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70年:電影是歷史精神的不朽肉身

2020-12-05 新京報

電影是人類意志的表達。近年來新技術的突飛猛進, 使得電影越來越超脫於個體創作,仿佛進化出了自己的意志。回望20世紀8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電影,學者王小魯將「電影意志」的發展與轉型過程呈現給讀者。

在他眼中,對電影史的研究使得舊時代物質和精神的一併湧現,也看見中國電影的某種整體性,看到了類似於歷史理性的東西在電影中的嚴密組織和展開。

由此,作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是歷史精神的不朽肉身。電影讓歷史具有了可見性,甚至讓歷史具有了可體驗性,因為電影提供了空間和時間,編織了情感故事,給了觀眾進入歷史的路徑。電影的這種特性來自於它的肉身性,與文字紀錄或地下文物絕然不同。尤其新的膠片修復技術和膠轉磁保存的實現,放映設備能將幾十年前的光影和旋律重新釋放出來,具有與當年同等的視聽感受,更使得這肉身成為永恆。

將電影研究放在歷史脈絡中考察雖然並非原創性的研究方法,但是在這個歷史感越發稀薄「娛樂至上」的時代裡,這種思路則成為一種重要的參考指標。

在電影研究領域,我們樂於描繪電影作者的力量,但我們也要看到歷史的因果,看到一種長遠貫徹的意志。歷史如同暗河,在生活的地表之下更為深刻和幽邃地流動。

以下內容摘自《電影意志》一書,由出版社授權刊發。

《電影意志》,作者: 王小魯,版本:後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

歷史精神的不壞肉身

撰文 | 王小魯

因為有特殊的機緣,筆者連續看了七部老電影,它們之間跨越六十多年,包括《馬路天使》(1937)、《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劉三姐》(1960)、《白求恩大夫》(1964)、《廬山戀》(1980)、《大撒把》(1992)、《刮痧》(2001)。這緣分來自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和溫哥華金楓葉電影節合作的展映,名為「中國映像」。筆者的任務是做映前的講解,每片得以重看兩遍。展映單元的策展思路是經典修復、中加友誼以及中西文化差異,也就是說,這些影片的集合帶有特殊的交流使命,與溫哥華的觀眾環境有主要的關聯。

但就筆者而言,它們這般進入我的視野就帶有偶然性,不是來自我舊有的學術視點。現在,這工作無意中讓我將這些作品當作一個「整體」加以看待。出乎我的意料,我看到舊時代物質和精神的一併湧現,也看見接近七十年來中國電影的某種整體性,看到了類似於歷史理性的東西在電影中的嚴密組織和展開。

我由此有了種種深切的感想——電影是歷史精神的不朽肉身。電影讓歷史具有了可見性,甚至讓歷史具有了可體驗性,因為電影提供了空間和時間,編織了情感故事,給了觀眾進入歷史的路徑。電影的這種特性來自於它的肉身性,與文字記錄或地下文物絕然不同。尤其新的膠片修復技術和膠轉磁保存的實現,放映設備能將幾十年前的光影和旋律重新釋放出來,具有與當年同等的視聽感受,更使得這肉身成為永恆。

《馬路天使》劇照

在《馬路天使》中,它對物質現實保存的貢獻,學者曾有所表述:它建立了三十年代上海石庫門的影像文獻館。此片的移動鏡頭在攝影史上非常著名,但就歷史而言,這一運鏡方式的意義不僅在於交代了人物的視線和故事發生的環境,也讓異代之人親臨了三十年代石庫門建築的空間關係:居住者如何隔窗相望;移動著的連續鏡頭使觀眾跟隨角色自樓下而樓上,樓梯的逼仄和轉身時目光所及的景致,還原了當時居住環境的真實質感。這是傳統靜幀照所無法給予的豐富性。

