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華大基因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

2021-02-15 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

         6月1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華大基因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深圳舉行。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蔣丹平、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技術引進與條件建設處處長張振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良、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等及中國水科院屬相關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和有關企業等專家代表參加會議。

張顯良院長回顧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長期合作研究及取得的重要成果獎勵。他指出,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推進水產育種科技創新的新舉措,是適應新常態,緊緊把握創新驅動的戰略機遇和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積極探索科技與產業結合的新模式,鼓勵推動基礎與應用、基因與種業的新合作;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基因組研究中心必將取得豐碩成果,開啟水產基因組時代新篇章,助力催生現代漁業新業態。梅永紅董事長表示,華大基因長期致力於調整和改善中國人的膳食結構,通過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合作共建新時期現代漁業的「創新中心」,開展水生生物基因組相關研究,培育更好、更放心的品種,開創水產種業新起點,促進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汪建董事長提出,要將基因組研究中心打造成為全球的資源中心、數據中心以及育種示範中心,在水生生物研究方向引領世界發展。

蔣丹平副司長對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指出基因組研究中心是科研與產業合作的新探索,將推動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的布局優化和管理創新,為引領學科前沿、搶佔制高點、提升創新能力和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發揮重要作用;並表示,在下一步的科技計劃改革和相關資源配置工作中將進一步支持基因組研究中心發展。張振華表示,將積極關注和支持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發展,促進水生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加快發展。

