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秋收起義:毛澤東為什麼要當「山大王」?

2021-01-0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再說秋收起義:毛澤東為什麼要當「山大王」?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親自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率領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第一支工農武裝,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秋收起義前夕毛澤東為何與中央發生激烈爭論?毛澤東為什麼要當「山大王」?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1927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五人常委舉行會議,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在秋收時期組織農民武裝暴動的新政策。這是中國共產黨糾正右傾機會主義,走出困境,主動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重大決策。

  毛澤東此時仍隱蔽在環境極其險惡的武漢。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委託毛澤東研究湖南軍事形勢和農民運動狀況,指導湖南省委的工作,籌劃在湖南舉行秋收起義。

  毛澤東最初考慮把發動起義的重點放在湘南,8月初,毛澤東向中央提出《關於湘南運動的大綱》。毛澤東要求從南昌起義軍中抽調一個團開赴汝城作為湘南暴動的中堅力量,這樣至少有佔領5個縣以上的把握。

  8月3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8月7日,毛澤東出席了在漢口秘密舉行的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他在會上強調「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派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湖南省委,領導秋收起義。

  8月18日,毛澤東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秘密召開湖南省委會議,討論組織秋收暴動的問題。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許多與中央決定不同的意見。

  關於舉什麼旗的問題。南昌起義打出的是「國民黨左派」的旗子,毛澤東則堅持主張:秋收起義「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

  關於暴動的依靠力量問題。當時黨內普遍的看法都認為暴動主要應該依靠工農武裝,軍隊只能起次要的作用,否則便是「軍事冒險」。毛澤東不同意這種見解,他明確提出:「要發動暴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軍事的幫助,有一兩團兵力,否則終歸於失敗。」後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提出了中國革命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關於暴動的區域問題。中共中央要求湖南舉行「全省暴動」,但當時湘南同長沙事實上已被隔絕,毛澤東堅決主張縮小暴動區域。湖南省委經過反覆討論,認為「以黨的精力及經濟力量計算,只能製造湘中四圍各縣的暴動,放棄其他幾個中心,湘中的中心是長沙。」

  8月19日,中共湖南省委將以長沙為中心的秋收暴動計劃報告中共中央第二天,毛澤東又寫信給中共中央,報告了他對一些重大問題的不同意見。

  中共中央收到湖南省委的報告和毛澤東的信後,於8月22日召開常委會研究。在討論中,有人指名批評毛澤東的「槍桿子中奪得政權」的論斷和中央不同。毛澤東對中共中央的覆信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對不切實際的批評給予答覆。

  8月30日,湖南省委常委會議決定成立秋收起義領導機關,一個是由軍事負責人組成的黨的前敵委員會,任命毛澤東為書記;另一個是黨的行動委員會,由起義地區各地方黨委負責人組成。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條件較好的平江、瀏陽、醴陵等縣和安源發起暴動,進攻長沙。

  「霹靂一聲暴動」

  1927年9月9日,在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震動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了!參加秋收起義的軍事骨幹力量,主要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平江、瀏陽農軍和安源的工人武裝。

  秋收起義如驚天動地的春雷,喚醒了千百萬工農群眾拿起武器同國民黨反動派開展新的鬥爭。在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同時,湖北、江西、廣東、江蘇、河南等地也紛紛舉行了武裝暴動。面對轟轟烈烈的暴動高潮,毛澤東激情難抑,揮筆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

  當時全國的革命形勢已走向低潮,反動軍事力量在各處都大大超過革命力量。再加上湘贛邊界的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本來就很薄弱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又兵分三路各自為戰,行動也不統一,進攻的目標卻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長沙,這個計劃事實上是難以實現的。

  9月15日晚,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停止原準備在第二天發動的長沙暴動。毛澤東清醒地對客觀形勢作出準確判斷,他認為敵我力量懸殊,單靠工農革命軍現有力量不可能攻佔國民黨軍隊強固設防的長沙,最終只會導致全軍覆沒。毛澤東主張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

  那麼,到什麼地方比較適宜呢?毛澤東指著一張地圖說:「這裡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的中段,適宜作我們的落腳點。」

  羅霄山脈地處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四省的交界處,其中段地勢險要,峭壁聳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遠離大城市,群眾基礎較好,敵人力量比較薄弱,而聲勢可以直接影響到湘贛兩省的下遊,有很大的戰略優勢與政治意義。

  提出這個主張,在當時是需要極大勇氣的。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前敵委員會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議決退往湘南」。

