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有理:少年毛澤東的反叛性格解析

2021-01-08 騰訊網

[導讀]毛澤東是高度讚揚造反精神的。他對自己一生的「無法無天」是極為欣賞的。因為他始終認為,革命的秩序才是最正常的秩序。

文章摘自《毛澤東》 作者:李銳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毛澤東年輕的時候

毛澤東在韶山度過的歲月,是同貧苦農民生活在一起的,他自幼受母親影響,同情受苦受壓迫的人,家鄉至今還流傳一些他接濟窮人、支持農民反抗地主的故事。他同斯諾談到1910年長沙饑民搶米暴動遭到官府鎮壓,說:「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始終忘不掉」。關於1866年當地一個哥老會首領彭鐵匠造反,因而被捕斬首的故事(同斯諾談彭鐵匠造反被斬首事,時間上有誤,據考證是1866年。),他與同學們議論,「都同情這次起義」,覺得彭鐵匠「是一個英雄」。這樣一個農村少年,自然喜歡讀《水滸傳》這類書和喜歡齊天大聖孫悟空了。

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中,說到他看這些小說時的感觸,他說:「有一天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個特別之處,就是裡面沒有種地的農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員或者文人學士,沒有農民當主角。對於這件事,我納悶了兩年,後來我就分析小說的內容。我發現它們全都頌揚武士、頌揚人民的統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田的,因為他們擁有並控制土地,並且顯然是迫使農民替他們耕作的。」這個想法同他的農家生活有密切關係,也同他自幼具有的反叛精神分不開。因此,在眾多中國小說當中,描寫並且頌揚一夥打家劫舍的強盜的《水滸傳》,這裡面有打魚的、打鐵的、種菜的、賣膏藥的,以及各色各樣的普通百姓,就使他特別感興趣了。再加上他異乎尋常的思考能力,終於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來。這意思,後來在延安看了楊紹萱、齊燕銘根據《水滸傳》故事改編上演的京劇《逼上梁山》之後,他寫信給兩位編劇者說得更明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

毛澤東是高度讚揚造反精神的。他對自己一生的「無法無天」是極為欣賞的。因為他始終認為,革命的秩序才是最正常的秩序。在延安為慶祝史達林60壽辰的講話中,他把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概括為一句極簡單的話,就是「造反有理」。「文化大革命」興起,這句話成了最重要的動員口號,紅衛兵們自稱「造反派」,別人也叫他們做「造反派」。毛澤東這時談論《水滸傳》時,曾大不滿於宋江的投降、招安,說宋江「搞修正主義」。他對宋江、高俅之間的鬥爭性質,也是用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但他似乎忽略了一點,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農民不是一個代表新的生產力的階級;農民起義,不可能反皇帝制度,最多只是推翻一個舊皇帝擁戴一個新皇帝。皇帝為了自己地位的穩固,有時也反對魚肉人民過甚的貪官。在反貪官的問題上,皇帝和宋江是一致的。宋江殺貪官,為民除害,其實也是為君除奸。說宋江受了招安,也可說是一種反貪官的反抗勝利,談不上什麼「投降變節」的。農民小生產者的眼光,超越不過時代的限制,他們即使造反成功,歷史告訴我們,也不過是自己來當開國皇帝罷了。因此,說宋江搞修正主義云云,是超出歷史可能去要求《水滸傳》,本身也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觀點了。這個基本道理,在毛澤東已出版的著作中,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毛澤東思想中,本來是明白無誤的。這裡,從少年毛澤東的反叛性格,順便談到他晚年「造反有理」和評論宋江的問題。

這時,韶山回來了一個新派教員,名叫李漱清,法政學校畢業,辦過學校,為人正直,愛打抱不平,尤其激烈反對迷信,主張廢廟宇、辦學校,開發民智。毛澤東很擁護這個新派人物,經常去他家,向他借書看,請他修改作文,聽他講述時事。他也很器重毛澤東並勸說毛順生多讓兒子讀些書。1925年,毛澤東在廣州主辦《政治周報》時,曾邀請李漱清去廣州協辦周報。李漱清的兒子李耿侯,是毛澤東在韶山建立黨組織時發展的第一批黨員,後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在戰爭中光榮犧牲。

