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大饑荒:政治暴力和冷漠致百萬人喪命

2020-11-23 騰訊網

如今的愛爾蘭富庶發達,而160年前,這個國家曾經歷了一次令人恐懼的災難,人們稱其為愛爾蘭大饑荒(Great Irish Famine,1845—1852;以下簡稱「大饑荒」)。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引發大饑荒的原因是當時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作物馬鈴薯受到病菌影響而大幅減產。最近,學術界對此提出了新觀點,認為來自政治領域的暴力和非人道的冷漠才是大饑荒得以蔓延、肆虐並最終導致100多萬人喪命的根本原因。

回顧愛爾蘭大饑荒歷史

在大饑荒160周年之際,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邀請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史和文化政策學者艾米麗·馬克-菲茨傑拉德(Emily Mark-Fitzgerald)於日前舉辦了一場關於大饑荒公共記憶及相關藝術作品的講座,希望通過圖片、雕塑等視覺化藝術作品再次喚起人們對那段歷史的思考。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埃德蒙德·羅傑斯(Edmund Rogers)曾在《英帝國及大英國協歷史雜誌》(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上撰文指出:「這是一場無可辯駁的人類悲劇。」大饑荒讓100多萬人失去了生命,並且迫使100多萬愛爾蘭人背井離鄉,移居他鄉。此後,愛爾蘭的人口數量一直維持在400多萬,至今也沒能恢復過去的「輝煌」。甚至有人認為,大饑荒也是愛爾蘭歷史的分界線。

殖民地經濟的悲劇

在「黑色的1847年」(The Black Forty-Seven),愛爾蘭科克郡地方官員尼古拉斯·康明斯(Nicolas Cummins)有這樣一段描述:「我走進了一間農家小屋,其場景令我瞠目結舌。6個因飢餓而骨瘦如柴、形同鬼魅的人躺在小屋角落的一堆髒稻草上。我以為他們已經死了,但當我靠近他們時,耳畔卻傳來了一聲聲低吟。這些『人』還活著……」

僅因為「天災」就造成了愛爾蘭如此景象麼?羅傑斯表示:「當時政府在阻止大饑荒方面的政策是否失敗?這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學習這段歷史的學生必須仔細權衡——這場災難究竟如民族主義者所說,是一場種族屠殺;還是像歷史修正主義者所言那樣,是愛爾蘭經濟的結構性缺陷造成的?」

對於大批愛爾蘭農民以馬鈴薯為口糧的歷史,美國經濟學家傑裡米·裡夫金(Jeremy Rifkin)表示,「英國統治愛爾蘭後,為了滿足其國內市場對牛肉的巨大需求,便將愛爾蘭作為其『牧場』。愛爾蘭農民為了生存,只能用小片土地種植馬鈴薯餬口」。愛爾蘭海兩岸的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竟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是兩岸居民對食品的訴求有天壤之別?當然不是。這無疑是殖民時代宗主國對殖民地不公平政策的悲劇。

政治因素是大饑荒危害深重的根本原因

劍橋大學學者大衛·P.納利(David P. Nally)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大饑荒並不單純是一次自然災害,而是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如同所有糧食危機一樣,大饑荒也有著政治因素。」

都柏林大學經濟史學教授科爾馬克·奧格拉達(Cormac Gráda)指出,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低地國家在當時也遭受了馬鈴薯疫病的災害,同樣也因此引發了人口數量的削減。不過,沒有一個地方像愛爾蘭這樣受災嚴重。歸其原因,除了愛爾蘭人較單一的飲食結構以外,英國統治者缺乏有效對策和「無作為」也是導致災害肆虐的根本原因。

