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重大現實意義

2021-01-20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文揚】

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掛牌成立,下設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邊疆研究所、歷史理論研究所,職責是統籌指導全國歷史研究工作,制定研究規劃,講好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文化。

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大舉措。習近平主席在寫給研究院的賀信中說,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他再次強調,「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

當代中國70年,歷史中國5000年,但前者並不是憑空出世,而是後者的延續和發展。所以,要讓當代中國行穩致遠,發展得更好,就「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中國歷史研究院作為國家頂級研究機構得以成立的現實意義,正在於此。

但頂級機構的成立,還只是形式上的東西,最多是研究資源的一個整合,並非是研究成果的一種保障。頂級機構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效率上助力頂級成果的生產,歷史上並無定律。

今天的中國,在科技和工程方面的發展勢頭迅猛,已走到了世界前列。就說很高端的航天工程,只要目標確定、規劃得當,通過舉國體制,必定取得巨大成就。人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首次,如此驚世的成功,國人也沒覺得怎樣。想辦到就一定能辦到,想成功就一定能成功,竟逐漸成了一種想當然。

但在社會科學領域,情況卻很不同。雖然說,研究中國歷史還是中國本土的研究機構有資源上的優勢,但一流的優勢能不能轉化成一流的成果,能不能湧現一大批世界級的史學大師,生產出一大批超越時代的史學著作,卻大有疑問。

大師不是自封的,天下苦無大師久矣早是事實。中國歷史研究院算是舉國體制的一個最新高峰。但內容如何產生的問題,仍懸而未決。

畢竟,歷史研究屬於一種獨特的思想探索活動,有別於所有其他的研究。

歷史研究的本質是什麼?

從問題的根源上說起。人腦有記憶和學習兩種功能,這是歷史研究的腦科學基礎。任何一個時代,在世者憑直接記憶功能所能認知的事情,最大的時間範圍不超過最早記憶得以保存的那個時刻到當下時刻。所有超出了這一時間範圍的時代裡發生的事情,都叫做「過去的事情」,無法通過直接記憶來把握,只能通過學習這個功能來認知。

結合記憶和學習這兩種功能,認知並理解所有超出了直接記憶範圍之外的事情,這就是人類的歷史學習。

但記憶難免有偏差,學習常常有誤解,所以,針對一個社會的全部「過去的事情」,需要社會中經過專門訓練的人來研究,這就是歷史學家們的工作。英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論歷史》一書中給出的定義是:「分析社會中『過去感』的本質,並追溯其變遷與轉型」。

過去,並不是「過去態」或「過去型」,而是「過去感」sense of the past,這是個大麻煩。由於「過去的事情」誰也沒親眼見過,無論多麼天翻地覆翻江倒海,都沒有直接證人給予證實,只能憑當下社會在世者對於自身「過去」的主觀感覺。

而當下社會和社會中人卻又都是變動的事物,當下社會是何種社會(繁榮社會、分裂社會、太平社會、孤立社會、主流社會、邊緣社會、單一社會、混合社會…),當下之人又普遍是何種心態(豪情滿懷、消沉萎靡、客觀公正、憤世嫉俗、寬容大度、偏激狹隘、樂觀向上、悲憤難平…),何種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高、中、低…),何種意識形態(激進主義、保守主義…),種種之不同又都直接左右著該社會「過去感」的形成。

研究「過去」,卻被「當下」影響,以為「過去」是客觀,其實卻是主觀。若用個公式來表示歷史學家們這一「過去感」困境,差不多應該是:

S(past)=F(p1,p2,p3,p4,…)

即:一個社會的「過去感」S(past)的形成,不僅僅與對「過去」past的客觀分析有關,同時也是該社會當下present的「社會類型」p1、「社會心態」p2、「平均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p3、「主流意識形態」p4等等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一個結果。

人類的先哲們很早便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恐怕是史上第一次在歷史研究中區分了「述」和「作」兩種建立「過去感」方式。朱熹集註:「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換成上述公式的語言,述,就是盡最大努力讓S(past)=F(0,0,0,0,…),不受當下的影響,而作,則是S(past)=F(p1,p2,p3,p4, …),pi>0,把古人當今人,將古史做當下。

今人隨社會發展而變化,新知識、新思想不斷增加,「作」的衝動遠遠超過了「述」的可能,於是到了孔子之後四百年的司馬遷,一種「夾述夾作」的「過去感」建構形式就大行其道了。太史公雖然也說過「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但卻更熱衷於「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自《史記》之後,中國兩千年來所謂正史,莫出這一「夾述夾作」的風格和範圍。

在黑格爾的分類中,這後一種歷史敘述,叫「反思的歷史」,區別於單純「述而不作」的「原始的歷史」。但黑格爾的問題在於,他不會止步於其中國同行太史公的「夾述夾作」史學風格,受到其德國同胞康德的理性主義哲學的影響,他又大膽地發明了一種與「述而不作」完全對立的「作而不述」的新式歷史,叫做「哲學的歷史」。用他的話說,(歷史學家)「帶著他的範疇,透過這些範疇來看面前的材料……任何一個理性地看待世界的人都會發現,世界也反過來呈現出一個合理性的面貌,兩者處於一個交互的關係當中。」

