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的系統初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科技事業

2021-01-08 求是網

  提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創建於何時?判定的主要依據是什麼?關於這兩個問題,目前學界的研究沒有明確答案。事實上,為破除井岡山武裝割據的各種困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黨和紅軍採取了包括科技在內的許多辦法和系列舉措加以應對。從首創和系統性兩個角度看,井岡山時期在科技思想和政策、科研機構、科技應用、科研成果、科技隊伍、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等方面的諸多舉措和成績,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科技事業的系統初創。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科技事業;系統初創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8.06.005

  作者簡介:遊海華,男,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範惠芹,女,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鄉土歷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15JDSZK020)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科技是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發展,以及其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技事業,包括科技思想和政策、科研機構、科技應用、科研成果、科技隊伍、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技社團等。】創建於何時?關於這個問題,在科技思想方面,已有的研究大都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中共黨人的科技觀講起;在科技實踐方面,學界大都追溯到延安時期和中央蘇區時期。【龔育之:《中國共產黨的科學政策的歷史發展(建國以前的部分)》,《自然辯證法通訊》1980年第6期;武衡:《延安時代科技史》,中國學術出版社1988年版;齊衛平:《延安時期黨領導的自然科學事業概述》,《黨史研究與教學》1997年第2期;曾敏:《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研究》,四川出版集團2005年版;王海軍:《延安時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及其實踐探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6期;邱若宏:《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從建黨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萬立明:《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技事業研究》,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眾所周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為什麼不是系統初創於井岡山時期呢?判定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系統創建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對於以上問題,目前的研究並未予以明確回答。

  長期以來,關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研究,學界大都集中在井岡山的軍事鬥爭、武裝割據和土地革命,以及政權、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儘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鑄幣、郵政和通信、醫療、軍需工業、教育等史實,有的有較為詳細的梳理,有的只簡略提及,但是現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從經濟史、後勤史、中共黨史等角度進行書寫【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上冊第494-496頁、下冊第234-235頁;餘伯流、夏道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246、255-265頁;唐小平、歐陽月明:《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障體系及其經驗啟示》,《黨史文苑》2007年第24期;牛保良:《井岡山鬥爭時期的紅軍後勤保障工作》,《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至今仍無專文從科技史的角度進行考察。基於此,帶著前述問題,筆者在查閱當年革命文獻、親歷者回憶、地方文獻和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嘗試從科技史的角度,梳理井岡山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科技事業的系統初創概況,以豐富和完善我們對於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創建史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井岡山武裝割據的困境和科技應對思想與政策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位於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它的創建,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沒有前例可循;又是在大革命失敗和湘贛邊秋收起義受挫的背景下「逼上梁山」的,不僅黨內有非議,跟隨上山的人,也有部分抱有「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此外,井岡山的武裝割據遭受到國民黨當局的猛烈進攻,僅在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先後遭受贛敵的四次「進剿」和湘贛敵軍的三次「會剿」。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還對井岡山地區實行了嚴密的封鎖政策,嚴禁各種物資進入紅區。因此,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

  其一是經濟困難。由於敵人嚴密封鎖,亟需的物資進不來,當地的物產出不去,導致根據地內經濟困窘。1928年10月初,湘贛邊界各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文獻記載,「一年以來,邊界蘇維埃政權割據的地區,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因此引起工農小資產階級群眾及紅軍士兵群眾生活的不安,有時真是到了極度」。【《湘贛邊界各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1928年10月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186頁。】11月,毛澤東給中央的報告稱:「紅區白區對抗,成為兩個敵國。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和我們對小資產階級的處理失當這兩個原因,兩區幾乎完全斷絕貿易,食鹽、布匹、藥材等項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貴,木材、茶油等農產品不能輸出,農民斷絕進款,影響及於一般人民」;「因割據已久,『圍剿』軍多,經濟問題,特別是現金問題,十分困難」。【《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1、79頁。】

  與此同時,在敵軍嚴密封鎖下,根據地內物產無法滿足日益壯大的軍隊需求。最初,湘贛邊秋收起義餘部上井岡山的時候,只有700餘人。1928年4月底,朱毛會師後,紅軍加上家屬激增到1萬餘人。歷經「八月失敗」,到11月份,紅四軍總人數大約為5000人。而井岡山的軍事核心地帶即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根本無法滿足幾千常規軍隊的糧食需求,紅軍的軍糧「全靠寧岡、永新、遂川三縣輸送」;除糧食外,紅軍「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乎為繼。僅僅髮油鹽柴菜錢,每月也需洋萬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給。現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8、65頁。】1929年2月,剛剛卸任的湘贛邊特委書記楊克敏記述,「紅軍中的生活與經濟是非常之艱難的……經濟的來源全靠去打土豪,附近各縣如寧岡、永新、茶陵、酃縣、遂川土豪都打盡了」,部隊不僅廢除了薪餉,而且「最近幾個月來,不講零用錢不發,草鞋費也沒有發,夥食費也減少了。……所以最近以來,士兵生活特別的苦(無論士兵官長以及地方工作的也是一樣)」。【《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1929年2月2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265頁。】

  其二是軍隊和軍事問題。如兵員補充不易,「兵的增加和槍的增加仍不相稱,槍不容易損失,兵有傷、亡、病、逃,損失甚易」,「因天天在戰鬥,傷亡又大,遊民分子卻有戰鬥力,能找到遊民補充已屬不易」;另外,「黨代表傷亡太多」,短時難以補充。如紅軍軍事技術太差,「普通的兵要訓練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們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簡直無所謂訓練。軍事技術太差,作戰只靠勇敢」。如武器和彈藥缺乏,「各縣赤衛隊的槍枝還是很不夠,不如豪紳的槍多」。【《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3、64、66頁。】1929年8月,鄧乾元記述,紅軍及赤衛隊「第一困難是子彈,子彈是常常要消耗的,但是消耗沒有接濟的來源」。《鄧乾元關於湘贛邊界五月至八月工作對中央報告》(1929年8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342頁。軍隊和軍事問題並沒有隨著紅軍的發展壯大、根據地的擴張而消失,而是如影隨形或隱或顯地存在。同年6月,毛澤東在《給林彪的信》中,一口氣列舉了紅四軍中存在的14個問題和思想分歧。【《給林彪的信》(1929年6月14日),《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頁。】這說明紅軍面臨的各種問題不僅數量多,有的甚至相當嚴重。

