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時期的茅臺大躍進 錯誤政策導演"人酒奪糧"

2021-01-15 華夏經緯網

  先引數據:1959、1960、1961三年的時間,茅臺酒合計產量為2079噸,其中出口139.86噸,1939噸為中國人自飲。在那個年代能飲茅臺酒的當然不是普通百姓。

  生產這些酒需要多少糧食呢?

  根據茅臺酒廠歷年使用原糧統計,這三年實際用糧是2260萬斤,其中高粱1085萬斤,小麥1175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

  眾所周知,這三年,缺的就是糧食。那麼,這1萬多噸糧食是從哪裡來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

  「災荒期間禁止以糧食煮酒」

  茅臺酒的產地仁懷縣,1949年前,戰事、匪禍、天災、人害,幾乎年年都有。當地老人回憶,遠的不說,民國時期青黃不接的事情,每個村子都遇過,普遍貧窮是事實。而普遍飢餓、大面積死人的事情,好像沒聽說。民間釀酒,自然得遵循災荒倫理底線和災荒市場規則。

  1937年,貴州省政府頒布「違背釀酒處罰規則」(10條)。其中,在天災糧食困難期間禁止以糧食煮酒、熬糖、米漿刮布。「對違禁釀酒者,除將酒沒收變價及封禁器具外,並依釀酒量,按當地酒價,處以2倍以上4倍以下罰金,再犯者,處以4倍以上8倍以下罰金」。

  擔任過仁懷政協副主席的周夢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

  建國前,當地遇上旱澇災害,糧食減產,米珠薪桂,為了民食,政府下令全縣嚴禁煮酒熬糖,禁令森嚴,就是下了窖的沙,也不準翻烤,已烤存的酒不許出售。禁期有時長達一年。

  但是,1959年後的幾年,仁懷只有「餓魂」了。

  三年期間,仁懷大事記

  當地文件記載——

  截至1959年7月16日,仁懷縣有各種病人8384名,其中浮腫5335人,佔總人口1.49%。最嚴重的三元、大同生產隊害浮腫的為9%和9.8%。

  8月4日,縣裡貫徹省委書記周林的電話精神。周林要求:各縣必須抓緊秋收,大力進行愛國愛社教育,把垮了的食堂,用農忙的形式恢復起來。他還要求:教育小隊幹部和社員說實話,超產受獎,瞞產批評,私分者要處理。

  周林就是仁懷人。電話內容是周林參加廬山會議期間指示給貴州的。

  10月17日,縣裡向農民發出《計劃和節約用糧公開信》,信中號召:「忙時多吃,閒時少吃,菜糧混吃。」

  12月1日,縣衛生科報告:回龍、喜頭、學孔等地11名農民有一個多月沒吃糧食,水腫不消而死亡。

  1959年年底,當年的茅臺酒產量為820噸,比大躍進之初的1958年高出197噸,是1953年產量的10倍以上。同年,國家投資茅臺酒廠120萬元搞擴建。

  伴著農民「閒時少吃」和國營茅臺酒廠放開肚量「耗糧」,進入了1960年。

  2月16日,縣裡的簡報顯示:全縣發病人數達16864名,其中浮腫9073,嚴重6141人。1959年12月下旬到1960年2月14日,共死亡3718人(其中,路上死亡217人)。

  6月29日,縣裡決定,今年夏糧豐收,外調150萬公斤、茅臺原料250萬公斤。

  10月30日,全縣五級幹部會議上,縣委書記龐耀增號召說,全縣要準備稻草、穀殼、苞谷杆葉、青槓子(一種植物)各500萬公斤,紅薯藤1500萬公斤,蕎杆子750萬公斤,小米糠75萬公斤,蕨巴150萬公斤……共5000萬公斤。按30%的出粉率,生產1500萬公斤「澱粉」,這樣,每人能平均50公斤,保證農民減糧不減飯。