  而就在前敵委員會作出向湘南撤退決定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駐長沙代表的報告,再次作出要湖南省委進攻長沙的決議。然而,當這一決議送到湖南時,秋收起義軍已開拔南下了。

  9月20日清晨,工農革命軍第一師1500餘官兵在裡仁學校操場上整齊列隊,毛澤東宣布改變行動方向的決定。他滿懷信心地指出:「這次秋收暴動,雖然受了點挫折,但這算不了什麼!常言道:勝敗是兵家常事。我們當前的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毛澤東的講話,大大鼓舞了剛受到嚴重挫折的起義軍的士氣。

  南下路途充滿險情

  秋收起義爆發後,國民黨反動當局立即「通令各軍,如獲毛逆者,賞洋5000元」。國民黨軍隊的前堵後追,給工農革命軍的轉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使南下路途充滿了險情。

  這時,工農革命軍領導層內部發生了嚴重問題。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的餘灑度,並沒有把毛澤東真正放在眼裡。前委通知他率第一團到銅鼓和第三團會合進攻瀏陽,他不予理睬,擅自下令進攻平江,結果遭受嚴重損失。到文家市後,他又主張經瀏陽進攻長沙,同毛澤東發生激烈爭執。

  部隊進入蓮花縣城後,在餘灑度召集的軍事會議上,毛澤東剛介紹完情況,餘灑度立即表示反對:「前番說去湘南,一本正經決議下來,這會兒又說要去寧岡,簡直是朝秦暮楚,讓人無所適從!」

  毛澤東平靜地說:「這並不是朝秦暮楚,而是適應形勢的變化。中央有明確規定,前委到了哪個省,就要受哪個省委的節制。現在江西省委發來指示信,要求我們到寧岡去,那兒又叫井岡山,是個囤積糧草兵馬的好去處。」

  「那你為什麼不早講出來?」蘇先俊以挑釁和責難的語氣發問。

  毛澤東耐心地解釋說:「俗活說,打鐵沒樣,邊打邊像。我也不是卜前知後的算命先生。軍事上的進退,不是一成不變的。《水滸傳》裡有個水泊梁山,朝廷的千軍萬馬拿他們沒得辦法。我們到了井岡山這樣的地方,反動派也奈何不了我們,我們就是到那兒去當紅色『山大王』!」

  在毛澤東的堅持下,前委會議決定放棄去湘南的計劃,向寧岡進軍。

  紅色「山大王」

  9月26日,工農革命軍離開蓮花縣城,向永新方向前進。部隊自轉兵南下以來,一路上連續作戰,戰鬥力大大減弱,少數傷病員因缺醫少藥而犧牲,有些人因為怕艱苦不辭而別。

  毛澤東為此內心焦灼,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馬上解決這些問題,部隊就很難繼續前進。9月29日,部隊來到永新縣三灣村。當晚,毛澤東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部隊現狀及解決的措施,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我軍歷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

  毛澤東親自對剛剛進行了整編的部隊作動員。針對少數人的悲觀情緒,毛澤東鼓動說:「敵人只是在我們後面放冷槍,這有什麼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他有兩隻腳,我們也有兩隻腳。賀龍同志兩把菜刀起家,現在帶了一軍人。我們現在還不止兩把菜刀,我們有兩營人,還怕幹不起來嗎?你們都是起義出來的,一個可以當十個,十個可以當他一百。我們現在打這樣幾百人的隊伍,還怕什麼?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能有成功。」

  隨後,毛澤東宣布了行軍紀律: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不拿群眾一個紅薯。工農革命軍以嶄新的面貌,士氣高昂地踏上了新的徵途。

  10月3日下午,工農革命軍到達寧岡縣古城。

  位於湖南酃縣和江西寧岡、遂川、永新四縣交界處的井岡山,過去長期有「山大王」,現在被袁文才、王佐兩支綠林式的農民武裝所佔據。工農革命軍要在井岡山落腳,不得到袁文才、王佐的同意和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袁文才、王佐雖然經受過大革命的洗禮,但對工農革命軍並沒有多少了解,擔心這支比他們力量大得多的部隊上山會「火併山寨」,搶佔他們的地盤。

  在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有人認為袁、王的隊伍實際上是「土匪部隊」,主張「他們那幾十支槍,一包圍繳械就完了。」

