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1960年代大饑荒慘烈真實

2021-01-15 華商網

  在通渭地區的村子裡,一位老人給楊顯惠講,他那時候(1959年)還是個孩子。他家鄰居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頭一天他去鄰居家,看見那個小女孩在院後的菜園裡拔韭菜,過一天再去,女孩不見了,毛角子(小女孩的頭髮用頭繩紮成兩個小刷子)在水缸上搭著。

 

  作家楊顯惠

  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比噩夢還可怕的年月!但我始終相信,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

  本刊記者 馬金瑜 發自天津

  作家楊顯惠採訪到甘肅定西的一個老人,這位1960年春天參加過搶救人命的幹部告訴他一個慘絕人寰的「人相食」的故事。還有一個當年的孤兒也告訴過楊顯惠人吃人的故事。

  這樣的細節,後來都被楊顯惠寫進了有關大饑荒時期的紀實小說《定西孤兒院紀事》。

  從2004年初開始,《定西孤兒院紀事》系列相繼在《上海文藝》上發表。一個讀者給編輯打電話反覆問:「小說裡寫的吃人都是真的嗎?」於是這位編輯給楊顯惠打電話,說自己看到這些文字,也脊背發冷,他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這些故事是真的嗎?」

  楊顯惠回答:「『吃人』的事絕對真實,這種可怕的事情是不能虛構的。」

  他看見扣兒的毛辮子搭在水缸蓋上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還是知青的楊顯惠就在閒談中零零星星聽說,甘肅十一師四團——位於玉門鎮的飲馬農場——那兒有一個從甘肅定西專區來的孤兒們組成的連隊。他一下子就記住了「定西孤兒」——1990年,楊顯惠重返河西走廊,在飲馬農場深入生活掛職任副場長,利用這個機會弄清了一個問題:災難的3年過去,定西專區緊急成立了一個專區兒童福利院,接納過六七百名孤兒。同期,定西專區的各縣、鎮,重災區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兒童福利院或幼兒園,共接納孤兒超過5000人。這個時候,寫「孤兒院」的想法從他心底冒了出來。

  2003年,他找到了當年定西孤兒院的一個孤兒為自己帶路,從定西到通渭,再到會寧、靖遠(1958年亦屬定西專區)和臨洮,花了7個多月時間走遍了整個定西地區,採訪了150多位孤兒。

  在通渭地區的村子裡,一位老人給楊顯惠講,他那時候(1959年)還是個孩子。他家鄰居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頭一天他去鄰居家,看見那個小女孩在院後的菜園裡拔韭菜,過一天再去,女孩不見了,毛角子(小女孩的頭髮用頭繩紮成兩個小刷子)在水缸上搭著。

  於是,楊顯惠在《黑石頭》一文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扣兒娘把扣兒煮著吃了,「一推開門,扣兒娘正燒火哩……他剛進灶房就聞到一股怪味道,那味道是灶上的鍋裡冒出來的……他突然看見扣兒的毛辮子搭在水缸蓋上……他立即嚇出了一身冷汗,腿都軟了。扣兒娘扭過臉問他:你站著咋哩?他看見扣兒娘被灶火照得紅赤赤的眼睛……」

  一個孤兒還記得,1959 年春天,大煉鋼鐵失敗了,他大(爸爸)說過,就煉了些黑黑的焦炭疙瘩,就停止了。當時家裡還在地下埋著兩缸苞谷(玉米),沒叫搜糧隊搜走。那糧還是大和娘 1958 年春天埋下的。那時候剛辦集體食堂,隊裡叫把家裡的糧交到食堂,說吃集體食堂呢;共產主義到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馬上就要過好日子哩,家裡存糧食幹什麼!大和娘交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大和娘不懂共產主義,只知道糧食是命根子,沒糧食不得活。

  可是搜糧隊拿著鐵棍把院子、豬圈、廚房和住所都搗遍了,漿水缸都用鐵棍攪著看了。

  娘去世了,大回來了,還是不敢吃那苞谷。大說,不敢吃,叫隊裡知道收走呢!那時候社員們還在喝食堂的清湯,家裡不準冒煙。一冒煙隊長和積極分子就來了,看你煮的野菜還是糧食。

  家裡人都快餓死了,大半夜裡煮了兩次,第三次就叫隊上的積極分子發現了,大被批鬥得鼻青臉腫,眼睛腫得像桃子,走路一瘸一拐。大坦白了,隊長帶人把苞谷挖走了,連缸都搬走了。

