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與饑荒之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

2020-11-23 騰訊網

1845年至1852年愛爾蘭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饑荒,7年間,愛爾蘭喪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個數目中除餓死、病死者外,還包括近兩百萬因災荒遷徒海外的愛爾蘭人。

1845年災荒的開始,源於一種當時不為人知的農業病害。一種被稱為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真菌在愛爾蘭島蔓延,這種真菌適應溫暖潮溼的環境,並通過風、水等媒介攜帶自己的孢子進行繁殖。愛爾蘭多雨陰霾的氣候為這種真菌的發育提供了最佳的繁育環境。1845年夏天,在短短幾周內,這種兇猛的真菌就席捲了愛爾蘭島,導致大量馬鈴薯腐爛。仿佛在一夜之間,原本生機勃勃的愛爾蘭田野變得「草木皆爛,荒蕪一片」。

到1846年9月,馬鈴薯的收成減少了四分之三,對於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愛爾蘭人民而言,饑饉的惡靈已經降臨。

自1801年起,愛爾蘭便成為英國的一部分。其中天主教徒佔人口的80%,三分之二的人口是靠農業為生的佃農,大地主則居住在英格蘭,大多數農業收入也因此輸出國外。只擁有很少的土地的佃農,只能靠種植馬鈴薯這種高產作物才能餬口,特殊的人口結構,形成了對單一農作物――馬鈴薯的過度依賴,面對1845年馬鈴薯的受災,所產生的饑荒是災難性的,本就極端窮困的佃農階級受到巨大的打擊,死亡人數也就相對更多。

弄不到食物,820萬愛爾蘭人飢腸轆轆,生蕁麻不僅難以下咽,而且有毒,現在卻成為充飢的無奈之選,好幾萬人臉上還粘著企圖吞食的蕁麻便餓斃道旁。很多人死於饑荒帶來的霍亂、痢疾和斑疹傷寒,棺材遍地、屍骨盈野。走投無路的人們開始逃往英格蘭,但幾個月後,他們中的大部分在骯髒的地下室或茅屋裡悲慘地死去。還有100多萬人逃到美洲,一半死在了移民的船上或波士頓、紐約和巴爾的摩的愛爾蘭人居住區。

憑著他們骨子裡克倫威爾式的克制精神,4年中,直面死亡的愛爾蘭人都沒有對英國地主提高運往英格蘭的小麥地租的無理要求提出反抗。英國政府卻變本加厲,把愛爾蘭的其他農作物和牛羊調往英格蘭,這更加重了1845~1850年的大饑荒。

在這次大饑荒中,馬鈴薯減產720萬公斤,經濟損失達5億美元。100多萬愛爾蘭人喪生,另有100多萬愛爾蘭人移居美國和英國。同時在這場大饑荒中喪失的,還有一種語言――凱爾特語幾乎消失。但是,經歷了災難的愛爾蘭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民族覺醒和民族解放的歷程,並最終贏得獨立。

