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量子計算:科技巨頭與初創新貴的搶位賽

2020-10-10 光亞星際

量子計算機強大到足以解決超出經典計算機能力範圍的實際問題,它使用量子力學狀態來定義「量子位」(它可以同時表示 1 和 0),可以快速解決涉及許多可能變量的複雜計算,例如破解加密密鑰、預測股市波動或優化飛機航線使油耗最小化。

1998 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使用兩個量子位計算信息能力方面取得了突破。快進到 2017 年,IBM 證明了其在 50 量子位上進行計算的能力。量子計算能力在 20 年內增長了 25 倍,與今天的發展速度相比,這似乎是一個緩慢的開始。

2018 年,谷歌展示了 72 量子位信息處理。2019 年 8 月,Rigetti Computing 宣布了 128 量子位量子晶片的計劃。

來源:CB Insights

量子計算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

投資人正在為從事量子硬體系統和軟體平臺開發的早期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最終可能促使研究人員和商業用戶的計算能力呈指數級躍升。 自 2016 年以來,投資人開始出手投資早期量子計算初創公司,這個數字相比金融科技、數字醫療領域仍然很小,但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年內,這一類別的投資和商業吸引力將不斷增加

量子計算技術在 10 年前還處於萌芽狀態,而如今這些投資量子計算團隊、公司的資金已經在支持其進入商業應用領域

如 IonQ 與亞馬遜合作,允許 AWS 用戶在其量子計算機上遠程運行實驗算法;D-Wave Systems 為 Lockheed Martin 升級系統,以改善其飛機設計和物流方面的難題。

2020,量子計算公司仍受投資者青睞

隨著大家對這個領域的興趣日益濃厚,主流風投以及大公司已經開始押注私人量子計算公司。Google、IBM、Honeywell 這樣體量的公司正在大量投資量子計算,包括自研、私募股權投資、合作等手段。 投資量子計算熱度不減,以下我們整理了 2020 開年以來,獲得融資的 17 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

來源:CB Insights(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大多數項目、公司處於早期階段,多為種子輪、A輪,甚至是孵化/加速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投資量子計算的主體有很大特殊性,由於量子計算的超強計算能力、量子密碼構成的通信網絡的加密性,「國家隊投資」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除了主流投資機構、大型公司參與到了其中,類似美國 DOE、CIA、NASA、加拿大 STDC、澳大利亞電信等「國家隊」角色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它們以捐贈、投資、孵化等形式推動量子計算的科研和商業化。

例如谷歌的量子計算項目之一則涉及與 NASA 合作,將該技術的優化能力應用於太空旅行。 在國家和風投資金加持下,不少初創企業走到了 D 輪以及更加後期的階段,已有一些小有名氣的公司冒出頭來。以下我們整理了 10 家獲得最多融資的量子計算公司:

來源:CB Insights(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不難發現,推動量子計算發展的角色,主要有這樣幾類參與者:高校科研團隊、國家機構、風投、科技公司、(技術)初創團隊。 這種情況下,「強強聯合」的情況非常明顯

頭部的量子計算團隊/公司大多會吸納高校頂尖科研力量,會拿到國家的捐贈和資助基金,同時也會收到巨頭的投資,並且最有可能拿到和大公司的合作機會。這樣一來,可預見的結果也許是,量子計算初創公司的頭部效應會凸顯得快一些。

下一場大型計算競賽已經開始,目前是科技巨頭的角力場

至少從 10 年前開始,科技巨頭逐漸表露出對量子計算的興趣和野心。鑑於量子計算仍還需 5-10 年以上的成熟期,且如何真正產生商業價值,還需很長時間的探索,究竟誰將成為新興的商業量子計算行業的領導者,現在還難以下定論。

就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科技巨頭已提前拿到入場券,加之一批創業公司嶄露頭角,量子計算領域的生態系統不斷完善。

來源:CB Insights(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下在量子計算方面積極布局的科技巨頭。