  12月27日,縣裡領導又指示安排,茅酒原料從1960年底到1961年6月需要360萬斤,飼料用糧60萬斤。農民們也許沒有想到,秋收帶來的不是新的希望;隨著這個決策出現的,是死亡率的驚人上升。

  1961年縣委《大事記》摘要——

  1月1日:目前病情上升,死亡率驚人。病人要,一集中、二到口、三休息、四治療。大抓代食品,以蕨巴為主。

  1月18日:病情發展,死亡上升。15日統計,仁懷全縣有各種病人24342人,佔總人口的7.4%。其中,浮腫6399人,乾瘦病4939人,婦女停經、子宮病等6870人,其他6134人。16日止,死亡1045人。

  1月24至27日:統計1月1日至27日,共死亡1965人,比上月上升48.9%。全縣現在還有各種病人26744人。其中,最嚴重的有66個生產隊,病人佔30%-50%。

  2月11、12、21日,縣裡連續開會:分析嚴峻局勢;整頓工作作風;大搞代食品;檢討反瞞產中打人、把個別向中央寫信的人關押致死的錯誤;在10天內堵住不正常死亡現象。

  4月4日:至今全縣每天死亡人數仍在30人左右。縣委指出全黨全民共同努力,將全縣病人由2.6萬多人下降到1.9萬多人。

  4月8日:今年代食品生產任務為1131.6萬斤,不包括茅臺酒廠。培訓技術,取得經驗,全面交流。(代食品原料為前述草本植物。)

  4月26日:為了夏收到來,縣委決定,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勞力集中收。口糧、種子、飼料由大隊統一掌管。生產隊的口糧由大隊定期發給食堂。口糧三個標準:每人每天8.1兩、8.3兩、8.4兩。(16兩制)

  5月5日:4月中旬後,病情和死亡人數猛然上升20%。(據其它資料對比,換算出具體人數為,每天死亡70人左右。)

  5月12日:縣裡決定,夏糧徵購3543.05萬斤,生產隊集體入倉910.4萬斤。夏糧任務要求在9月完成70%-80%。

  7月20日:截至7月15日有病人8396人,其中腫病、疳病4890人。但情況依然嚴峻。通報要求,各級黨委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治病,「兩手都要硬」。

  「飢餓三年」,仁懷因飢餓直接死亡或因飢餓引起疾病死亡的總人數,究竟有多少,我們只好期待時間來給出答案。

  仁懷的糧食都到哪裡了

  查閱縣誌,全縣糧油保管統計表明,1959、1960、1961三年末糧食庫存,分別為4293萬斤、2705萬斤、2310萬斤。而且1961年庫存最低年份的量,竟然比1963-1988年間歷年的庫存量都高。

  同時,這三年,全縣還累計徵收正稅5132萬斤稻穀、附加稅715萬斤稻穀。其中,1959、1960、1961三年農民人均實際負擔的稅為82斤、64.5斤、39斤(稻穀)。

  系列數據中,還有一組重要數據。

  查閱仁懷縣1959-1961年城鎮糧食銷售統計發現:這三年該縣製酒行業,其它企業用糧達到2242萬斤;此外,該縣各種飼料用糧271萬斤,這些飼料的供應範圍為:企事業單位運輸用的馬、牛和馬廠、牛園、商業部門待運宰及在途畜禽,科研部門搞試驗或配養的良種禽畜,為國家提供禽畜的國營和集體場站。

  當時,對這些畜禽們的糧食供應標準為:拉車的運輸馬每頭每日為5斤,馱物資的馬每日4斤,牛每日3斤,百斤以上存欄肥豬每日1斤,百斤以下存欄小豬每日半斤,雞鴨每日每隻2兩,奶牛每頭5斤。另外,1960、1961年,飼料總量分別壓縮一半。其主要原因是,生豬存欄數量大體比上年減少了一半。

  全省各地支援糧食,生產茅臺

  1960年,是現代歷史上國人口糧最為奇缺的年份。茅臺酒原料也「告急」,廠領導向上級呼籲,貴州從全省各地調集原糧支援。各區縣調糧數據為:

