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是什麼?

2020-11-27 中國吉林網

在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鬥中,開闢了三條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一是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革命所以能夠堅持下來並走向復興,關鍵在於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把立足點由城市轉入農村,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各項建設事業,開展以農民為主體的長期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最後佔領城市,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這條前人沒有走過的獨創的道路,是在全黨的集體奮鬥中開闢出來的。其中,毛澤東作出了最卓越的貢獻。他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武裝鬥爭的重心轉向農村,創造出堅持、發展農村根據地的系統經驗,而且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從理論上初步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作了闡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闢,以及有關這條道路的理論的初步闡明,是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作鬥爭的結果,從而為中國革命指明正確的道路,並沿著這條道路最終走向勝利。

二是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又面臨著如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問題。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了關於總路線的完整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特點,在通過互助合作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採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設想的、列寧想做而沒有做成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地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最主要的標誌,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此為標誌,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新時期。此後到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在借鑑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和研究基本國情與時代主題的基礎上,我們黨開始逐步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並逐步開闢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既遵循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從中國國情出發的社會主義。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所取得的理論成果,首次將其命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實行改革開放、不斷探索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相關焦點

  •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我們講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不是要否定和放棄黨的領導,而是強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我國憲法是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黨的領導地位。
  • 程玲:美國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印象和中國道路國際話語權研究
    一、引言:美國對中共的早期印象與中國道路國際話語權的內在邏輯中國道路的本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道路。在這條中國特色政權建立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目標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作者:東北師範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德榮;肇慶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 梁繼超  道路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道路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
  • 以思想理論建設賦能黨的全面領導
    恩格斯強調,只有清晰的理論分析才能在錯綜複雜的事實中指明正確的道路。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身的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
  • 「學習黨史」陳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
    直到新中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掌握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導權, 這種局面才得以改變。特別是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 迅速而全面地推進現代化進程, 使中國大踏步地趕上時代潮流, 實現了從追趕世界到融入世界進而影響世界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引領和推動, 有什麼特點, 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這裡簡述幾點。
  • 架構中國共產黨「初心」的五大要素
    馬克思主義信仰解決了我們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旗幟問題。但信仰不會一勞永逸,中國共產黨96年的歷史告訴我們,「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所以,我們黨反覆強調「要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鑄牢堅守信仰的銅牆鐵壁」。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團結之本、動力之源。馬克思主義信仰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形成了「旗手」——中國共產黨。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內容提要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看來,中國道路的成功不僅已被時間和實踐所證明,而且更從當今中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對比中得到證明。
  • 孫佔元: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原標題: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對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基本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和系統回答
  • 勇立時代潮頭 走在時代前列——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以實踐為源泉,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根據時代特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總結創新性理論成果,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通過思想建黨,明確廣大黨員該幹什麼、為什麼這樣幹;通過理論強黨,指明全黨朝什麼方向前進、走什麼樣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堅持用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的關鍵所在。  我們黨依靠學習創造了歷史,更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黨的重大政治任務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擔當
    中國共產黨就是中華民族在建設現代文明過程中,在中華文明基因作用下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具體來說,是中華文明歷史邏輯、現代文明發展邏輯與共產主義運動邏輯共同演繹的結果,是為中華文明走向現代與未來而誕生的。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選擇了以革命方式結束古典國家與社會治理體系和制度安排。然而,隨著傳統政治文明形態退出,中國也陷入了「一盤散沙」的境地。
  •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60多年歷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裡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獨立自主探索中國式革命道路的開端
    提要:學術界普遍認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式革命道路是從井岡山時期開始開闢的。事實上,井岡山的鬥爭並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如果沒有大革命失敗之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實踐,就沒有井岡山革命道路的開闢。
  •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基本經驗
    沒有廣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廣泛參加和大力支持,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從根本上說,是由於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
  • 謝伏瞻: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的實踐探索與光輝歷程
    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要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憲法是治國理政的總章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律依據。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鬥爭和根本成就,確立我國的國體、政體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
  • 充分認識中國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優秀特質,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時期的作風建設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的歷史進程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時期的作風建設 (一)科學地概括並培育了「三大優良作風」,打下了黨的作風建設的深厚根基 中國共產黨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作風?
  • 出版界推出一批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重點出版物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積極吸收黨史研究最新成果,客觀真實地記述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至2012年十八大召開90多年的歷史,準確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歷程、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是迄今為止國內公開出版的權威讀物中,全面系統反映中國共產黨歷史時間跨度最長、內容最為系統完整的一部黨史基本著作。
  • 【思享家】中國革命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不平凡歷程中,形成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精神資源。這些精神資源不僅貫穿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具體形態。
  • 毛澤東曾指出:資本主義道路是痛苦的道路(圖)
    他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正確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節衣縮食、艱苦奮鬥,在經濟建設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不僅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而且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 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的系統初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科技事業
    提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創建於何時?判定的主要依據是什麼?關於這兩個問題,目前學界的研究沒有明確答案。事實上,為破除井岡山武裝割據的各種困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黨和紅軍採取了包括科技在內的許多辦法和系列舉措加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