  小妹妹快餓死了,瘦成了一張皮。「她趴著睡,就像一塊破布粘在炕上。就那麼一直趴著,給些谷衣湯她就喝上一口,不給也不出聲。後來她一口都喝不下去了,因為谷衣、蕎皮湯喝上後她排洩不下來,掏都掏不出來。」

  食堂給清湯湯喝,出門要飯也不敢白天走。上頭不叫要饃饃去,說要饃饃影響不好,給社會主義臉上抹黑哩。食堂關門以後,孤兒鄭成義記得,村裡餓死的人多得很,尤其是小娃娃,死了還不埋,用麥草、胡麻草裹一下撇在山溝裡,狼吃狗啃。這是一種習俗,沒成年的娃娃是不能下葬的——不能入土為安。

  另一個孤兒記得搜糧隊把人腿打斷,大冬天把別人家炕打塌。爺爺餓死了,家裡人都沒有力氣埋,找人也找不上,村口的路上東一個西一個撇著沒埋掉的死人,有大人,有娃娃,人都走不過去。死去的爺爺就在炕上放了3個月,「臉皮都乾乾的,胳膊腿也乾乾的了,肉皮就像牛皮紙貼在木頭棍子上,爺爺變得輕輕的了,翻過身後背上的骨頭就扎出來了,原來爺爺的後背腐爛了。」

  和姐姐一起要飯的孩子,在臘月二十幾的夜裡,快要凍死的路上,碰上一個羊圈,放羊人咋說就是不讓他們呆:「我答應你們兩個在這達過夜,你們給我啥好處哩?」姐姐哀求著:「幹大,你可憐一下我和我兄弟,我兄弟一出門就得凍死,就得叫狼吃了……」

  放羊人說:「是你不可憐你兄弟!領上你兄弟走,滾出去!」

  年紀還小的弟弟問姐姐:「他要做啥呢,咋這麼兇?」

  姐姐光是哭,終於對弟弟說:「睡吧,你先睡。姐等會就睡……」

  放羊人這才笑了,說:「這就對了。把你個要饃饃的,還高貴得很!你當你是啥人?皇親國戚?青枝枝綠葉葉?」

  在《走進孤兒院》裡,栓栓和奶奶在野地裡挖凍洋芋,奶奶去尿尿,公社的書記帶著人突然走了過來。餓軟了的人體質虛弱,尿憋了就得尿,憋不住,奶奶尿完了才站起來,書記已經走到了跟前:「哎,你真是無法無天了!」說著話就往奶奶身上踢了一腳,「你知道我是做啥的嗎?我是黨委書記!你膽敢在我臉前尿尿,你這個反革命分子,你們給我打,往死裡打!打死了我負責!」

  楊顯惠採訪的一位老人,當年和老婆一起在公社的勞改隊裡勞動改造。因為老婆憋不住尿,她對負責人說:「我要尿尿。」負責人說:「你尿什麼呀尿?是想偷懶了吧!」她說:「我真的要尿!」負責人說:「那你就在這裡尿!」老婆在田埂上尿了。不湊巧,公社書記就在附近,書記拿起田埂上的钁頭,把她一頓毒打,理由是她「在書記面前尿尿了」,「不給書記面子」。有一下正好打在老婆太陽穴上,當時就死了。過去了40多年,老人給楊顯惠講起來還是老淚縱橫:「我女人,一聲沒出就死了,一個人就沒有了。」

  楊顯惠少年時代學過繪畫,他一直記得,俄國畫家蘇裡科夫畫了相當於一個小城鎮人口的素描,才創作了《給沙皇寫信》一畫中的哥薩克群像,所以那幅畫驚心動魄——因此,楊顯惠訪問了100多個右派,寫了一部《夾邊溝記事》;訪問了150名孤兒,寫了一部《定西孤兒院記事》。他為自己作品的真實做了這樣的解釋:「我的作品是用誠實的態度講述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但『真實的故事』是除了個別的故事寫真人真事之外,十之八九都是虛構;這十之八九又都隱約晃動著真人真事的影子,虛構的故事全都使用了真實的細節。」