  遵義11萬斤、畢節29萬斤、銅仁10萬斤、黔東南12萬斤、貴陽7萬斤、湄潭1萬斤、習水10萬斤、銅梓10萬斤、正安l萬斤、赤水4萬斤、務川1萬斤、息烽1萬斤、仁懷20萬斤,共計117萬斤。

  這樣還不夠,中央糧食部又從四川江津調來70萬斤,才保證當年生產出912噸的茅臺酒。這個單年生產記錄,直到1975年才被超過。

  從上述調入糧食的地區來看:

  被緊急調糧10萬斤的貴州銅仁,1960年屬於全國八大旱區之一。1961年再度成為全國15個旱區之一。其中,該地區思南縣這三年裡人口減少5.1萬人(含外逃)。而且,銅仁下轄的沿河、德江、石阡及銅仁縣,均在1959年的12月中旬就已經向省裡緊急報告出現浮腫和非正常死亡的情況。

  遵義地區的湄潭一個縣,1959年11月開展名義為「反瞞產」、實際為高徵購的運動,到1960年4月共死亡12.2萬人,佔全縣農村總人口的20%左右。死絕戶2938戶,離家逃荒4737人,孤兒4735人。在搶糧運動中被打死1324人,關押死亡200餘人,打傷致殘175人。

  分別調出10萬斤糧食的銅梓、習水兩縣,其中,銅梓截至1960年底人口負增長121.32‰,全縣人口在1959至1960年一年間減少41734人。習水縣,這三年減少人口42624人,死絕499戶以上。

  調出29萬斤糧食的畢節地區畢節縣,三年減少人口53990人。

  ……

  茅臺為何大躍進?

  可能很多人難以理解,民間如此飢餓,茅臺酒為什麼還在繼續生產?

  原因,一時難以說清。茅臺酒廠集體署名的《紀念周林逝世一周年》一文,有如下一個細節,也許可以從中看到某些關聯性。

  1989年秋天,《茅臺酒廠志》的工作人員進京請老首長周林寫序時,78歲的周林向酒廠來人問道:「1958年,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有天晚飯後,我同毛主席散步,主席叫我回去把茅臺酒搞成年產萬噸,要保證質量的事,你們寫了沒有?」

  集體署名的文章接下來寫道:「毛主席關心茅臺酒廠的事,當然要寫,要名垂青史。」

  毛澤東1958年讓周林把茅臺酒年產搞上1萬噸的情景,在箴元的文章中也兩次提到。箴元著有《周林傳略》,敘述「上萬噸」這個事情的理由是,「茅臺酒產量太少,供不應求」。

  1959年,周林指示茅臺酒廠說:「要保證茅臺酒的生產,既要抓鋼鐵生產,又要抓茅臺酒生產」,「對於你們(茅臺酒廠)來說,鋼鐵是元帥,茅臺酒是皇上。」

  在散步時偶然一句話的指引下,各級政府積極調糧支持酒廠「獻禮工程」,使1959、1960年茅臺酒的產量分別達到820噸、912噸,真正實現了產量的大躍進;調糧表現越好的地方,通常飢餓死亡的數據也就越大。

  來源: 人民網

 