  其三是傷員的醫療問題。1928年上半年,在粉碎贛敵的兩次「進剿」中,紅四軍的「傷兵增至500」。【《中共湘贛邊特委和紅四軍軍委給湖南省委的報告》(1928年7月4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150頁。】此後,由於又粉碎了贛敵的兩次「進剿」和湘贛敵軍的兩次「會剿」,每「作戰一次,就有一批傷兵」;加上「營養不足、受凍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醫生藥品均缺」,傷員持續增加,到1928年11月,紅軍「醫院中共有八百多人」。【《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5頁。】此時紅四軍的總人數,只有5000人。以此計算,傷員數超過總數的16%。1929年2月,楊克敏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記述,紅軍傷病員多、醫生少、醫術差、藥少,傷病員待遇差,「的確不足以鼓勵來者」。【《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1929年2月2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265-266頁。】顯然,這種情況如不加以改善,將嚴重影響到部隊的戰鬥力和作戰士氣。

  此外,還有黨組織問題、政權問題、土地問題、地方主義問題、土客籍問題、投機分子的反水問題等等。

  為破除困境,化解難題,中共中央、湖南省委、井岡山的黨和紅軍提出了包括科技在內的許多辦法,採取了系列舉措加以應對。其中,有關重視、利用、涉及科技的辦法和政策有:

  醫療方面。1928年2月,毛澤東在工農革命軍攻克寧岡新城後,宣布了醫治白軍傷病兵,優待俘虜的政策;6月,湖南省委指示湘贛邊特委和紅四軍軍委,「傷兵醫院必須辦理完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大事記》(1927年8月-1930年2月)、《湖南省委給湘贛邊特委及四軍軍委信——關於發展紅軍開展地盤及紅軍的編制策略土地分配問題》(1928年6月19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533、140頁。】

  交通方面。6月,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信中指出,湖南、江西省委「須各有一個專門的經常的交通處接受前委的交通,使省委與前委的關係永不中斷」;同月,中共湖南省委指示湘贛邊特委和紅四軍軍委,「須與省委建立親密交通聯繫,不經過蓮花轉」。【《中共中央給前敵委員會的信——規定前委管轄範圍》(1928年6月4日)、《中共湖南省委給湘贛邊特委及四軍軍委的工作決議案——特委與軍委均須與省委建立親密交通聯繫》(1928年6月19日),江西省郵電管理局編:《華東戰時交通通信史料彙編·中央蘇區卷》,人民郵電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頁。】年底,毛澤東在給中央的信中,指出:「交通機關的建設極其緊要」,並指定專人在萍鄉、吉安分別負責建立井岡山與湖南、江西省委的交通機關;1929年1月,滕代遠在給湖南省委的報告中稱,「關於交通及機關名稱,均重新多多建立,以防止敵人的破壞」。【《前委書記毛澤東經江西省委轉中央的信——關於交通及其他》(1928年)、《滕代遠向湖南省委的報告——關於交通及機關名稱》(1929年1月12日),《華東戰時交通通信史料彙編·中央蘇區卷》,第44、45頁。】

  1928年10月初,湘贛邊界各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提出了軍事工程技術和醫療技術的重要性,認為「第一,修築完備的工事;第二,儲備充足的糧食;第三,建設較好的醫院」是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三件大事。【《湘贛邊界各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1928年10月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186頁。】

  11月,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多次提到軍事技術【軍事技術是指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手段,包括各種武器裝備及其研製、使用和維修保養技術,軍事工程,軍事系統工程;有時也專指操縱、使用武器裝備的技能,如射擊技術、駕駛技術、電子設備操作技術等。】和醫療技術的重要性。關於軍事技術,認為對於士兵,「長時間的休息訓練是不可能的,只有設法避開一些戰鬥,爭取時間訓練」;訓練下級軍官的教導隊,在「準備經常辦下去」的同時,「希望中央和兩省委多派連排長以上的軍官來」;「在不降低紅軍戰鬥力的條件之下,必須儘量幫助人民武裝起來」;「赤衛隊的指揮官,由各縣派人進紅軍所辦的教導隊受訓後充當……我們紅色地方武裝的擴大,更是刻不容緩」。【《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4、66-67、67頁。】關於醫療技術,毛澤東指出,「醫院設在山上,用中西兩法治療」,由於醫生和藥品奇缺,「仍祈中央和兩省委送幾個西醫和一些碘片來」;「對敵軍的宣傳,最有效的方法是釋放俘虜和醫治傷兵」。【《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5、67頁。】

  12月,紅四軍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系列決議案。其中,關於軍事技術,通過了「在大小五井建築鞏固工事」、「在根據地須建築醫院營舍及紅軍紀念堂」、「軍事技術須加緊訓練,對於下級幹部的軍事指揮更應注意,方足健壯紅軍戰鬥力」議決;關於軍事人才,通過了「在軍隊組織中要特別健全偵察隊、衛生隊、擔架隊、輜重隊、軍需處諸種組織,並須訓練專門人材」決議,並提出建立「軍事政治學校」等提案。【《紅四軍第六次代表大會決議案》(1928年12月16日),後勤學院學術部歷史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時期》第2冊,金盾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頁。】

  1929年2月,楊克敏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了加強軍事訓練、請求中央解決醫藥和派遣醫生等。關於軍事技術訓練,他說,「關於幹部的訓練,曾經辦了一個四軍教導團隊,現又辦了一個紅軍學校,訓練一班下級軍事政治的幹部人才,對俘虜的訓練尤其要緊」。【《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1929年2月2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262頁。】關於醫療問題,楊說:「中央能否解決一些,……希望能買點藥送去,派同志中業[醫]西醫者數人前去工作」。【《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1929年2月2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279-280頁。】

