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2020-12-05 騰訊網

南都周刊記者_黃修毅 實習生 郜藝 攝影 劉林

由葉聖陶主文、豐子愷插畫的《開明國語課本》意象優美,對現在的小學生吸引力絲毫不減。

20個一線語文教師組成的「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關於現行語文教材批判的新書上月出版,很快也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學者、媒體以及更多是家長們的廣泛討論。

永兒的爸爸對永兒說:「如果有客人來,先要問他尊姓。」明天,對門的徐先生來看永兒的爸爸,永兒說:「徐先生,請問尊姓?」

這是1917年版《商務國語教科書》第117課《請問尊姓》的全文。現在上海市江灣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的蔡亮,盯著右下方一臉懵懂的永兒肖像咯咯直笑。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

「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

「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

「目前海外的許多華人家庭和臺灣地區,還以此書來教育孩子。」

當當網讀者對這套再版書的評價頗具代表性。

這套顏體字排印,淡墨著畫,一課一圖的教材,是民國初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館長張元濟親自擔任校訂。自1917年問世後的十年裡,總發行量達到七千多萬冊。

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針「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國文課本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此後的五年裡,僅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兩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葉聖陶、豐子愷、朱自清、呂叔湘、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熱心於小學課本的編撰,負起「這擔責任的事」。

編得太用心了,小孩怎會不喜歡

如今影印再版的《商務國語教科書》,原名《共和國新國文教科書》,薄薄八小冊,素色封面上乾淨的豎排文字,別無他飾。

陳寧寧五年前從舊書堆裡刨出它們的時候,還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擔任編輯。她1983年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即從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現在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所在地,一棟法式洋樓,原是張元濟、顧廷龍等開辦的合眾圖書館。除金石拓片、古籍善本之外,還收藏了不少民國年間出版的「舊平裝」。

這些當年被當成「新書」搜羅的古舊書籍,還來不及細加甄別、保護和收藏,「有的亂七八糟堆得一塌糊塗」。但憑著對館藏的熟悉,和三大本《民國叢書編目》,陳寧寧從「舊平裝」裡,翻尋出全套1917版《商務國語教科書》。

在這個過程中,還勾連出了開明書店1932年版國語課本,和世界書局1930年版課本。三個版本均插畫精美,陳寧寧兩隻手指掂著黃脆的書角,嘖嘖稱奇,「這種書編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麼會不喜歡。」

為了揀選出幾部合適的老課本再版,當時,她的案頭堆滿了各種蒙學讀本和新式課堂教材。有《三字經》的民國新排本,做成了識字卡片的樣子;也有清末的欽定新式讀本,少不得講經尊孔。

最後選定再版的這三套老課本裡,「最先確定的是葉聖陶和豐子愷一起編寫的開明書局版」。為此陳寧寧還聯繫上豐子愷的女兒,時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任職的豐一吟,「沒想到那麼多年過去,她對這套課本的記憶還很鮮活。」

陳寧寧的老同學吳遵民,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的副教授,也肯定了這幾套老教材的價值:現在有些文化名人可能也不屑於去編纂小學課本,既沒有名又沒有利,也沒有人出來邀請,他們很難介入。但70多年前的大師們,編了一個好教材,就滋養了一代人。

由葉聖陶主文、豐子愷插畫的《開明國語課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餘版次。

這套意象優美的課本,選文獨多自然與人、花鳥魚蟲、乃至貓貓狗狗的題材。《田裡的麥熟了》、《一籮麥》、《我被縛住了》……幾乎構成了一組兒童田園詩,也符合1929年《國語課程標準綱要》制定的「選文要蘊涵文學趣味」的要求,「因為少年時期的學生,正是心性活動的時候,讀有興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勝。」

課本經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為「第一部經部審定的小學教科書」。教育部的批語說:「插圖以墨色深淺分別繪出,在我國小學教科書中創一新例,是為特色。」

不用教,一讀就能成誦

開明等三套老課本再版後,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學、上師大第一附屬小學引以為課外讀本。「幾乎不用教,孩子們一讀就能成誦。」高老師舉出佐證:

《綠衣郵差上門來》,「薄薄幾張紙,紙上許多黑螞蟻。螞蟻不做聲,事事說得清。」

貼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個年代小學課本編寫的一個共識。「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但是這還不夠。」葉聖陶在《開明課本》的「編輯要旨」裡寫到。