多年後我們重新觀看,感念於電影讓我們重返八十年前,看到當時下層民眾的物質現實。物質現實的保存是直觀的,但時代精神的貯存則要晦澀得多。

在這7部影片所形成的歷史視野裡,《馬路天使》是一個起點。它一般被認為是三十年代左翼電影藝術的頂峰。當時共產黨作為在野黨,自1932年後對某些電影的劇本部分進行了介入。左翼對中國電影藝術地位的提升發揮過巨大作用,因為三十年代之前,中國電影敘事的價值觀十分粗陋,甚至難以支撐一場深刻的戲劇衝突。雖然世界一直對馬克思主義存有爭議,但三十年代它給予了中國人思考社會、處理問題的一個現代視野,也讓中國的電影敘事就此與世界接軌。1980年左右中國老電影開始去國外展映——《馬路天使》當時曾在英、法、意等國展出,它似乎是毫無隔閡地被西方世界理解了。

美國的研究者認為《馬路天使》受到Frank Borzage的影響,他拍過一部同名電影Street Angel。這部影片似乎在1928年的上海公映過。但我看趙丹的回憶錄,他記錄了此片生產的過程,是取材於他們幾個人一起出入下等小酒館的經歷,袁牧之導演將這些經歷寫成了劇本,它仍然屬於原創。它可能部分地借鑑了Street Angel的運鏡方式和人物關係,一樣是底層民眾的聯合——流浪藝人和準妓女等身份者具有天然親近感,而底層男女的戀愛成功,往往有階級結盟的意味。三十年代的左翼影人並未盲目排斥美國電影,反而發現了美國電影中頗為親切的底層表述,Street Angel即為一例,但中美左傾色彩的電影又絕不相同。

《馬路天使》必定以悲劇收尾,這是重要的區別。Street Angel是Happy Ending,這意味著在現存社會中仍具有獲得出路的可能。中國左翼電影要否定這個可能,暗示階級矛盾已難以調和了——做妓女的小雲死去,無產階級朋友們默默聚集,一籌莫展,電影至此結束。重看左翼電影,多是毀滅性結局,除非他們決定前往一個新的空間,往往是參加抗戰。而抗戰的所在是一晦澀的遠方,與延安有隱約的關係,但又不是特別清晰——畢竟那是國民政府下面的公映電影。失敗性結局的無可避免,是暗示這一體制的失敗,是暗暗為革命尋求合法性。

十年後上映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結尾一樣是毀滅性的——兒媳投江自盡,老嫗慟哭於江邊。這場放映在列治文市的昆特蘭理工大學,觀眾以華裔長者居多,觀片前,有一位老人向我回憶本片的結尾,吳茵坐在水邊大哭的那場戲,她說: 「我永遠都忘不了這一幕」。

《一江春水向東流》劇照

此片一般不被劃歸左翼電影的譜系,左翼電影是一專有名詞,一般以1937年為終點。抗戰爆發後左翼影人星散各方,袁牧之去延安,蔡楚生遠避香港,拍攝了兩部抗日影片。香港淪陷後又被迫逃亡,歷經柳州、桂林,沿途看見百姓如芻狗般的命運,自己也差點喪命,他在1944年底到達重慶時,「除了手裡的兩本《辭源》外,一無所有」。這和劇中男主角的命運相差無多。因為有這般經驗,所以這電影元氣飽滿,雖長達三個小時,敘事上仍有從容不迫的氣質。

蔡楚生又有很好的古漢語修養,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片中頻繁出現江水和月亮的鏡頭,這些事物國外也有,而作為意象,它們在中國文化裡代表了更廣泛的意義。當戰亂來臨,母親為兒子做衣服,臨行密密縫,這番情景國人更能領會。本片完成後連映三個月,所以後來的史官評價本片時,認為它很好地「配合了」當時的革命政治鬥爭。

所以它雖不屬於「左翼電影」這一概念範疇,但以政治光譜而言,又屬於左翼電影。本片有兩條主線——妻子在上海、丈夫在重慶,兩條線索向前並行推進,終於交織在一起,男主角的三個女人同時居住在一個屋簷下,原配正在做另兩位情婦的傭人!在張愛玲編劇的電影裡,傭人往往是不老實的,早期影片的傭人也不被賦予天然的道德優越,而左派電影裡的傭人多淳樸良善,如果不是作為潛在的革命者存在,至少是作為一種控訴性的力量,《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如此設定女主角的。

