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爽快地承認了:「是的,我發明了一個英文辭彙——paper tiger。」
毛澤東早在17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
很多人認為毛澤東是在晚年開始學英語,但是,毛澤東接觸英文實際上是很早的。美國學者羅斯.特裡爾寫的《毛澤東傳》中提到,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老家,進入湘鄉縣城新式學堂——東山小學堂讀書,那裡有一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師,教英語和音樂。所以,毛澤東最早是在17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的。
從17歲開始接觸英語一直到晚年,毛澤東的英語水平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呢?周恩來的英語水平是公認的,他曾說過:「毛主席所知道的英語單詞比我多得多呢。」周恩來這麼說,倒不完全是恭維和客套。
毛澤東、周恩來有關英語的兩則軼事
1966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七周年大會上,由副統帥林彪發表講話。講話稿由陳伯達起草,內有「資產階級反革命路線」一詞,但是當時的「第四號人物」陶鑄(排在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之後)看了講話稿,覺得「資產階級反革命路線」用詞太兇,容易擴大打擊面,於是向毛澤東建議加一個「對」字,變成「資產階級反對革命路線」,毛澤東同意了。但是,舞文弄墨出身的張春橋認為「資產階級反對革命路線」在語法上不通,念起來也拗口。聽了張春橋的話,毛澤東就說:「以後就提『資產階級反動路線』」。
後來周恩來曾為「資產階級反動路線」一詞,向毛澤東提出異議。周恩來說:「『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這個提法合適嗎?黨內歷來提路線問題都是提左傾、右傾,沒有反動路線這個提法,這樣提合適嗎?」這時候,毛澤東用英語作了回答,說原來用Counter-revolutionary Line(反革命路線),後來改成Anti-revolutionary Line(反對革命路線),最後還是用Reactionary Line(反動路線)好。周恩來當下便說:「我懂了。」
毛澤東與周恩來之間與英語有關的軼事還有一次。1974年12月23日,周恩來抱病飛赴長沙,向毛澤東匯報四屆人大籌備工作的情況。毛澤東與周恩來談話時,指著在場的王洪文說,鄧小平「Politics(政治)比他強」,確立了鄧小平的地位,史稱「長沙決策」。
毛澤東在「文革」以後雖沒再學英語,但是卻常常在接見外賓談話中摻入幾個英語單詞。1975年4月18日,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抵達北京,毛澤東當天便在中南海會見了他。兩個老友見面寒暄,毛澤東居然說了一句英語:「Welcome(歡迎)!」並自我解嘲地說:「我發音不好,講外國語。」當雙方談完了共同關心的國際大事,金日成起身告辭,毛澤東卻要金日成「等一下」,然後出人意料地問:「你們吃飯還用筷子嗎?Two sticks(兩根棍子)?」
毛澤東與美國人會面喜歡「秀」英語
毛澤東與美國人會面的時候更喜歡「秀」一把英語。
1970年12月18日凌晨,毛澤東身著睡衣,膝蓋上蓋著一條毛毯,在中南海住處與美國記者斯諾海闊天空的談話持續了整整5個小時。吃早飯的時候,毛澤東與斯諾的談話使用了20個英文單詞,其中毛澤東向斯諾介紹文化大革命,「我早讓你來看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看all-round civil war(全面內戰)。」有人評價,All-around civil war這個詞用得很地道,顯示了毛澤東的英文詞彙功底。
在毛澤東與斯諾的談話半年之後,美國總統尼克森派遣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始了中美建交和關係正常化的進程。1973年2月17日晚上11點半,毛澤東會見基辛格,王海容作為記錄在座,翻譯除了唐聞生以外,還有一位沈若雲。毛澤東顯然對這位翻譯不大熟悉,談話間他當著客人的面問周恩來:「這個中國人的英文能力很好。她是誰?」周恩來回答以後,毛澤東感慨地說:「我們的翻譯實在太少了……我們現在的翻譯現在只有二、三十歲,如果他們老了以後,就無法翻譯得像現在這麼好了。」睿智的周恩來不失時機地進言:「我們應該送一些人出國」,毛澤東當即首肯:「我們應該送一些像這樣高的小孩(用手比了一下)出國,年齡不要太大。」(順便說一句,就在毛澤東這次談話後不久,1974年暮春,外交部報經毛澤東主席批准,派遣5名中小學生去美國學習英語。這就是新中國政府公派的第一批赴美求學的小留學生。在這5名少年留學生中,後來有兩位頗具知名度:一個叫洪晃,是章含之的女兒,另一個叫章啟月,是中國駐聯合國政務參贊章曙的女兒。)
在隨後的談話中,毛澤東說:「我聽說外面傳說我正在學英文,我不在意這些傳聞,它們都是假的,我認識幾個英文單字,但不懂文法。」基辛格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恭維的機會:「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字。」對此毛澤東爽快地承認了:「是的,我發明了一個英文辭彙——paper tiger。」基辛格馬上對號入座:「紙老虎。對了,那是指我們。」賓主大笑。
1975年10月21日晚,毛澤東再度與基辛格會晤。在這次會談中,基辛格說「我們有一些共同的敵人」,毛澤東用英語回答「Yes」,並寫在紙上。基辛格馬上恭維毛澤東,「我看主席學習英文大有進步」,並請求毛澤東把這個字條送給他,毛澤東爽快地答應了。這張小小的紙條應該是毛澤東流傳於世的惟一英文手跡,而且目前存在美國人手中。
毛澤東到底為什麼要學習英語呢?
第一個原因是有興趣。其次是想換換腦筋。第三個原因:馬克思。毛澤東曾說:「我活一天就要學習一天,儘可能多學一點,不然,見馬克思的時候怎麼辦?」這也可說是毛澤東式的幽默,否則毛澤東見了馬克思說什麼語言、談什麼話題呢?
最主要的一點則是挑戰性。對於毛澤東而言,學習語言是一種自我挑戰。1975年12月31日子夜,毛澤東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這兩位美國年輕人注意到,他們面前的82歲的毛澤東儘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盡,「鬥爭」的話題卻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樣興奮起來」,「他的頭腦甚至比中國的年輕一輩更充滿活力,更渴望鬥爭」。毛澤東說:「我們這裡有階級鬥爭,Class struggle!」,「八億人口,不鬥行嗎?!」
Classs truggle(階級鬥爭)這個英文單詞,既反映了毛澤東的英文水平,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毛澤東的一生。(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轉自中評社
責任編輯: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