據土耳其《今日時報》(Today’s Zaman)2012年1月報導,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默西德(Sultan Abdlmecid I)宣布他將向愛爾蘭饑民捐資1萬英鎊。不過,維多利亞女王要求蘇丹捐資1000英鎊即可,因為女王本人不過捐資2000英鎊。於是蘇丹在捐資1000英鎊之後,又「悄悄」將三船糧食運到愛爾蘭,援助饑民。此外,1847年,美國印第安喬克託部族(Choctaw)也籌集了710美元善款捐助給愛爾蘭饑民。

納利認為,大饑荒是一次現代饑荒,與古代饑荒等生存危機不同,這是在一個全新的社會生產和政權形式的體系中發生的。納利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饑荒是宗主國決策的結果,其目的是通過在饑荒中的不作為來改變愛爾蘭的社會結構」。同時,納利把當時英國政府的冷漠行為稱為政治暴力(Political Violence),並且認為這種政治暴力是導致後來人類多次遭受饑荒之害的根本原因。

連結 愛爾蘭大饑荒

1845年,擁有800萬人口的愛爾蘭還是英國的一部分,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在當時,大批愛爾蘭人喪失了自己的土地,成為英國地主的佃農。為了生計,近半數愛爾蘭農民不得不在農閒之餘種植馬鈴薯以填飽肚子。這種當初作為園藝植物引進愛爾蘭的高產農作物,一英畝土地產出的馬鈴薯足以滿足一個貧困的六口之家一年的口糧需求。1845年9月,愛爾蘭的馬鈴薯大規模枯萎,造成很多人口糧短缺;1846年夏,愛爾蘭涼爽溼潤的天氣「助長」了誘發馬鈴薯枯萎病病菌的傳播,最快時病菌以高達每周50英裡的速度在愛爾蘭境內的馬鈴薯種植園間傳播。馬鈴薯產量的急劇降低,致使愛爾蘭境內餓殍遍野。這場大饑荒一直持續到1852年才結束,最終導致100多萬人喪命。

