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中國農民問題

2020-11-27 中國經濟網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實質上是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戰爭。農民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的向背關係著革命的成敗。毛澤東同志是最早關心農民問題,最早提出農民問題重要性的黨的領導人之一。他出生在農村,對農民的疾苦有切身的體驗和深刻的了解。他在廣州和武漢親自主持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的農民運動幹部。他首先提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長期的直接同盟軍是農民。這樣,就解決了中國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軍問題。

    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同志領導了湘贛邊界以農民為主體的秋收起義,並把起義部隊帶上井岡山,在農村中站住了腳跟。此時,他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農村革命郭據地上來。

    中國的農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重重壓迫,生活非常困苦。據毛澤東同志1927年在湖南的調查,鄉村人口中,貧農佔百分之七十,中農佔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佔百分之十。這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卻佔有大部分的土地。在井岡山區,地主豪紳階級只佔人口的百分之五,卻佔有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永新縣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被地主階級所佔有。這種極端不平等的土地佔有制度,是廣大農民生活貧困的經濟根源。剷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關係和建立在這種關係基礎上的剝削制度,解決農民的土地要求,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我黨我軍要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也必須通過解決土地問題把廣大農民動員和組織起來,用武裝鬥爭保障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又以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支持武裝鬥爭,這三者的緊密結合,就是工農武裝割據。

    毛澤東同志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後,就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鬥爭。紅軍的策略是:「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利用戰鬥的間隙,迅速開展土地鬥爭,使根據地波浪式地向前推進。1928年6月,紅軍粉碎了湘贛兩敵的第一次「會剿」,第三次佔領永新縣城。毛澤東同志在永新禾川中學(現永新中學)召開了紅軍連以上幹部大會,決定分兵前往邊界各地發動群眾分配土地。二十八團往安福邊境,二十九團往蓮花,三十一團一部往吉安邊界,毛澤東同志親率三十一團一營往永新西鄉一帶。茶陵縣遊擊大隊也參加了寧岡古城地區插牌分田。

    由於處在戰爭環境,所以要爭取時間,突擊分田。分配土地,一般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寫標語,宣講革命道理,發動群眾。二是做社會調查,深入各階層摸底了解,掌握當地的土地、人口、地主剝削程度、工商業等各種情況;同時,也因勢利導地進一步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的宣傳。這樣做,情況就有底了,群眾也提高了覺悟。三是分田地。通過調查摸清情況後,即組織群眾打土豪鬥劣紳,分田分糧分財物。在分配給農民的田地上插上牌子,寫著畝數和該戶的名字。牌子一插,農民心裡就踏實了。地主手中的剝削憑據――田契、債單統統燒掉。廣大農民揚眉吐氣,拍手稱快。當時土地分配的辦法,是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打亂平分給農民耕種,一般是以鄉或區為單位,按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平均分田地,也有不按人口,而是以勞動力為標準,能勞動的比不能勞動的多分一倍。田地分配後,禁止買賣。土改過程中,毛澤東同志還召集我們各縣委書記開會,檢查工作,交流情況,總結經驗。

    1928年12月,毛澤東同志總結了井岡山土地鬥爭經驗,主持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內容基本上如同上述。後來,毛澤東同志講:「這個土地法有幾個錯誤:(一)沒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沒收地主土地;(二)土地所有權屬政府而不是屬農民,農民只有使用權;(三)禁止土地買賣」。在當時進行土地分配,沒有任何經驗,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是難免的。而最主要的是,這個土地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規定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神聖權利,有力地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對於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時《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和4月毛澤東同志主持制定的《興國土地法》,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和井岡山分田的經驗教訓,對土地政策作了重要的調整,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和地主階級土地」。到1930 年、1931年,毛澤東同志又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土地政策,土地歸農民私有;分得的田地允許買賣;分配的辦法以原耕為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對工商業也強調保護政策,地主兼營工商業的,只沒收其田地封建剝削部分,對其工商業部分予以保護。這些政策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受到了「左」傾錯誤領導人的指責和批判,但實踐最終證明,它是正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我們在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其基本的政策依據,即源於此。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同志一直在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同民主革命時期一樣,他始終關注著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把農村、農民、農業這三農問題提高到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們可以說,農民問題是貫穿於毛澤東思想中的一條紅線。

