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2020-11-30 華夏經緯

  語文課本的回憶大概是可以貫徹生命的,無論多少年過去,只要一提起上學時光,那些已經模糊的早晨立即在眼前復又清晰:語文老師在課桌間威嚴巡視,稚氣少年挺直腰板一遍遍朗讀古詩詞,豎立的課本掩護瞌睡的腦袋,書頁間擠滿了鋼筆的塗鴉,總煩古人囉嗦但畢業又覺得字字珠璣……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狠狠火了一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葉聖陶撰文、豐子愷插畫的1932年版《開明國語課本》重印,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好評如潮,秒殺當下所有暢銷書。同時熱賣的民國老課本還有《商務國語教科書》和《世界書局國語讀本》。一本爺爺輩的國語課本竟有如此大魅力,穿越80年歲月,還能勾走現代年輕人的魂兒。

  如今,當你翻開《開明國語課本》,恐怕很難將之視為一本普通的教科書了,閱讀體驗頗為豐富,如同一併品讀了民國畫冊、書法字帖和兒童詩。僅是裝幀設計就流淌了無盡詩意,內頁豎排手寫顏體楷書,剛勁大氣。豐子愷的畫筆清新味濃,而葉聖陶的文字童趣盎然,兩人相得益彰,雋永之意在紙面上悠悠浸染開來。

  「先生,早。」「小朋友,早。」

  太陽,太陽,你起來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麼地方睡覺?

  雨停了。雲散了。太陽出來了。遠處的山,遠處的樹又看得見了。山和樹給雨洗過,都很乾淨。

  寥寥幾句,讀者便已品出葉聖陶編寫的妙處。首先擺正尊師、友愛等傳統道德觀念,但措辭溫和可親;貼合兒童的視角、心理,又予以充分想像和思考的空間;對孩子可能萌生的疑問,他並不著急給出精準而具體的答案。

  編寫課本時,葉先生的文字毫無說教痕跡,而極富文學化的浪漫遐思與純美表達。兒童文學研究者王泉根曾撰文指出,葉聖陶自己就很反感之前成人化濃重的「兒童讀物」與教科書。

  葉聖陶在開明教材的「編輯要旨」中強調:「本書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取材從兒童周圍開始,隨著兒童生活的進展,逐漸擴展到廣大的社會。與社會、自然、藝術等學科密切聯繫,但本身仍是文學的。」同時,課本文字必須符合兒童閱讀習慣,適合其朗誦。

  而縱觀課本內容體系,課文選題涵蓋學校、生活、自然、農業、商業等領域,且編排順序依照自然季節時序。據葉聖陶之子葉至善回憶,葉聖陶曾說這本教科書「形式和內容都很龐雜,大約有一半可以說是創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據的再創作,總之沒有一篇是現成的,抄來的」,心思可謂細膩之至、真誠之至。

  民國時期,課本編寫原創度較高,常有編者親自上陣或向名家約稿的情況。例如葉聖陶和夏丏尊合作編著的《國文百八課》就是以自撰為主的初中國文讀本,而朱自清著名散文《春》,則是為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四季景物」單元而特地撰寫的。

  一提起對語文課本的記憶,我的父親屢屢會講道,少年求學恰逢「十年動亂」,家裡唯一一本舊的《千家詩》也被紅衛兵抄走了,基本成天讀的就是「紅寶書」。直到改革開放,他在高中課本裡讀到了《嶽陽樓記》和《荷塘月色》,整個人不禁目瞪口呆:「世上竟有如此好看的美文!」

  改革開放,讓語文教科書迎來了被禁錮已久的春天。

  如今不少老上海人應該還知道一位叫於漪的語文特級教師。1977年,她為中學生上語文公開課《海燕》,被上海電視臺全程直播,收視率極高,「大上海甚至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大家都守在九寸黑白電視機前看於漪上課。於漪公開講授的這篇課文,為剛走出「文革」陰霾的上海帶來了久違的精神解放感。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他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歡樂。——高爾基《海燕》

  後來接受媒體採訪,回顧當年情形,於漪表示,當初接到電視臺邀請時,她不願選用之前的語文教材,而是選擇了《海燕》。之前因為「封資修」,教材都打捆塞在圖書館裡,兩位老師費了好一番勁才找到,印出來。