本片其實一直存在著第三條線索,男主角的弟弟在上海郊區抗日,女主角跳江前讓兒子以後向叔叔學習,這個叔叔如同左翼電影中的進步青年一樣,語焉不詳,仿佛還有隱秘的身份。愛國主義、抗日成為左翼表達的重要掩體,它隱約有所暗示卻又不明言,而觀眾已經可以領會,知道此處不是歸宿,彼處才有大光明。從1932年被明確的左翼敘事規則,越接近於勝利在望,越強調矛盾的不可調和,它從相對溫和走到極端衝突和必須攤牌的地步。而之後左翼從在野成為官方,那不再是某一類影片的內在結構,而是所有影片的結構。

哪怕在十七年(1949-1966)的古裝片《劉三姐》和唯一用外國人作主角的影片《白求恩大夫》中,這一結構也穩穩地存在著。《劉三姐》裡的主角來自兩廣民間傳說,一說劉三姐是唐朝人,她喜歡唱歌,唱起來三晝夜不停,人類學家據此以為劉三姐原是女巫。電影將這個人物進行了轉化,使她具有了馬克思主義的覺悟。「不是仙家不是神,我是山中砍柴人,只因生來愛唱歌,四方漂流難安身。」為何唱歌有如此之難?因為這山歌儼然成了自由言論的象徵,山歌就非廟堂之歌,它代表了窮人的觀點。

《劉三姐》

「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魚就下河」、「唱歌不怕頭落地,閻王殿上唱三年」,其中的人物自由、率直、神完氣足,行動果敢勇猛,當然這是奪取政權之後安全狀態下的敘事。此片有左翼電影一貫的勞動神聖理念,它對土地所有權持模糊的態度。莫管家不準劉三姐等人採茶,說「你頭頂著莫家的天,腳踩著莫家的地!」,劉三姐回答他:「眾人天,眾人水來眾人山,劈開荒山造茶林,哪有莫家一滴汗」,顯然強調勞動者的優先,似乎是用自然權利來對抗約定產權。

在更早的廣西彩調劇裡,勞動者並未反抗莫員外的土地所有權,只是他們要在莫員外土地上唱歌而不被允許,故而爆發衝突。影片的改編是契合馬克思主義的——注重勞動的價值,認為土地等生產資料是資產者剝削的手段。無視對方的所有權而仍然採獲其上所有,無疑已經具有暴烈的革命性,但是在1960年,這一點還不夠,因為本片僅僅用唱歌反抗,所以《劉三姐》遭受「否定暴力革命」的批評。

勞動自豪、農民智力優越,秀才則毫無知識分子風度,頭腦粗蠢,且是有產者的幫兇,這裡對知識者的嘲諷已經非常極端,有人認為這已經是文革的前奏,雖然它拍成於1960年的10月。1949年後,知識分子絕少成為中國電影正面的主角,《早春二月》幾乎是唯一的,但是它被打成了毒草。《白求恩大夫》是1964年的電影,在溫哥華放映這部影片是為表達中加友誼,但如當時代的其他影片一樣,概莫能外,其中也涉及同樣的問題,且更為複雜。白求恩雖然是國際主義者,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但是他畢竟是科技知識分子,且來自北美的資本主義國家。

《白求恩大夫》

一部電影往往有戲劇衝突,不僅僅是電影吸引力的需要,衝突也是基本的社會事實,黑格爾則從邏輯上論證了戲劇衝突的必然。畢業於耶魯大學戲劇專業的張駿祥如何在《白求恩大夫》裡設計戲劇衝突?他設計了一個國際主義者和地方情況之間的齟齬,尤其方大夫因為失誤讓士兵失去了一隻腿,白求恩厭惡他並拒絕他進自己的培訓班深造,但後來他了解方大夫曾經是放牛娃,為了革命艱苦學醫,他了解到無產階級革命隊伍的特殊性,於是懺悔了。中國左翼電影強調窮人的道義性,對知識者加以改造,但即使《白求恩大夫》這樣一個謳歌外國人道主義者的影片裡,同樣包含著一個改造知識分子的內在結構,這是五十年後的我觀影時所始料未及的。