範疇無非是當下之人的一種思維框架,帶著當下框架看歷史材料,歷史的經驗事實就都成了在某一種思維框架的預設下被構建的東西。於是,「過去感」也就成了按照當下的思維框架重新組織經驗事實材料的一種思辨遊戲。

又兩百年,那位曾在墨索裡尼政府裡當過部長的貝奈戴託克羅齊,最終用一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名言,為「過去感」困境公式徹底劃上了等號。其含義是說,不僅人的思想是當前的,所謂的歷史也只存在於人的當下;沒有當下的生命,就沒有過去的歷史可言。所以,S(past)=F(0,0,0,0,…)根本是不可想像的,它一定是諸多present(pi)的產物。

中國歷史研究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那麼好了。既然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當下、不同的思維框架,必然產生完全不同的「過去感」,並通過思辨產出完全不同的「哲學的歷史」,那麼,一個特定社會的歷史研究意味著什麼,其本質何在,這個關鍵問題也就浮現出來了。

簡單說,一個勝利者的社會,受到徵服的傲慢和暴富的癲狂所鼓舞,必定會產生一種只屬於勝利者的「過去感」——為了說明當前的偉大勝利是全部過去的必然結果,就要重新建構起一個只屬於勝利者的「哲學的歷史」。

其實這正是西方學人在18-19世紀的故事。人們看到的,是一大批史學大師如群星般湧現,令其他文化中的學人們跪倒膜拜。但在本質上,不過就是一個俗套故事:勝利者社會受傲慢和癲狂情緒的驅動為自己的當下重構自身「哲學的歷史」。

根據劉小楓教授的講述,伏爾泰的《論諸民族的道德風習和精神》於1753年出版,史稱第一部「世界史」,「普遍歷史」、「歷史哲學」等世界史概念開始出現。半個多世紀後,黑格爾的《世界史哲學講演錄》問世,其主題是「自由」理念得以實現的世界歷史進程,屬於地道的政治哲學的世界史,風頭蓋過了伏爾泰。緊隨黑格爾的世界歷史哲學之後,史稱現代史學奠基人的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接踵而至,除了有眾多著作問世,還於1880年以85歲的高齡口述《世界史》。

劉小楓教授評說道:「儘管有種種差異,以至於伏爾泰和黑格爾的普遍歷史很難相提並論,兩者畢竟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的普遍歷史都給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安排了一個明確位置。——令人費解的是,在蘭克的多卷本《世界史》中,竟然見不到中國的歷史身影。」(2016年《蘭克的《世界史》為何沒有中國》)

對此,劉教授的解釋是:「如果蘭克對『世界史』的理解讓我們感到奇怪,當我們看到卷十三的標題時就應該感到驚訝了。這卷的標題直接就是『世界歷史』,題下有這樣一個副標題:『向現代世界過渡的諸時代:14~15世紀』。這個標題未必出自蘭克本人,卻初步解答了我們的困惑:蘭克很有可能僅僅把『現代世界』的歷史視為『世界歷史』此前的歷史與這個『現代世界』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才會被納入『世界史』的框架。蘭克的《世界史》沒有提到中國,僅僅因為古老的中國與作為真正的『世界歷史』的『現代世界』連間接關係也沒有。」

在今天看來,無論是伏爾泰和黑格爾在「世界歷史」裡給中國安排了某個位置,還是蘭克根本就沒給中國留位置,都一點也不重要。除了說明在他們所處那個特殊時代和所屬的那個特殊社會受某種特殊精神的刺激建構出某種特殊形式的 「世界歷史」之外,並不說明其他什麼。

把歐洲歷史視為「世界歷史」,把歐洲社會視為「現代世界」,這種極端的「西方中心論」立場,在今天看來,已經沒有價值了。當中國大踏步地回歸到世界歷史舞臺的中心,即使不說什麼,西方社會自製的那些曾經煞有介事的「哲學的歷史」也會自動破產。

2019年新年伊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這個事件本身就是一個重大標誌:當今時代,在中國社會這個作為一個新興的勝利者的社會裡,一個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將以中國的方式,重建對於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過去感」,並追溯其變遷與轉型。

可以斷定,不會再有與西方版「哲學的歷史」相對的中國版「哲學的歷史」,也就不會再有與西方版「西方中心論」相對的中國版「中國中心論」。畢竟,實證主義和多元主義已成主流。而拋棄了輕狂傲慢的「作而不述」之後,中國史學的「述而不作」和「夾述夾作」傳統也將正常回歸。

梁啓超在1922年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斷言,「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這句話在當時是對過去的總結,在今天,也可以作為對未來的定位。

