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課本:修復我們曾有的質樸和優美

2021-01-09 騰訊網

《開明國語課本》(上下冊),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共和國教科書》,全11冊《讀庫》出品。

從《開明國語課本》到《共和國教科書》,透視六年來的民國老課本熱潮

10月9日,秋風送爽的下午,《讀庫》主編「老六」張立憲著一襲黑西裝,亮相北京尤倫斯「修復母語———讀庫·老課本叢書分享會」。其間有讀者問,你修復、再版的感受是什麼「按部就班做下去,就能順理成章活下來。」老六答。

語文讀本在近年來颳起了一陣「民國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在2005年策劃出版「老課本」直至前兩年才獲成功,同類產品相繼湧現。近兩年,如開明出版社的《開明國語課本》、遼寧教育出版社的《國文老課本》、中華書局的《民國經典國語課》等接連出版。隨後,民國小學生作文話題開始走紅網絡,廣西人民出版社和九州出版社分別於今年7月、8月推出了《民國小學生作文》;而老六主編的《共和國教科書》,再度將民國課本納入關注的焦點。

「民國風」愈刮愈烈。在這股潮流背後,有哪些出版界的故事和脈動?

2005

民國老課本《開明國語課本》出版

「葉聖陶當過教育副部長,豐子愷是大家,他們寫得很淺顯,是作為兒童課外讀物很好的一份禮物。」

2005年,修復、再版《開明國語課本》時,責任編輯陳寧寧並沒想到這套書會走紅,「這套書剛出來時,才印了八千冊,市場甚少,僅在教師群體中流傳,默默無聞。鋪天蓋地雪片般飛往出版社的訂單,網際網路上數以百萬計的如潮熱評……這一切,在老課本發行面世的5年以後,真是出乎人的意料。」

陳寧寧1983年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到上海圖書館工作,從事古籍整理、出版。1999年轉到上海圖書館旗下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任編輯,2008年退休。

當年,陳寧寧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策劃出版一套老課本叢書,包括《開明國語課本》、《商務國語教科書》、《世界書籍國語讀本》三套。其中,《開明國語課本》最受關注。《開明國語課本》1932年在上海開明書店初版,由葉聖陶編寫、豐子愷插畫。此套書特點是圖文輝映,在當時的同類教科書中,這一做法很新穎。課本於初版後印行達40餘版次。

2004年,陳寧寧從一堆上海圖書館的舊書中刨出了這三套老課本。由於對豐子愷作品情有獨鍾,翻出八小冊的《開明國語課本》時,陳寧寧格外留神。「看到那書籍,感覺如獲至寶。葉聖陶當過教育副部長,豐子愷是大家,他們寫得很淺顯,是作為兒童課外讀物很好的一份禮物」。

在當時的出版界,學生課外練習冊最為暢銷,但陳寧寧認為,此類出版物抹殺孩子的天性。「當時的學生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外,還做《一課一練》。各個出版社也就爭相出《一課一練》,挺掙錢的。我們出版社很多編輯不想策劃這類書籍,覺得《一課一練》影響學生的心靈發展和創作力的培養,是機械的重複。」多年的編輯經驗讓陳寧寧意識到,再版《開明國語課本》能為教育提供一種可能。

在申報選題時,陳寧寧提出,一些圖文並茂、朗朗上口的百年老課本,曾經滋養了我們的前輩,啟迪過他們的智慧,對今天的家長、語文老師和教材的編寫者仍有參考價值。

時任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社長的趙炬剛從遼寧調到上海,他曾在2000年做過一套《課外語文》,邀請劉心武、王蒙擔任顧問。此書在出版界挺有名氣。「一個出版人的經歷很重要。作為出版社的經營者,在選題上,他要考慮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趙炬有編語文課本的經驗,聽到我的選題,覺得挺好,立馬拍板。」陳寧寧說。

選題通過後,陳寧寧按圖索驥找到相關資料。最後選定再版的三套老課本,「最先確定的是葉聖陶和豐子愷一起編寫的《開明國語課本》」。她知道,要出版他們的作品,必須得到其家屬的授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著作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50年;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過世50年後,作者或其家屬不再擁有其版權。

《開明國語課本》編寫者豐子愷、葉聖陶分別於1975年、1988年去世,目前版權歸其家屬管理。

陳寧寧聯繫上葉聖陶的兒子、出版工作者葉至善,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分別給他們寄了原書複印件,寫了懇請同意授權出版的信,並力邀作序。

「葉至善、豐一吟收到信和原書複印件時,很激動,我還記得,豐一吟的回覆是寫在印有豐子愷繪畫的箋紙上的。沒想到那麼多年過去,她對這套課本的記憶還很鮮活。」而葉至善還為此書撰寫《老開明國文課本始末》一文,成為他最後留下的文字(2006年3月逝世)。