  錐心的黑眼睛

  開始《定西孤兒院紀事》一書的寫作一個月之後,楊顯惠不得不停下來,他的心臟痛得厲害,不得不住院治療。在醫院裡待了7天,他又回到家裡開始寫作。那段時間,他「整天以淚洗面」,「根本不敢相信人世間還有這樣的事情」。

  楊顯惠說,自己是個笨人,不會打字,收集來的素材都寫在本子上,交給女兒打,女兒打累了,妻子再幫著打。經常的,女兒流著眼淚打不下去,妻子接過來,也流著眼淚打不下去。

  女兒說,我最忘不了《黑眼睛》,一想起來就忍不住想哭。

  黑眼睛是3歲的孤兒秀秀到死也沒合上的黑眼睛。

  當時各地送來的孤兒把孤兒院擠得滿滿的,拉痢疾的,換肚子的……大的,十二三歲,小的,才兩三個月。進了孤兒院的男娃娃女娃娃都要剃頭,他們原來的頭髮裡長滿了蝨子。他們的步態就像剛學步的嬰兒,有的又像是殘疾人一樣,走路時一顛一顛的,就要跌倒的樣子。他們有的浮腫,頭就像南瓜一樣大,身體像水缸一樣粗,有的瘦得像樹枝枝,新棉衣穿在身上空蕩蕩的。有的娃娃脖子細得撐不住頭,頭歪在肩膀上,垂在膝蓋上,坐著坐著就躺倒了。曬太陽的時候,東倒西歪,乍一看,就像一堆破布。他們的骨頭沒有支撐頭顱和身體的力氣了。

  雖然在孤兒院能吃上麵粉了,可是孤兒們是吃過野菜野草的,心裡有一種可怕的飢餓感,總是餓得心慌。娃娃們一天都在想吃的,找吃的,只要是能塞進嘴裡的東西,抓起來就吃,垃圾堆上的菜根根,路上的西瓜皮、桃核,大娃娃則去偷糧店的苞谷面和紅薯幹。

  最頭痛的還是換肚子。

  這些娃娃在家裡沒了父母,沒吃的,成天在麥場拾麥顆顆,吃草籽,吃蕎皮,吃葛蓬。榆樹皮磨成面煮湯是他們最好的吃食了。他們的腸胃已經習慣了吃草,進了兒童福利院,吃白面饃,吃豌豆面的散飯和攙了洋芋塊塊的禾田面的湯麵條,很多孩子的腸胃反倒不適應了,拉痢疾,嘔吐,頭上長瘡,人軟得站不起來。娃娃們和福利院的老師以及保育員把這種現象叫「換肚子」。

  3歲的小姑娘秀秀當時就在換肚子,腿軟得站不起來,在臺階上坐著,看見幾個恢復健康的小姑娘跳房子玩,她不甘寂寞,就從臺階上爬下來,往人多的地方爬。

  這娃娃除了一雙大眼睛撲稜撲稜地動,身上已經沒一點精神了,靜靜地躺著,臉白得像一張紙,頭皮光溜溜的泛著青光。秀秀的臉上有一道傷疤,從鼻梁到左臉。她告訴保育員上官芳,這是二媽砍的。為了搶媽媽留下的炒扁豆,秀秀的二媽提著一把切刀(菜刀)要扁豆,秀秀不給,二媽砍了一刀。

  福利院開辦以後還是經常死人。有些孩子雖然什麼病也沒有,但生命已經到了盡頭——太虛弱了,一天吃6頓飯,吃寶貴的點心,吃奶粉,死亡的結局也不能逆轉。得了痢疾的孩子有時候一天就死幾個。

  秀秀又拉血又拉膿,她的肚子一定很疼,但她一聲也不吭,總是睜著一雙大大的黑黑的眼睛默默忍受著痛苦。

  最後一個夜晚,3歲的秀秀用枯瘦的小手抓住保育員上官芳的一個手指頭,說:我大我娘(都已經餓死)從床頭出來了,他們看我來了,我存下的饃饃還有五六個,你給我娘給給。

  第二天下午上官芳再來醫院,護士說秀秀沒了,臨死難受得眼睛睜得圓圓的,死了還睜得圓圓的,眼皮沒合上。上官芳說,你把太平間的門開一下,我要看一下秀兒去。護士堅決地拒絕了:你不要看!你不要看!