  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科研機構、科技應用和科研成果

  為破除困境,化解難題,在上述科技思想指導下和科技政策推動下,井岡山的黨和紅軍創設了一些公共服務事業,包括紅軍醫院、步雲山兵工廠、塘邊兵工廠、紅四軍軍械處、紅色郵政和通信網絡、井岡山造幣廠、桃寮被服廠、紅軍印刷廠,以及成立了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等。這些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機構,既是戰時的生產單位或公共服務單位,也是戰時簡易的科研機構,在廣泛應用科技的同時,兼具科技研究如科技攻關、技術改進、科技發明、科學管理等功能。可惜的是,這些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機構,在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下山、湘贛敵軍第三次「會剿」井岡山中,幾乎全部被攻上山的敵軍摧毀。儘管如此,在不長的時間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井岡山軍民廣泛地、大膽地進行了科技應用和科研創新,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第一,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創新和成果。

  一是採用「中西兩法治療」,內科用中醫中藥醫治,外科(創傷)由西醫治療。1928年11月底,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對此已有明確記載。【《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5、67頁。】

  二是實行分組管理和分科治療,體現了科學管理和專科治療的專業素養。

  1928年10月,後方醫院從茅坪搬到山上以後,為方便管理和分科治療,當時醫院設有四個管理小組:第一組和第二組設在大井,主要收治內科病人;第三組設在中井,第四組設在小井,主要收治外科病人;每組均有醫務主任、醫生和護理人員。【董青云:《在井岡山紅軍醫院裡》,星火燎原編輯部編:《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242頁;中共井岡山地委宣傳部主編:《革命搖籃——井岡山》,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頁。】曾經有過療傷經歷的江華回憶,中西醫治療是分開的,「在大井吃中藥,西醫在小井看外科」。【江華:《回憶井岡山鬥爭時期》,羅榮恆、譚震林等著:《回憶井岡山鬥爭時期》,第396-397頁。】

  三是建立了專門的藥房藥庫。據地方文獻記載,最早的茅坪醫院,在「茶山源設立了藥庫」【中共井岡山地委宣傳部主編:《革命搖籃——井岡山》,第52頁。】;1928年4月,茶山源有400多擔藥材【《訪問賴章達記錄》,轉引自餘伯流、夏道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研究》,第258頁。】。醫院工作人員董青雲記述,七溪嶺戰鬥後,繳獲了大批西藥,「運到寧岡象山庵,堆滿了兩間房」;曾志回憶,「大井有個中藥鋪」。【董青云:《在井岡山紅軍醫院裡》、曾志:《蔡協民烈士和紅軍生活》,《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243、358頁。】1929年2月底,楊克敏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到,醫院設有「中藥西藥處」。【《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1929年2月2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266頁。】

  四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簡,不但自製各種醫療用具,而且深入挖掘傳統中醫、中藥的治療價值。紅軍醫務人員不僅用竹木自製鑷子、膿盤、軟膏刀、軟膏盆和大小便器,用漂白布代替紗布、繃帶,用楓樹葉、大黃葉蓋傷口,用鋸木鋸骨,殺豬刀作離斷刀,而且到山上採挖草藥製成中藥,並從群眾中收集民間驗方,用草藥和土法治療,如用青合草治瘧疾,老茶葉水消毒、細辛止痛、細骨蓮接骨,換藥用硼酸、升汞沙、雙氧水、鐵氯酒、鹽水等,「化膿的很少」;內科多用中藥治(健胃用大黃),「治療效果也不錯」。【《井岡山時期紅軍衛生救治工作的情況》(1927年10月-1930年),後勤學院學術部歷史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時期》第2冊,第735頁;中共井岡山地委宣傳部主編:《革命搖籃——井岡山》,第27-28、52頁。】

  對於醫院的醫療情況、醫療技術和醫療創新,當年的革命親歷者劉榮輝、吳樹隆、彭儒、張令彬、王雲霖、王耀南等都有較為詳細的回憶。【劉榮輝:《上井岡山前後》、吳樹隆:《湘南暴動的前前後後》、彭儒:《井岡山上的艱苦生活》、張令彬:《幾件難忘的舊事》、王雲霖:《小井紅軍醫院及其他》,《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10、102-103、156、224-225、254、264頁。】

  第二,在軍械、彈藥修理和製造上的科技應用、創新和成果。

  在紅軍先後興辦的兩個兵工廠和紅四軍軍械處裡,工人們既能修理槍炮,也能製造梭鏢、大刀、槍彈和手榴彈。曾經擔任軍械處處長的譚冠三回憶,最初的步雲山兵工廠,「只是修理一些簡單的兵械而已」【譚冠三:《回憶毛主席在井岡山的偉大革命實踐》,《回憶井岡山鬥爭時期》,第472頁。】;當地的訪問記錄也顯示,兵工廠「主要修理槍枝」【訪問黃英階、張桂庭、劉桂生記錄,1970年7月27日。轉引自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上,第494頁。】。1928年五、六月間的塘邊兵工廠,有「兩座火爐,製造來火槍(鳥槍)、短槍,共製造來火槍十六枝,短槍七枝,還修理了不少槍枝」。【井岡山專區宣委文物資料調查隊採訪資料,1968年9月2日。轉引自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上,第496頁。】紅四軍軍械處的設備,除普通鐵匠鋪具有的一些工具外,主要是從湘南繳獲來的一具老虎鉗和一臺老式刨床;1928年12月,又繳獲了挨戶團一處兵工廠的全套設備,這時可以生產五響槍和「馬尾手榴彈」。【吳學海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頁。】羅東祥對軍械處的設備和技術也有回憶,他說「主要是修理槍枝和造單響槍為主,但也打一些梭鏢和大刀。軍械處裡的工具有風箱、火爐、鏟子、鐵錘,還有一架專門用來車槍筒的鑽機」。【羅東祥:《在茨坪的黨政機關及其他》,轉引自餘伯流、夏道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研究》,第244頁。】