在編輯老課本之前,陳寧寧曾做過宋版《鑑誡錄》的影印出版工作。考慮到老課本的受眾,她請人將繁體改成橫排簡體,採用了可容納原書版面和簡體文字的國際大32開本。為減輕讀者負擔,她還將原來薄薄8冊的課本合併為上下兩冊,刪去了一些不合時宜的內容,如青天白日旗等。印刷前,她帶著清樣拜訪了《萌芽》雜誌主編趙長天、上海市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徐根榮,請他們寫序。

陳寧寧說,這三套老課本面市後,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學、上海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小學指定為課外讀物。「幾乎不用教,孩子們一讀就能成誦。」一位小學老師在新書發布會上說,並舉出佐證:

《太陽》:「太陽,太陽,你起來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麼地方睡覺?」

《綠衣郵差上門來》:「薄薄幾張紙,紙上許多黑螞蟻。螞蟻不做聲,事事說得清。」

這套意象優美的課本,選文多為自然與人、花鳥魚蟲,乃至貓狗等小動物題材。《太陽》、《一籮麥》……猶如一組組田園詩,充滿童真童趣。葉聖陶在《開明課本》的「編輯要旨」裡寫道:「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但是這還不夠。」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她1983年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即從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現在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所在地,一棟法式洋樓,原是張元濟、顧廷龍等開辦的合眾圖書館。除金石拓片、古籍善本之外,還收藏了不少民國年間出版的「舊平裝」。這些當年被當成「新書」搜羅的古舊書籍,還來不及細加甄別、保護和收藏,「有的亂七八糟堆得一塌糊塗」。
  • 為何民國不少人念完小學後就能自食其力?
    後來當我第一次見到重版的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和世界書局這3套民國小學國語老課本時,那種驚喜如逢離散多年的親人,心裡說:哦,這就是我親愛的母語啊!如此優美、如此典雅、如此親切。透過那一幀幀工筆線描的插圖、一行行豎排的繁體字、一篇篇雋永的課文,作為一名語文教材編寫者,我仿佛重新發現了漢語的美,呼吸到來自那個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氣息。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導讀:民國時,何炳棣(歷史學家)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問宋明兩代亡國為何死難者甚多,何炳埭回答,受朱熹和王陽明的影響。當時的「素質教育」,由此可見一斑。這是一冊民國時期的課本。課本為商務印書館印製,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6月初版。第一冊第一課——「人」2007年,鄧康延去雲南騰衝拍攝一部關於遠徵軍的紀錄片,在當地的舊市場,偶然發現幾冊泛黃的民國年間小學課本。鄧康延是深圳越眾影視公司的董事長,曾任職《深圳青年》策劃總監、香港《鳳凰周刊》主編。
  • 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日前舉行的27中校園讀書節活動中,學校展示了老校友捐贈的孔德學校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小學教材突然走紅。實際上,和小學教材相比,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材,也獨具特色,尤其富有人文氣息。汪曾祺曾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這樣評價道:「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既而他又說:「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更是對此念念不忘。
  • 中小學生買教輔書一擲千金 民國語文課本走俏
    去年一度被熱炒的民國語文課本《開明國語課本》,也擺上了新學期教輔書架的搶眼位置,吸引一些家長慕名購買。記者發現,中小學生購買教輔書的熱情冷熱有別。在小學教輔書區,幾乎每一排陳列教輔書的書架前都擠滿了學生和陪同來買書的家長。
  • 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語文課本的回憶大概是可以貫徹生命的,無論多少年過去,只要一提起上學時光,那些已經模糊的早晨立即在眼前復又清晰:語文老師在課桌間威嚴巡視,稚氣少年挺直腰板一遍遍朗讀古詩詞,豎立的課本掩護瞌睡的腦袋,書頁間擠滿了鋼筆的塗鴉,總煩古人囉嗦但畢業又覺得字字珠璣……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狠狠火了一把。
  • 《民國老試卷》:特殊文獻 回顧歷史
    今天,讓我們集體「穿越」到民國,看看那時的高考是什麼樣。也對照一下,如果回到民國,我們能考上大學嗎?  新星出版社剛出版的《民國老試卷》在此之際非常值得一讀。該書收入了民國時期各大學各學科入學試卷300多套,涵蓋大學超過50所,學科包括國文、數學、英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公民等普考科目及經濟學、心理學、簿記、博物等專門科目。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筆者和大多數的詩詞愛好者一樣,喜愛讀楚辭、唐詩、宋詞等等,但是還真的沒有讀過翁森作的這首《四時讀書樂》組詩,並且,對於這位翁森先生可謂是毫無了解,但是,在仔細閱讀完這組勸學組詩後,不禁大為佩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翁森(1255—1326年),字秀卿,號一瓢,浙江仙居人,屬於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時代。
