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至1852年愛爾蘭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饑荒,7年間,愛爾蘭喪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個數目中除餓死、病死者外,還包括近兩百萬因災荒遷徒海外的愛爾蘭人。
1845年災荒的開始,源於一種當時不為人知的農業病害。一種被稱為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真菌在愛爾蘭島蔓延,這種真菌適應溫暖潮溼的環境,並通過風、水等媒介攜帶自己的孢子進行繁殖。愛爾蘭多雨陰霾的氣候為這種真菌的發育提供了最佳的繁育環境。1845年夏天,在短短幾周內,這種兇猛的真菌就席捲了愛爾蘭島,導致大量馬鈴薯腐爛。仿佛在一夜之間,原本生機勃勃的愛爾蘭田野變得「草木皆爛,荒蕪一片」。
到1846年9月,馬鈴薯的收成減少了四分之三,對於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愛爾蘭人民而言,饑饉的惡靈已經降臨。
自1801年起,愛爾蘭便成為英國的一部分。其中天主教徒佔人口的80%,三分之二的人口是靠農業為生的佃農,大地主則居住在英格蘭,大多數農業收入也因此輸出國外。只擁有很少的土地的佃農,只能靠種植馬鈴薯這種高產作物才能餬口,特殊的人口結構,形成了對單一農作物――馬鈴薯的過度依賴,面對1845年馬鈴薯的受災,所產生的饑荒是災難性的,本就極端窮困的佃農階級受到巨大的打擊,死亡人數也就相對更多。
弄不到食物,820萬愛爾蘭人飢腸轆轆,生蕁麻不僅難以下咽,而且有毒,現在卻成為充飢的無奈之選,好幾萬人臉上還粘著企圖吞食的蕁麻便餓斃道旁。很多人死於饑荒帶來的霍亂、痢疾和斑疹傷寒,棺材遍地、屍骨盈野。走投無路的人們開始逃往英格蘭,但幾個月後,他們中的大部分在骯髒的地下室或茅屋裡悲慘地死去。還有100多萬人逃到美洲,一半死在了移民的船上或波士頓、紐約和巴爾的摩的愛爾蘭人居住區。
憑著他們骨子裡克倫威爾式的克制精神,4年中,直面死亡的愛爾蘭人都沒有對英國地主提高運往英格蘭的小麥地租的無理要求提出反抗。英國政府卻變本加厲,把愛爾蘭的其他農作物和牛羊調往英格蘭,這更加重了1845~1850年的大饑荒。
在這次大饑荒中,馬鈴薯減產720萬公斤,經濟損失達5億美元。100多萬愛爾蘭人喪生,另有100多萬愛爾蘭人移居美國和英國。同時在這場大饑荒中喪失的,還有一種語言――凱爾特語幾乎消失。但是,經歷了災難的愛爾蘭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民族覺醒和民族解放的歷程,並最終贏得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