從上四部影片中發現同一個敘事結構並非難事,自1930年代初到1980年代初,歷經五十年,這一結構從初建到成熟,最終固化,失去了開放性與活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幾乎難以從電影美學發展規律去單獨評價電影,美學自主領域的喪失如此徹底,是中國藝術史的悲痛,而僅就外在表徵來看,舊結構決定和對應的美學範式潛力已耗盡,它們變得單調和絕對,喪失了視聽吸引力。而新範式尚未建立,舊結構還在制約和塑造,不過是將正面轉到了側面罷了。羅愁綺恨的解決,都是要在舊框架中完成,換一個新的結構會使得帳目混亂,失去了復仇的快感。

這歷史的償還將延續很多年,尤其是在1980年前後,電影充滿了直覺式的表達,被壓抑的一切湧現出來,似乎又失去了章法。長久失語後的興奮導致激動卻混亂的表述,當時電影中普遍的變焦鏡頭的濫用對應著狂跳的內心。1980年代前後的電影敘事,相當一部分可稱為右派敘事,首先是大量影片以知識者為主角。《廬山戀》裡的郭凱敏不僅僅是知識分子,還明目張胆的在廬山美景下練習英文——那本是「右派國家」的語言。據說從此後掀起中國的英語熱,取代了長久以來的俄語熱,但晨讀中用英文喊出來的句子必須是:I Love My Motherland !

曾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場記的黃祖模導演,讓整部戲色調美豔,根本不是勞動人民的顏色,張瑜一共換了四十套服裝,顯然超越了勞動的需要,若它們穿在國內角色身上,仍有政治風險,但導演將這些衣服置於從美國來的帶著附罪感的國民黨女兒身上,就理所當然。而國民黨軍官被正面講述,是因為他們可以回來幫助建設四化,愛國和擁護政策又成為新時代的敘事掩體,導演用這種迂迴的方式,滿足了觀眾享樂主義的視線。

《廬山戀》

後來人在劣質電腦屏幕上觀看老影片,充滿糙點的畫面如同一件沒有剔除泥土的文物,研究者開始嘲笑當年觀眾貧瘠的美學品味,竟然為敘事如此粗劣的影片吸引。但修復術恢復了往日的光彩,在大銀幕觀看條件下,我們看到了演員在縱慾年代到來前的美好肌膚、清澈的眼眸,羞澀和戀愛在面部洋溢和發生,這個時候我們明白了當年的觀眾在看什麼:電影修復的不僅僅是物質,修復的是電影原初的吸引力機制,這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認識歷史。

作為右派的西方一直是1949年後中國電影當中強烈的存在,但它的形象永不在場。《白求恩大夫》原劇本第一個段落的場景是在歐洲,最終付之闕如。拍攝《廬山戀》的1980年已是改革開放初期,也許是首次出現了外國戲,卻是在國內扮演的——前國民黨軍官一家開著小汽車,在湖邊燃篝火、喝紅酒,辦公室裡放著三菱空調,這又是八十年代初期電影人對美國的想像,這種想像還將延續十餘年,在《大撒把》裡面,留守女士徐帆和留守男士葛優去了趟故宮,徐帆說:「要說文化,還得說咱們中國」。她從不曾出國,卻敢於如此下判斷,都是井底的想像。《大撒把》的編劇是鄭曉龍和馮小剛,他們在之後幾年內開了在北美拍攝影視的先河,但那一時期的北美似乎僅僅是外景地,與西方白人世界並沒有深刻的交集,一直到此番也來溫哥華放映的《刮痧》,則開始直面中國人與白人的文化衝突。

1992年中國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既是新生活的開始,也是對過去信念的打破。生活的連續性在九十年代初被強烈切斷,昨天不再對今天負責。那時代的關鍵詞是「背叛」。在此番放映的七部影片中,1992年的《大撒把》是唯一直接和溫哥華相關的作品,徐帆的丈夫去了溫哥華。