  於漪對媒體說,她很明確為什麼教《海燕》。烏雲是遮不住的,就因為那種獲得解放的感覺,她決定要在電視上教這一篇課文,「在天上翱翔,不懼暴風雨,我們老師解放了,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1978年3月26日,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在《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的文章,批評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鄧小平復出工作後,將恢復全國中小學統編教材作為教育工作重點之一,幾次就教材改革同教育部門負責人進行談話,希望在1978年秋季開學時,全國中小學生能用上新教材。1978年秋天,中小學生們拿到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全新教科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建國以來第五套統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科書。

  新語文教科書吸取了國際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經驗,進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改革。思想的桎梏被一點點打破,有關政治宣教的內容大幅度減少,古詩文的比例增大,《春曉》《鋤禾》《詠鵝》《畫》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中小學語文教材選編者的思想更為解放,袁牧的《祭妹文》、杜牧的《阿房宮賦》、陶潛的《歸去來兮辭》等過去認為「不講政治」的篇目都紛紛入選。外國文學作品也不再過分青睞蘇聯文學,一些描寫西方近代科學家、思想家或藝術家的作品,如《畫雞蛋》《愛因斯坦小時候》《月光曲》《偉大的友誼》等,以及一些科普文章如《蟋蟀的住宅》《我和獅子》《鵪鶉》《麻雀》也入選教材。

  一些讀著前輩課文成長的作家,漸漸成為新語文課本的一部分。例如喜歡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馮驥才,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作品《挑山工》被選入語文教材,直到現在都是經典之作。甚至據調查稱,有不少青年最初是因為《挑山工》才知道泰山的。