少年毛澤東的心靈受到的一次最大震動,是1910年長沙幾萬饑民的「搶米」暴動。1909年,湖南濱湖各縣發生大水災,長沙、湘潭、寶慶、衡陽等縣也發生蟲、旱等災。1910年春,奸商、豪紳乘機囤積居奇,如王先謙、葉德輝(王先謙(1841—1917),湖南長沙人,清同治進士,漢學家,編著書籍數十種。葉德輝(1864—1927),湖南長沙人,清光緒進士,以收藏和校勘古籍有名。從戊戌變法時期起,王、葉即為湖南頑固黨的首領和民憤極大的劣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葉破壞農民運動,1927年被革命政府判處死刑。)等家積穀上千石、萬石;巡撫岑春蓂也勾結外省奸商和英、美、日等外商,偷運穀米出省,因而引起米價飛漲。廣大勞動人民糧絕食斷,無以為生。4月中旬,終於在長沙城爆發了群眾搶米事件。在連續幾天之中,幾萬城鄉饑民搗毀了撫臺衙門,英、美、日、德等國領事署和洋行、躉船、堆棧、教堂、醫院,以及為豪紳所把持的學校,也多被焚燒或砸毀。岑春蓂調遣軍隊殘酷鎮壓,群眾死傷近百人。為了平息民憤,清政府事後被迫將岑春蓂等革職,王先謙、葉德輝等「降級調用」,「革去功名」。這個大暴動波及湘潭、益陽和濱湖各縣,饑民紛紛聚鬧大戶,吃「排家飯」。韶山也發生了窮人「吃大戶」的事情。在這以前,韶山農民的秘密組織哥老會(哥老會(以及青幫、在理會等)是在清初形成的民間秘密團體,組成分子主要是破產農民、失業手工業者、流氓無產者等。)曾經同地主發生衝突,為首的一個鐵匠被殺害了。這些驚人的事件,在毛澤東的同學和友伴中引起了議論和同情,但只有他進一步認識到這同大家的生活都有密切的關係。韶山許多農民過著挨餓受凍的日子,有的因無錢治病而死去,有的為生活所逼而投塘、上吊。這些耳聞目睹的慘象和群眾的自發鬥爭,在少年毛澤東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埋下了最初的反叛種子。

他自己生活中的直接反叛,則是反對父親的專制和刻薄。他在家中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反抗的。父親送兒子讀書的唯一目的是為發家,一旦發現兒子讀書有越「正道」,就常常無理地責罵他「懶惰」、「不孝」,有時甚至加以體罰。這個少年最早的一次「反叛」,是在他10歲的時候,為抵抗經常打罵學生的私塾教師,獨自從學堂逃出,在附近山中迷了路,亂跑了3天之後,才被家人找回。從此以後,對這個桀驁不馴的「逆子」,父親和塾師不得不溫和一些了。毛澤東在回憶中幽默地說,家裡分成兩個「黨」:一個是執政黨,只父親孤家寡人一個;另一個是反對黨,由他和母親、兩個弟弟(毛澤民和毛澤覃。),有時還包括長工在內組成。母親只贊成用溫和的辦法來對付,他則主張公開的反叛。為了辯駁所謂「不孝」的責備,他以經書做武器,對父親說:經書上說的「父慈子孝」,可見「父慈」在先,「子孝」在後,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有一回,父親當著許多客人責罵了他,於是他忿而從家裡跑出,父親從後面追來,他就以「投塘」相威脅。這種反抗,終於換得父親一定的讓步。他的最大的「忤逆不孝」是抗婚。父親按照古老的陋習,為他娶了一個比他大4歲的18歲的媳婦,他堅決拒絕,一直不承認這樁「婚姻」,父親也無可奈何。他尤其不滿意父親的慳吝,在窮人「吃大戶」的那年,囤積穀子,不肯平糶,他認為這是非常不人道的。還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有一年舊曆年關,父親要他去收一筆豬錢,在回家的路上,碰見幾夥衣衫襤褸的窮人,他便把錢散給了他們(柳六文:《我所知道的毛澤東先生二三事》,載1945年9月8日《新華日報》。)。