民國時期的語文課本洋溢著開放的精神,有些問題並不設置惟一正確答案,以引導小學生主動探討問題。1932年版的《新選國語讀本》有篇《兩個疑問的信》。課文這樣寫:「平之:先生時常對我們說,進退要守秩序,應對要有禮貌。但是也有人說,秩序,禮貌,是束縛自由的東西。照你看來,究竟應該怎樣呢?」

這樣的問題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似乎深了些,但這種尊重小孩子,並鼓勵他們進行討論的平等思想很讓人服氣。尤為可貴的是,有些課文不僅告訴孩子們道理,還會教給他們方法。

最能夠體現當時孩子的神採的,是這樣一篇應用文,出現在1922年《新教育教科書國文讀本》第一冊:

《致某校足球會書》「某校足球會諸君公鑑:經啟者,會自組織以來,只有兩月,素乏練習,無從觀感。久仰貴會熱心體育,成績卓著,原定於本星期六午後三時,擬約貴會諸君,在公共體育場比賽足球,俾得取法大雅,並以聯絡感情;想諸君亦必樂於贊同也。如荷俯允,請先示復為盼。此上,即頌健安。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足球會謹啟。」

「這就是當時孩子們的日常應用文,這樣的溫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氣度,讓你情不自禁地讚嘆。」媒體人潘採夫感慨,讀者都是明白人,這樣的課文,對於大國之中的寡民,是多麼稀缺的珍品,對培養我們的獨立思想的小國民,又有著多麼巨大的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小學生買教輔書一擲千金 民國語文課本走俏
    去年一度被熱炒的民國語文課本《開明國語課本》,也擺上了新學期教輔書架的搶眼位置,吸引一些家長慕名購買。記者發現,中小學生購買教輔書的熱情冷熱有別。在小學教輔書區,幾乎每一排陳列教輔書的書架前都擠滿了學生和陪同來買書的家長。
  • 民國老課本:修復我們曾有的質樸和優美
    語文讀本在近年來颳起了一陣「民國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在2005年策劃出版「老課本」直至前兩年才獲成功,同類產品相繼湧現。近兩年,如開明出版社的《開明國語課本》、遼寧教育出版社的《國文老課本》、中華書局的《民國經典國語課》等接連出版。
  • 小學生對《鷸蚌相爭》課文,提出質疑,語文課本存在「漏洞」?
    文/勤親媽媽 語文這一學科作為我們從小要學到大的主科,一直在學習當中佔領著很高的地位。而且我們的母語就與語文息息相關,所以語文這一科目的學習對於學生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 這本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我為什麼要推薦給你——《文心》
    這本書只是一本很簡單的初中語文課本,不過不是現代的,而是民國的。你可能會抱怨,初中語文課本好無聊的,這種書有什麼可讀的。那我推薦給你,一定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本書是我國兩位著名教育學家和語文學家合著的,專門為了培養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說句私心話,就算你不讀,拿來教教家裡的小孩學學也好的,中考高考中的閱讀理解和寫作,你要是學透了,那都不是事。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導讀:民國時,何炳棣(歷史學家)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問宋明兩代亡國為何死難者甚多,何炳埭回答,受朱熹和王陽明的影響。當時的「素質教育」,由此可見一斑。這是一冊民國時期的課本。課本為商務印書館印製,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6月初版。第一冊第一課——「人」2007年,鄧康延去雲南騰衝拍攝一部關於遠徵軍的紀錄片,在當地的舊市場,偶然發現幾冊泛黃的民國年間小學課本。鄧康延是深圳越眾影視公司的董事長,曾任職《深圳青年》策劃總監、香港《鳳凰周刊》主編。
  • 民國四大渣男,徐志摩只能墊底,另外2個都是語文課本的常客
    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開始流行自由戀愛。這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卻總是有人打著自由戀愛的幌子,行「渣男」之事。而且,這些「渣男」不乏當時名氣很大的人,譬如那位在晚年還寫出「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我雖並非英雄漢,唯有好色似英雄」的張老爺子。
  • 為何民國不少人念完小學後就能自食其力?
    讀書秋天早上好世界書局國語讀本商務國語科教書安身立命少年書——重溫民國小學國語老課本編者按:語文教育及其背後更深廣的母語教育,是一個不會也不應過時的話題。近一百年前的國語老課本,既反映了辛亥革命後的共和氣象,也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風。
  • 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語文課本的回憶大概是可以貫徹生命的,無論多少年過去,只要一提起上學時光,那些已經模糊的早晨立即在眼前復又清晰:語文老師在課桌間威嚴巡視,稚氣少年挺直腰板一遍遍朗讀古詩詞,豎立的課本掩護瞌睡的腦袋,書頁間擠滿了鋼筆的塗鴉,總煩古人囉嗦但畢業又覺得字字珠璣……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狠狠火了一把。
  • 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