Google(谷歌)
2006 年,谷歌首次開始考慮量子領域的問題。到 2012 年,谷歌才組建了專門的量子實驗室。谷歌在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QuAIL)中操作 D-Wave 量子計算機。2014 年,基於谷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積累,其開始利用其在 D-Wave 機器上的經驗,專注於開發自己的量子硬體。 谷歌在 2018 年宣布已構建了代號為 Bristlecone 的新型量子處理器。根據 DeepTech 消息,2019 年 10 月底,谷歌宣布其名為 Sycamore 的晶片通過執行傳統計算機無法完成的任務首次實現了「量子霸權」。谷歌表示,Sycamore 僅用 53 個量子位就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高難度計算任務,而目前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 Summit 耗時 1 萬年也不可能完成。 然而在今年 4 月,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Google quantum A.I. Lab)關鍵人物 John Martinis 已從谷歌離職。 圖丨谷歌 quantum A.I. Lab 隱身在聖塔芭芭拉的平凡辦公室內

(來源:DeepTech)

Honeywell(霍尼韋爾)

2020 年投資了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Zapata Computing。霍尼韋爾在量子計算方面的工作始於 2014 年,當時該公司參加了一項研究該技術的情報高級研究項目活動(IARPA)。 霍尼韋爾在航空航天、自動化設備等硬科技領有很深的功力;除此之外,在量子計算領域也表現出不小的野心。今年 3 月,霍尼韋爾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未來三個月內將發布全球最強大的量子計算機。由於技術上的突破,即將發布的量子計算機,其量子體積將至少達到 64,是行業內競品的兩倍。

來源:霍尼韋爾官網

IBM

IBM 於 2019 年初推出了一個 20 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系統,稱為「 IBM Q System One」,截至今年 5 月初,IBM 擁有 18 臺量子計算機,在數量上遠超出谷歌和霍尼韋爾。2020 年投資了初創公司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

來源:CB Insights

Intel(英特爾)

2015 年 9 月,英特爾向 QuTech 投入了 5000 萬美元,籤訂了一個長達十年的量子計算合作。2017 年 10 月,英特爾成功測試 17 量子位超導計算晶片;2018 年推出了一個 49 量子位的測試晶片 「Tangle Lake」 和一個自旋量子位的測試晶片。

Microsoft(微軟
微軟旗下 M12 風投,在 2019 年 11 月 與其他知名投資機構聯手投資了 PsiQuantum,這使得 PsiQuantum 以總融資額 2.15 億美元躍居第二名,成為繼 D-Wave Systems 之後,獲得最多融資的量子計算初創公司。

Airbus(空客)
2016 年,空客的風險投資部門 Airbus Ventures 參與投資了量子計算初創公司 QC Ware 的種子輪;2018 年,空客再次參與了該公司的 A 輪投資。

Alibaba(阿里巴巴)
2015 年 7 月,阿里巴巴的阿里雲部門和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建立了名為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的研究機構。該實驗室研究了量子計算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包括人工智慧和電子商務和數據中心的安全。 2017 年 10 月,阿里成立了達摩院,其 X Lab 目前下設量子實驗室和人工智慧實驗室。2018 年 2 月,阿里雲推出了具有 11 個量子位的雲量子計算服務。

來源:阿里巴巴達摩院

結語
不論是科研界、科技公司、初創公司都對量子計算寄予厚望且滿懷熱情,這項技術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 2020 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TR10)之一,也得到眾多科技公司的重視。
量子計算實驗性的結合到商業運轉中的速度很快,但是真正投入到有用的生產生活中,仍有一段距離。目前,傳統計算機的性能仍勝過它們,但是大型科技公司開始為量子革命打下基礎。

量子計算機強大到足以解決超出經典計算機能力範圍的實際問題,它使用量子力學狀態來定義「量子位」(它可以同時表示 1 和 0),可以快速解決涉及許多可能變量的複雜計算,例如破解加密密鑰、預測股市波動或優化飛機航線使油耗最小化。

