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提出「大躍進」口號 導致席捲全國大饑荒

2021-01-15 和訊網

第1頁:「大躍進」 第2頁:「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3頁:國產第一輛轎車試製成功


大躍進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認為1956年對經濟工作中過急情況的糾正是「反冒進」。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農業發展綱要十四條(修正草案)》,這實際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會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召開黨的各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準備掀起工農業生產的高潮。

  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發動「大躍進」運動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制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通過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在這之後制定的1958年國民經濟計劃的第二本帳的主要指標過高,造成了經濟工作中的急於求成和急躁冒進。

  從1958年11月開始,中共中央開始糾正「大躍進」運動中的問題。中央多次提出調整經濟指標,「壓縮空氣」,並著手解決經濟工作中的問題。到1960年冬,隨著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大躍進」運動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開的7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相關焦點

  • 共和國大事記:1958年
    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農業發展綱要十四條(修正草案)》,這實際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會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召開黨的各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準備掀起工農業生產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制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通過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
  • 胡喬木:大躍進怎麼提出來的?
    到了6月,農業上開始大放生產「衛星」,接著鋼鐵「衛星」、煤炭「衛星」也陸續「上天」。「大躍進」形成高潮,「浮誇風」泛濫,「共產風」颳起。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廣州寫了《介紹一個合作社》,推薦「一個苦戰二年改變了面貌的合作社」——中共河南省封丘縣應舉農業合作社。毛澤東在文中說,由這個合作社的事跡,看到「共產主義精神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
  • 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此後,中共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糾正錯誤,總結經驗,經過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採取果斷措施,克服了嚴重困難,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出「大躍進」,有當時歷史發展的背景。
  • 「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在《黨史第二卷》中,有關「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數據表述是這樣的:「由於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積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突出的如河南信陽地區,1960年有9個縣死亡率超過100‰,為正常年份的好幾倍。」
  • 毛澤東在「大躍進」中的真實心態
    關於「大躍進」運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1958年1月南寧會議到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大躍進」運動的發動階段;從八大二次會議到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是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髙潮階段;從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是初步糾正「左」的錯誤的階段;從廬山會議後期「反右傾」到1960年底1961年初,是「繼續大躍進」直至全面結束的階段
  • 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湖南開展農業「大躍進」運動早於其他戰線的「大躍進」。中央下達《1956年至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即四十條)後,省委專門在長沙召開擴大會議傳達黨的八屆三次會議精神,提出要「以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精神和排山倒海的勁頭,加速發展農業生產」。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1959年饑荒調查
    原載《炎黃春秋》雜誌由於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折騰(刮「五風」也是由此引發),造成了連續三年多的嚴重饑荒,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在山東,這場饑荒在「大躍進」的1958年冬即暴露出來,1959年春全面爆發。當時全省許多地區已是滿目荒涼,路有餓殍,非正常死亡開始蔓延。 山東各地許多群眾、幹部紛紛向省委來信、來訪,反映饑荒的嚴重情況。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譚啟龍同志(後為第一書記)從四面八方的告急信及各地黨委的災情報告中認為:形勢十分嚴峻,而並非報紙上說的「大好」。
  • 解密「大躍進」時期的勞動教養與管制