舊時私塾兒童常受教師體罰,毛澤東對此很反感。他10歲在南岸私塾時,一次挨了打,他氣得背起書包就走,又不敢回家,在山衝裡轉悠了3天,才被找了回來。他回憶這次的「反叛」說:「到家以後,想不到情形有點改善。我父親比以前稍微體諒一些了,老師態度也比較溫和一些。我的抗議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自幼年就顯現出來的這種品質:自我做主,敢想敢做,無人能夠阻擋得了的倔犟性格,或從環境或從書本或從其他方面產生,只要是他認為合理的東西,必定不屈不撓,堅持到底。從各個方面同守舊的父親對抗,這段回憶向我們作了一個啟示:這個少年的這種可貴的品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發展起來。

毛澤東的母親文氏(1867—1919),在家排行第七,稱「七妹」(斯諾《西行漫記》中,提到毛澤東的母親名字叫「文其美」,當是音譯之誤。)。文家也世代務農,因有祖墳在韶山,為祭祀方便,將七妹嫁與毛家。母親生怕第三個兒子長不大,於是毛澤東寄居在外祖父家時,拜當地龍潭一塊被稱為「石觀音」的巨石為「乾娘」,以保佑其長大成人,故乳名石三伢子。跟父親相反,母親在親友間和韶山一帶,是以善良、謙和、公正和樂於幫助別人而著稱的。毛澤東非常敬愛他的母親,在待人接物方面,受母親的影響很大。母親於1919年去世,兒子沉痛地寫了篇《祭母文》。這篇由毛宇居一直珍藏著的文章,這樣稱道母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1版。)母親去世後,毛澤東給他的同學好友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而利人的,我的母親屬第三種人。

父親已經決定將這個16歲的兒子送到湘潭城裡一家米店去當學徒。這時湘鄉縣的東山書院已改為新式的高級小學(東山學堂為戊戌以前湖南最早興辦的新式學堂之一,譚嗣同在《瀏陽興算記》中提到:「湘鄉改東山書院之舉,又繼之以起,趨向亦漸變矣。」),毛澤東很想進這所學堂讀書。湘鄉是母親的故鄉,縣城離韶山只有25公裡路。經過向父親力爭和親友們說項,父親才同意他再去念書。毛澤東能夠去東山讀書,得力於李漱清、王季範、毛宇居和一位堂叔——毛麓鍾。這位堂叔是毛家僅有的一個秀才,出過遠門,到過雲南,在蔡鍔部下做過事。這位堂叔曾教他讀過《綱鑑易知錄》、《史記》和時文(八股文)、古文、唐詩等,並常為他改文章,使他進步很快。他們都極力慫恿這個聰穎有為的少年到湘鄉去進這所新學堂。1910年早秋的一天,毛澤東第一次離開家鄉,到湘鄉縣立東山學堂讀書。從此,他就離開了他那個束縛身心的家庭和風氣閉塞的韶山沖。