  第三,在郵政和通信方面的科技應用及創新。

  一是發行了首套蘇區郵票。1928年5、6月間,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發行了面值1分和5枚的兩種郵票(簡稱新遂票),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的第一套郵票。同年11月,湘贛邊區寧岡郵局還發行了面值1分的郵票(簡稱寧岡票)。【李虹:《我國首套區票發行時間揭秘》,《黨史文苑》2011年第21期,第5-8頁。】雖然這種說法遭受質疑,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行首套蘇區郵票,既有物證,又有證人證言【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局長和中國工農紅軍總信櫃主任的賴紹堯記述:「1928年初,湘贛邊區工農政府便在地下交通的基礎上建立了赤色郵政,並發行了郵票。這是中國人民郵政的開始」。賴紹堯:《中央蘇區郵政的歷史概況》,《江西文史資料選輯》1981年第6輯。】,還有國家權威部門的會檢認證。【陳洪模、王小玲:《井岡山是我國首套區票的發行地嗎?與李虹同志商榷》,《黨史文苑》2012年第7期,第52-56頁;李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湘贛邊區)是我國首套區票的發行地——對陳洪模、王小玲同志〈商榷〉一文的答疑》,《黨史文苑》2012年第9期,第48-53頁。】

  二是秘密聯絡手段和信號被廣泛採用。如,1928年,蓮花縣委為了與井岡山聯繫便利,除指定兩名專程的交通員外,另行設立了兩路地下交通;其中,「緊要的特別信件俱用藥水(青礬、五倍子)寫」;1930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還出臺了文件,專門規定了交通接頭和保存文件應注意的種種方法,關於交通接頭,如「秘密交通機關要設幾個,並要指定灰色同志以負專責」;關於保存文件,如「在嚴重時,寫信要用秘密法!如譯定號碼符號,以代字,或用藥水寫或寓意寫法」。【《劉振鴻等關於蓮花縣赤色郵政的回憶》、《少共永新、寧岡縣委〈黨務訓練教材〉——關於交通接頭與保存文件》,《華東戰時交通通信史料彙編·中央蘇區卷》,第590、60、61頁。】1929年1月,敵軍強攻上山,紅五軍衝下時,「沒有電臺,全靠寫藥水信」【田長江:《在鬥爭中成長》,《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408-409頁。】和紅四軍聯繫。

  第四,在鑄幣方面的科技應用和創新。

  井岡山造幣廠吸收了當地「謝氏造幣廠」【20世紀20年代,廣東龍川縣銀匠謝榮珍、謝榮光兄弟,先後遷移到遂川五鬥江、井岡山山區湘州的東坑村定居。他們利用自己造銀器的一技之長,辦起了造幣廠,專造「花邊」(銀元)。該廠曾為王佐的綠林隊伍造過「花邊」,後為官府下令取締和通緝。李春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造幣廠》,《金融與經濟》1986年第2期,第61-62頁。】的傳統鑄造工藝,創新了制模技術,並為銀元打上了「工」字印記。造幣的原料主要來自於打土豪得來和戰場上繳獲的大量銀器、首飾,即將銀器、首飾等材料回爐熔化製成銀餅,「再將銀餅置入原型銅模內。以碓石衝壓而成,由於操作笨重,每天只能生產六七十枚銀洋」。【吳自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鑄幣》,《中國錢幣》1986年第4期,第2頁。】根據制模、鑄造等技術上的難易程度,造幣廠選擇仿製了墨西哥版的1895年和1908年兩種花邊為直式鋸齒形和單麥穗形比較簡單的鷹元版別,並在鑄出後的銀元版面上加鑿一個「工」字,表明是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發行流通的貨幣。【羅開華、羅賢福主編:《湘贛革命根據地貨幣史》,第39頁。】最初由於沒有經驗,造出的銀元不響,表面不光滑,後來經過反覆試驗,發現銅模比鋼模好,又不斷改進提煉和壓模的技術,終於造出了質量較好的銀元。【訪問井岡山老人記錄,轉引自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下,第331頁。】而據範樹德回憶,鑄造銀元的模子,既不是銅模,也不是鋼模,而是「硬度很強」的銻模;造出的銀元凹凸不平,工藝水平不高。【範樹德回憶:「為了造好銀元,我們每到一個縣城就去找首飾店,請首飾店裡用銻製成一個造銀元的模子。這是硬度很強的模子……我們輜重隊曾經將自製的五十塊銀元包在一張紙裡,但五十元錢怎麼也卷不成一個筒筒。如果是『袁大頭』,五十元錢捲起來不太難。原因是我們造的這種銀元凹凸不平,工藝水平不高」。範樹德:《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後勤工作》,《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505頁。】造幣廠只存在六個月,用了千把斤銀料,做了萬把塊銀元。【羅開華、羅賢福主編:《湘贛革命根據地貨幣史》,第40頁。】

  第五,在服裝製造技術方面的應用和創新。

  在桃寮被服廠,工人們不僅採用機器生產,而且具備了布匹染色技術。被服廠的縫紉機,是攻打遂川縣城獲得的,「大概有六部縫紉機運上了井岡山」;曾志證實,「縫紉廠內有五六部機器」。【範樹德:《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後勤工作》、曾志:《蔡協民烈士和紅軍生活》,《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503、358頁。】被服廠工人劉應龍回憶,「做衣服的白布用灰靛染色,沒有灰靛時就用茶籽殼、稻草灰的土辦法著色」。【劉應龍:《回憶桃寮被服廠》,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黨史資料徵集領導小組:《軍需生產回憶錄》(1927-1949年),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頁。】範樹德記述,「從遂川貨棧運來的大部分白布染成灰、黑、藍色,供被服廠使用」。【董青云:《在井岡山紅軍醫院裡》、範樹德:《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後勤工作》,《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246、503頁。】

  第六,在印刷技術方面的應用和創新。

  在紅軍印刷廠,負責人劉輝霄帶領工人們摸索開動了石印機,發明了替代性油墨。1928年5月,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急需印發各種文件和宣傳品,但是從永新繳獲的石印機沒有人會使用。學生出身的寧岡縣委宣傳部長劉輝霄,和幾個安源工人出身的戰士,邊擺弄邊摸索,慢慢使喚動了機器。後來,劉輝霄又在炊事員的啟發下,將洋油、菸灰、豬油等拌合在一起,經過多次試驗發明了可使用的油墨。【永新縣文化館提供的訪問資料,1977年1月20日;劉先焜回憶(江西省委黨校提供的回憶材料)。轉引自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上,第495頁;餘伯流、夏道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研究》,第245頁。】1929年1月,《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就是印刷廠印的。【韓偉:《關於秋收起義和向井岡山進軍等問題》,《回憶井岡山鬥爭時期》,第443頁;永新縣文化館採集資料,1977年1月20日,轉引自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上,第496頁。】