相關焦點

  • 愛爾蘭大饑荒發生的深層原因
    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大饑荒,則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影響到了上百萬人的生活。造成此次大饑荒的原因是一種病菌感染了土豆,造成了土豆收成的下降。當時的愛爾蘭人主要以土豆作為糧食來源,使得很多人因缺乏食物而死亡。這只是表面原因,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
  • 土豆上的小小黴菌,引發了百萬人死亡、百萬人逃難的大饑荒
    近百萬人飢腸轆轆地死去,另外百萬人為了生存遠渡大洋漂泊到世界各地。   他們有的會在旅程中無助的死去,有的抵達異國再度生長,一些人還成了今日名門的祖先。   但更多的人流亡異國,只能在不待見當中再度過上勉強度日的生活。
  • 愛爾蘭大饑荒的元兇
    通過對染色體進行排序,研究人員終於確定了在愛爾蘭大饑荒中導致馬鈴薯枯萎的關鍵病原體,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對古代植物染色體成功排序,這一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於現代農業對抗疾病。在1845年至1852年間,愛爾蘭的馬鈴薯患上一種疾病,並且嚴重歉收。
  • 愛爾蘭大饑荒-紀念地
    巴特利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當局選出了一個由1100 Architect,景觀建築師 Gail Wittwer-Laird 以及藝術家 Brian Tolle 組成的團隊,來為1845年至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事件(Great Irish Hunger)設計一處紀念地
  • 旱災與饑荒之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
    1845年至1852年愛爾蘭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饑荒,7年間,愛爾蘭喪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個數目中除餓死、病死者外,還包括近兩百萬因災荒遷徒海外的愛爾蘭人。 1845年災荒的開始,源於一種當時不為人知的農業病害。
  • 壓垮愛爾蘭的最後一顆馬鈴薯:真菌引發的大饑荒,最終重塑了國家
    一場最終重塑了整個愛爾蘭的大饑荒,正在他們故鄉無情的收割生命從美洲的安第斯山到歐洲的愛爾蘭島,新航路帶來了愛爾蘭人的新主糧馬鈴薯原本生長於美洲的高原和山區,是印第安人的傳統食物,和位於歐洲最西邊的小島愛爾蘭在相隔著茫茫大西洋。
  • 死亡超過100萬,逃亡超過200萬,愛爾蘭大饑荒究竟有恐怖?
    ,無疑是極為震撼的,愛爾蘭人也必然是忍無可忍之下才會做出近乎自殺的舉動,而促使愛爾蘭人獨立的這場災難,就是大名鼎鼎的愛爾蘭大饑荒。這下本就貧苦的愛爾蘭人徹底無法生存下去,愛爾蘭大饑荒由此爆發。 1845年時,愛爾蘭島上約有850萬人,而在馬鈴薯危機帶來的大饑荒之後,超過100萬人、也就是1/8的愛爾蘭人死於饑荒和疾病,200多萬人為了生存開始隨著大航海前往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紐西蘭等英國的殖民地求活。而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有「天選之國」的美國,則成為愛爾蘭人移民的重點。
  • 殖民地文學如何引領民族獨立:葉芝和他的愛爾蘭文學復興
    英國的軍事徵服和殘酷統治給愛爾蘭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以奧利弗·克倫威爾在17世紀中葉的侵略為例,這場戰爭和隨之而來的饑荒、瘟疫造成了愛爾蘭人口銳減,島上原來的150萬人口減少了一半。英國與愛爾蘭合併,都柏林的愛爾蘭議會被取消了,愛爾蘭的命運徹底落到了倫敦手中,這加劇了愛爾蘭的不幸。傳統上,英國將愛爾蘭人視為一個不同的、卑下的種族, 是貧窮、原始、暴力的野蠻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有一種普遍觀念:貧窮是有壞習慣的人的自作自受。這也讓英國統治者對愛爾蘭的苦難抱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冷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時期,英國的救災不力。
  • 愛爾蘭馬鈴薯饑荒——還會再次發生嗎?
    McLain, University of Arizona愛爾蘭並不總是依靠馬鈴薯,但在饑荒爆發前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馬鈴薯。作為一種農作物,土豆價格便宜且高產。作為食物,它們富含卡路裡和營養。愛爾蘭馬鈴薯饑荒發生於19世紀中葉,是一種真菌病的結果。讓我們來看看導致真菌病傳播的科學因素,以及將來如何預防此類悲劇。
  • 愛爾蘭大饑荒卻給美國帶來了萬聖節,你了解這個節日的起源嗎?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愛爾蘭的馬鈴薯大饑荒,萬聖節可能根本不會成為美國一年一度的服裝和糖果節日。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愛爾蘭各地的人們慶祝薩溫節。 薩溫節是蓋爾人的傳統節日,象徵著豐收季節的結束和伴隨冬天而來的更冷、更黑暗的夜晚的開始。
  • 愛爾蘭土豆饑荒——歷史上真實的「滅霸」事件