《大撒把》海報

可以看出來,當時的出國仍然有強烈的道德內涵,出國是對於故國的否定,它默認了西方世界更有吸引力。孫淳在機場上將昏倒的妻子扔給陌生人,自己則慌不擇路地奔向國際航班,逃往右派大本營,於是去國者被電影呈現為道德淪喪者,那是對於故國和髮妻的雙重背叛。80年代的電影也具有類似的精神結構,只是遭受道德審判的是來自於廣東、深圳、香港和澳門的人,他們把北方的人心攪亂,帶走了美麗的女孩,用金錢腐蝕了人心,而這些地域具有顯而易見的政治內涵,那是左翼的北方和右傾南方的交戰。後來的馮小剛、王朔電影對於那個結構也一直都有回應,包括他們對於知識分子的嘲諷,既有妒意,又有懷舊的成分,但其實僅僅剩下了調侃。

溫哥華作為資本主義都市的象徵一樣是缺席的,鏡頭都在北京拍攝,徐帆正在頻繁拒籤中忍受情感的煎熬。在這部電影中,北京城被描述為一個溫暖的故鄉,電影刻意呈現浸潤著傳統文化的場景,留守男女一起逛街看煙花、包餃子,此處溫馨有情,卻仿佛喪失了自足性,他們都在等待來自北美的電話,面向資本主義西方,已然具有依違兩可的情狀。而到了在北美拍攝的《刮痧》,去國已成事實,對此完全喪失了加以道德評判的願望。

《刮痧》劇照

《刮痧》的導演鄭曉龍是《大撒把》的編劇,男主角梁家輝來美國八年,此片拍攝的2000年恰好離《大撒把》八年時間,於是兩片款曲暗通,梁家輝夫婦正是八年前的孫淳夫婦。在此片放映的2001年,中國正好加入了WTO,這一定程度上是對於全球資本主義的認同。舊認知範疇和舊電影敘事結構的能量到此逐漸衰竭,舊有的左右對立情緒已然不在,只有對文化歧視的研究和控訴,但是電影最終是認同了西方社會機制的,梁家輝在聖誕節收到了禮物:白人同事和白人公務員表示他們已經理解了神秘的刮痧,撤銷了對他的懲罰。

在溫哥華放映的現場,影片結束,老年華人觀眾多淚流滿面,有老者發言說:這的確是他們曾遭遇過的一切。而之後溫哥華電影學院的白人教授告訴我——其實溫哥華的華人比例已經達到了30%到40%之間。

當電影被帶到不同空間和不同的時間,異於當年創作的時代語境,它被質問,也被激活,於是具有了多重生命。

放映完成後我們在溫哥華的西海岸散步,有人說這裡是《北京遇上西雅圖》取景的地方,那部影片更多拍攝於溫哥華,因此本片在去年的金楓葉電影節展映過——我這麼講述顯然是在強調我所選擇的影片的偶然性,因為這更能證明我的觀點。在這部北京導演的作品裡面,我們看到北美的愛情飽滿、走心,故國的愛情則空虛、浮華,湯唯的情人正在北京從事非法的資本活動,這一地區評價也許是無意間的表達,年輕的導演在「自己的歷史中」獨立寫作,但我們從總體視角來看,這一切明確地發生在舊有結構和敘事範式的生命曲線裡,只是它們證明了舊範式的徹底衰落,或者它的唯一性尊榮已遭瓦解,它若獲得新生,必須進行轉化。

《北京遇上西雅圖》劇照

將這跨越六七十年的影片置於一起,仿佛隨便一部影片都可以和另外一部展開有效的對話,它們具有互文的關係,這恰好證明了歷史並不完全受制約於偶然,它不是雜亂材料的堆積,它具有某種整體性。在這個持續了六十到七十年的歷史段落裡面,隱形結構與範式對於社會生活進行控制,也進而為中國電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敘事與美學的走向,期間曾有人企圖改變其從形成、固化到衰落的歷史曲線,但整個1990年代的努力已經被證明無濟於事,反而帶來了長達十年的產業蕭條,自1932年到2002年中國商業大片的崛起,恰好七十年,這於是構成了一個宿命般的中國電影美學上的時間單位。