相關焦點

  • 愛爾蘭大饑荒-紀念地
    巴特利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當局選出了一個由1100 Architect,景觀建築師 Gail Wittwer-Laird 以及藝術家 Brian Tolle 組成的團隊,來為1845年至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事件(Great Irish Hunger)設計一處紀念地
  • 愛爾蘭大饑荒的元兇
    通過對染色體進行排序,研究人員終於確定了在愛爾蘭大饑荒中導致馬鈴薯枯萎的關鍵病原體,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對古代植物染色體成功排序,這一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於現代農業對抗疾病。在1845年至1852年間,愛爾蘭的馬鈴薯患上一種疾病,並且嚴重歉收。
  • 愛爾蘭大饑荒:政治暴力和冷漠致百萬人喪命
    ,人們稱其為愛爾蘭大饑荒(Great Irish Famine,1845—1852;以下簡稱「大饑荒」)。於是蘇丹在捐資1000英鎊之後,又「悄悄」將三船糧食運到愛爾蘭,援助饑民。此外,1847年,美國印第安喬克託部族(Choctaw)也籌集了710美元善款捐助給愛爾蘭饑民。納利認為,大饑荒是一次現代饑荒,與古代饑荒等生存危機不同,這是在一個全新的社會生產和政權形式的體系中發生的。
  • 死亡超過100萬,逃亡超過200萬,愛爾蘭大饑荒究竟有恐怖?
    然而,正是愛爾蘭人對於馬鈴薯的極端依賴,也釀最終釀成了愛爾蘭大饑荒的慘烈結局。公元1845年,如同之前的數百年一樣,愛爾蘭島上到處種植著馬鈴薯,不過,就在這一年的8月份,愛爾蘭島上的氣候突然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盛夏之時溫度卻開始迅速降低:這一年愛爾蘭島夏天的溫度,比同時期的平均溫度低了七度之多。
  • 人口銳減四分之一,1845的愛爾蘭到底發生了什麼
    僅僅只用了七年的時間,愛爾蘭的人口就銳減到了四分之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麼多人死亡,天災還是人禍?很多人說這是由於土豆的欠收造成了大饑荒。事實真的如此嗎?土豆可是個好寶貝,不僅中國人愛吃,歐美很多國家都愛吃,特別是1845年的愛爾蘭,土豆毫無疑問成為了他們的主食,按理說欠收對於農民來說應該是常事,怎麼會造成如此大的人口銳減呢。愛爾蘭1728年到1851年間記錄發生了24次欠收。
  • 愛爾蘭馬鈴薯饑荒——還會再次發生嗎?
    在單一種植的馬鈴薯地裡,馬鈴薯晚疫病菌曾在愛爾蘭的土地上如閃電般傳播!一棵感染的馬鈴薯植株在短短幾天內可感染數千株,導致了歷史上的愛爾蘭馬鈴薯饑荒!      如今,通過間種、輪作、增加作物多樣性等做法,這類饑荒應該不會重演。
  • 愛爾蘭大饑荒發生的深層原因
    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大饑荒,則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影響到了上百萬人的生活。造成此次大饑荒的原因是一種病菌感染了土豆,造成了土豆收成的下降。當時的愛爾蘭人主要以土豆作為糧食來源,使得很多人因缺乏食物而死亡。這只是表面原因,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
  • 馬鈴薯饑荒給英愛留下創傷
    候濤【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議會下院上周否決了此前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一些媒體評論稱,回顧英國脫歐史,脫歐難點在於英國與愛爾蘭邊界問題。縱觀歷史,兩國間的問題絕不只是邊界問題。1845年-1849年期間愛爾蘭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就是英愛兩國之間難以彌合的歷史創傷。
  • 壓垮愛爾蘭的最後一顆馬鈴薯:真菌引發的大饑荒,最終重塑了國家
    由真菌帶來的地基崩塌之日:死去的馬鈴薯,死去的愛爾蘭人1845年開始,馬鈴薯晚疫病席捲了整個歐洲,田裡的馬鈴薯成片成片的發黑死去,其中受災最為深重的,就是大部分人以馬鈴薯為食的愛爾蘭,他們不像其他地區還能有別的糧食可供選擇,沒有馬鈴薯就意味著沒有糧食。
  • 土豆上的小小黴菌,引發了百萬人死亡、百萬人逃難的大饑荒
    但農作物單一的愛爾蘭成了最大的犧牲品,1845年土豆減產了1/3。   災情繼續蔓延,第二年減產高達2/3,隨後災情不斷提升,成為了大饑荒最初的導火索。
  • 愛爾蘭土豆饑荒——歷史上真實的「滅霸」事件
    這件事情就要從一個英國人說起了,這個人就是馬爾薩斯,到了1798年,馬哥已經三十多歲了,這一年馬哥每天都是輾轉反側,孤枕難眠,想不通自己這麼優秀,為什麼單身三十年呢?可能是命運的眷顧,感情路不順的馬哥在學術研究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愣是寫出了《人口論》這本奇書。
  • 不僅要警惕動物病毒,植物病毒會帶來更大災難,愛爾蘭土豆大饑荒
    下面我們以歷史中愛爾蘭土豆大饑荒舉例分析。四,土豆是怎麼從美洲走向歐洲的美國是多民族移民國家,白人中最多的是英國、德國和愛爾蘭人的後裔。只過了20年,人口已經激增到將近820萬了,六,愛爾蘭土豆大饑荒,物種單一培育的危害土豆能讓愛爾蘭人免於飢餓,也給愛爾蘭人埋下了巨大的隱患。首先是土豆的種植方式。我們通常吃的土豆,確切地說是土豆的塊莖。
  • 愛爾蘭大饑荒卻給美國帶來了萬聖節,你了解這個節日的起源嗎?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愛爾蘭的馬鈴薯大饑荒,萬聖節可能根本不會成為美國一年一度的服裝和糖果節日。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愛爾蘭各地的人們慶祝薩溫節。 薩溫節是蓋爾人的傳統節日,象徵著豐收季節的結束和伴隨冬天而來的更冷、更黑暗的夜晚的開始。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這份來自異國的食物,很快就適應了愛爾蘭的氣候環境和基本國情,因為在當時愛爾蘭個人的土地不足1英畝,而土豆在如此稀少的土地依舊能養活一家人。在不夠200年的時間裡,土豆就取代了舊的主食,包括燕麥和乳製品,成為愛爾蘭飲食的中流砥柱。在19世紀40年代,該國對土豆的嚴重依賴導致了被稱為愛爾蘭土豆饑荒的災難。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1942年的春天,河南遭遇嚴重旱災,農田幾乎顆粒無收。據資料顯示,當年河南省多地受大旱影響,田地絕收。圖為饑荒時期的一位老人。1938年,花園口決堤,導致洪水泛濫,很多農田被淹,無法種植,對生態和農業系統造成重創。據專業人士分析,後來的蟲災和這次洪水也有關係。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古代災年鬧饑荒時,為何百姓寧可啃草根也不去捕魚?原因發人深省
    可見哪怕是在所謂「盛世」之年,中國古代的老百姓們其實也依然處於一種「飢餓狀態」,盛世尚且如此,其它的年代自然就更加了。尤其是遇到災年的時候,很容易就會發生大規模的饑荒,例如說旱澇災害、蝗蟲災害等等,早在戰國時期,政治家李俚就在《平桑法》中區分了災年與豐年,其中災年的區分標杆為「小飢,中飢,大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