相關焦點

  • 造反有理,反動無罪/文化獵奇——那些振奮人心的造反口號
    總有人認為中華民族民族性格過於內斂,缺乏自由、開拓、競爭精神.....。所以中國人溫順,便於管理······這種看法過於片面,完全忽略中華民族性格的複雜性、矛盾性。試問世界歷史那個國家改朝換代的事件多過中國?哪個國家哪個朝代皇帝換的比中國勤?中國信史時代時長4000餘年,這期間大大小小的造反事件超過3000次,中國的統治階層是很沒有安全感的。
  • 夏遠生:毛澤東的中國性格之實踐特色
    在班上,毛澤東是個文化兵,同排長和大多數士兵交上了朋友,尤其是出身鐵匠和礦工的幾個湖南兵,成了毛澤東的好朋友。為時半年的軍營行伍生活,豐富了毛澤東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知識,為他繼續學習和追求打下了基礎,使他在知識青年中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素質,顯得更為成熟,更有章法,更有方向。
  • 6位外國人看毛澤東:令人極感興趣而高深莫測的人
    編者梳理埃德加·斯諾、斯特朗、基辛格、謝偉思、蒙哥馬利、施密特等6位外國人的回憶資料,從歷史資料中向讀者展現毛澤東這位世紀偉人在外國人當中的生動形象。斯諾為毛澤東拍攝的著名照片埃德加·斯諾: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
  • 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陸機《文賦》曰:「詩緣情而綺靡。」白居易《與元九書》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詞之美,美在深情。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一句,迷倒了無數人,也難住了無數人。毛澤東一生讀詩、解詩、論詩、賦詩,箇中必有一個「情」字,深邃、豐富、厚重。毛澤東詩詞究竟抒發了一些怎樣的感情?
  • 二、向毛澤東學世界眼光
    頓了一會兒後,他又說:「中國積弱不振,要使她富強,獨立起來,要有很長的時間,但是時間長,不要緊,你看,華盛頓經過了八年艱苦戰爭之後,才得到勝利,建立了美國……」 西方「新知識」為少年毛澤東打開了一扇天窗,讓他看到了更大更遠的世界。一年後,毛澤東離開東山高等小學堂,省城長沙成了他的目的地。
  • 從有神論到無神論:毛澤東與佛教文化(圖)
    作為一個以改造中國社會,改造中國文化傳統為精神使命的思想巨擘,毛澤東畢生都以各種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著接觸,並把佛教寺廟視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利用。少年時代為母親四處求神拜佛 毛澤東出生在一個佛教氛圍相當濃厚的家庭,在母親———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引導下,毛澤東自幼深受具有典型的中國民間色彩的佛教文化的薰陶,但是他的父親並不信佛。
  • 讀書筆記大全:恰同學少年讀書筆記
    ,講訴的是毛澤東年輕時候,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恰同學少年》中有這樣的一幕:毛澤東、蕭子升和蔡和森在寬闊的湖南一師操場上,聲情並茂地朗讀梁啓超寫的《少年中國說》,那朗朗讀書聲引起了其他同學的注意,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在激昂地誦讀那令人振奮的詩篇。其中有一段高潮令人難忘: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 書海掣鯨毛澤東
    毛澤東愛讀書,讀了很多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讀了陳晉主編的 《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還是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一個忙於各種事務的黨的最高領導人,讀書多到如此地步,沒有想到。 《精講》 附錄列出毛澤東一生閱讀和推薦閱讀的 31 個書目,就佔用了 94頁篇幅 (而這當然不是他一生閱讀的全部),琳琅滿目、浩瀚汪洋,令人愕然肅然。
  •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深受水文化滋養的毛澤東,有大江奔騰豪放不羈的性格,有大海一樣寬闊的胸襟,有錢塘巨瀾一般的激情,也有如黃河九曲般的人生經歷與奮鬥歷程;他出生於山區,從小就熟悉山,迷戀山,讚美山,山幾乎濃縮了毛澤東一生的足跡。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詩人毛澤東一生之中既樂山又樂水,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具有強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懷。
  • 此人自認改名字造反可以當皇帝,被殺時卻說:逆天改命沒用
    曾經有個人非常搞笑,他為了當皇帝而改名字造反,被斬首時還說:原來逆天改命沒用。公元8年,漢外戚王莽建立了新朝。史稱「王莽篡漢」。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那段歷史,王莽的行為屬於一種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改革,是一種進步的表現。然而王莽的改革卻存在一些弊端,轟轟烈烈的「王莽改制」把天下弄得大亂,新朝隨之在一片討伐聲中滅亡。