這個歷史段落的因果呈現,都在電影裡有完善的保存。經典電影理論家常說電影能克服時間的流逝,電影保存了現實世界並令其不朽。但這一學說並沒有解決膠片易於損毀的問題,當巴贊說「電影擺脫時間影響」之時,他其實仍然有所猶疑,唯有後來膠片修復和膠轉磁技術的發展,這個理論的漏洞才被堵上,不朽才成為可能。轉化為數據的影像不會再隨時間流失而有所損失,它則不僅僅實現了物質的保存,還保存了每個階段的時代精神,它們將在新的時間和空間裡遊歷,讓後來者與之相遇,並驚訝於歷史理性的果然存在。

撰文 | 王小魯

整理 | 餘雅琴

導語校對 | 翟永軍

編輯 | 呂婉婷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觀念流變70年一瞥
    中國電影觀念流變70年一瞥 2019-09-26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中國電影:主流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在2020年的下半場,中國電影抓住有利時機果斷髮力,重量級作品不斷形成觀影熱潮,在這特殊的半年時光中創造了新的歷史。電影票房首超北美,產業空間未來可期受疫情影響,電影行業被按下了暫停鍵。面對史無前例的困境,政府部門率先行動。2020年5月,財政部、國家電影局等部門發布電影行業稅費支持政策,形成推動電影行業儘快重啟的強大動力。
  • 流失日本百年的漳州肉身佛將回國!肉身千年不腐,肌膚有彈性
    這一文物讓百年前的「肉身和尚公案」有了明確結論,印證了日本橫濱總持寺肉身和尚來自漳州龍文區「活佛宮」。此文物還引發一些歷史謎題,包括現身在日本的肉身和尚是否為唐高僧無際大師,肉身和尚為何千年不朽等。  【重大實物證據】  石香爐刻字印證活佛宮存在  玄壇宮村離漳州立交橋僅2公裡。石香爐是村民石文山在村口挖地基時發現的。
  • 中國電影應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展現新時代崇高之美
    在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引領下,近年來中國電影藝術開始發生質變,展現新時代改革風貌的現實主義創作不斷湧現,《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戰狼2》《紅海行動》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就是典型代表,但這些成就與新時代中國電影所承擔的神聖使命、與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還有一定距離,中國電影人必須繼續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我們應著力塑造一大批彰顯新時代精神的改革創新英雄形象。
  • 《金剛川》主創整齊亮相,以電影之名致敬歷史
    10月22日,中國電影人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電影發布會召開,由中影股份領銜出品的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和《英雄連》相繼亮相,接力致敬歷史和英烈。
  • 70年代高分電影,精彩的不只有教父,還有這部中國電影
    電影從1895年出現,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間,湧現出了無數優秀作品。 在上世紀70年代,很多國家都具備了成熟的電影製作技術,流傳下來了許多經典作品。 今天的影單就來為大家推薦一下70年代的高分經典影片吧!
  •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有哪些 《金剛川》等四部影片上映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有哪些 《金剛川》等四部影片上映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10月23日正式接力上映!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英雄連》作為「抗美援朝系列電影」於京舉辦聯合發布會,四部影片主創齊聚,助力上映。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電影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在這二十年裡,人們不再懼怕浩瀚的宇宙,而是選擇擁抱太空的神秘主義和存在於數光年之外的美麗。60年代的觀眾關注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力量的未來,而70年代隨著《星球大戰》的加入,科幻電影再度復興。
  • 電影的差距根子在文化!中國從「歷史」到「星雲」
    儘管近年來直至疫情之前,中國電影不論市場還是產業都迎來高速增長——觀影人次從2012年的4.4億增長到2018年的17.16億,電影票房也從2012年的170.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609.76億元,若以電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在「超級大片」這一環節,卻始終沒能縮短與好萊塢之間的差距。
  • 國慶檔,這三部電影衝擊「中國高度」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29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國慶檔新片雲集,其中9月30日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部主旋律電影最受關注。