    新學期,新課本。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小學生都已拿到了新的語文課本。面對新的語文課本,學生們個個都是愁眉苦臉,而家長卻陷入了回憶。為什麼?熊孩子們的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又要進入到學習狀態,而新的語文課本都堪稱高顏值,這也讓家長們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70年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周杰倫的「蝸牛」終於爬進了小學語文教材,而古體詩卻從上海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消失了。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昨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自民國時代起就在各高校普遍開設「大學語文」,是當時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當時稱為「大一國文」,居於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民國時期思想活躍,大學可以自編教材。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自編大學語文教材,形成了大學語文教材面貌紛呈、思路多元的特點,今天展讀,人文氣息鋪面而來。
  • 語文課本又錯了?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出版社回應
    △對語文課本提出質疑的五年級學生黃聖凱回老家過周末卻遭受了侄兒的「靈魂拷問」周末,李娟回到墊江老家,正在和家人拉常家的她,突然被侄兒黃聖凱拉到一邊。「他拿起他的課本,翻到110頁,先讓我讀,說讀了看有沒有發現問題。」侄兒出的這道題,李娟照辦,「我讀了一遍,好像也沒發現問題。」
  • 9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插圖和文章,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真要落淚了
    老語文課本充滿了八九零後年代的特殊回憶,對於八九零後來說印象特別深刻。小學時代是個懵懂的年代,課本插圖帶來那個時代特殊的感動,溢滿了濃濃的追憶。漢語拼音,我們就是從這而開始學習語文,形象的插圖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
  •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大變臉:「胖」了一圈,有A4紙大小
    假如本月要評選暢銷書,一定有這本書的一席之地——此前熱傳已久的最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終於露面了。和舊版的語文教材一比,馬上看出兩者的區別,新版「胖」了一圈,有A4紙大小。總體來看,新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跟舊版相比主要有四個變化。
  • 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據光明網消息,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如何判斷小學生語文基礎差?
    「一個優秀的小學生,更需要紮實語文基礎,語文基礎沒打好,影響的不只是一點點。《小學生語文基礎素養常態化訓練課程》創始人馮明朗老師,《朗哥語文教你學語文基礎》是馮明朗老師撰寫的有關小學生語文基礎素養訓練的心得文章,這是第一篇心得--「如何判斷小學生語文基礎差」。01如何判斷小學生語文基礎差?
  • "文革"時小學語文第一課大部分為"毛主席萬歲"(圖)
    教育家聯手漫畫家  《開明國語課本》受好評  近年來,民國小學國文課本深受好評,其中最為大眾稱讚的就是葉聖陶1932年主編的《開明國語課本》。  《開明國語課本》由開明書店出版,共八冊,這套讀本圖文並茂,具有濃鬱的兒童文學色彩。
  • 為什麼一年級造句寫話總是它,因為它是課本中的動物王者
    剛剛入學的小學生對小動物是非常感興趣的,為了讓孩子們喜歡上讀書,我們的語文教材也是貼近了兒童的年齡特點進行設計,課本中出現了很多的小動物,它們或可愛,或有趣,或自大……很多小動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那麼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教材中,那個動物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呢?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民國時期,魯迅已有數十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1、出版商所編中學教材,喜歡選用魯迅的散文,作為白話文範文魯迅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白話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選入各種教科書中,作為學生學習白話文的範本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現次數最多的,依次是《鴨的喜劇》《秋夜》和《風箏》。民國教科書還時常選用一些魯迅的譯作,如《徒然的篤學》(作者鶴見佑輔)、《我的學校生活一斷片》(作者愛羅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藝。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