  不行,我要看,我一定要看一下去!上官芳哭開了,那護士很堅決地說:你不能看,真的不能看!那娃娃眼睛閉不上,我看了都受不了,不能叫你看。

  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

  曾國藩的日記裡,有一頁記的是太平天國戰爭時,安徽一帶的人肉價格表。人肉被擺到市面上公開按斤出售,一開始是80文,後來是120文。清人記載:「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裡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新舊五代史上也曾記載:「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

  戰爭往往是大災荒、大瘟疫的根源。飢餓可以使人瘋狂,可以使人獸性大發。

  1958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大煉鋼鐵和隨之而來的 1960年的飢餓,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已經是一個模糊的幻影——這是一段並不遙遠的歷史,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沒有戰亂和大旱大澇的年代,竟然發生過這樣的災難。

  1998年,曾經親身經歷了1943年印度孟加拉大饑荒的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次年9月他出版了《以自由看待發展》,這位被譽為「經濟學的良心」、「窮人的經濟學家」的學者在書中分析了政治自由與防止饑荒的關係和規律。

  在饑荒分析領域,他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大饑荒不會餓死人,只有人禍才會餓死人。」——傳統觀點認為饑荒最重要的解釋就是食物短缺,而且有時候是惟一的解釋。阿馬蒂亞·森在研究了近現代史上孟加拉國、愛爾蘭、中國、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發生的饑荒後得出的結論是:「毫不奇怪,饑荒在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在有效運行的民主體制中」,「農作物的歉收的發生並非獨立於公共政策,即使農作物歉收了,饑荒也可以通過認真的再分配政策來抵禦」。

  1958到1960年,甘肅河西走廊的張掖地區和河東的定西地區是重災區。在楊顯惠仔細讀過的《通渭縣誌》(1990年版)第三編中有這樣的記錄:「1959年冬,饑荒更為嚴重,一些地方出現人相食現象,人口大量外流、死亡。」通渭縣是一個28萬人口的中等縣,3年大躍進過去,僅剩18萬人口——7萬人死亡,3萬人外流。80年代修志時,編撰者把這次慘烈的饑荒單列一章撰述,因為省地方志委員會的幹預,他們不得已將這一章取消,而將其內容散布於各章之中,同時使用了「人相食」這樣不那麼刺激的語言。《通渭縣誌》的編撰者們認為,縣誌若不能反映那次災荒的慘烈,他們就無顏面對全縣的父老鄉親。

  這樣的編撰者更激起楊顯惠寫作的勇氣。

  《定西孤兒院紀事》寫的是「受苦人飢餓的絕境」,在這絕境中,他又寫到兩位特殊的母親。

  1959年,孤兒殷佔嶺的娘把他14歲的二姐叫到一個窟泉跟前去,說窟泉底下有藁柴哩,我把你吊下去你把那些柴挖上來。二姐下去了,娘再沒往上拉她,二姐就餓死在窟泉裡了。

  娘為啥把二姐哄到窟泉裡去呢?二姐餓得皮包骨頭,走路都搖搖擺擺的,有一天二姐餓得受不了啦,鑽進糜子地裡摘糜子吃,叫隊長看見了,隊長就叫食堂把三口人的飯停掉了,不給湯了。隊長還跟娘說,你把那個丫頭要管一下哩!三四天過去了,隊上還是不給打湯,眼看著一家人都要餓死,娘就把二姐丟進窟泉去了,「沒辦法,我娘搞到一口吃的要先顧我呀,我是二娃子呀,千方百計要把我的命保下,要我頂門哩 ……可是隊長又把這事反映到大隊去了,說我娘把我二姐推到溝裡絆死了,我娘被抓起來遊鬥,判了二十年,我娘為我把監獄蹲下了……1971年,我娘提前釋放了。她手裡還拿著兩個在火車上買的麵包,沒捨得吃,給我拿來了。」

  母親去世後,朋友說,有條件去城裡頭生活,這個山溝裡有啥蹲頭!殷佔嶺說,我的老娘埋在這達了,我想守著我的老娘紀念我的老娘哩。

  也是1959年,孤兒土寶寶的大妹子餓死了。有一天,娘和小妹子突然不見了,他問村裡的人,才知道娘改嫁了,嫁的人就在村上,能吃上飯。村裡的人看他可憐,東家給一口湯,西家給一口湯,再就是在麥場上抖麥草,拾糧食顆顆,把草垛垛翻遍了,有時一天能抖出一二兩,有時一顆糧食也抖不出來。有一次,草垛塌了,把兩個娃娃壓死了,也沒人來找,沒人來救一下……後來才進了孤兒院。14歲從孤兒院回來,土寶寶想起自己受的苦,一直沒有認娘。直到要娶媳婦了,他進了娘的家,叫了一聲娘,說我看你來了。娘正在餵豬,看見土寶寶,聽見孩子喊他,啪嗒一聲,手裡的豬食盆掉在地上,哇的一聲哭了,雙手蒙住了臉,放聲大哭,哭得站不起來。

