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2021-01-09 澎湃新聞

說起中國教育,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

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

儘管如此,西南聯大仍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包括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許淵衝等大師,也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

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

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

西南聯大國文課

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

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這個課本,來之不易。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

為了給大一新生最好的國文課本,朱自清、羅庸等大師,親自編選了四年之久,才敲定這卷薄薄的課本。

單看選篇,我們就會被那個年代的獨特風採所吸引:

開篇的《論語》,選的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體現傳統儒家思想的段落;

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樣彰顯不同個人志向、偏向於道家瀟灑精神的內容;

李清照的作品,選的不是「紅藕香殘玉簟秋」,而是講述她和趙明誠往事的《金石錄後序》,行文真誠坦率,讓人唏噓。

來自西南聯大的汪曾祺對這些選文,有著極為中肯的評價:

「不僅是訓練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這種重個性,輕利祿,瀟灑自如的人生態度,對於聯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聯大學生為人處世不俗,誇大一點說,是因為讀了這樣的文章。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選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

他還直言,「聯大的『大一國文』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

著名作家汪曾祺

著名翻譯家許淵衝也說:

「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精彩;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每人授課兩個星期……如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家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等等。」

國寶級翻譯家許淵衝(右一)

可是,由於條件不好,那時候的聯大連課本都印不起,國文課本數量極其有限。

學生們只能共用同一個課本,上屆學生用完了,傳遞給下屆學生,課本的空白間隙處,往往留有不同學生的各種筆記。

數量本來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戰亂顛簸,現在的我們,差點就看不到這個國文課本了。

好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東,在2015年的時候,與譯林出版社共同重新整理出版了《西南聯大國文課》。

久違七十載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得以完整地重見天日。

「大一國文」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西南聯大留下的精神遺產,向我們啟迪著自由與傳統的會通,昭示著中學與西學的融合,也讓我們這些後來者,可以一睹那個黃金時代的風採,讀一讀汪曾祺、許淵衝、楊振寧、鄧稼先這些大師們曾經讀過的老課本。

然而,這本書雖然在讀者中廣受好評,但也有不足,很多讀者反映沒有註解,讀不懂;

抑或是為了情懷而買,可是只能看選篇,看不到西南聯大背後的故事,實在不夠過癮。

普通人直接讀這本教材,往往抱著崇敬、期待的心情,卻苦於沒有人答疑解惑,最終掃興而歸。

為此,三聯中讀攜手譯林出版社共同打造了這門《西南聯大國文課》音頻課程,邀請一眾名師深入解讀這本教材,以饗讀者。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原標題:《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它的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汪曾祺、楊振寧等眾多學者名家饒有滋味地回憶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大一國文》課程,對其讚賞有加。汪曾祺曾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這樣評價道:「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更是對此念念不忘。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從悠悠五千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經典篇目,努力保留和弘揚中華文化,可以說它們是「灰暗年代的一縷閃光」,敢於承擔保存中華文脈的歷史使命。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難怪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張諾獎得主和高校歸屬統計表,美國哈佛大學以158人得獎勇冠全球,英國劍橋大學以118人得獎位居榜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107人得獎摘得探花。得獎人數排名前30的高校,諾獎得主均達25名。館主了解到,自1901年諾獎開頒以來,將近900名人文和科學巨匠登頂戴冠。
  • 帶出兩位諾獎得主,葉企孫為何如此厲害?看他這一做法就知道了
    他以一己之力,開創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為中國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學精英。堪稱大師中的大師。葉企孫到底有多厲害呢?我們來看下這三個階段就知道了。抗戰前畢業的學生中,葉企孫帶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等各類科學家數十人之多;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中,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在內有近十名科學家;解放後清華物理系又走出了不少科學家。
  • 8位兩彈元勳,2位諾獎,這個大學僅存在了8年,卻完爆清華北大
    事實上,這所學校,還培養出了2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00多名人文大師以及174名兩院院士。這就是由三所大學臨時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僅僅在昆明存在了8年零8個月,畢業生不過3343名。但就是它,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最好的大學。
  • 西南聯大,特殊時期的哲學課:梳理中國哲學,增強民族自豪感
    西南聯大,這雖然只是一個學校的名字,但也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中國最危難的時期,因為有西南聯大的存在,作為立國之本的高等教育在中國才沒有中斷,而西南聯大培養的那些人才成為中國今後建設的棟梁之才。為什麼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超出之前或之後幾十年呢?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提起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人便會想到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人。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提起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人便會想到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人。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平分秋色,各自擁有兩名諾獎得主而今年加州系又添三名諾獎得主。除了UCB的兩位,另一位物理學獎獲得者則是UCLA的任職教授維基百科曾經統計過1901年至2018年之間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
  • 楊振寧恩師吳大猷:用一生守護愛人,在戰亂裡教出兩位諾獎獲得者
    ,各界媒體積極地跟進著這兩位諾獎獲得者的消息。兩年裡,吳大猷先是帶著妻子到安全的蜀地,後又回到西南聯大遷校後的所在地昆明。一是為了尋找安穩之地,二是為了讓妻子在適宜的氣候環境下養病。昆明城中有日軍空襲,吳氏夫妻二人就搬到鄉下居住。吳大猷為了照顧妻子,不斷換工作、忙搬家,可是從未埋怨過阮冠世一句。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為什麼窮人逃不出「貧窮陷阱」?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為什麼窮人逃不出「貧窮陷阱」?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西南聯大的輝煌,源自一種什麼樣的力量
    就是在中國內外形勢最為嚴峻、生存條件最為艱苦惡劣的八年時間裡,西南聯大卻在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方面創造出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奇蹟。2020年1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在了解西南聯大結茅立舍、弦歌不輟的光榮歷史後,習近平深有感觸地說,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深刻啟示我們,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為國家、為民族,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機。艱苦簡陋的環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 培養了29名諾獎得主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
    「諾貝爾獎科學獎的孵化器」,業內許多人這麼稱呼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立至今,這裡共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佔整個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這樣一間神奇的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呢?
  • 四川師大一天迎來兩位諾獎得主開講座 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
    聘任儀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30日訊(記者 陳淋)10月29日,四川師範大學迎來兩位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獎得主梶田隆章和羅伯特•C•默頓。兩位諾獎得主先後走進校園,與師生座談,分享研究成果及人生成長故事,並舉行了一場精彩的主題演講,讓不少青年大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前沿知識的新大門。  四川師大黨委書記丁任重表示,諾獎得主來校交流是推進學校學科建設、提升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帶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具有重大意義。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開明書店共出版教科書117種,其中中學教材91種,佔其總量的78%,而國文類教材以其極具特色的高質量編排在當時贏得了大批支持者,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遷往桂林,由葉聖陶主持。多年教授大中小學國文課的經歷,使葉聖陶一直關心國文教育問題。葉聖陶和時任西南聯大國文系教授的朱自清依託開明書店的出版平臺,創辦刊物,發起討論,掀起了20世紀40年代國文教育討論的高潮。
  • 中國哪些大學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屠呦呦沒有留學經歷,她打破了「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魔咒」。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她不僅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沒有留學經歷,她也打破了「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魔咒」。以下,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