這就是中國歷史研究在當前的重大意義。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院在京成立
    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 中國航天事業又添一翼。今天,航天時代儀器公司,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院在京宣告成立。  航天時代儀器公司是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內從事慣性系統研製和生產的主要專業廠所組建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各類導航儀器、制導設備、慣性系統與儀表、光電產品、電機電器、精密儀器儀表以及計算機軟硬體產品與技術的開發、製造與銷售業務。
  • 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揭牌成立
    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的建立是清華大學在新時代深度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清華大學在新百年做出的重大戰略布局。他表示,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召開的特殊日子舉行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揭牌儀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 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成立
    11月18日,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上海市衛健委 供圖11月18日,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這一研究院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批准、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會同多家單位共同成立,以「無院牆」式開放合作實現共享共贏,打造「政產學研醫防用資」八位一體創新平臺,提升公共衛生與臨床醫療保障能力,助力健康上海乃至健康中國建設。
  • 清華大學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
    原標題:清華大學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 2010年1月,清華大學全球變化研究院成立大會在主樓舉行,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清華大學全球變化研究院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科技部前部長徐冠華院士,清華大學全球變化研究院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科技部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郭向遠共同為清華大學全球變化研究院揭牌。
  • 看到「一帶一路」火了 韓國忍不住成立研究院
    海外網2月6日電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去年12月訪華期間,曾表示韓方願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如今「一帶一路」不僅成為韓國政界熱詞,還取得民間的廣泛共識。據韓聯社報導,韓國民間主導創立的社團法人「一帶一路研究院」5日正式成立。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以下簡稱南海創新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會議日前在廣州舉行。中科院副院長、南海創新研究院理事長相裡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期刊《歷史研究》已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於今年1月掛牌成立,其院刊《歷史研究》現已正式進入公眾視野。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網刊發了一篇題為《在對歷史的深刻洞察中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文章。該文作者為周群,系「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常務副主編」。
  • 中國唯一分子+研究院在天津大學成立
    中國化學學科未來該如何發展?「新化學」的路線圖要指向何方?2019年伊始,學界迎來了「天大創新」!1月12日,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化學會、天津市、天津大學領導和眾多院士、專家的共同見證下,天津大學分子+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部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部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 2020-12-21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翻譯研究院成立 促進行業發展提升我國話語權
    鄭亮攝中國網7月29日訊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與中譯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中國翻譯研究院成立儀式今日上午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名照、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共同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國翻譯研究院正式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宣讀中央領導同志有關外文局在中國翻譯研究院報告上的重要批示。
  • 清華大學-長水學習與人類發展研究院成立
    為滿足和促進人類多樣化的發展需求,重新審視教育的目的和學習的組織方式,清華大學-長水學習與人類發展研究院近日在京成立。據悉,該研究院以「服務人類發展需求、面向國家戰略,促進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搭建學習與人類發展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平臺」為目標,將積極開展跨學科的學習和人類發展研究。
  • 聚焦重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上海成立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兩大機構!
    聚焦重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上海成立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兩大機構!(以下簡稱「研究院」)、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在復旦大學成立。
  • 清華大學成立智慧醫療研究院
    他指出,創新是當今中國發展的主導要素,數位化、智能化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智慧醫療則是創新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的重要抓手。智慧醫療生態系統的建設需要醫療機構、學術機構、研究機構、產業界、政府、國家政策和資本多方參與、相互扶持,才能成功。未來,希望研究院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和珠海的優勢,引領智慧醫療領域的創新,打造全新的智慧大健康生態體系,為全國作出示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宣告了我們黨正在邁向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續寫新篇章。 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 天津大學成立航空航天研究院
    助推中國「空天」事業天津大學成立航空航天研究院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4-02    [列印] [關閉] >        本報訊(姜福軍 記者李新玲)4月1日,天津大學航空航天研究院正式成立。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與加勒比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5月8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與加勒比研究所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外交部副部長秦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戚振宏、中國前駐委內瑞拉和烏拉圭大使王珍、中國拉丁美洲學會會長王曉德、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古巴駐華大使米格爾·安赫爾·拉米雷斯·拉莫斯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代表、拉美與加勒比國家駐華外交官、媒體代表等100餘人出席參加。
  •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量子科學研究所成立啟動儀式即將於重慶舉行
    十九大報告明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之後,國家更進一步勾 十九大報告明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意義
    由於是移植的,就存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和方法,而要有中國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並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 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 註冊資本5億元
    新華社西安1月18日電(記者儲國強)我國重點科研院所改制再次取得新突破,擁有50多年歷史、創造了160項「中國第一」的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18日成功改制為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和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註冊資本5億元。    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是我國重型機械行業綜合性技術研發單位。
  • 新聞動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華大基因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
    6月1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華大基因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深圳舉行。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蔣丹平、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技術引進與條件建設處處長張振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良、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等及中國水科院屬相關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和有關企業等專家代表參加會議。張顯良院長回顧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長期合作研究及取得的重要成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