  土寶寶也有了孩子,這已是1980年。土寶寶問娘:家裡咋個相?娘說,好了,吃飽了。娘又問他:你那裡咋個相?他說好著呢。娘說,好就好,你看,那時候一家人散了,現在一家人又起來了。

  「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比噩夢還可怕的年月!但我始終相信,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這個希望就在為了孩子能去孤兒院有口飯吃、把自己吊死的母親身上,就在光景好了還守在山溝裡、想陪著去世的老媽媽紀念老媽媽的兒子身上,就在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身上……經過饑荒,有個老媽媽說,你看,那時候一家人散了,現在一家人又起來了。我覺得,這也是希望。」楊顯惠說。

  如今,在定西專署兒童福利院的舊址之上建起了定西縣醫院,從前兒童福利院的痕跡幾乎找不到了。從這裡走出去的孤兒大多是沉默的,在楊顯惠的再三詢問下,他們依然閃爍其詞。但楊顯惠還是頑固地做著這件事,一次又一次走在採訪的路上。

  他自嘲「我是個笨人」,但或許當今中國文壇不缺少「聰明人」,惟獨缺少「傻子」——「我沒有多麼偉大的理想,但我想做一件事:用我的筆記錄自己視野中的那個時代,給未來的歷史研究者留下幾頁並非無用的資料。這也是我從事寫作的動力。」 (本文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

