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染色體進行排序,研究人員終於確定了在愛爾蘭大饑荒中導致馬鈴薯枯萎的關鍵病原體,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對古代植物染色體成功排序,這一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於現代農業對抗疾病。
在1845年至1852年間,愛爾蘭的馬鈴薯患上一種疾病,並且嚴重歉收。儘管當時歐洲北部大部分地區都受到了疫病的影響,但愛爾蘭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因為馬鈴薯是當時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來源,這次災害加上許多社會與經濟因素,導致島上800萬人死於飢餓或疾病,大約100萬人被迫移居海外。
科學家早已經知道,導致這場饑荒的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這種類似真菌的微生物通過葉部感染馬鈴薯植株,但完整的經過一直都還是一個謎,而且他們不確定導致饑荒的病菌究竟是已經絕跡還是仍舊存在。歷史學家只知道這種晚疫病菌來自歐洲開始殖民美洲後的墨西哥託盧卡谷,他們只能依靠航運記錄來追溯病菌的感染源。
科學家研究了11片介於170歲至120歲之間的枯萎葉片。這些葉片分別來自愛爾蘭、英國、歐洲和北美洲,採集自慕尼黑的巴伐利亞植物學收藏中心(Bavarian State Collection for Botany)和位於倫敦的邱園。儘管這些植物如今已經十分古老,一支來自諾裡奇塞恩斯伯裡實驗室(Sainsbury Laboratory)的科研隊還是成功從中發現了尚存的DNA,並將它們的染色體重組,追溯到了19世紀疾病擴散的軌跡。這在植物學研究的歷史中尚屬第一次。用植物學家吉田賢太郎的話來說就是:「這種工作為日後挖掘許多更加珍貴的植物標本中所蘊含的知識鋪平了道路。」
科研人員將這些舊時的樣本與來自非洲、美洲和歐洲的現代病菌,以及兩種其他相近的疫病菌相比對,得出的結果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原來導致愛爾蘭大饑荒的並不是如今仍在全世界範圍內活躍的US-1,而是一種全新的HERB-1。
在詳細檢查過他們復原的基因組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在16世紀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後不久,晚疫病菌便經歷了快速的變化。它很快便從託盧卡谷擴散至美洲其他地方,併到達了歐洲。HERB-1在19世紀早期出現,並在1845年引起大饑荒,直到20世紀早期才絕跡,取而代之的US-1繼續在全世界破壞著莊稼,直至今日。吉田賢太郎認為,這種病菌大概是隨著20世紀初第一批帶有抗體的馬鈴薯的種植而絕跡的。
這場大饑荒無疑是愛爾蘭現代歷史中的轉折點。在這7年的時間裡,島上的人口減少了20%到25%,許多人移民美洲、英格蘭或澳大利亞。饑荒結束後,愛爾蘭的人口差不多隻佔利物浦和美國東海岸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即使到了今日,愛爾蘭的人口仍然沒有恢復到饑荒前的情形。也因為大部分死亡或移民離開的愛爾蘭人是以蓋爾語為母語的貧窮階層,愛爾蘭的主導語言變成了英語,導致愛爾蘭的文化生態產生永久性的巨大改變。
更重要的是,普遍流行的看法認為,其時的英國政府任由愛爾蘭人被餓死,許多愛爾蘭獨立運動中的重要人士都是第一、二代的移民,他們認為是英國迫使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園,在饑荒之後幾十年裡的獨立抗爭中,他們仍舊沒有忘記這一點。如今的(被分割成了兩國土地的)愛爾蘭島,不得不說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晚疫病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