    所以馬哥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是自然規律,無論什麼辦法都補救不了的,不僅不補救,還要順天而行,從而達到新的平衡,是不是和滅霸的觀點有一拼?有一點更過分,小馬哥認為在平衡被打破的時候,窮人是最該大規模死亡的,他認為:窮人所消耗的食物資源不比富人少一點,但是卻創造了最少的資源,屬於社會上的負擔人口,這個看法可以說沒有一點人性,在當時居然被一部分人認同,其中就有當時的掌權大臣,隨後就爆發了可怕的事件。這個事件就是「愛爾蘭土豆饑荒」事件,為什麼是土豆饑荒恩?
  • 不僅要警惕動物病毒,植物病毒會帶來更大災難,愛爾蘭土豆大饑荒
    這次的疫情讓人們對病毒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但是,我們不僅要警惕動物病毒,更要重視植物病毒,因為植物病毒引起的農業危機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災難,這在歷史上是已經多次發生過了的,本文以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去重新理解我們和自然的關係,以愛爾蘭土豆大饑荒為例子,談談單一培育的農作物帶來的繁榮是多麼脆弱,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態多樣性的重視,呼籲大家重視對自然的保護。
  • 在美國,憑啥義大利人就不如愛爾蘭人吃香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偏偏是愛爾蘭裔和義大利裔的組合?僅僅是因為人口各佔全美11%和6%所帶來的大概率事件?愛爾蘭裔衝刷恥辱愛爾蘭人大規模進入美國的歷史,相對於義大利人來說要早一些。1845年的歐洲,天災人禍不斷: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引燃憤怒的火種,而稍後周期性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全歐,所引發的失業大潮更是火上澆油。
  • 世界歷史:愛爾蘭有多少名勝古蹟?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從公元795年開始,維京人入侵了在政治上還不統一的愛爾蘭,結束了愛爾蘭的基督文化。維京人來自挪威,在殖民了奧克尼群島和設德蘭群島後,他們來到了愛爾蘭。在開始的襲擊過後,他們開始在愛爾蘭建立固定的居民點。這些居民點後來成為愛爾蘭最早的城市起點。都柏林、韋克斯福德、沃特福德等城市就是這樣開始的。
  • 豆瓣9.1《都柏林人》|癱瘓的愛爾蘭和生活其中的都柏林人們
    而在後四篇小說中,出場人物之繁多遠超前十一篇小說,喬伊斯在這裡採取橫向擴展的策略,著重描寫了都柏林人的四個聚集性活動。《辦公室裡的常青藤日》聚焦於都柏林人的政治生活。描寫了受競選人僱傭,負責拉票的說客之間的談話。《一位母親》則花費了不少筆墨描寫了都柏林社區的文化活動。在本篇小說裡,社區居民和文藝工作者齊聚一堂,上演了一場啼笑皆非的鬧劇。
  • 電影TOP2019年度十大未引進佳片盤點|愛爾蘭人|猴子|多哥
    導演探討了暴力的誕生與猖獗,文明的束縛只要稍有放鬆,潛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暴力基因就會蹦出來,肆無忌憚。不光是這些遊擊隊隊員,連美國女博士也完成了暴力的蛻變,她為了逃走,下手很辣的幹掉了之前與她關係密切的女孩,在野性的呼喚下沒有人可以逃得掉。同時猴子也隱喻了南美國家的集體命運,大量的航拍空鏡頭向觀眾展示了這片美麗富饒、同時又悲催的土地,半個多世紀以來無法根除的暴力與混亂簡直快無藥可救了。
  • 人口銳減四分之一,1845的愛爾蘭到底發生了什麼
    僅僅只用了七年的時間,愛爾蘭的人口就銳減到了四分之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麼多人死亡,天災還是人禍? 然而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這次事件的罪魁禍首盡然是土豆。很多人說這是由於土豆的欠收造成了大饑荒。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飯飽酒足之後的滿足感可以讓人忘記所有的煩惱!今天,小達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愛爾蘭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但在分享愛爾蘭飲食文化之前,先講一下愛爾蘭和土豆的故事,可以說土豆是愛爾蘭飲食文化的根源。
  • 馬鈴薯饑荒給英愛留下創傷
    候濤【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議會下院上周否決了此前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一些媒體評論稱,回顧英國脫歐史,脫歐難點在於英國與愛爾蘭邊界問題。縱觀歷史,兩國間的問題絕不只是邊界問題。1845年-1849年期間愛爾蘭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就是英愛兩國之間難以彌合的歷史創傷。
  • 如何認定輕微暴力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責任
    對於這類案件如何定性,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中都存在爭議。筆者認為,輕微暴力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性質認定,主要應當注意把握以下三個方面:注意認定輕微暴力是否具有實行行為性暴力是指對人的身體施加的有形力量。輕微暴力是指通常不足以造成嚴重傷害或者死亡結果的暴力。針對人身非法使用暴力,可能構成故意殺人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故意傷害罪等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