相關焦點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大饑荒年代中發生的科學無法解釋的真實事件
    1959-1961年,由於蘇聯對中國的態度發生轉變,蜜月期結束,以及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此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災害,人們食不果腹。那種景象是生活在目前幸福生活的我們無法想像的。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1960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960年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其中也經歷了十多探索,在1960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些讓國民經濟難以穩定運行的大事,同時也非常的艱苦。那1960年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人民畫報》1960年1-24期封面欣賞
    1960年第9期:中國民航——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1960年第11期:在陽光裡起航。五、六十年代,學校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教學尤其重視,各地成立了很多「少年之家」、「少年俱樂部」等校外活動組織,讓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理論聯繫實踐的環境中學習掌握科學知識。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險些國破家亡,銘記歷史警惕天空再起陰霾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險些國破家亡,銘記歷史警惕天空再起陰霾導讀:二戰,可謂是世界的災難,戰爭波及了六十多個國家、地區和二十多億人,那如果說最慘烈的還是在我國的戰場。在二戰時期的中國戰場,論慘烈或許與蘇聯的衛國戰爭,美日的太平洋戰爭還是有區別的。畢竟在二戰時期我國戰場上的日寇陸軍水平其實基本上是一戰水平保持一致的,然而那時的中國軍隊普遍不是工業化軍隊。但這場戰爭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抗戰是生死存亡一戰,只能勝不能敗。
  • 真實揭秘1942年饑荒慘狀,人吃人現象屢見不鮮,場面觸目驚心
    鬧饑荒是非常恐怖的災難,人類歷史上曾有過很多次大型的饑荒歷史,有時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可怕境地。而且饑荒災難的影響是廣泛的,它所造成的損害可以持續數月甚至幾年。這種自然災害可以摧毀整個村莊,並且造成大規模人員外流,長期的飢餓和營養不良導致的死亡是緩慢而痛苦的,其中小孩和老人是最難熬的。下面所講述的就是曾經人類歷史上那個可怕的饑荒年代。
  • 1960年代蘇聯罕見老照片,那時候的蘇聯是什麼樣,很多人不知道
    1960年代蘇聯罕見老照片,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 1960年代蘇聯罕見老照片,史達林去世後赫魯雪夫當選成為了黨中央第一書記,成為了蘇聯的領導人。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 死亡超過100萬,逃亡超過200萬,愛爾蘭大饑荒究竟有恐怖?
    然而,正是愛爾蘭人對於馬鈴薯的極端依賴,也釀最終釀成了愛爾蘭大饑荒的慘烈結局。公元1845年,如同之前的數百年一樣,愛爾蘭島上到處種植著馬鈴薯,不過,就在這一年的8月份,愛爾蘭島上的氣候突然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盛夏之時溫度卻開始迅速降低:這一年愛爾蘭島夏天的溫度,比同時期的平均溫度低了七度之多。
  • 韓戰慘烈超乎想像,志願軍傷亡多少人,真實數據讓人淚崩!
    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插手朝鮮半島內部鬥爭,給我國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威脅。如果任由美國繼續在朝鮮半島胡作非為的話,美國或許會借著這個機會,對中國採取更多的小動作。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國迅速採取行動,派遣志願軍趕赴朝鮮戰場,跟美國的精銳士兵正面抗衡。
  • 斯圖亞特·布蘭德:1960年代的後浪們
    本期推送為你翻譯了網際網路先驅斯圖亞特·布蘭德的文章《一切榮耀歸於嬉皮士》,以紀念1960年代的「後浪」們。請忘記反戰抗議、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和飄揚的長髮。布蘭德告訴我們,60年代的真正遺產是計算機革命。我不知道為什麼,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幻小說在觀點上幾乎普遍是自由主義的。
  • 1960年代萌萌的「太空飛船」,就這樣出現在了學校樓頂
    「飛船」的外觀   這幢房子是藝術家 Craig Barnes 的收藏品,它本來位於南非,建造於上世紀 60 年代,是由芬蘭建築師 Matti Suoronnen另外一個角度   根據《每日郵報》的報導,中央聖馬丁學院之所以把它大費周章地運到這裡,是希望「它能夠給學生們帶來靈感,成為大家行為和思想上的催化劑。
  • 重生70大饑荒年,她空間精米香肉堆千斤,幫全村度過天災!年代文
    重生70大饑荒年,她空間精米香肉堆千斤,幫全村度過天災!年代文現在小說已經成為當代大多數人所消遣時間的興趣愛好,小說的類型豐富多彩,小編最近看了年代文,覺得非常不錯,想給各位強烈安利一波和排雷。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哦!重生70大饑荒年,她空間精米香肉堆千斤,幫全村度過天災!
  • 1960年我國成功登頂珠峰!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5分,中國登山隊王富洲、曲銀華、貢布三人登上珠峰頂,成為世界上從珠峰北坡登頂成功的第一批中國人。我國首次成功徵服珠峰的登山運動員(右起)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不過,按照國際登山慣例,登頂者必須有充足的登頂證據才能得到公認。
  • 三本空間文:《重生之饑荒年代》書蟲必備!文章絕對精彩!
    今天給大家推薦:三本空間文:《重生之饑荒年代》書蟲必備!文章絕對精彩!第一本:《重生之饑荒年代》——作者:王小美愛吃胡蘿蔔精彩內容:「還有一件事,因為我們紅旗村有大片的土地,市裡有專家會來專門研究指導,從明天起大家可以自願去田裡幹活。
  • 重生饑荒年代,隨身超市塞滿精米糧食,被全家人當祖宗寵!空間文
    重生饑荒年代,隨身超市塞滿精米糧食,被全家人當祖宗寵!空間文哈嘍~大家好!小編這個萬年老書蟲又來推書了,這次給大家推薦幾本空間文,重生饑荒年代,隨身超市塞滿精米糧食,被全家人當祖宗寵!口碑爆棚,保質保量,絕對能讓各位放心入坑,那麼一起來看看吧!
  • 愛爾蘭大饑荒-紀念地
    巴特利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當局選出了一個由1100 Architect,景觀建築師 Gail Wittwer-Laird 以及藝術家 Brian Tolle 組成的團隊,來為1845年至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事件(Great Irish Hunger)設計一處紀念地
  • 軍嫂重生,末世異能者來到饑荒年代,被惡毒兄嫂趕出門,凍死草堆
    叮咚~百寶箱被你打開咯,今天給大家安利超精彩的軍婚重生小說,小編強烈建議你們去看看第2本《重回六零年:嬌妻的奮鬥生涯》,小說中的女主是末世異能者,來到饑荒年代,被惡毒兄嫂趕出門,凍死草堆。直接點擊書籤就能開始閱讀,喜歡的就點擊書籤加入書架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