  毛澤東嚴厲批評了這種意見,說:「你們太狹隘了,度量太小啦!我們不能採取大魚吃小魚的吞併政策,歷史上有哪個能把三山五嶽的土匪消滅掉?聯合起來就是大隊伍。」

  毛澤東在與袁文才派來的代表談話時了解到,袁文才、王佐等人非常看重武器,他們有160多人,只有60支槍。於是,毛澤東向前委提議,送袁文才100支槍。對於毛澤東這個大膽的提議,不少人表示懷疑,毛澤東反覆說明,才得以通過。

  10月6日,毛澤東親自約見袁文才。見面後,毛澤東充分肯定了他與王佐「劫富濟貧」的革命性,雙方談得非常投機。毛澤東當場宣布贈送袁文才100支槍,這大大出乎袁文才的意料,袁文才馬上回贈給工農革命軍600塊大洋,並答應工農革命軍在茅坪建立後方醫院和留守處。這樣,工農革命軍和袁文才、王佐部隊的關係一天天密切起來。

  10月22日清晨,部隊在遂川縣大汾鎮,突然遭到地主武裝靖衛團的襲擊,因為人地生疏,毛澤東與特務連連長曾士峨、黨代表羅榮桓迅速撤退,一路上只收容起三四十人。

  毛澤東率領這支小部隊繼續向井岡山轉移。從文家市到茨坪,歷時一個多月,行程1000多裡,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領導下,經過秋收暴動和艱苦轉戰,終於將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摘自《中國1927——解密80年前中國政局的歷史謎團》張福興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32.80元
 相關專題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與槍的故事
    可毛澤東本人很少用槍。直到今天也很少見他佩槍的影像。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用「槍」和「人頭」收服「山大王」 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帶領起義部隊到農村去開闢革命根據地。他說:「我不願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
  • 建國後毛澤東第一個電令要抓捕的人士誰?
    本文摘自《湘潮》2012年第11期,作者:李蘇章,原題為《羅克紹:建國後毛澤東第一個電令要抓捕的人這是毛澤東建國後第一個親自起草電令要求逮捕的人。羅克紹是誰?毛澤東為什麼要急令逮捕他?這要從羅克紹的身世說起。   反共的急先鋒   羅克紹,湖南省茶陵縣江口鄉人,生於1883年12月,是當地客籍人,又稱客家人。據傳,明代早期,他們祖輩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背井離鄉從北方遷徙到此地。
  • 哪位元帥去世引毛澤東夜不能寐寫詩弔唁
    原標題:哪位元帥去世引毛澤東夜不能寐寫詩弔唁   毛澤東與羅榮桓1963年2月16日,羅榮桓與世長辭,毛澤東為此夜不能寐,寫了《吊羅榮桓》一詩以表哀思。   羅榮桓從秋收起義擔任特務連黨代表起,就與黨的政治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黨代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總政治部主任、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等我軍政治工作的各級領導崗位便一直伴隨著他光輝的一生。
  • 畫眉鳥中的「山大王」是什麼樣子的呢?
    畫眉鳥不僅僅是一種鬥性以及侵略性很強的鳥類,而且它們還是一種喜歡佔領地盤的鳥類,畫眉鳥在野外的領地越大,往往這類畫眉鳥也就更能打、更能唱,它們往往是每個畫眉鳥飼養者夢寐以求的好鳥,那麼今天我們就去看看這畫眉鳥中的「山大王」是如何在山林中稱霸的吧!
  • 毛澤東從《華盛頓傳》認識美國 19歲才看到世界地圖
    毛澤東被派到四川,但是他說服了瞿秋白改派他到湖南領導武裝起義,同時也準備上山打遊擊。 回湖南,準備上山,這是毛澤東在革命失敗時做出的抉擇。 他做出這樣的抉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1926年12月,史達林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中國委員會上發表演說,指出:「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
  • 是毛澤東睡在鋪板上他打地鋪睡在旁邊!兒子中將軍銜!
    1927年9月9日,參與湘贛鴻溝秋收起義,任我國工農革新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三灣改編後改任團部顧問、副連長,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與創立革新根據地的奮鬥。9月9日至10月3日,張宗遜帶領一個排,專門背負毛澤東的貼身保鑣,護衛毛澤東上井岡山。張宗遜承當的主要使命是護衛毛澤東,保證毛澤東的安全。
  • 夏遠生:毛澤東的中國性格之實踐特色
    毛澤東和李大釗、林伯渠等20多位有影響的共產黨員參加了這次國民黨一大,其中李大釗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毛澤東則被選為國民黨章程審查委員、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不久,毛澤東代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主編了《政治周報》。1925年毛澤東明確指出:「為什麼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這是毛澤東的「中國夢」的真實註腳。
  • 黨史人物故事:毛澤東的眼淚
    1927年,領導了著名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開創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與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後,任紅一方面軍前敵委員會書記兼總政委,蘇區中央局代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34年1月當選為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詩人毛澤東一生之中既樂山又樂水,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具有強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懷。 毛澤東是一位樂山的「仁者」。他出生於山區,從小就熟悉山,迷戀山,讚美山,山幾乎濃縮了毛澤東一生的足跡。這足見毛澤東心目中「井岡情結」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感之濃。因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英雄的山,勝利的山。 毛澤東喜歡把「山」與「紅旗」兩個意象聯繫在一起,比如,「旗號鐮刀斧頭」「紅旗越過汀江」。而毛澤東又常常把山與紅旗聯繫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不周山下紅旗亂」「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山+紅旗」這一意象是毛澤東長期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