  一代代語文課本,就這樣化為顏色不一的精神底色,伴隨一代代少年走過浩蕩青春。

  文/ 海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曾經的小學語文課文你還記得多少呢?這些小學課本你還有印象嗎?
    小編想先回憶一下70後的課本,70後的課本封面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語文課本的內容還有人能想起來其中的某一篇課文嗎?7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在全國還沒有採用統一的編制,但是很多學校都會使用人教版的教材,那個時候的中小學教材還是十年制的,語文課本非常具有時代特徵,但是因為處在70年代,所以並沒有收錄很多豐富的內容,不過,那個年代的課本內容雖然有限,卻依舊擋不住祖輩們對於知識的需求。不知道,你們看到這個圖片,是否能回憶起來小學時無憂無慮的時光呢?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由於手頭沒有現行發行的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故無法驗證其真偽。但是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有一點必須承認:時代變了,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我們應該根據現在青年人的讀書習慣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去調整之前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年我們一直選取的某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臺媒稱臺灣語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應向大陸學習
    但有專家認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確實不多,這一點應該向大陸學習,大陸教材的翻譯文學佔到1/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5日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比例確實不高,以她手邊某版本來說,高中6冊只有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及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 記憶中的老課本——9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回顧(二)
    這是屬於80、90後一代的回憶,當時的很多小學都只開設語文、數學兩門課程,語文課本中很多都是一些簡單的故事、詩詞。20多年過去了,你還記得當時老師讓你背過的課文嗎?現在一提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稻殼張總是想到趙麗蓉老師的小品,緬懷這位老藝術家。
  • 90年代語文課本重印受追捧 插圖每幅售40元
    ,含小學1-5年級語文課本共10本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插圖東方早報報導:《翠鳥》、《燕子來了》……《而立萌童》是一套親子版老課本,全套書選取上世紀90年代上海一期課改小學語文課本加以影印,含小學1-5年級語文課本共10本書。另外,課本中的一些經典插圖也製作成相框出售。
  • 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 上海:9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重印受追捧 插圖每幅40元
    80後語文書變身親子版  16K,彩圖,打開《而立萌童—80後親子版小學語文課本》盒裝珍藏版,已經34歲的廖志軍就忍不住尖叫起來。「就是我們小時候用的課本。」說著,便抱著書走向收銀臺。
  • 舌尖上的語文課本,文中這四種食物中哪一種曾經貪吃過你?
    上學的時候,我很高興每學期都能出新書,不是因為我愛學習,而是因為我喜歡看語文課本。在那些年裡,我們的語文課本只是寶庫,在網際網路不發達的時代,學生可以在外面學習世界。能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當然是高質量的,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還記得,在閱讀語文課本時,最喜歡做了三件事:作者根據出生和死亡活了多大,以及找找中是否有關於文章的故事,看看是否涉及到食物。有人朋友的愛和小美一樣好嗎?
  • 這本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我為什麼要推薦給你——《文心》
    看到《文心》這個書名,很多人就開始害怕,以為是非常高深的文學理論之類的書籍。沒有啦,我推薦給初級閱讀者的第一本書籍,怎麼可能這麼深!老實說高深的文學理論我也不感興趣啦,太枯燥了。這本書只是一本很簡單的初中語文課本,不過不是現代的,而是民國的。
  • 《課本裡學不到的知識》語文數學化學生物 4大學科 97個漫畫故事...
    這套《課本裡學不到的知識》,是專門給孩子寫的百科啟蒙書,它涉及了語文、數學、化學和生物四大學科,知識點特別豐富,涵蓋範圍很廣,非常適合給孩子做科普入門,對積累知識、開闊眼界都是很有幫助的。整體共12冊,4大學科,97個漫畫故事,500餘個知識點,用漫畫形式演繹課本知識,強化、拓展學科內容。
  • 還記得60、70、80年代的課本長什麼樣嗎?幾代人的回憶都在這兒了!
    原標題:還記得60、70、80年代的課本長什麼樣嗎?幾代人的回憶都在這兒了! 再次翻開當年的課本, 你是否感慨萬千? 50 年 代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背景下,早期的語文教材具有強烈的政治氣息。規定課文要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思想和國際主義精神。
  • 小學語文課本裡的4個「假故事」,都是虛構騙人的,你學過幾篇?
    文/miss李說教育小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時候正適合培養孩子道德意識,所以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面,都是關於培養孩子道德品質的文章,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第一時間拿到語文課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裡面有意思的課文和故事讀完,而且還總是會被裡面的故事感動得熱烈盈眶。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目前海外的許多華人家庭和臺灣地區,還以此書來教育孩子。」當當網讀者對這套再版書的評價頗具代表性。
  • 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
    新學期,新課本。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小學生都已拿到了新的語文課本。面對新的語文課本,學生們個個都是愁眉苦臉,而家長卻陷入了回憶。為什麼?熊孩子們的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又要進入到學習狀態,而新的語文課本都堪稱高顏值,這也讓家長們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70年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 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2018年8月16日 01:42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將日本侵略者送入八路軍包圍圈的放牛娃王二小、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懸崖的狼牙山五壯士……出現在小學課本中的英雄故事讓我們感動,更記住了信仰和責任。翻開課本,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抗日英雄吧!
  • 小學生對《鷸蚌相爭》課文,提出質疑,語文課本存在「漏洞」?
    文/勤親媽媽 語文這一學科作為我們從小要學到大的主科,一直在學習當中佔領著很高的地位。而且我們的母語就與語文息息相關,所以語文這一科目的學習對於學生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 對待語文課本要有求真精神
    最近,社會對語文課本的關注再次上升。就在3個月前,還有小朋友指出人教版教材關於宋代官帽的一幅配圖有誤。 平心而論,教材有「刺」與讀者挑刺都屬正常。教材的地位非常特殊,其人物或言辭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可以說無出其右者。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曆程,很多人都會對此感同身受。正因為如此,教材當然得力爭盡善盡美。但是,做到「零誤差」的確也很困難。
  • 9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插圖和文章,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真要落淚了
    老語文課本充滿了八九零後年代的特殊回憶,對於八九零後來說印象特別深刻。小學時代是個懵懂的年代,課本插圖帶來那個時代特殊的感動,溢滿了濃濃的追憶。漢語拼音,我們就是從這而開始學習語文,形象的插圖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周杰倫的「蝸牛」終於爬進了小學語文教材,而古體詩卻從上海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消失了。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昨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 竇昕大語文重啟文學教育體系,讓孩子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其實是重文輕語。1958年以前,語文課本是漢語和文學兩本書。1958年把文學停用了,只剩下一本漢語了。我們今天學到的語文課本,就是當時漢語這本書的延續。「語」是漢語,就是咱們的母語;強調它的工具性,日常交流、閱讀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