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對語文課本的關注再次上升。就在3個月前,還有小朋友指出人教版教材關於宋代官帽的一幅配圖有誤。
平心而論,教材有「刺」與讀者挑刺都屬正常。教材的地位非常特殊,其人物或言辭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可以說無出其右者。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曆程,很多人都會對此感同身受。正因為如此,教材當然得力爭盡善盡美。但是,做到「零誤差」的確也很困難。因為小到標點、大到故事,它不得不長期面對著全國人民的挑剔。
事實上,這完全可以成為一段佳話:語文教材在全體人民「火眼金睛」的錘鍊之下不斷改進,終於鑄就了毫無瑕疵的精品。這樣的受益者當然是我們的孩子。不過,這需要一個前提:「攻守」的雙方都要秉持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善意。
相對於持批評態度的網友,教材的編者理應理性。無論「挑刺者」如何誇張,但他們畢竟提出了問題。教材有小的瑕疵,本也無可厚非,但若被批評者裹挾進情緒的泥潭,諱疾忌醫,反倒會成了真問題。
目前專家的回應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教材可以批評,但不要拿來炒作;第二,有些修改可能會牽扯到歷史深處的東西,要由專業的機構、權威的專家經過反覆嚴謹的考證;第三,有些修改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第四,兒童文學作品,很多就是虛構的;第五,小故事屬於文學作品,可以適當虛構。
例如,爭論最激烈的《愛迪生救媽媽》一文,就把電影中的故事拿出來,而這個故事實際上並不符合歷史。分析上面的回應,大都迴避了「愛迪生的故事」是否有問題的判斷,也迴避了是否屬於「有些修改」的範圍,甚至多少有點「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味道。一個愛迪生的故事,會牽扯到哪些歷史深處的東西,或者為了什麼樣的教學需要呢?正面回應問題的,只有第五條,但卻引出了一個真問題:語文教材中,類似愛迪生這樣的故事,可以虛構嗎?
其實,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爭論。比如,在1963年《人民日報》與中國作協聯合舉辦的報告文學座談會上,就曾經達成如下看法:「如寫出真姓真名,更要求完全真實,經得起考核;寫真姓名就全部真,假就全部假,不要真假不分」。
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真假」再次成了問題。退一步,語文教材中這一問題也許並不能只由一兩位專家說了算,而應該經過慎重討論,形成一個能夠公之於眾的標準。
從「真」的態度看,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即便可以虛構,也應該做好注釋:本文內容未經證實。可以說,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更應注重孩子獲得「真」的權利。
(據《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