1998 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使用兩個量子位計算信息能力方面取得了突破。快進到 2017 年,IBM 證明了其在 50 量子位上進行計算的能力。量子計算能力在 20 年內增長了 25 倍,與今天的發展速度相比,這似乎是一個緩慢的開始。

2018 年,谷歌展示了 72 量子位信息處理。2019 年 8 月,Rigetti Computing 宣布了 128 量子位量子晶片的計劃。

來源:CB Insights

量子計算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

投資人正在為從事量子硬體系統和軟體平臺開發的早期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最終可能促使研究人員和商業用戶的計算能力呈指數級躍升。 自 2016 年以來,投資人開始出手投資早期量子計算初創公司,這個數字相比金融科技、數字醫療領域仍然很小,但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年內,這一類別的投資和商業吸引力將不斷增加

量子計算技術在 10 年前還處於萌芽狀態,而如今這些投資量子計算團隊、公司的資金已經在支持其進入商業應用領域

如 IonQ 與亞馬遜合作,允許 AWS 用戶在其量子計算機上遠程運行實驗算法;D-Wave Systems 為 Lockheed Martin 升級系統,以改善其飛機設計和物流方面的難題。

2020,量子計算公司仍受投資者青睞

隨著大家對這個領域的興趣日益濃厚,主流風投以及大公司已經開始押注私人量子計算公司。Google、IBM、Honeywell 這樣體量的公司正在大量投資量子計算,包括自研、私募股權投資、合作等手段。 投資量子計算熱度不減,以下我們整理了 2020 開年以來,獲得融資的 17 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

來源:CB Insights(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大多數項目、公司處於早期階段,多為種子輪、A輪,甚至是孵化/加速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投資量子計算的主體有很大特殊性,由於量子計算的超強計算能力、量子密碼構成的通信網絡的加密性,「國家隊投資」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除了主流投資機構、大型公司參與到了其中,類似美國 DOE、CIA、NASA、加拿大 STDC、澳大利亞電信等「國家隊」角色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它們以捐贈、投資、孵化等形式推動量子計算的科研和商業化。

例如谷歌的量子計算項目之一則涉及與 NASA 合作,將該技術的優化能力應用於太空旅行。 在國家和風投資金加持下,不少初創企業走到了 D 輪以及更加後期的階段,已有一些小有名氣的公司冒出頭來。以下我們整理了 10 家獲得最多融資的量子計算公司:

來源:CB Insights(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不難發現,推動量子計算發展的角色,主要有這樣幾類參與者:高校科研團隊、國家機構、風投、科技公司、(技術)初創團隊。 這種情況下,「強強聯合」的情況非常明顯

頭部的量子計算團隊/公司大多會吸納高校頂尖科研力量,會拿到國家的捐贈和資助基金,同時也會收到巨頭的投資,並且最有可能拿到和大公司的合作機會。這樣一來,可預見的結果也許是,量子計算初創公司的頭部效應會凸顯得快一些。

下一場大型計算競賽已經開始,目前是科技巨頭的角力場

至少從 10 年前開始,科技巨頭逐漸表露出對量子計算的興趣和野心。鑑於量子計算仍還需 5-10 年以上的成熟期,且如何真正產生商業價值,還需很長時間的探索,究竟誰將成為新興的商業量子計算行業的領導者,現在還難以下定論。

就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科技巨頭已提前拿到入場券,加之一批創業公司嶄露頭角,量子計算領域的生態系統不斷完善。

來源:CB Insights(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下在量子計算方面積極布局的科技巨頭。