責任編輯:段宇倩

相關焦點

  • 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此後,中共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糾正錯誤,總結經驗,經過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採取果斷措施,克服了嚴重困難,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出「大躍進」,有當時歷史發展的背景。
  • 從五個方面分析大躍進時期「餓死人事件」的子虛烏有
    大躍進時期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大躍進餓死人三千萬」,現在看來,這樣的話實屬傳言,三千萬是一個什麼樣的數據,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如果當時真的發生了這樣的餓死人事件,一定會震驚全世界,同時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而縱觀60年前那段歷史,能夠被後人所知的就是「信陽事件」(人為原因嚴重)了,而哪位學者或者說是哪位歷史學家能夠翻出與之相同的餓死人事件呢
  •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的縣級官員
    焦裕祿本人並非本文要研究的範圍,本文只是從焦裕祿成為政治符號的現象出發,探討「大躍進」和困難時期的縣級官員(正副縣委書記和正副縣長)的行為。通過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的行為,可以明白為什麼需要一個焦裕祿的形象來給他們作榜樣。在中國的官吏體系中,縣級官員(以下簡稱縣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層。
  • 解密「大躍進」時期的勞動教養與管制
    「大躍進」運動中的荒唐與困難時期大饑荒的慘烈,在人類歷史上均是空前的,尋找這些荒唐形成的原因,是防止災難重新降臨我們民族的最好辦法。其實人為的災難,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有跡可循的。十多年前,筆者開始倡導對「大躍進」和困難時期的形成,應該從更深的層次去探討。今天不應該過多地把某個人或者某個階層的因素誇大,只有從社會結構與變遷的角度,從中國人民的人格去探討其成因,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 七千人大會糾正大躍進錯誤 毛澤東自我檢討
    劉少奇的講話,在當時起到了部分地打破一些思想禁錮,正視錯誤從而改正錯誤的作用。  在會議過程中,與會的許多人感到時間短,有很多話要說,難以充分發表。於是毛澤東在1月29日下午的大會上提出會議延長時間,開「出氣會」:「白天出氣,晚上看戲,兩幹一稀,大家滿意。」並說7000人一起在北京過春節。
  • 「大躍進」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對於這些熱點,筆者亦是興趣盎然,但諸多熱點之中,尤其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黨史第二卷》中對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時期大陸非正常人口死亡數據的表述。 在《黨史第二卷》中,有關「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數據表述是這樣的:「由於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積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
  • 河南省原第一書記檢討大躍進餓死人:慘絕人寰
    解放戰爭時期,吳芝圃先後擔任中共豫皖蘇區黨委書記、豫皖蘇軍區政治委員、豫皖蘇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行政公署主任。1948年冬開封解放後,吳芝圃擔任開封市委書記兼市長。1949年3月,吳芝圃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9月起,吳芝圃陸續擔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第二書記,1955年2月任河南省省長。臭芝圃主持河南省黨政工作期間,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北原:對「三年困難時期」人口非正常死亡問題的若干解析
    若干年以來,說到全國三年困難時期大量餓死人問題,舉例最多的首推安徽。有文章說,安徽一個省就餓死300多萬人。有的還把新中國成立初期反匪反霸、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運動中所殺的人同其他所有非正常死亡人口算在一起,說什麼安徽餓死、錯殺400多萬人。有教授認為,1959—1961年安徽非正常死亡人口應有630.6萬人。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不清楚。
  • 毛澤東在「大躍進」中的真實心態
    毛澤東是「大躍進」的發動者和領導者,同時他又是最早察覺和發現「大躍進」「左」的錯誤的領導人,因此,在初步糾正「大躍進」「左」的過程中,他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這方面學術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大躍進」的總體戰略和方向是錯誤的,但在具體戰術和思想方法、領導方法方面,毛澤東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判斷和思考。比如,「大躍進」從頭到尾,針對「髙指標」、「浮誇風」,他都在講「留有餘地」。
  • 大躍進中的「寶應事件」:魚米之鄉餓死數萬人
