餓死人:慘絕人寰
    12月下旬,吳芝圃主持召開省黨代會,高度肯定河南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通過了《關於潘復生、楊鈺、王廷棟同志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決議》,為轟轟烈烈的1958年劃上了句號。「跟著吳芝圃,吃了不少苦」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過:「在大躍進中哪一省衛星放得最多,那一省的災荒就最嚴重。」事實的確如此。
  • 毛澤東在「大躍進」中的真實心態
    毛澤東是「大躍進」的發動者和領導者,同時他又是最早察覺和發現「大躍進」「左」的錯誤的領導人,因此,在初步糾正「大躍進」「左」的過程中,他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這方面學術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大躍進」的總體戰略和方向是錯誤的,但在具體戰術和思想方法、領導方法方面,毛澤東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判斷和思考。比如,「大躍進」從頭到尾,針對「髙指標」、「浮誇風」,他都在講「留有餘地」。
  • 黨史專家: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遭受嚴重挫折的「大躍進」運動,是毛澤東心中永遠的隱痛,也是他一生永遠記取的教訓。這場運動,是毛澤東領導發動的,但他也是黨內高層中較早發現其中的問題,並努力進行糾正的。從1958年冬發現「大躍進」運動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一直到晚年,毛澤東在不同場合不下50次談論這場運動的錯誤和教訓,這在《毛澤東年譜(1949—1976)》裡有大量記載。
  • 從五個方面分析大躍進時期「餓死人事件」的子虛烏有
    大躍進時期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大躍進餓死人三千萬」,現在看來,這樣的話實屬傳言,三千萬是一個什麼樣的數據,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如果當時真的發生了這樣的餓死人事件,一定會震驚全世界,同時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而縱觀60年前那段歷史,能夠被後人所知的就是「信陽事件」(人為原因嚴重)了,而哪位學者或者說是哪位歷史學家能夠翻出與之相同的餓死人事件呢
  • 七千人大會糾正大躍進錯誤 毛澤東自我檢討
    本文摘自《紅牆見證錄:共和國風雲人物留給後世的真相(二)》,尹家民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10月  儘管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幾經調查,對農業、工業進行了調整後退,但是由於多年搞「大躍進」和「反右傾」給人造成的恐慌,一時卻難以扭轉。有些幹部還在等待大好形勢的再次到來,以便再扯「躍進」大旗。
  • 「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黨史第二卷》所涵建國以來29年的歷史,涉及共和國歷史上諸多重大事件與人物,諸如土改、反右、「文革」、毛澤東、劉少奇、林彪等,關於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臧否,歷來可謂是爭訟紛紜,莫衷一是。對於這些熱點,筆者亦是興趣盎然,但諸多熱點之中,尤其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黨史第二卷》中對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時期大陸非正常人口死亡數據的表述。
  •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的縣級官員
    {4}縣委這一級幹部,正好是掌握國家命運群體的最基層部分,毛澤東對他們寄予期望,但是至少在「大躍進」時期,他們多多少少讓毛澤東失望了。需要說明的是,當年官場的職務稱呼與今天不同,今天的「書記」,當時稱為「第一書記」;今天的「副書記」,當年稱為「書記處書記」。為了方便起見,本文一律把「第一書記」稱為書記,「書記處書記」稱為副書記。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從而導致雙方結怨(8);陳兼則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作為毛澤東自鳴得意的"繼續革命"思想的具體表現,並注意到赫魯雪夫對此採取的沉默和反對態度使毛澤東頗為不滿(9)。(33)而中國的人民公社就不一樣了,"公社是1958年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是1958年大躍進的產物。公社是實行兩個過渡的產物。目前的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即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過渡;將來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到共產主義全民所有制的過渡。是共產主義社會結構的最好的基層單位。"
  • 胡喬木:大躍進怎麼提出來的?