Google(谷歌)
2006 年,谷歌首次開始考慮量子領域的問題。到 2012 年,谷歌才組建了專門的量子實驗室。谷歌在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QuAIL)中操作 D-Wave 量子計算機。2014 年,基於谷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積累,其開始利用其在 D-Wave 機器上的經驗,專注於開發自己的量子硬體。 谷歌在 2018 年宣布已構建了代號為 Bristlecone 的新型量子處理器。根據 DeepTech 消息,2019 年 10 月底,谷歌宣布其名為 Sycamore 的晶片通過執行傳統計算機無法完成的任務首次實現了「量子霸權」。谷歌表示,Sycamore 僅用 53 個量子位就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高難度計算任務,而目前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 Summit 耗時 1 萬年也不可能完成。 然而在今年 4 月,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Google quantum A.I. Lab)關鍵人物 John Martinis 已從谷歌離職。 圖丨谷歌 quantum A.I. Lab 隱身在聖塔芭芭拉的平凡辦公室內

(來源:DeepTech)

Honeywell(霍尼韋爾)

2020 年投資了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Zapata Computing。霍尼韋爾在量子計算方面的工作始於 2014 年,當時該公司參加了一項研究該技術的情報高級研究項目活動(IARPA)。 霍尼韋爾在航空航天、自動化設備等硬科技領有很深的功力;除此之外,在量子計算領域也表現出不小的野心。今年 3 月,霍尼韋爾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未來三個月內將發布全球最強大的量子計算機。由於技術上的突破,即將發布的量子計算機,其量子體積將至少達到 64,是行業內競品的兩倍。

來源:霍尼韋爾官網

IBM

IBM 於 2019 年初推出了一個 20 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系統,稱為「 IBM Q System One」,截至今年 5 月初,IBM 擁有 18 臺量子計算機,在數量上遠超出谷歌和霍尼韋爾。2020 年投資了初創公司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

來源:CB Insights

Intel(英特爾)

2015 年 9 月,英特爾向 QuTech 投入了 5000 萬美元,籤訂了一個長達十年的量子計算合作。2017 年 10 月,英特爾成功測試 17 量子位超導計算晶片;2018 年推出了一個 49 量子位的測試晶片 「Tangle Lake」 和一個自旋量子位的測試晶片。

Microsoft(微軟)
微軟旗下 M12 風投,在 2019 年 11 月 與其他知名投資機構聯手投資了 PsiQuantum,這使得 PsiQuantum 以總融資額 2.15 億美元躍居第二名,成為繼 D-Wave Systems 之後,獲得最多融資的量子計算初創公司。

Airbus(空客)
2016 年,空客的風險投資部門 Airbus Ventures 參與投資了量子計算初創公司 QC Ware 的種子輪;2018 年,空客再次參與了該公司的 A 輪投資。

Alibaba(阿里巴巴)
2015 年 7 月,阿里巴巴的阿里雲部門和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建立了名為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的研究機構。該實驗室研究了量子計算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包括人工智慧和電子商務和數據中心的安全。 2017 年 10 月,阿里成立了達摩院,其 X Lab 目前下設量子實驗室和人工智慧實驗室。2018 年 2 月,阿里雲推出了具有 11 個量子位的雲量子計算服務。

來源:阿里巴巴達摩院

結語
不論是科研界、科技公司、初創公司都對量子計算寄予厚望且滿懷熱情,這項技術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 2020 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TR10)之一,也得到眾多科技公司的重視。
量子計算實驗性的結合到商業運轉中的速度很快,但是真正投入到有用的生產生活中,仍有一段距離。目前,傳統計算機的性能仍勝過它們,但是大型科技公司開始為量子革命打下基礎。