    全國土地改革完成以後,農業個體經濟落後的生產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國家工業化的需要,農村中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任憑這種現象發展,不僅會在農村產生新的剝削,而且會削弱以至瓦解在革命戰爭中形成的工農聯盟,危及整個政權的基礎。毛澤東同志代表了廣大翻身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在老解放區變工互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出了「組織起來」的號召,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三十多年來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把農民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建設方針,主張按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他親自主持制定了農業發展綱要,提出以糧食生產為中心全面發展農村經濟;並且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規劃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前景。這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憲法」。他號召農民科學種田,大規模地興修水利,為今天農業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一直在浙江省工作,毛澤東同志多次到浙江農村視察,還派身邊工作人員下基層搞調查研究。那時,我每年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下農村。他指示,地方工業要為農業服務。浙江辦的半山鋼鐵廠、紹興鋼鐵廠,當時就是為了解決農機具而興辦的。浙江缺乏化肥,在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關懷下,由陳雲同志親自抓,建立了衢州化工廠。在建廠過程中,有一次我陪毛澤東同志路過衢州,他要去看看工廠,由於各方麵條件都不方便,經我們勸阻,他才沒去。50年代、60年代建立的這些工廠,至今仍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這個決定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同志關於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理論。《決定》指出:「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我堅信,只要我們認真地貫徹《決定》的精神,全黨重視農業,真正把農業基礎擺在經濟建設的首位,我國的農業就一定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摘自:《緬懷毛澤東》

(責任編輯:張靜)