    「大躍進」運動中的荒唐與困難時期大饑荒的慘烈,在人類歷史上均是空前的,尋找這些荒唐形成的原因,是防止災難重新降臨我們民族的最好辦法。其實人為的災難,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有跡可循的。十多年前,筆者開始倡導對「大躍進」和困難時期的形成,應該從更深的層次去探討。今天不應該過多地把某個人或者某個階層的因素誇大,只有從社會結構與變遷的角度,從中國人民的人格去探討其成因,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的縣級官員
    一、研究的視角基層官員對民生冷漠,有時甚至是對百姓生命都極度冷漠,這種情況在「大躍進」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大躍進」與接踵而至的大饑荒在人類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鬧劇和悲劇,其中,縣官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了解當年縣官的作為,要明白他們的行為邏輯,了解在整個國家機器中的位置,了解他們受到的制約和他們的權力。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從而導致雙方結怨(8);陳兼則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作為毛澤東自鳴得意的"繼續革命"思想的具體表現,並注意到赫魯雪夫對此採取的沉默和反對態度使毛澤東頗為不滿(9)。王鶴壽則論證了鋼產量指標的依據,認為1959年可以達到1200萬噸,5年就可以超過英國,15年趕上美國。毛澤東的情緒立刻上來了,但他的眼光是盯住莫斯科的。他在5月17日發表講話說:我們不提"幹部決定一切","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這是史達林提出的,也不提"蘇維埃加電氣化等於共產主義"的口號,這是列寧提出的。……我們的口號是多些快些好些省些,是不是高明些呢?
  • 1958---中國科學院
    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科學院領導人新任免程序    2月上旬,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總理周恩來本年1月29日提出的關於中國科學院院長、副院長任免程序的提案。提案指出:「中國科學院過去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一個組成部分。院長、副院長是由政務院提請人民政府主席任命的。
  • 1958年,中國科學家的選擇
    錢學森195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一篇短文,讓農村出身的毛澤東也篤信「畝產萬斤」是可能的,從而大大推進了「大躍進」的發展。1958年,中科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到全國各地建立「基點」,以從理論、技術上總結農民豐產經驗,幫助農業實現更大「躍進」。
  • 河南省原第一書記檢討大躍進餓死人:慘絕人寰
    12月7日,中央轉發了河南省委的報告,稱全省1500萬人參加抗旱種麥,掀起以大興水利和大搞積肥為中心的冬季生產運動,投入勞力達991萬人,農村出現了大躍進局面。1958年元旦剛過,河南省、地、市、縣領導、農林水負責人開會。吳芝圃組織討論1958年農業大躍進。提出全省改種水稻700萬畝,灌溉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的高指針。
  • 毛澤東在大躍進餓死人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1958年: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資料圖)毛澤東是何時發現「大躍進」造成農民大量死亡的?尤其是1953年實行統購統銷之後,農民口糧被政府嚴格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上,一些地方的農民在青黃不接之際,因缺糧而逃荒甚至餓病的情況,時有發生。1954年,因發生全國性的災荒,就曾導致幾千萬農民缺糧、斷糧,不少省份都發生了餓死人的現象。其他年份,因國家太大,所謂「插花」式的這裡旱、那裡澇,出現廣西那樣的局部饑荒,屢見不鮮。在此之前,中共中央還從未因為餓死人而處分過省、地中高級幹部。
  • 旱災與饑荒之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
    1845年至1852年愛爾蘭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饑荒,7年間,愛爾蘭喪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個數目中除餓死、病死者外,還包括近兩百萬因災荒遷徒海外的愛爾蘭人。 1845年災荒的開始,源於一種當時不為人知的農業病害。
  • 2015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大躍進
    2015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大躍進 2015政法幹警考試即將來臨,目前正是備考的黃金時期,歷史科目需要大量記憶,顯然把整本書記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小,現階段要做的就是把重點劃出來,在此中公教育專家就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考點進行梳理與總結,以便考生們高效備考,本文重點講大躍進
  • 記餓:「大躍進」餘波親歷記
    1956-1959的三年間我奉派在國外工作,所以「鳴放」、「反右」、「大躍進」都躲過了。只是1959年回國後趕上承受「大躍進」的後果,通常稱為「三年困難時期」,如今回憶起來最突出的竟是一個「餓」字,與「吃」有關的故事、軼事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答:1955年秋毛澤東第一次提出要趕上和超過美國的想法時,他的說法是準備100年,力爭50年,計劃75年。1956年八大他再次提出這一設想時,就明確提出要力爭五六十年趕超美國。到1958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就變成15年左右趕上英國,再用20到30年的時間趕上美國了。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內心之急迫。實際上,發動大躍進,還有兩個契機。
  • 楊奎松:領導人知識欠缺不是大躍進發生的主因
    答:1955年秋毛澤東第一次提出要趕上和超過美國的想法時,他的說法是準備100年,力爭50年,計劃75年。1956年八大他再次提出這一設想時,就明確提出要力爭五六十年趕超美國。到1958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就變成15年左右趕上英國,再用20到30年的時間趕上美國了。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內心之急迫。 實際上,發動大躍進,還有兩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