    從3月份各個公社向縣委上報的關於食堂生活情況的統計中,儘管問題嚴重的程度不一,但可以看出社員生活困難的情況正日益惡化。在三年困難時期,寶應縣發生了嚴重的人口非正常死亡情況。  原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回憶說:「從1959年冬到1960年4月,該縣先後死亡35391人,佔農村人口總數的6.2%。在這些死亡人口中,除一部分屬於正常死亡,絕大多數是因為缺糧而餓死的。解放後多年沒有出現的棄嬰現象也出現了,而且為數不少。寶應城內拾到的棄嬰就有927名,其中死嬰153名。」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難道比打敗蔣介石的800萬軍隊還困難嗎?我不相信!"(21)回到北京後,在與尤金的談話中,毛澤東談到了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困難,"問題在於,你們和中國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沒有先驅者"。毛澤東說,如果在順利的條件下,蘇聯可用25-30年的時間走完自己40年的路程。(22)這無疑是在暗示,中國的發展速度將超過蘇聯。
  • 闢謠:三年困難時期真的餓死那麼多人嗎?
    有一種傳言,說在某些年份的困難時期,華夏大地上有超過3000萬同胞因這樣或那這那樣的原因,過早的逝去。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國人民在自然條件與國際形勢非常不利的情況下,通過艱苦生產,自力更生,把災害的損害減少到了最低。
  • 記餓:「大躍進」餘波親歷記
    1956-1959的三年間我奉派在國外工作,所以「鳴放」、「反右」、「大躍進」都躲過了。只是1959年回國後趕上承受「大躍進」的後果,通常稱為「三年困難時期」,如今回憶起來最突出的竟是一個「餓」字,與「吃」有關的故事、軼事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 三年困難時期李井泉從四川向外調糧真相
    「大躍進」浮誇的程度已經超出李井泉的想像,不知不覺中他已經犯下了對浮誇形勢估計不足的錯誤。形勢急劇惡化。1959年,四川80多個縣遭遇持續乾旱,受災嚴重的地區連續幾個月滴雨未下,糧食驟減60億斤。四川省委不敢懈怠,及時向中央作了匯報。
  • 甘肅發現大躍進時期土法煉鋼爐群(圖)
    7月17日,記者從肅南縣了解到,該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大面積的「大躍進時期」土法煉鋼爐群。據肅南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初步考證,該土法煉鋼爐群可能是全國面積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這些煉鋼爐建於1958年大躍進時期,1960年停工,一部分建成後還未曾使用過。由於這些煉鋼爐所處地區附近出產鐵礦石和煤,具備良好的冶煉條件,所以當年在梨園河兩岸上下50多公裡的地域內共建有煉鋼爐近千處,面積約50平方公裡。  (記者曹勇) (來源:蘭州晨報)
  • 黨史專家: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一、「這些教訓要牢牢記住,要經常向人們講」從目前看到的材料,可以判斷毛澤東是中央領導層中第一個站出來,就「大躍進」運動的錯誤進行自我責備和明確承擔責任的人。1959年2月27日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上的講話稿中,毛澤東就有自我批評的話,並就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承擔了責任,但是在與會者的要求下刪去了這些話。
  • 為什麼犯過嚴重錯誤還能得到人民支持
    ——《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6)  犯錯誤期間也有重要成就  儘管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發生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錯誤,但如果對這段歷史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應該承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仍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重要成就。
  • 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原標題: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作者簡介:魏曼華(1953—),女,黑龍江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6]291 同年9月,高校60條提出,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知識分子,正確執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在1962年廣州會議上,周恩來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他提出應「把知識分子算在勞動者當中」,並表示,「對過去批評錯了的,多了的,過了的,向同志們道歉。承認錯誤還要改」。也是在這個會議上,陳毅副總理指出,「應該取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
  • 茅臺醬香系列酒悄然調價?茅臺官方已闢謠澄清:沒有!
    日前,一條題為「茅臺醬香酒悄然調價,整體上調10%-20%」的自媒體消息稱,「通過走訪經銷商發現,茅臺醬香系列酒已經悄然提價,自營產品減少費用支持,而專銷產品則直接上調出廠價,全系產品整體上調10%-20%」云云。
  • 毛澤東在大躍進餓死人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1956年春荒再度到來,「廣西省的領導幹部由於在工作中嚴重地脫離群眾,不了解下情,對災情發展估計不足,因而沒有領導有關部門正確地貫徹執行這一政策,及時地作好糧食調度供應工作」,終至「造成平樂、荔浦、橫縣等地區農民大批逃荒和死亡的嚴重事件」,「不僅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而且也嚴重地損害了人民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