相關焦點

  • 數說量子計算:科技巨頭與初創新貴的搶位賽
    投資人正在為從事量子硬體系統和軟體平臺開發的早期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最終可能促使研究人員和商業用戶的計算能力呈指數級躍升。 自 2016 年以來,投資人開始出手投資早期量子計算初創公司,這個數字相比金融科技、數字醫療領域仍然很小,但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年內,這一類別的投資和商業吸引力將不斷增加。
  • 科技巨頭們的量子計算「情節」
    量子計算再一次成為了熱點話題。我國已經明確提出,將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早在10年前,科技巨頭們就開始了量子計算的「軍備競賽」。不過科技巨頭們的量子計算研究有著不同的目標,走的路徑也不盡相同。
  • 國家層面的量子計算布局解析,誰將搶佔下一個科技發展「制高點」
    可以說,「未來,量子計算可能顛覆世界」已經成為了全球共識。各國相繼出臺量子信息國家戰略, 搶佔下一輪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儘管現在量子技術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但為了搶佔未來的科技高地,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等國家在內的經濟體都在不遺餘力地發展量子技術。
  • 量子計算發展歷程_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 計算部分 - CSDN
    自1981年費曼首次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概念之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谷歌、IBM以及微軟等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正在將其變為現實。量子計算機這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一部分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數十年的研究之下,正處於瀕臨改變一切的邊緣。2020年6月和8月,霍尼韋爾、IBM這兩家科技巨頭先後宣布其64量子體積的量子計算機性能全球第一。2020年9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教授宣布團隊已經完成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快100萬倍。越來越多的學者宣稱量子計算機即將成為現實。
  • 瞄準光子晶片,Xanadu欲與巨頭爭奪「量子霸權」
    在不久的將來,量子計算可能會改變世界。 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技術也逐漸從虛無縹緲的概念變得真實可觸,於是,全球範圍內各大科技巨頭紛紛投身其中,希望在這場競爭中能夠佔據一席之地,甚至一馬當先。
  • 巨頭爭相押注量子計算機,三大行業值得關注
    現階段,全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公司,都十分看好量子計算技術的發展潛能,期望該技術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困惑已久的難題。同時,各國政府也紛紛斥資數十億美元研發量子計算技術,以在全球格局中贏得經濟和軍事優勢。當然,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投資,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尚未得到充分重視。根據摩爾定律這一科技行業指導原則,基於微型晶片中電晶體數量的增長,計算能力大約每隔兩年增長一倍。
  • 中國科技巨頭的量子戰爭
    2017年9月11日,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中國量子計算產業化的起點。這一天,本源量子在合肥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量子計算公司。同時,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宣布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施堯耘入職阿里巴巴,組建並負責阿里雲量子計算實驗室(AQL)。  入職的第一天,施堯耘正在美國飛往中國的路上。
  • 量子計算怎麼投?一文讀懂量子計算的未來
    自1981年費曼首次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概念之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谷歌、IBM以及微軟等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正在將其變為現實。這樣一方面我們可以饒有興致地欣賞巨頭們在跑步機上的一路狂奔,另一方面又不必擔憂量子計算真的會對自己職業造成什麼衝擊。
  • 量子晶片離量產不遠了?一家挑戰谷歌的初創公司
    每一個灣區的初創公司都會告訴你,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但經過了多年的攻克,Rigetti的量子電腦似乎已經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所有被投資的初創公司都要面臨建立一種商業模式的挑戰。除此之外,對這個項目而言,則需要解決更多的技術難點。
  • 量子計算,巨頭如何布局?
    針對一些傳統行業來說,大量研發環節所面臨的計算壓力已經顯現,尤其那些在分子領域進行研發的產業,以現有人類科技的計算能力,所消耗的時間和成本巨大。比較明顯的行業是:生物製藥、化工、能源。還有另外一些本就對計算能力要求較高的科技行業,亦是量子計算實現商業應用的領域。
  • 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商業化,量旋科技努力在超導量子技術上取得突破