  • 蕭勁光申明我軍自衛原則,閻錫山想改動,毛澤東:一個字也不能改
    閻錫山的想法傳到毛澤東那裡去後,毛澤東斬釘截鐵地說:「不僅要告訴閻錫山,也要警告所有搞摩擦的頑固派,對他們就是要強硬,就是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從此,毛澤東提出的這十六個字,便成為各解放區與國民黨頑固派作鬥爭的重要自衛原則。和閻錫山的交鋒,是我軍與國民黨頑固派鬥爭一個標誌性事件。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毛澤東在指導蕭勁光化解此類事件時,充分展現出過人智慧。
  • 毛澤東與槍的故事
    代表之一的龍超清參加此會後便在毛澤東和袁文才之間奔走傳遞雙方的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聯繫溝通,袁文才終於同意在大蒼村林風和家裡與毛澤東會面。 10月6日,毛澤東一行七人來到大蒼村赴約。尚未完全放下戒備的袁文才備下了一席鴻門宴等待毛澤東到來,還預先在林家祠堂裡埋伏了20多個荷槍實彈的士兵。毛澤東深知此行兇險萬分,但為了部隊能夠在井岡山地區站住腳,明知有危險也要淡定赴會。
  •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讀《恰同學少年》有感(洪璟妍)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這齣自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是啊!少年與國家的繁榮昌盛緊密相連。在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許多優秀的中華兒女。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恰同學少年》這本書,去感受屬於少年的風華正茂。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簡介: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
  • 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同和不同(圖)
    毛澤東和蔣介石小時候至少不像我們今天許多孩子那樣「乖」。不僅不乖,而且極具反抗精神。他們在後來近乎殘酷的政治鬥爭的風浪中戰勝各自的對手,成為一方的最高領袖,這種獨特的性格氣質顯然起了很大的作用。蔣介石受的教育顯然也是一種初高中水平  這兩人的教育狀況對他們後來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響,不過,他們之所以沒有再謀求深造,實際上也是他們兩人獨特的性格和氣質所決定的。我們知道,毛澤東當年曾經是有機會像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他們那樣去國外勤工儉學的。但是,所有一切都辦得差不多了,毛澤東卻堅持留了下來。在這方面,蔣介石與毛澤東也有頗多相似之處。
  • 程美東:從北大走出來的毛澤東
    1918年8月,毛澤東來到了北京,不久就職於北大圖書館。從此,毛澤東就與北大結下了歷史性的淵源關係。從北大走出來的毛澤東,已然成為一位胸有利器、眼界寬闊的有為之士,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大成就了毛澤東。  毛澤東在北大的經歷中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他在北大接觸、了解並最終信仰了馬克思主義!
  • 毛澤東的四篇大文章
    他在那裡看到一群為改變民族命運而奮鬥的生氣勃勃的中國人,這群人忠於理想、百折不撓、勇於犧牲,展現了中華民族勇擔道義、不屈不撓的性格特質。從這群人身上,斯諾看到了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未來。這群人的領袖是毛澤東。歷史證明,斯諾看對了。毛澤東領導著這群先進的中國人,在中華大地上譜寫了四篇大文章,幹成了改天換地的大事業,為中華民族戰勝沉淪,實現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Sideshow《反叛的終結者》Rebel Terminator 反叛的終結者 PF全身...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 更多   比例: - 截單日期: 2018年5月11日參考售價:3590元立即訂購>> 全高: 約49.53釐米 預計到貨: 2019年2月  Sideshow推出反叛的終結者
  • 毛澤東的英語水平 究竟達到什麼程度?
    毛澤東早在17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   很多人認為毛澤東是在晚年開始學英語,但是,毛澤東接觸英文實際上是很早的。美國學者羅斯.特裡爾寫的《毛澤東傳》中提到,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老家,進入湘鄉縣城新式學堂——東山小學堂讀書,那裡有一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師,教英語和音樂。所以,毛澤東最早是在17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