相關焦點

  • 毛澤東在大躍進餓死人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災荒,乃至於餓死人,在中國近代農村司空見慣。即使中共建國之後,每年還是會遇到春荒或夏荒。尤其是1953年實行統購統銷之後,農民口糧被政府嚴格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上,一些地方的農民在青黃不接之際,因缺糧而逃荒甚至餓病的情況,時有發生。1954年,因發生全國性的災荒,就曾導致幾千萬農民缺糧、斷糧,不少省份都發生了餓死人的現象。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事實上,就在魯迅寫《上海文壇之一瞥》的前一年,毛澤東為反駁「左」傾教條主義,寫了一篇《調查工作》,後來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這和魯迅的反批評,實為異曲同工。  關於毛澤東和魯迅在深刻了解國情這個問題上的共鳴,有兩個文化界的當事人的看法,是很到位的。  一個是蕭軍。
  •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毛澤東認為,集體化加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195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農民的基本出路是社會主義,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不一定叫集體農莊)。」水利、農具、肥料、耕作法,這些可以靠互助合作來發展,但是,「將來進一步搞社會主義,就要靠機器(拖拉機)。」
  • 毛澤東與紅中社
    幾天後,剛剛從國民黨部隊加入紅軍的原電臺人員王諍、劉寅等,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劉寅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回憶了這次見面的情景:「1931年1月3日下午,我們在一個祠堂裡見到了毛總政委和朱總司令。這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家祠,除了門衛之外,一點也看不出這就是紅軍的總司令部。我們進到祠堂裡面時,毛總政委、朱總司令、朱雲卿參謀長和其他同志正在一張擺著地圖的方桌周圍談問題。
  • 毛澤東有生之年因何三次沒有出席中共黨代會
    1921年10月,湖南的共產黨支部成立,毛澤東擔任書記。除了負責全省的黨務工作,毛澤東還先後兼任了社會主義青年團長沙執行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等職。正是因為工作繁忙,使他缺席了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裡625號召開的中共二大。
  • 再說秋收起義:毛澤東為什麼要當「山大王」?
    秋收起義前夕毛澤東為何與中央發生激烈爭論?毛澤東為什麼要當「山大王」?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1927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五人常委舉行會議,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在秋收時期組織農民武裝暴動的新政策。這是中國共產黨糾正右傾機會主義,走出困境,主動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重大決策。  毛澤東此時仍隱蔽在環境極其險惡的武漢。
  • 黨史人物故事:毛澤東的眼淚
    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就是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為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鬥的歷史。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繼往開來、開拓進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條震古爍今的偉大復興之路。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富強起來了。
  • 孫佔元: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原標題: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對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基本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和系統回答
  • 夏遠生:毛澤東的中國性格之實踐特色
    紅軍時期,毛澤東領導了三次大轉兵的成功實踐。第一次是1927年9月秋收起義時的文家市轉兵,成為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新起點。 ----遵義會議,毛澤東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於是,中國革命有了勝利的保障。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尖銳地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的單純防禦、長徵中的退卻逃跑的錯誤。經過激烈的爭辯,多數領導人同意了毛澤東、張聞天和王稼祥的意見。毛澤東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 毛澤東與槍的故事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提出過兩個著名論斷,即「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和「黨指揮槍」。這兩個論斷中有一件共同的東西就是「槍」。可見,毛澤東對槍的作用很早就有了清楚的認識。
  • 毛澤東怒斥陳雲:分田單幹是中國式修正主義
    值此陳雲百年誕辰,中央文獻研究室曹應旺出版陳雲研究專著,披露了毛澤東對陳雲的評介。  「看問題尖銳,能抓到要點」  新中國成立之初,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取得重大勝利後,私人工商業出現了商品滯銷、生產縮減、關店歇業增多的問題。毛澤東幾次將上海、武漢反映這一問題的電報批給陳雲,請陳雲研究解決。
  • 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人們習慣於用「喜怒哀樂」來泛指各種不同情感,這四個字雖然難以涵蓋毛澤東的全部詩情,但如果能把毛澤東詩詞所表達的喜怒哀樂解析清楚,能使複雜問題簡單化,模糊問題清晰化,對把握毛澤東詩詞的總體風貌將大有裨益。 喜:喜看稻菽千重浪 毛澤東詩詞中有五處出現了「喜」字,其含義不盡相同。
  • 毛澤東的這張特寫照,首次在國內公開
    在華期間,卡爾曼抵達抗日戰爭最前線,經歷了「武漢保衛戰」、「重慶大轟炸」、「長沙大火」 等重大歷史事件,目睹並記錄了中國軍民浴血奮戰、頑強抗敵的悲壯場面,真實描述了這一時期中國西北、西南與中南部地區人民的社會生活。尤為可貴的是,他赴「中國特區」(即陝甘寧邊區)近一個月,採訪了毛澤東等中共領袖,拍攝了大量反映毛澤東工作和生活的珍貴影像和照片。
  • 造反有理:少年毛澤東的反叛性格解析
    毛澤東年輕的時候毛澤東在韶山度過的歲月,是同貧苦農民生活在一起的,他自幼受母親影響,同情受苦受壓迫的人,家鄉至今還流傳一些他接濟窮人、支持農民反抗地主的故事。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中,說到他看這些小說時的感觸,他說:「有一天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個特別之處,就是裡面沒有種地的農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員或者文人學士,沒有農民當主角。對於這件事,我納悶了兩年,後來我就分析小說的內容。我發現它們全都頌揚武士、頌揚人民的統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田的,因為他們擁有並控制土地,並且顯然是迫使農民替他們耕作的。」
  • 盤點毛澤東生命裡不尋常的「9月9日」
    農民佔全國人口的80%以上。農村問題處理得好不好,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全局性影響。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又是一項極其艱巨而複雜的任務。要把中國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與國家工業化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集體農業經濟,其困難可想而知。新中國誕生後,迅速進行了土地改革,地主階級被打倒了,廣大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
  • 毛澤東與麻雀的故事
    1955年,毛澤東收到農民的反映,說是麻雀禍害莊稼,於是指示:麻雀是害鳥,能不能消滅它們?農業部副部長劉瑞龍找到中科院前任動物所副所長錢燕文。錢回答,我們對麻雀的食性還沒有系統研究過,不敢肯定是否應當消滅麻雀。   但就在幾天後,毛澤東同14位省委書記商寫了農業40條,即《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其第27條規定:除四害。
  • 毛澤東為什麼提倡農業合作化——訪陶魯笳
    陶老,現在您是毛澤東多次主持合作化書記會的主要見證者。當年毛澤東為什麼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多年來各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您怎麼看這個問題?陶老: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要了解毛主席當年為什麼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必須注意兩點:第一要確實回到當年,主要是1951至1956年,實事求是;第二要儘可能了解毛主席當年在這個舉國大計上的遠大目光、發展思路和辯證思想方法。
  • 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同和不同(圖)
    對於要不要搞階級鬥爭,在中國各進步人士中間是有不同看法的。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人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它自然是強調要用階級鬥爭來解決中國的問題的。孫中山也看好蘇俄,但其思想與共產黨就有一定距離。他認為中國並沒有分化出像馬克思他們所講的那種極端對抗的階級,他主張三民主義,即強調要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個方面來解決問題,不必用階級鬥爭方法,即強行將階級拉平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 80年前,斯諾初遇毛澤東:他看起來像林肯
    資料圖埃德加·斯諾不僅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美國記者之一,也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時政記者和觀察者之一。80年前的7月13日,斯諾第一次在解放區見到了毛澤東,就此開啟了他一生與紅色中國的不解情緣。斯諾對毛澤東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外形和氣度像極了美國人心目中偉大的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到中國去!
  • 6位外國人看毛澤東:令人極感興趣而高深莫測的人
    1930年後到中國東三省、內蒙古和西南各省。1933年至1934年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新聞系教授,並學習漢語。1936年6月,他從北平出發,經西安赴陝甘寧邊區,是第一個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記的西方記者。7月8日在安塞百家坪遇見周恩來。經周恩來安排,於11日抵延安會見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