  第七,在軍事工程技術方面的應用。

  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動員群眾,修築哨口工事。1928年11月底,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中記述,井岡山軍事根據地,「山上要隘,都築了工事」;寧岡、永新、蓮花、茶陵四縣交界的九隴山軍事根據地,「也築了工事。在四周白色政權中間的紅色割據,利用山險是必要的」。【《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8頁。】雖然說井岡山軍民是利用傳統的建築技術在山險修築工事,談不上很高的科技含量,但是畢竟屬於軍事工程技術的範圍。

  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科技隊伍、科技教育和科技傳播

  井岡山軍民在廣泛進行科技應用和創新的同時,不但凝聚了各領域的科技隊伍,而且通過實踐中的傳習培養了後續的科技人才,傳播了科學知識和技術。與此同時,井岡山軍民還在根據地開辦了教導隊和紅軍大學,開創了集中學習模式以培養科技人才、進行科技傳播的先河。

  首先,凝聚和培養了科技隊伍。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醫療隊伍茁壯成長。

  茅坪後方醫院時期,據張令彬回憶,「只有幾個中醫」,衛生隊長是何清南,黨代表是賴傳珠。【張令彬:《幾件難忘的舊事》,《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224頁。】而據地方文獻資料,起初有兩個中醫,一個西醫,加上看護員和擔架隊共20多人。【中共井岡山地委宣傳部主編:《革命搖籃——井岡山》,第52頁。】醫院搬到山上以後,醫院擴大了,院部下設有看護訓練班、擔架排、藥房和手術室等,醫護隊伍增加了很多人。劉榮輝記述,「湖南部隊上山以後,帶來了一些醫務人員」,小井醫院的負責人是段執中,後來曾志擔任了醫院的黨代表;吳樹隆回憶,小井醫院的院長是原來二十八團的衛生隊長段執中,還有幾個護士,一個醫生叫李保山;張令彬回憶,大井醫院有個管理員叫張仰長,醫生姓曾;鄢輝和江華都回憶,醫院院長是曹嶸,黨代表是肖光榮;後來出任醫院黨總支書記的曾志回憶,是曹嶸任院長,有幾個護士,還有管理人員,全院只有十幾個黨員。劉、吳、張、鄢、江等人【劉榮輝:《上井岡山前後》、吳樹隆:《湘南暴動的前前後後》、張令彬:《幾件難忘的舊事》、鄢輝:《在紅三十一團》、江華:《回憶井岡山鬥爭時期》、曾志:《蔡協民烈士和紅軍生活》,《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10、102-103、225、336、393、396、357頁。】回憶表明,醫院的管理人員和醫護人員至少有10人以上,而從曾志的回憶語氣推測,醫護人員當為黨員的數倍。董青雲回憶,醫院下分4個管理小組,每組有醫務主任1人、醫生2人,護理人員若干人,據此推算,醫院醫生至少有12人;另一工作人員王雲霖回憶,醫院分為3個所,每所有1個所長、1個指導員、一個司號員、一個文書、一個理髮員、一個炊事班、兩三個醫生、十來個護士,據此推算,醫院的管理人員至少有18人、醫生10人左右、護士四五十人。【董青云:《在井岡山紅軍醫院裡》、王雲霖:《小井紅軍醫院及其他》,《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242、254頁。】地方文獻有一個確切的數目,說後來的紅軍醫院「發展到十六名醫生和四十幾個護理人員」。【中共井岡山地委宣傳部主編:《革命搖籃——井岡山》,第52頁。】依據上述材料,不難推算,不包括管理人員,醫院的醫生和護理人員大約在六七十人左右。

  醫療隊伍的發展壯大與醫療實踐中的傳習是分不開的。王雲霖回憶,「當時醫院有一個看護訓練班,年紀輕的小鬼就送來受訓學看護」,「受幾天訓就當看護」,「團有衛生隊,營連沒有衛生機構」,於是「抽調一些年輕的小鬼送衛生隊訓練,懂了碘酒什麼的用法,分到了營裡,營裡才有了衛生員了」;吳樹隆回憶,醫院「當時有一個看護訓練班」,「看護員都是新的,組織衛生員們上課學習技術」,1928年後,部隊的「衛生工作越來越好,抽調出些小鬼送衛生隊訓練,從此以後營部才能輪到一個,懂點碘酒什麼用的就分配走了。1931年連就有衛生員了」。【《井岡山時期紅軍衛生救治工作的情況》(1927年10月-1930年)、《〈井岡山時期座談會記錄〉中有關部隊醫救工作部分(摘錄)》,《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時期》第2冊,第736-737、735、736;738、739頁。】

  第二,軍械修理與製造隊伍由少到多。

  最早的步雲山兵工廠,「起初有七、八人,後來發展到十多人」;塘邊兵工廠,「有七、八個人」;茨坪的紅四軍軍械處時期,「由湖南遷來二十多個工人在裡面做」。【訪問黃英階、張桂庭、劉桂生記錄,1970年7月27日;井岡山專區宣委文物資料調查隊採訪資料,1968年9月2日;訪問羅東祥記錄。轉引自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上,第494、496頁。】1928年底,工人增加到30多人。【吳學海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第25頁。】

  第三,紅色郵政和通信網絡隊伍頗具規模。

  由於赤色郵政的建立,以及交通站、遞步哨和聯合通信站的普遍設立,根據地有了一支龐大的通信隊伍。限於資料,這個隊伍的人數無法估量,能夠使用秘密通信技術的人員更是難以估計。根據地對於這類人才還是非常重視、著意培養的。據曾志回憶,當時井岡山上,「還有些小孩學吹號,有個號兵班,號兵班裡有個九歲小孩,名叫楊紹良,在那裡學吹號」。【曾志:《蔡協民烈士和紅軍生活》,《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358頁。】利用約定的號子進行聯絡、互通信息,是部隊間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馬技茹回憶,南昌起義時,「沒有無線電通信,主要是利用人工傳遞命令和司號、槍聲進行聯絡」。【《馬技茹介紹紅軍通信歷史》,江西省郵電管理局郵電史編輯室編:《蘇區郵電史料彙編》下,第234頁。】因此,井岡山的號兵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的第一個號兵班,應該培養了不少號兵。

