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中國革命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2020-11-30 光明思想理論網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

  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劉建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不平凡歷程中,形成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精神資源。這些精神資源不僅貫穿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具體形態。比如,在革命時期有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戰役精神等;在建設時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時期有小崗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精神」這個響亮的概念,對於我們進一步打開研究視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此,我們就可以在「中國精神」的框架內解放思想,開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們可以提出「中國革命精神」「中國改革精神」等等。這樣,我們就能夠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團結奮鬥全過程中出現的精神資源進行系統的研究了。

  中國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獨一無二的豐富內涵和崇高地位,它不僅是歷史的起點,更是邏輯的起點。如果不研究「中國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智慧。何為「中國革命精神」?即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實踐中產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質、體現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可以從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體說來,包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還應加上英雄主義的獻身精神、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軍民一致的魚水之情等。

  那麼,進入新時代,中國革命精神是否具有當代價值?如何看待中國革命精神在今天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的依據?

  首先,中國革命精神作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將隨著這一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延伸。中國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只要這個事業在繼續發展,這個精神就會繼續存在並發揮自己的作用。中國革命事業的實質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這個事業正在大力推進之中,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進,向著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前進。這樣,中國革命精神始終是我們的力量源頭與源泉。雖然時代條件、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變了,但黨的性質沒有改變,我們絕不會背叛自己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的精神遺產。可見,從中國革命精神的政治性質來看,與我們當前並無區別,因而也就不存在放棄和過時的問題。

  其次,中國革命精神的核心內容作為當時革命實踐的升華,不僅直接適用於革命時期,而且間接適用於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革命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形態具有一定超越性,可以超越一時一地的具體條件,與新任務新條件相結合,發揮自己的作用。中國革命精神中的基本內容,不論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還是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都是當前需要繼續弘揚的。

  再次,中國革命精神的總體中也會包含某些有關建設和改革的精神內容,對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具有積極意義。中國革命精神產生於中國革命時期,是對這個時期共產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精神的整體性概括。在革命時期,生活的主題和核心內容是革命,很多事情都是圍繞革命來進行的。但這並不等於說這個時期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革命鬥爭的所有活動就沒有「建設」或「改革」方面的內容。其中,根據地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內容,其中既有經濟建設,又有政治建設,還有文化建設和其他方面的建設。所以,在革命時期不只有「革命」,也有一定的「建設」和「改革」。因此,在革命精神中,也包括一定的有關「建設」精神和「改革」精神的內容,它們在革命精神的框架中具有革命屬性,但同時也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中國革命精神中所包含的某種建設精神和改革精神在今天可以直接發揮其作用。

  最後,革命精神體現了人性的升華,是人性中崇高精神的集中體現,這樣的革命精神作為人性在特定時期所迸發出來的崇高精神,具有永恆的價值。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成為完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環境下,外在的條件既可能誘發人的貪圖享樂的物質欲望,也可能激發人崇尚高貴的精神追求;既可能凸顯強大壓力下人性的軟弱,也可能磨鍊艱難困苦中意志的堅強。在這方面,富裕舒適的和平生活與流血鬥爭的革命生涯就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們當然都希望在和平中生活,希望有富足的物質財富,能夠充分滿足人的物質欲望,但是從對人性的影響角度來說,這種生活比較容易誘發人的物慾,產生享樂主義情緒。

  相比之下,在革命戰爭中,雖然有流血犧牲和各種痛苦,但對革命者來說則能夠激發他們的革命鬥爭和崇高精神。中國革命鬥爭的嚴酷環境考驗著人們的意志,雖然不可否認有些人經不過嚴酷的考驗而背叛革命,但真正的革命者則在嚴酷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成為真正體現革命大丈夫精神的人格。這樣的革命人格和革命精神的形成,是與革命的特殊環境相聯繫的。在這樣環境中形成的革命人格體現著高度的人性美和善,體現了人性的高貴。這樣的精神雖然產生於特殊的時期和條件,而且只能產生於這樣的條件,但它具有永恆的價值。而且不僅是對於中國人和中華民族,而且對於世界上一切追求進步和崇高精神的人,都具有啟示的意義。

