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指出:資本主義道路是痛苦的道路(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作《論十大關係》的報告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到1976年這一段時期,毛澤東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正確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節衣縮食、艱苦奮鬥,在經濟建設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不僅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而且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闡明產業革命或經濟革命是中國的「第二個革命」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鬥爭,歸根到底是為了給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開闢道路。在全國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就及時提出:我們要在「革命勝利以後,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時候,他更明確地指出:我們「現在處在轉變時期:由階級鬥爭到向自然界鬥爭,由革命到建設,由過去的革命到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他說:這個世紀(二十世紀),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建設。他還把「產業革命或者說經濟革命」,稱作「第二個革命」(《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216頁)。

  對於搞好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毛澤東作出了深刻的結論。他指出:「我們的基本情況就是一窮二白。」只有經過「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現在,這個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我們的國家(上層建築)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他還強調,「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這樣中國才能擺脫在世界上被動的局面,也才有可能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規劃確定經濟發展的方向、道路與方針政策

  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調查研究基本國情、總結經濟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

  確定新中國要發展經濟,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指出,「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這條道路,中國走不得。「在現代中國的條件下,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真正解決我國的工業化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來說,通過社會主義道路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是最好的選擇。

  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與「兩步走」的發展戰略。1957年3月,毛澤東提出:我們要「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63年,他明確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據此,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任務。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毛澤東及其戰友們提出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關於中國工業發展應當採取「兩步走」的戰略比較完整的、初步的表述,較早見於1963年八九月間經毛澤東修改的關於工業發展問題初稿。其中講到:我們的工業發展可以按兩步走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第二步,使我國工業接近世界的先進水平。在1964年12月召開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兩步走」戰略作了完整、準確的表述。這就是:「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這個「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兩步走」的戰略,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毛澤東和他的戰友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同時參照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提出了大致的時間進度表,並且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對它不斷地進行校正。

  1955年3月,毛澤東提出:「要建成為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就需要有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比如說,要有五十年的時間。」1956年9月,他說:「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時光。」1957年3月,他說: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誠然,由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七年間各方面工作的進展比較順利,我們一度對中國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估計變得過分樂觀。在「大躍進」中碰了釘子以後,毛澤東等重新冷靜地思考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問題。1961年9月,他在同蒙哥馬利談話時說:我們的工作,「做了一點,還不夠,要有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一個世紀不算長。你們英國的發展用了兩三個世紀」。1962年1月,他進一步指出:「至於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

  制定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中各種關係的方針。第一,提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毛澤東把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農業同時並舉。1959年7月,毛澤東提出了要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的思想。1959年底、1960年初,他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正式將「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思想,確定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第二,主張「兩條腿走路」,即實行一系列「同時並舉」的方針。這裡所說的「兩條腿走路」,包括實行中央和地方企業同時並舉,大、中、小型企業同時並舉,洋法生產和土法生產同時並舉等等。第三,提出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和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的思想。毛澤東指出:「整個經濟中,綜合平衡是個根本問題。」「為了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領導,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為此,首先要制定粗線條的計劃,主要規劃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和所應遵循的基本路徑,主要部門、主要方面的大致的比例關係,以及相關的主要政策。國民經濟的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必須是同發展商品經濟相聯繫的。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需要有一個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而只要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就必然存在並起作用。「這個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幹部和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第四,提出按照「統籌兼顧」的方針,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戰略方針。」「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為此,一要正確處理生活資料的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的關係。周恩來在1969年3月全國計劃座談會上曾說過:「要計劃生育,要節育。這件事主席至少講過三次,一次是訂『一五』計劃的時候,一次是大躍進的時候,一次是訂『三五』計劃的時候。」二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毛澤東指出:「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三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毛澤東提出:「我們一定要加強國防,因此,一定要加強經濟建設。」因為「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四要平衡經濟布局與合理配置資源,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

  闡明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與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我們的經濟建設,應當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這是毛澤東一貫堅持的方針。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並不是不要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聯繫,走閉關鎖國、自我孤立的道路。毛澤東明確地講過:「搞經濟關門是不行的。」他關於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主張,主要包括:要發展對外貿易,「平等互利,互通有無」。要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分析地借鑑外國發展經濟的經驗。他提出了「向外國學習」的方針,要求「世界各國,什麼地方有好東西,統統學來」。「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還要對別的國家和民族進行幫助。

  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歷史性進展

  誠然,由於缺乏經驗等原因,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經歷過兩次嚴重的挫折。但是整個說來,這一時期,依靠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智慧,依靠全黨同志、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經濟是十分落後的。當時,毛澤東曾說過:「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29頁)從「一五」計劃時期開始,國家以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為中心,進行了大規模投資,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不僅已經能夠自行設計和批量生產汽車、飛機、拖拉機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製並成功發射了中遠程飛彈和人造衛星。正是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奮鬥,1979年9月,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自豪地宣布:「我國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儘管經過了兩次大的起伏,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從總體上來看仍是相當快的。從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從1952年到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11.4%。從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的位次來看:1957年和1978年,穀物3→2,棉花2→3,豬牛羊肉2→3,化學纖維26→7,布3→1,煤5→3,原油23→8,發電量13→7,鋼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除了少數農副產品產量的位次保持不變或稍有後退外,穀物和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位次都明顯提前了。

  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全國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農民從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從148元增加到340元。全國人民節衣縮食支援國家工業化基礎建設的情況下,儘管人民群眾生活逐年改善的幅度不大,但初步滿足了佔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這在當時被世界公認是一個奇蹟。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0%以上。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事實表明,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是巨大的。對此,一些外國人士也不否認。比如,美國歷史學家莫裡斯·邁斯納就說:毛澤東時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臺上的後起之秀的工業化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中國取得了「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發達國家在同一時期取得的最高增長率」。