  • 星星們組團參加電影《絕密工程》映前觀摩會 紀念中國原子彈爆炸...
    (電影中「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56年後的今天,2020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在同一時間點,電影《絕密工程》映前觀摩會在湖南省音樂廳緩緩拉開帷幕,向觀摩嘉賓揭秘了10萬工程兵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為原子彈造窩的感人故事。湖南省相關部門領導及長沙市黨政部門領導、黨員幹部及專家、星辰在線等400餘人出席觀摩。
  • 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辦保加利亞電影展:6部電影展映,單場票價8元
    2020年中國電影博物館保加利亞電影展11月10日起開幕,《辯護》《四分之三》《比利時國王》《我的奇寵小豬》《養豬場的奇蹟》和《榮耀蝕刻》6部優質保加利亞影片將陸續呈現。本次展映為期6天,一張票價僅為8元。
  • 唯一寫實川軍抗戰精神電影《九條命》首映 再現川軍「鐵血」精神
    迄今為止唯一寫實川軍抗戰精神的大片,由錢路劼導演,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的電影《九條命》11月5日下午在成都峨影電影城舉行「致敬英雄」首映禮。電影將於11月13日全國上映。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洪仁,中央黨史辦主任蔣軍等蒞臨首映式。
  • 主流電影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沈衛星在致辭時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就為電影創作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和源源不斷的素材。電影《攀登者》就是站在時代的高度,緊緊抓住中國運動員兩次登峰這一獨特而重大的歷史事件,重新思考、醞釀、加工,用豐富的電影語言,開掘出其間蘊含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這也為今後國產影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諸多啟示。    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介紹說,怎樣解決一個年代戲、一個父輩戲跟當今年輕觀眾的審美距離,是拍攝中在考慮解決的問題。
  • 《翱翔雄心》首映 巴基斯坦電影45年後亮相中國
    《翱翔雄心》首映 巴基斯坦電影45年後亮相中國 時間:2020.11.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北風
  • 電影學堂 | 法國紀錄片經典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四姐妹》(2018)一片為紀錄片作者克洛德·朗茲曼的最後遺作,也是初次在中國放映;朗茲曼執導的不朽之作——超時長紀錄片《浩劫》攝製耗時十一年,於1985年成片上映後,引起思想界極大反響,《四姐妹》延續同一主題,讓我們得以再度思忖塞爾日·達內和雅克·裡維特對歷史創傷重現的理論,以及米歇爾·福柯有關「歷史無意識」的命題。
  • 長風破浪會有時——2015年中國電影回眸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史競男)2015年,110周歲的中國電影交上了一份亮麗耀眼的成績單。這一年,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在黨和政府持續不斷的傾力扶持下,在中宣部不斷加強創作規劃指導下,在電影工作座談會和七部委聯合出臺的一系列支持電影發展政策的推動下,中國電影人經過多年奮鬥特別是近10年的努力,中國電影逐漸改變了以往數量粗放型增長的局面,走上質量提升、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 《小丑》與電影道德恐慌的悠久歷史
    來源:界面《小丑》海報歷史上,電影引發騷亂導致暴力的案例少得驚人,這使得最近關於《小丑》很可能引發大規模騷亂的聳人聽聞預測成了一個勝算無幾的賭注。談到歷史上對電影上映引發騷亂的預測,1929年路易斯·布努埃爾的先鋒電影《一條安達魯狗》所遭遇的情況更為典型,在電影首映式上,觀眾並沒有發生騷亂,這讓導演本人都非常失望。事實上,這部電影至今仍令人震驚(如果你神經脆弱,當剃刀接近女人的眼睛時,把目光移開)。當他與薩爾瓦多·達利合拍的電影《謀殺的呼喚》獲得熱烈掌聲時,他被激怒了。
  • 中國電影為何"風景這邊獨好"
    原標題:2019中國電影為何「風景這邊獨好」?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餘俊傑、魏婧宇)年終歲末,「全球電影市場增長放緩」「影視投資圈陷入寒冬」之說一度流傳。然而,中國影視業2019年的成績單卻令人振奮——中國電影票房再創新高,比上一年提前22天突破600億元大關,全年票房達到了642.66億元。
  • 《流浪地球》:只能算作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的電影
    本文作者:十月昨晚去看了這部被許多中國明星以及美國某明星推薦的,號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巨作電影《流浪地球》,據媒體報導,這部電影春節5日內斬獲15億元票房。再加上劇本是改編自於2015年獲得法國雨果文學獎劉慈欣的著作。這足以讓人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