會議期間,張顯良院長和梅永紅董事長共同為基因組研究中心揭牌;桂建芳院士介紹了水產育種重點專項建議,針對魚、蝦、貝、蟹、海參和藻類等水產養殖對象,開展全產業鏈科技攻關;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介紹了基因組研究中心的工作方案和研究計劃,要建立理事會領導下的工作機制,實施「十百千」研究計劃,全面覆蓋我國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水產養殖生物和重要生態意義的水生生物,構建國家水生生物基因庫,建立世界一流水平的水生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平臺和大數據中心,為「十三五」時期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焦點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共建國家水生生物基因庫
    本網訊6月17日,在開展實質性合作並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礎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宣布共建「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發布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加快推進包括重要養殖品種和瀕危物種在內的水生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共建國家水生生物基因庫。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青島全球首個萬種魚基因組項目再傳捷報!已完成500種魚類的基因測序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1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悉,近日,全球首個萬種魚基因組項目再傳捷報:非洲肺魚的基因組測序順利完成,截至目前,科研人員已完成500種魚類的基因測序。全球萬種魚基因組項目由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共同發起,將採集一萬種代表性魚類構建基因組精細圖譜,為水產養殖和海洋生態保護提供基因依據。
  • 水產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鑑於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現代生物學科的發展需求、牡蠣優越的經濟價值及其潛在的基礎研究價值,2008年5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範博士和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郭希明博士聯合發起了牡蠣基因組計劃,並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為首選科技合作夥伴,組成了一支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為核心的國際牡蠣基因組研究團隊。
  • 深圳國家基因庫開業,有關人類的所有秘密都在這裡
    開業儀式上,國家基因庫與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TheSvalbard「Doomsday」SeedVault)、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及華為、阿里大數據等國內外知名機構舉行了籤約儀式,將在種子數位化、兒童健康表觀基因組、萬種噬菌體基因組等方面展開合作。
  • 石瓊:立足基因組學科技,助力海洋藍色經濟
    2018年5月,由深圳市華大海洋研究院(下稱「海洋研究院」)和國家基因庫聯合發起的「千種魚類轉錄組」項目正式宣布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可靠的魚類系統演化樹,解答了許多一直以來魚類起源和進化研究中存在的爭論和難題,成為魚類演化研究史上的裡程碑式事件。長期以來,有別於陸地生物基因組學研究,海洋的生物基因組學研究不僅起步晚,且發展滯後。
  •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劉傳書/科技日報 2018-04-25 08:10
  • 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世界知名學者共建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10月26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達成合作協議。
  • 青島華大被認定為「2020年度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
    近日,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名單,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被認定為「山東省海洋生物多組學技術開發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青島華大於2017年成立了「海洋生物多組學技術開發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致力於利用基因組、轉錄組、表觀組、蛋白組、代謝組和細胞組學等多組學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實現海洋生物基因組挖掘,海洋活性物質開發,海洋生物育種及海洋生態等領域的研究。
  • 華大等機構發表有關鳥類基因組數據研究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四、華大的真正基因:一群頻頻製造巨響的"科學土匪"  華大基因從成立以來,就非議不斷,前文提到華大在未經國家授權的情況下就擅自代表國家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雖然成功"綁走"了國家5000萬,但後來也經歷了六部委的輪番查帳,一路走來,伴隨著質疑的也少不了精彩,2000年6月26日,隨著柯林頓與布萊爾共同宣布由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和中國六國
  • 蘭科中心與華大基因正式籤約蘭科植物基因編輯項目
    央廣網深圳7月24日消息(記者李強)近日,國家蘭科中心(簡稱「蘭科中心」)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簡稱「華大基因」)正式就「蘭科植物基因編輯——模式蘭科植物開發項目」進行籤約。蘭科植物是研究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理想模式植物,對蘭科植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和經濟價值。但是目前為止,對蘭科植物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仍然十分匱乏,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遺傳轉化效率及基因敲除手段的制約,當下的基因編輯技術可實現對目的基因的精確敲除、插入或修飾,其在蘭科植物中的成功應用將極大地推動蘭科植物在基因功能研究及新品種培育研究等方面的發展。
  • 這支水生生物學科技「國家隊」,將首次亮相武漢農博會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等多家單位,在MolecularEcology Resources在線發表了關於鰱鱅魚基因組進化與物種形成的研究論文。、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其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發展至今已有90年歷史,目前設有水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等6個研究中心、共計65個學科組。
  • 揭秘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繪製過程(組圖)
    專家表示,這項在基因組科學領域裡程碑式的科學成果,對於中國乃至亞洲人的DNA、隱形疾病基因、流行病預測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該項目由來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科學家共同發起並承擔。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重要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圖1)。
  • 華大基因參與發起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正式發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科研展望文章。華大基因是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他們稱,這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一件大事,堪稱生物「登月計劃」。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據科技日報4月25日消息,華大聯合創始人、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華大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張國捷均參與其中。徐訊表示,這一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項目將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
  • 華大與HUB籤署類器官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備忘錄
    2020年9月4日,荷蘭HUB(Hubrecht Organoid Technolog)和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舉行線上簽約儀式,籤署類器官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備忘錄,雙方在中國青島和荷蘭烏得勒支兩地同時籤字。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從基因組草圖到精準醫療 人類基因組計劃在路上
    當我們今天大談基因測序與健康話題時,別忘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才完成不過15年。   2000年6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鄭重宣布,由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中國和法國的上千名科學家共同參與的「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已經完成人類基因組草圖。他在評價這一歷經10年時間完成的科學成果時說,這是「開闢新紀元的成果」「人們將世世代代記住這一天」。
  • 華大基因:一群沒戴博士帽科研人成了「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我沒見過像華大基因這樣,很多人沒上過大學,就去做基礎研究,而且做得這樣出色』。」 這封漂洋過海的信只花費了105美分,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卻從中感受到了說不出的分量。在接下來的兩天裡,他聊起了王俊和華大的人才團體。 2001年,繼人類基因組測序之後,華大基因開啟一項重大科研課題——水稻(秈稻)基因組框架序列圖研究。那一年,25歲的王俊,已經擔任華大基因生物信息主管。 由於設備並未全部到位,前期測序進展緩慢。這時王俊得知一個消息:包括美國在內的三家科研機構,正在這項研究上進行急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