    就在「九章」官宣的同一天,深圳的一家量子計算領域初創公司「量旋科技」(SpinQ)宣布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深圳高新投領投,前幾輪老股東跟投。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超導晶片量子計算機的研發與生產。量旋科技成立於2018年,是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初創公司,專注於超導量子計算機、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以及量子計算相關軟體的自主研發和生產。
  • 全球量子計算初創公司盤點
    光子盒研究院出品本文聚焦於軟體領域的量子計算初創公司,其中:國家分布情況如下:融資情況如下:中國1、本源量子(中國合肥)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9月11日,是國內首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香港X科技基金系由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以及香港大學陳冠華教授共同發起成立。6、Semiyber(美國)官網:https://semicyber.com/Semiyber總部位於維吉尼亞州的McLean,成立於2018年2月,專注於為關鍵任務挑戰提供數據分析、量子算法和軟體服務。
  • 中國科技巨頭的量子戰爭能否勝出
    2017年9月11日,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中國量子計算產業化的起點。這一天,本源量子在合肥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量子計算公司。同時,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宣布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施堯耘入職阿里巴巴,組建並負責阿里雲量子計算實驗室(AQL)。
  • 量子科技又火了
    (二)量子科技兩大重點領域:計算與通信在量子科技賽道上,具有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也是目前處於風口的兩大產業,它們正從研究走向應用。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是基於量子力學的新型計算方式,理論上具有經典計算無法比擬的巨大信息攜帶和超強並行處理能力。量子計算也是延續摩爾定律神話的路徑之一,算力隨量子比特數呈冪指數2n增長。雖然當前量子計算還處於原型機研發階段,但圍繞量子計算的產業生態也初具雛形,形成了科研機構、科技巨頭、初創企業協力研發,各垂直領域企業紛紛布局的發展態勢。
  • 從冷門到逐漸升溫,量子計算經歷了什麼?
    D-Wave的機器並沒有使所有的量子比特發生糾纏,並且不能一個量子比特接著一個量子比特的編程,在量子退火技術下,每個量子比特只和臨近的量子比特糾纏並交互,不能建立起一組並行計算,而是一個整體上的、單一的量子狀態。 所謂「退火」,原本是一種金屬熱處理工藝,即將材料加熱後再經特定速率冷卻,可以增大晶粒體積,減少缺陷。
  • 量子計算商業前景究竟如何
    本文通過主導產品設計的角度,來深思探討商業量子計算的近期發展情況。同時,也對比了量子計算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新策略。市場演變觀過去的科技浪潮發展,新市場的出現,通常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對影響此類市場發展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 量子計算,巨頭如何布局?-虎嗅網
    針對一些傳統行業來說,大量研發環節所面臨的計算壓力已經顯現,尤其那些在分子領域進行研發的產業,以現有人類科技的計算能力,所消耗的時間和成本巨大。比較明顯的行業是:生物製藥、化工、能源。還有另外一些本就對計算能力要求較高的科技行業,亦是量子計算實現商業應用的領域。
  • 量子計算或將取代AI定義人類的未來
    糾纏意味著整個量子系統大於其各部分之和。各方都在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量子計算,因此對量子計算的工作原理的單一解釋是主觀的。但是有一個原則可以幫助讀者理解經典計算和量子計算的區別。經典計算機是二進位的。也就是說,它們依賴於一個事實,即每一個比特只能以0或1兩種狀態中的一種存在。薛丁格的貓只是說明亞原子粒子可以同時呈現無數種狀態。
  • 量子計算:瘋狂賽道上四大巨頭如何應戰
    、AWS量子計算中心和量子解決方案實驗室。對此,谷歌CEO 桑達爾·皮查伊在接受《MIT科技評論》時激動地說,量子霸權就像飛機被發明,火箭上太空,足以載入史冊。皮查伊回顧道:2006年,谷歌科學家Hartmut Neven開始研究用量子計算為機器學習加速,並催生了谷歌AI量子團隊。
  • 一文讀懂量子計算的未來!
    自1981年費曼首次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概念之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谷歌、IBM以及微軟等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正在將其變為現實。量子計算機這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一部分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數十年的研究之下,正處於瀕臨改變一切的邊緣。 2020年6月和8月,霍尼韋爾、IBM這兩家科技巨頭先後宣布其64量子體積的量子計算機性能全球第一。2020年9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教授宣布團隊已經完成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快100萬倍。越來越多的學者宣稱量子計算機即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