  • 毛澤東與中國農民問題
    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同志領導了湘贛邊界以農民為主體的秋收起義,並把起義部隊帶上井岡山,在農村中站住了腳跟。此時,他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農村革命郭據地上來。    中國的農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重重壓迫,生活非常困苦。據毛澤東同志1927年在湖南的調查,鄉村人口中,貧農佔百分之七十,中農佔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佔百分之十。
  • 《指點江山》:毛澤東詩詞蘊藏民族擔當和中國夢
    煙雨,一片迷茫,無邊無際,江北漢陽的龜山和江南武昌的蛇山,兩山夾江相對,似乎要把長江鎖住,正如當時嚴峻的形勢,暗示了大革命遭到重大挫折和自己的鬱悶心情。這是久積胸中的憤懣的噴薄,更是在為中國的命運而吶喊。這首詞真切表達詩人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憂慮之情。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1927年8月,秋收起義前,毛澤東回到板倉與楊開慧話別,這一別竟成為訣別。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毛澤東肝腸寸斷,一聲長嘆:「開慧之死,百身莫贖。」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填詞《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這是一首悼亡詩,追念楊開慧和柳直荀兩位烈士。一個「失」字表明了親人的損失、愛情的損失、友誼的損失、革命的損失。
  • 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的闡釋與升華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毛澤東最早談及愚公移山恰恰是他撰寫《論持久戰》的時候,六屆六中全會之後更加集中頻繁。1938年4月30日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隊畢業典禮上,毛澤東對即將開赴太行山等地的幹部們提出要求:「要學習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統統移掉。」
  • 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毛澤東致力於「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根據地發展,要打破「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的割據狀態,要粉碎「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的軍事圍剿。他追求「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世界大同願景。經過28年浴血奮戰,特別是「百萬雄師過大江」之後,「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走過彎路,但中國社會依然發生了滄桑巨變。
  • 又大又臭的花朵,大王花為什麼要散發出噁心的臭味?
    200年前,一群勇敢的探險者在神秘的東南亞雨林裡就發現了這樣一種花,這可把他們嚇了一跳,這種植物還有一個特別霸氣的名字,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世界上最大的花,大王花。它們是一種神秘而且有點害羞的植物,大多數躲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裡,東南亞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國家在亞洲的東邊,比我們更靠南方的那些國家就是東南亞了。
  • 抹香鯨為什麼那麼喜歡對付大王烏賊?
    抹香鯨和大王烏賊都是海洋中體型非常龐大的動物,其中抹香鯨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齒鯨,大小僅次於鬚鯨類的藍鯨、長鬚鯨和弓頭鯨,與露脊鯨重量相仿,而大王烏賊則是現存體型第二大的頭足類動物,體型僅次於大王酸漿魷。抹香鯨和大王烏賊在海洋中的碰面機會是非常多的,而且二者都是食肉動物,兩個「巨無霸」生物在海水中相鬥,勢必會引發一番血雨腥風。實際上,不單單是抹香鯨喜歡對付大王烏賊,反過來,大王烏賊也經常給抹香鯨製造麻煩,那麼,為何二者會這麼「不對付」呢?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不周山下紅旗亂   1930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毛澤東寫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62年《人民文學》發表這首詞之前,毛澤東將最後一句「教他片甲都不還」改為「不周山下紅旗亂」。「不周山」,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原標題:毛澤東作戰指導中的逆向思維藝術
    原標題:毛澤東作戰指導中的逆向思維藝術   在長期戰爭實踐中,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相結合,打破常規思維定式,巧妙運用逆向思維指導我軍作戰,譜寫了無數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深刻總結毛澤東作戰指導中的逆向思維藝術,對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提高指揮員的戰略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