  • 這本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我為什麼要推薦給你——《文心》
    這本書只是一本很簡單的初中語文課本,不過不是現代的,而是民國的。你可能會抱怨,初中語文課本好無聊的,這種書有什麼可讀的。那我推薦給你,一定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本書是我國兩位著名教育學家和語文學家合著的,專門為了培養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說句私心話,就算你不讀,拿來教教家裡的小孩學學也好的,中考高考中的閱讀理解和寫作,你要是學透了,那都不是事。
  • 民國四大渣男,徐志摩只能墊底,另外2個都是語文課本的常客
    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開始流行自由戀愛。這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卻總是有人打著自由戀愛的幌子,行「渣男」之事。而且,這些「渣男」不乏當時名氣很大的人,譬如那位在晚年還寫出「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我雖並非英雄漢,唯有好色似英雄」的張老爺子。
  • 崆峒島年底將重現優美海灘 通過生態修復打造休閒度假島
    水母網9月6日訊(YMG記者 姜曉 通訊員 姜偉 劉飛宏 攝影報導) 曾被稱為北方「鼓浪嶼」的崆峒島,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近年來島內生態環境讓人擔憂。在2013年一期工程實施完成後,崆峒島海洋生態環境和海島自然風光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近日,崆峒島生態修復示範工程(二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到今年年底,崆峒島將重現碧波、細沙、鵝卵石優美海灘。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說起中國教育,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 記憶中的老課本——9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回顧(二)
    這是屬於80、90後一代的回憶,當時的很多小學都只開設語文、數學兩門課程,語文課本中很多都是一些簡單的故事、詩詞。20多年過去了,你還記得當時老師讓你背過的課文嗎?現在一提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稻殼張總是想到趙麗蓉老師的小品,緬懷這位老藝術家。
  • 抗戰時期的小學課本,你見過嗎?
    1912年此冊初版於辛亥革命後八個月,半年後民國成立,現代教育隨之奠基。1912年1月19日中國有了第一個學校課程標準,確立男女同校、小學廢除讀經和廢止獎勵出身等十四條。1914年8月15日,清華學校首批選派留美學生在上海登上「中國」號客輪出洋。1923年「五四」前後,文字的改革波瀾壯闊。
  • 80後小學課本 激起50後多少童年回想
    因為買課本如此不易,我自然對課本倍加珍惜,找來牛皮紙包了書皮,同學教會了我把書皮四個腳加固了兩層厚度,使課本不易卷角。圖中《降落傘》這課我也學過,當時對跳傘很神往。我所居住的山西運城有機場,60年代經常進行跳傘訓練,因當時城裡沒有啥樓房,所以我們時常能看到滿天傘花;我們院中有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帶回了美國降落傘布讓孩子當圍巾,白色的府綢很是漂亮。這些故事對我學這一課很有幫助。
  • 除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課本中的內蒙古還記得多少
    馬蹄踏得夕陽碎,臥唱敖包待月明」的內蒙古;是歌曲中「飛躍八千裡路雲和月乘風而來,跳起安代拉響馬頭琴縱情歌唱,暢飲金碗奶茶馬奶酒香飄四海」的內蒙古;是圖畫中「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潔白的羊群」的內蒙古;也是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留下亮麗色彩的內蒙古。
  • 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新國文.一是百年前的經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中,高等小學「新國文」課本的數位化版本,內容為第一 冊的 30 節,涵蓋世界及本國歷史、法治觀念、名人事跡、記載時事,以及古文經典等內容,評價頗高,適合兒童啟蒙讀物。設計排版在 iPad 上閱讀能獲得最佳體驗。
  • 民國生物教科書中「基因」概念的演變
    80多年前,它才初次進入到民國時期的高中生物課本中。    「Gene」從抽象到具體    民國時期,西方的遺傳學研究取得了革命性進展。遺傳學之父孟德爾(G. Mendel)在1865年所揭示的兩個遺傳學的基本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被重新提出並得到了廣泛認可。孟德爾認為遺傳的單位是遺傳因子,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
  • 民國紫砂壺九大傳奇人物,你認識嗎?
    紫砂壺的發展是一段漫長的歷史,紫砂壺最早出現於宋代,至明代迎來第一個巔峰時期,到清朝民國時期,進入全盛時期,制壺名家輩出。其中,民國時期有九大傳奇人物,壺藝高超,其作品在當時已是價值斐然,如今更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為廣大藏家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