    [摘要]1991年8月,胡喬木在談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時曾對為什麼提出「大躍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這時「大躍進」的高潮開始在一些省份掀起。會上,毛澤東雖然多次談到要留有餘地、壓縮空氣,但沒有引起重視,因為總的方針是「鼓足幹勁,氣可鼓而不可洩」。到5月間的八大二次會議(5月5日至23日),一方面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正式改變八大一次會議關於國內主要矛盾的提法,一方面正式通過毛澤東倡議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肯定「大躍進」標誌著我國正在經歷「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期。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問:那麼,您認為考察大躍進這段歷史,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問題?答:要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只是大躍進的政治後果及其對自然的巨大破壞和對人的極大傷害,對大躍進運動原因的考察,還很不深入。研究歷史,僅僅把過程講清楚,把後果擺出來,是不夠的。不深入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後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 楊奎松:領導人知識欠缺不是大躍進發生的主因
    問:那麼,您認為考察大躍進這段歷史,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問題? 答:要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只是大躍進的政治後果及其對自然的巨大破壞和對人的極大傷害,對大躍進運動原因的考察,還很不深入。研究歷史,僅僅把過程講清楚,把後果擺出來,是不夠的。不深入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後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 毛澤東曾指出:資本主義道路是痛苦的道路(圖)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來說,通過社會主義道路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是最好的選擇。  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與「兩步走」的發展戰略。1957年3月,毛澤東提出:我們要「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63年,他明確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 大躍進中的「寶應事件」:魚米之鄉餓死數萬人
    在這些死亡人口中,除一部分屬於正常死亡,絕大多數是因為缺糧而餓死的。解放後多年沒有出現的棄嬰現象也出現了,而且為數不少。寶應城內拾到的棄嬰就有927名,其中死嬰153名。」他嚴肅地指出:寶應的慘劇,「是由於『大躍進』中那套『左』的錯誤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慘痛而又深刻的教訓」。  最早對「寶應事件」作出正確結論的是中共揚州地委。
  •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但是,我們缺乏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但是,我們缺乏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    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
  • 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出「大躍進」,有當時歷史發展的背景。抗美援朝勝利後,國際形勢出現了緩和趨向,國家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1949年至1957年國內生產迅速增長,使許多人認為完全有可能在全國範圍以比第一個五年計劃高得多的速度來進行建設。1957年11月毛澤東提出中國15年鋼產量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的設想。
  • 岷山腳下,毛澤東與回族阿訇談經論道
    教長送來見面禮 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餐,毛澤東把周恩來、張聞天(洛甫)、博古(秦邦憲)等邀請到一起,準備去拜訪回族阿訇丁振邦。剛吃完飯,警衛員就進來報告,說有一位回族老人和幾位年輕的回民送來了羊肉、臘牛肉、臘雞肉,希望紅軍長官收下,老人說,這些東西是給長官補補身子的。
  • 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有的縣在1958年至1960年「大辦工業」中,使用的財力佔地方財政收入一半以上,由於投入大、產出低,工業總產值一年不如一年。據統計,5縣1958年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滑40%以上。《嶽陽報》在「要緊的話」欄目說人民公社「更能適應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比一般合作社顯示出更大的優越性,能更有效地促進工農業生產大躍進,這樣,就能加速農業機械化、電氣化。人民公社是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文化事業,在廣大農村中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最好的基礎形式。人民公社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農業合作化制度又開始向前大大躍進了一步」。同時,各縣都先後組織工作組下鄉試點。
  • 1958年:提出「大躍進」口號 導致席捲全國大饑荒
    第1頁:「大躍進」 第2頁:「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3頁:國產第一輛轎車試製成功 大躍進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認為1956年對經濟工作中過急情況的糾正是「反冒進」。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農業發展綱要十四條(修正草案)》,這實際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
  • 2015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大躍進
    2015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大躍進 2015政法幹警考試即將來臨,目前正是備考的黃金時期,歷史科目需要大量記憶,顯然把整本書記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小,現階段要做的就是把重點劃出來,在此中公教育專家就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考點進行梳理與總結,以便考生們高效備考,本文重點講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