  第四,造幣隊伍從無到有。

  為傳承傳統的鑄幣技術和經驗,井岡山造幣廠最初延請了謝火龍、謝亞秋、謝亞五等人當師傅,指導工人進行生產,後來工廠規模擴大,工人也增加了不少【李春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造幣廠》,《金融與經濟》1986年第2期,第61頁。】;從開始的幾個人,增加到十多個人【訪問井岡山老人記錄,轉引自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下,第331頁。】。

  第五,縫紉隊伍成長迅速。

  桃寮被服廠的骨幹,最初是「從部隊中抽調了十餘個會縫製衣服的紅軍戰士,並從農村聘請了一批裁縫師傅」【《井岡山的武裝割據》(革命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2頁。】組成,朱毛會師後,有部分從「湖南來的婦女也都到被服廠裡去工作」。【陳茂:《從湘南到井岡山》,《回憶井岡山鬥爭時期》,第565頁。】範樹德回憶,被服廠的手工活,是在當地召集一些婦女做,「有時二三十人,有時五六十人。被召來的這些婦女就成為我們的臨時成員」。【範樹德:《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後勤工作》,《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504頁。】工人劉應龍回憶,他負責的組,「人最多,有13個人」,被服廠「起初三四十人,後發展到130多人」。【劉應龍:《回憶桃寮被服廠》,《軍需生產回憶錄》(1927-1949年),第4-5頁。】可以看出,在被服廠成立後的半年左右,其生產人員,從最初的三四十人增長到百人以上。

  第六,印刷隊伍限於資料,具體人數不詳。

  其次,在凝聚和培養科技隊伍的同時,井岡山軍民還應現實需要在根據地嘗試集中學習以培養軍事人才的辦學模式。

  1929年2月,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中對此有記述。他說:「關於幹部的訓練,曾經辦了一個四軍教導團隊,現又辦了一個紅軍學校,訓練一班下級軍事政治的幹部人才」;報告後面再次提及,「最近又辦了一個紅軍學校」。【《楊克敏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1929年2月2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262、273頁。】其中,紅四軍軍官教導隊1927年12月創辦於寧岡礱市的龍江書院,當時稱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範樹德:《文家市會合之後》,《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490頁。】1928年秋,教導隊遷到茨坪。教導隊下設三個區隊,區隊長分別由陳伯鈞、陳士榘和張令彬擔任。【賀禮保回憶:「我原是二十八團一營的。1928年8月從桂東回來,在遂川負傷,我們這些傷員被編入教導隊。梁軍與我編在一起,他是廣西人,一臉麻子,擔任教導隊隊長」。分別參見宋裕和:《井岡山上的紅軍軍官教導隊》、賀禮保:《井岡山的戰鬥生活片段》、張令彬:《幾件難忘的舊事》,《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144、214、223頁。】教導隊的主要任務是訓練下級軍官。參訓人員都是從部隊和地方武裝中挑選出來的先進分子,第一期教導隊只辦了兩個月,於1928年2月參加新城戰鬥時提前結束,培訓學員100餘人;1928年11月,教導隊的總人數為150人。【中共寧岡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寧岡蘇區志》,1993年印,第204頁;《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4頁。】訓練的主要內容是政治和軍事,政治課佔40%,軍事課佔60%;其中,軍事課主要是學習軍事知識和技術(如戰術指揮、十二字遊擊戰術),以及軍事操練等,如爬山、跑步、出操、練習槍法、野戰。【宋裕和回憶,「在教導隊學軍事,搞軍事訓練」;龍開富回憶,「軍事幹部要到教導隊受訓,陳士榘、張令彬是教員,主要是訓練班以上的幹部和積極分子」。分別參見宋裕和:《井岡山上的紅軍軍官教導隊》、宋裕和:《毛主席留我們在山上》、龍開富:《在毛主席身邊》,《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145-146、169、325頁;張令彬:《毛委員創辦紅軍教導隊(摘錄)》,後勤學院學術部歷史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時期》第2冊,第492-493頁。】1929年1月,敵人發動第三次「會剿」時,教導隊撤銷了;其中,教導隊的一隊和二隊變為紅五軍的特務隊。【宋裕和:《毛主席留我們在山上》、賀禮保:《井岡山的戰鬥生活片段》,《星火燎原·井岡山鬥爭專輯》,第170、214頁。】紅四軍軍官教導隊,不僅「是紅軍的第一個教導隊,也是我軍最早的訓練基層幹部的機構」。【張令彬:《毛委員創辦紅軍教導隊(摘錄)》,《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時期》第2冊,第491頁。】

  至於紅軍學校概況,除楊克敏在報告中兩次提及外,筆者並未發現加以說明的一手材料。間接的材料也不多,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附錄材料「軍隊組織系統」關於1928年12月以後的紅軍第五軍記載:紅軍學校校長為彭德懷【《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485頁。】;《彭德懷年譜》記載,1929年「1月上旬,兼任井岡山紅軍學校校長」【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頁。】。另外,1929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的報告》記載,紅五軍除統轄五個縱隊,軍部還有紅軍隨營學校等直屬單位;其中,紅軍隨營學校是「中央特令辦的,現有學生50名,3月為一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的報告》(1929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407頁。】該紅軍隨營學校何時開辦,不得而知。井岡山的紅軍學校,是否就是紅五軍的隨營學校,還是彭德懷到井岡山後在紅四軍軍官教導隊餘部基礎上創辦的學校?該問題值得挖掘史料進一步探討。不過,從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四五縱隊800餘人抵達井岡山和紅四軍會合(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等率紅四軍主力下山),次年1月底留守井岡山的紅五軍在強大敵軍的進攻下不得不下山、井岡山失守等情況推斷,紅軍學校在井岡山存在的時間不到兩個月。