  由此,我們也可以說,中國革命精神是我們的一個精神源頭。如果沒有源頭,也就沒有後來的水流。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加強中國革命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實際上,中國革命精神與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需要是相通的,中國革命精神在當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①紅船精神照耀新時代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②】領會紅船精神,拓展新的航程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③】大力傳承、弘揚和踐行焦裕祿精神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④】弘揚焦裕祿精神,凝聚新時代中國力量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⑤】焦裕祿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⑥】以偉大改革開放精神引領新徵程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⑦】傳承航天精神,建設航天強國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⑧】紅船精神的思想內涵與重要價值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⑨】紅船精神照亮前行路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⑩】革命精神的實踐基礎和思想來源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五四運動狂飆般的吶喊聲早已散去,五四運動精神卻一直沉浸在中華民族奮鬥的血脈裡。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我們回望那段歷史,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可以更好推動新時代中國青年繼承五四精神,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 井岡山精神的歷史形成、基本內涵與時代價值
    井岡山精神從孕育、發展到成熟的過程,完整地記錄了以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艱辛探索和對社會理想、人生價值的深層思考,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又是獨領風騷的詩詞巨匠。毛澤東詩詞想像豐富、氣勢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遠,充滿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艱辛歷程的藝術再現,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思享無限直播民族舞劇《川藏·茶馬古道》「背夫」精神感動觀眾
    該系列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主辦、思享無限獨家支持。思享無限旗下秀色直播、樂嗨直播、嗨秀直播、蜜瘋直播以及戰略合作平臺紅人直播全程參與直播。《川藏·茶馬古道》是一部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中共雅安市委宣傳部、雅安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四川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原創民族舞劇。
  • 從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感悟初心使命
    原標題:從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感悟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述方志敏同志的故事,也曾多次讀他寫下的《清貧》。學習方志敏同志的革命精神,對於我們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錘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年8月21日,是方志敏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 中國人價值認同的演進 —— 從家國天下到新天下主義
    許紀霖先生的新書《家國天下》,或許能給上述這些問題以很好的解答。在書的開篇,許紀霖就徵引西方現代性理論研究的頂級學者查爾斯·泰勒的表述,把中西方現代化進程之中產生的個人、國家和天下認同的轉型,比喻成一場「大脫嵌」的軸心革命。正如泰勒所說,傳統社會的現實世界和意義世界,是鑲嵌在宇宙、自然、社會的系列框架之中的。
  • 浙產獻禮劇《外交風雲》獲專家讚譽:填補空白,有現實意義
    與會專家和領導對《外交風雲》這部有著歷史厚度、情感溫度和民族氣度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劇,具有回望光榮、關照當下、啟迪未來的現實意義。浙江大學國際傳媒與國際文化副院長、教授範志忠表示,《外交風雲》的問世可以說代表著浙江經驗、浙江模式的新高峰,值得做特別總結,在全國做特別推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紅船精神是建黨精神的一項初始內容、一種內涵體現精神和文化作為人類實踐和思維特有的產物,根源於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屬於人類意識範疇。那麼,何謂意識?
  • 「科學怪人」的歷史與現實意義何在
    他們多是法國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支持者,甚至與義大利革命組織「燒炭黨」有過聯繫,同情西班牙革命。以代表作《唐璜》聞名於世的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便是雪萊朋友圈中的重要一員。他們關注人文、自然科學,討論生命起源,對於同時代的自然哲學家、醫學家、發明家、植物學家、生理學家達爾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及其生命理論,自然也很關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_國內...
    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重大現實意義
    他再次強調,「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70年,歷史中國5000年,但前者並不是憑空出世,而是後者的延續和發展。所以,要讓當代中國行穩致遠,發展得更好,就「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國歷史研究院作為國家頂級研究機構得以成立的現實意義,正在於此。
  • 比較政治學的意義與價值
    要激發更多的研究者和青年學生對比較政治學的興趣與熱情,則需要深入理解比較政治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知識層面:開拓知識視野  從知識層面來講,學習比較政治學可以為學習者打開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了解不同國家的人們如何理解政治、參與政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這些重要表述高屋建瓴,立意深遠,對於我們在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建設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深入學習歷史唯物主義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 中國電影70年:電影是歷史精神的不朽肉身
    回望20世紀8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電影,學者王小魯將「電影意志」的發展與轉型過程呈現給讀者。在他眼中,對電影史的研究使得舊時代物質和精神的一併湧現,也看見中國電影的某種整體性,看到了類似於歷史理性的東西在電影中的嚴密組織和展開。由此,作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是歷史精神的不朽肉身。
  • 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感知其中蘊含的超凡絕倫的偉力,思考煥髮長徵精神的時代價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含範圍和物質,表明中國夢是一項民族運動,既包括大陸的56個民族,也包括臺灣同胞,還包括全世界的華夏子孫。不僅如此,因為這個夢想持續了上百年,已經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期望和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族運動中富於歷史感與未來感,便形成了一個回望歷史與指引未來的歷史大跨度,進而成為縱橫百年,且不斷有新支持元素和推動力量參與進來。  志向高遠。
  •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兩個「講話」是中國特色國情在理論上的表達和再現,其內容是中國兩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諸種意識諸如藝術、審美、政治、哲學等固有情狀的映像——兩個文本的邏輯秩序與兩個歷史時期的現實秩序具有高度相似程度的映射關係。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
    1月15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首場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切實增強學習宣傳貫徹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 趙法生 | 殷周之際的宗教革命與人文精神
    實際上,殷周之變包含著一場深刻的宗教革命,它的目標是:在既有傳統宗教瓦解的情況下,探尋新的至上神,重建宗教權威和社會信仰,從而為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革尋找精神動力。這場宗教革命在政治、文化、法律、道德領域均打上了深刻烙印,並對於中國文化的品格與特性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 公方彬: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原標題: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感知其中蘊含的超凡絕倫的偉力,思考煥髮長徵精神的時代價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含範圍和物質,表明中國夢是一項民族運動,既包括大陸的56個民族,也包括臺灣同胞,還包括全世界的華夏子孫。不僅如此,因為這個夢想持續了上百年,已經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期望和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族運動中富於歷史感與未來感,便形成了一個回望歷史與指引未來的歷史大跨度,進而成為縱橫百年,且不斷有新支持元素和推動力量參與進來。 志向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