  沙健孫(作者系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相關焦點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曾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青年。兼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與研究。
  • 2017考研:政治考點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都教授今天給同學們整理考研政治毛中特中的一個重要考點: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一.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原理,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制定並實行了一整套適合中國特點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和辦法,開闢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是什麼?
    這條道路,就是把立足點由城市轉入農村,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各項建設事業,開展以農民為主體的長期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最後佔領城市,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這條前人沒有走過的獨創的道路,是在全黨的集體奮鬥中開闢出來的。其中,毛澤東作出了最卓越的貢獻。
  •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中國道路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曾對「規律」作過詳細解釋,對此列寧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絕妙的公式,『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體現著特殊、個體、個別東西的豐富性的這種普遍(特殊的和個別的東西的全部豐富性)』」。這就是說,歷史發展規律作為一種普遍和抽象,本身就包含著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既不能用一般規律來排斥具體道路,也不能用不同道路來否定一般規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的理論演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命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命題的邏輯延伸和具體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經歷了問題醞釀、確立方向、內容突破、命題提出和理論成熟等歷史階段。
  •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面對壟斷資本的這種貪婪、殘忍和瘋狂,法國總理若斯潘在1998年曾撰文指出:「既然狂風暴雨的時代已經來臨,人們也就不再可能否認無控制的資本主義可能帶來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經濟自由主義、不受邊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場法則的人也無法做到這一點。」「資本主義最壞的敵人可能就是資本主義本身。」  另一個是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轉軌」前後的比較。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㈠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的,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 1951年:中央決定「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
    工人群眾從來最感痛苦的生、老、病、死、傷、殘等困難,得到初步的解決。   3月28日至4月9日,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會上,劉少奇作了報告和總結。會議根據黨章,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共產黨員標準八項條件,並通過了《關於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
  • 王立勝:從全面小康看毛澤東防止兩極分化思想的時代價值
    [11]437他還從鞏固工農聯盟的高度強調指出:「要鞏固工農聯盟,我們就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窮的要富裕,所有農民都要富裕,並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過現在的富裕農民。」[13]308 可見,毛澤東是把兩極分化問題置於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高度來認識。他認為,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中國就走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了。
  • 毛澤東怒斥陳雲:分田單幹是中國式修正主義
    當陳雲致信毛澤東提出「加工訂貨」的辦法時,毛澤東予以支持,並將信批給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傳閱。陳雲還採取收購農產品的辦法,以促進城鄉交流。正是加工訂貨和收購農產品這兩個辦法,使全國經濟改觀。  後來,在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陳雲是領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負責人。1951年10月27日和29日,陳雲陪同毛澤東兩次與工商界代表人物談話。
  • 孫佔元: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對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和回答 在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方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確定了正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特別是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探索,走出了一條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所走的城市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因為中國民主革命與俄國十月革命的條件並不相同,十月革命是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契機,突破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而取得勝利的
  • 劉海濤:在「主義」與「問題」的交互作用中探索中國道路
    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論、經濟論和政策論,即唯物史觀、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而階級競爭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同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第30期上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拉開了論戰的序幕。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中國經驗  如何選擇現代化道路,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道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因此,探尋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解析當代西方理論家以馬克思為「師」的借鑑方式,對我們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創新道路大有裨益。一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歷史已經證明,馬克思最偉大的理論創新就在於發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併科學揭示了它的運動規律及歷史命運。
  • 毛澤東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性貢獻
    毛澤東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指導思想基礎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和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毛澤東不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第一次結合,帶領中國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還初步探索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實踐的第二次結合,為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 獨立自主探索中國式革命道路的開端
    提要:學術界普遍認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式革命道路是從井岡山時期開始開闢的。事實上,井岡山的鬥爭並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如果沒有大革命失敗之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實踐,就沒有井岡山革命道路的開闢。
  • 毛澤東為什麼提倡農業合作化——訪陶魯笳
    不只解決了糧食問題,主要解決了路線問題,將小農經濟納入了國家計劃之內,即納入了社會主義道路之內,而不使其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不能太急躁了,要一步步去做,要鼓勵農民冒社會主義之尖。要向農民打進社會主義〔思想〕,蘇聯農民自己賣〔買〕汽車,這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所能做到的。要使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互助合作和徵購制不行,解決了糧食問題同時解決了社會主義道路問題。
  • 毛澤東:暴力革命是共產黨人最有效的「刀子」
    60年前的「中國道路」——「打」》劉少奇提出「中國道路」引發非議1949年11月16日,新中國剛剛宣告誕生一個半月,就舉辦了一個國際會議,即世界工聯亞洲澳洲工會會議。他在致詞中首次提出了「中國道路」的概念,並概括了這條道路的基本公式:(一)統一戰線;(二)共產黨領導;(三)武裝鬥爭。劉少奇明白宣稱:這就是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基本道路,就是毛澤東的道路。劉斷言:這一道路,不僅在中國適用,對世界落後國家和民族同樣適用。因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如果沒有這樣的武裝來保護自己,就沒有人民的一切」。
  • 毛澤東關於五四運動的論述
    重溫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有關論述,對於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對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很有意義。   毛澤東不僅是五四運動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我們黨早期的五四運動研究者。說參與,五四運動時期,毛澤東既到京直接參加五四運動,也是湖南五四運動的領導者。
  • 毛澤東與中國農民問題
    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同志領導了湘贛邊界以農民為主體的秋收起義,並把起義部隊帶上井岡山,在農村中站住了腳跟。此時,他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農村革命郭據地上來。    中國的農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重重壓迫,生活非常困苦。據毛澤東同志1927年在湖南的調查,鄉村人口中,貧農佔百分之七十,中農佔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佔百分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