  再次,井岡山的科技傳播主要通過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在各個生產和服務單位,通過生產和服務實踐傳播科技知識和技術。如在醫院、兵工廠、造幣廠、服裝廠等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授科技。二是在教導隊和紅軍大學中,通過集中教育的形式傳授科技知識和技術。這兩方面上文已有述及,此處不贅。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系統初創於井岡山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創建於何時?判定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對於這兩個問題,目前學界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從學界已有的研究看,在科技思想方面,大都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中共黨人的科技觀講起;在科技實踐方面,大都追溯到延安時期和中央蘇區時期。其背後隱含的觀點,即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創建於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因為這時期的共產黨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科技觀(思想);或者為應創建於中央蘇區時期,因為在中央蘇區,中國共產黨不僅有了比較系統的科技思想和政策,而且有了比較系統的科技實踐。

  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值得商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創建的主要判定依據應該是科技實踐,而不是科技觀(思想)。科技觀(思想)不能脫離科技實踐單獨作為科技事業創建的標誌,但可以作為科技事業創建的歷史背景;科技觀(思想)只有和其直接指導下的科技實踐一起,才是比較完美的科技事業創建標誌。以此判斷,第一種觀點誤將科技觀(思想)等同於科技事業,而第二種觀點忽視了在中央蘇區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井岡山軍民系統初步進行科技實踐的事實。

  據本文的探討,為破除井岡山武裝割據的各種困境,中共中央、湖南省委、井岡山的黨和紅軍採取了包括科技在內的許多辦法和系列舉措加以應對。在科技思想和政策方面,提出了利用相關科技醫治白軍傷病兵、建立秘密交通網絡、修築完備的工事、建設較好的醫院、提高官兵軍事技術等思想和政策。在科研機構方面,井岡山的黨和紅軍創設的紅軍醫院、兵工廠和軍械處、紅色郵政和通信網絡、造幣廠、桃寮被服廠、印刷廠、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機構,既是戰時的生產和服務單位,也是戰時簡易的科研機構,兼具科技研究如科技攻關、技術改進、科技發明、科學管理等功能。在科技應用和科研成果方面,上述戰時生產和服務單位,廣泛地、大膽地進行了科技應用和創新,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如在紅軍醫院,採用「中西兩法治療」、實行分組管理和分科治療、建立了專門的藥房藥庫、自製各種醫療用具、深入挖掘傳統中醫中藥的治療價值。兵工廠和軍械處能夠修理槍炮、製造簡易槍彈。在郵政和通信網絡中,發行了首套蘇區郵票、應用秘密或約定的聯絡手段和信號。造幣廠鑄造了「工」字銀元。被服廠不僅採用機器生產,而且掌握了布匹染色技術。印刷廠摸索發明了替代性油墨,採用石印機印刷。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動員群眾修築哨口軍事工程。在科技隊伍方面,不但凝聚了醫療、軍工等各領域的科技隊伍,並且通過實踐中的傳習培養了後續的科技人才。在科技教育方面,開辦了教導隊和紅軍大學,開創了集中學習模式以培養軍事技術人才的先河。在科技傳播方面,一是在各個生產和服務單位,通過生產和服務實踐傳播科技知識和技術;二是在教導隊和紅軍大學中,通過集中教育的形式傳授科技知識和技術。

  當然,由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存在時間較短(前後不過兩年多時間,如果算到1929年1月為止,只有1年零4個月)、頻繁緊張的戰鬥(敵軍先後發動4次「進剿」、3次「會剿」)、敵軍的嚴密封鎖、自身的經濟困難等多種原因,用後來者的眼光審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科技事業自然存在種種不足。

  其一,儘管井岡山時期不乏重視、利用科技的思想和政策條文,但據筆者目力所及,沒有出臺過任何一份專門的、完整的科技政策文件。

  其二,沒有創立科技社團,這方面還處於空白。

  其三,井岡山鬥爭時期,本來有可能使用有線電話,建立有線電話隊伍,但並沒有建立。

  其四,若以科技事業的某一方面來衡量,井岡山時期還處於初創階段,有待完善。如科技傳播方面,傳播途徑相對單一,主要是通過實踐傳授和集中教育的形式進行,沒有通過組建宣傳隊、書寫標語、創辦報刊、編寫書籍等多種形式展開廣泛宣傳;傳播對象相對狹窄,主要面向「體制內」的受眾,在各個生產和服務單位、教導隊和紅軍大學中進行,沒有面對社會大眾。

  其五,若以某一項科技應用來衡量,井岡山時期並非事事最早。如同井岡山時期的1929年夏,李強和張沈川在上海組裝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架收報機;同年冬,組裝了收發報機,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地下無線電臺。【張沈川:《難忘的回憶——關於我黨早期地下無線電通信的創建》,《蘇區郵電史料彙編》下,第136、138-139頁。】比井岡山時期更早的1925年2月,在李大釗領導下,陳喬年等在北京開辦了昌華印刷廠,職工35人。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所秘密印刷機構。【平雨:《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印刷機構》,《出版參考》1997年第10期,第10頁。】

  如果我們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技事業,劃分為科技思想和政策、科研機構、科技應用、科研成果、科技隊伍、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技社團等8個方面內容的話,那麼,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井岡山軍民除沒有成立科技社團外,在其他7個方面都已經開創了事業,其中許多科技政策、科研機構、科技應用、科研成果、科技隊伍、科技教育、科技傳播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都是首次,有了從無到有且實實在在的成績。因此,從首創和系統性兩個角度上說,筆者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系統初創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The Systematic Initiation of CPC'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 in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You Haihua Fan Huiqin

  Abstract:When w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taking establish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at were the judging criteria? There is still no definite answer about the two questions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In fact, in order to break the plight of armed separatist regime in Jinggangshan, the Party and the Red Army in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have adopted series of measures inclu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thod. From the angles of initiative and systemat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Jinggangshan, many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ought and polic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contingents, edu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have marked the systematic initi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 the systematic initiation

相關焦點

  • 井岡山精神的歷史形成、基本內涵與時代價值
    ,對於推動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井岡山精神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開闢中國革命新道路、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和升華,是值得全國人民珍視的精神瑰寶,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是什麼?
    在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鬥中,開闢了三條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一是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革命所以能夠堅持下來並走向復興,關鍵在於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科技常識知識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科技常識知識 2021-01-07 11:50:57|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1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即將發布,筆試預計3月份舉行。為了幫助大家順利備考,山東中公教育為大家提供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
  • 紅色城市的「前世今生」|巍巍井岡山 縱橫五百裡
    毛主席之所以選擇井岡山作為落腳地,是因為先後兩次聽別人說到井岡山的情形之後,才知道了這座原來鮮為人知的大山,並最終將其作為武裝鬥爭之依託,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向毛主席推薦井岡山的人,應當說是衡山縣婦女會幹部張瓊。1927年1月,毛主席在湖南衡山縣考察,召開婦女座談會,會上張瓊說起有個表兄,遭國民黨追捕,無處可逃,逃進了井岡山。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的科技革命是上個世紀的事,目前還有許多人是見證過這次科技革命,親歷過那個時代。這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二戰之後,從美國開始發生的。,因為戰亂到美國躲避戰亂的全球頂尖人才,美國移民國家的那種探索創新的民族精神,這些條件為美國可能出現科技革命創造了基礎條件。
  • 溫暖真情獻愛心 花期科技慈善捐助井岡山河橋小學
    本文轉自【中國財經網】;2018年11月9日,由杭州花期科技有限公司發起,花期科技董事長徐利偉先生一行人前往位於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睦村鄉的河橋小學,就關於慈善愛心捐贈時間進行實地考察。杭州花期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是醫療美容業的開創者和領跑者。
  • WUNP大自然體系創始人:量子科技革命將是第四次科技革命
    人類科技革命歷史,從以蒸氣機為基礎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以電力為基礎的科技革命,到第三次以電子為基礎的科技革命,到第四次是以量子為基礎的科技革命。之前所提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信息、或以人工智慧等等提法將成為偽命題。隨著物理科技和信息科技以及生物工程的創新發展,量子科技的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泛。
  • WUNP大自然體系創始人:量子科技革命將是第四次科技革命。
    人類科技革命歷史,從以蒸氣機為基礎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以電力為基礎的科技革命,到第三次以電子為基礎的科技革命,到第四次是以量子為基礎的科技革命。之前所提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信息、或以人工智慧等等提法將成為偽命題。隨著物理科技和信息科技以及生物工程的創新發展,量子科技的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泛。
  • 【思享家】中國革命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這些精神資源不僅貫穿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具體形態。比如,在革命時期有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戰役精神等;在建設時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時期有小崗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等。
  • 劉文峰:以「四注重、四結合」培育「四種文化」 助推統計調查事業...
    江西是紅色革命根據地,馬建堂局長在江西調研時指出,我們要努力弘揚「革命理想高於天、不畏艱難勇往直前、不怕犧牲英勇奮戰、堅決執行命令、嚴格遵守紀律、始終服務大眾的紅軍精神」。江西總隊組織幹部職工,認真學習和貫徹馬局長的講話精神,要求大家結合革命老區的區域特點和我們的行業特性,從思想上到行動上一以貫之,做到思想上深刻認識,行動上勇於承擔,實踐中敢於擔當。
  • 井岡山的紫玉蘭
    去革命聖地井岡山,一定要看杜鵑花、井岡蘭和奇寶樹,這是我多年的夙願。來井岡山前,我的腦海已從滴血的井岡山鬥爭史中獲悉:在井岡山鬥爭的3年多時間,先後有4萬多名黨的忠誠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1.5萬名有名字的烈士和2.5萬多名無名字的烈士,江西還有25萬群眾也倒在敵人的屠刀和槍口下。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部隊離開井岡山到贛南、閩西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白色恐怖又重新籠罩著500裡井岡大地。國民黨和地主武裝侵入井岡山之後,窮兇極惡地叫囂「血洗井岡山」!
  • 韶山直達井岡山,又一條「紅色打卡線路」呼之欲出
    湖南、江西都是紅色資源異常豐富的省份,這其中又以韶山和井岡山為代表,成了眾多旅遊愛好者,紅色旅遊的首選之地。其實,在韶山和井岡山沿線,還密布著更多的紅色旅遊資源,因為交通等種種原因,並不為大眾所熟知。江西的紅色旅遊資源也極其豐富,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這裡,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韶山到井岡山的「兩山」沿線,紅色景點星羅棋布,這其中又以湖南境內紅色景點居多。
  • 井岡山的紅與綠
    今天的井岡山,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井岡山的紅,融在骨血裡,紅得厚重,紅得鮮豔。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新中國走來的地方。革命年代,井岡山飽受血與火的洗禮,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英烈們的鮮血。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來瞻仰的人們為整整四面牆的烈士英名錄所震撼——4.8萬人壯烈犧牲,只留下15744個名字。
  • 井岡山下林業科技推廣有心人
    原標題:井岡山下林業科技推廣有心人   ●曾廣騰,市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一位倍受林農尊崇的科技推廣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常見的能源及種類劃分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常見的能源及種類劃分 2020山東省各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陸續發布,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事業編招聘備考資料,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常見的能源及種類劃分
  • 井岡山生物技術研究院(江西省科學院井岡山分院)2020年招聘公告
    江西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井岡山生物技術研究院(江西省科學院井岡山分院)2020年招聘公告,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請考生多加關注。
  • 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時代光芒——本鋼集團舉行MBA培訓班(五期)井岡山傳統教育班學習掠攝
    1927年,這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培育出薪火相傳的井岡山精神。九十多年過去了,歷史漸行漸遠,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的戰火和硝煙已從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淡去,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卻始終熠熠生輝,成為全黨全國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奮勇前行。
  • 繼承科學理論 堅定理想信念 推進偉大事業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寫在了黨的旗幟上。今天,我們追憶恩格斯光輝的革命實踐,重溫恩格斯偉大的理論貢獻,學習恩格斯崇高的精神風範,對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 再談量子計算:科技巨頭與初創新貴的搶位賽
    投資人正在為從事量子硬體系統和軟體平臺開發的早期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最終可能促使研究人員和商業用戶的計算能力呈指數級躍升。 自 2016 年以來,投資人開始出手投資早期量子計算初創公司,這個數字相比金融科技、數字醫療領域仍然很小,但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年內,這一類別的投資和商業吸引力將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